黎城县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4 隐姓埋名三十教案1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隐姓埋名三十年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撤、刊、署、炼、熠”;会写“渺、忱、购、撕、毁、撤、拆、键、刊、署、炼、昼”;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历史。
了解那些为研制两弹一星而无私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科学家事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撤、刊、署、炼、熠”;会写“渺、忱、购、撕、毁、撤、拆、键、刊、署、炼、昼”;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是又一个“赤子情怀”的故事。
板书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读懂谁隐姓埋名?为什么隐姓埋名?
把补充的内容填到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有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主要事件,我们通过对题目进行补充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
渺小、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不分昼夜、撤走、熠熠生辉
指名读。
这些词语中哪个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提醒大家注意?词语的意思不懂?
熠熠生辉?
B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积累,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吗?
如:不假思索、闻名于世、世人瞩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毫不犹豫、欢欣鼓舞、心甘情愿、不折不扣、默默奉献等
这些词语中有没有意思不明白的?
C课堂小练习:
听写所学词语
形近字组词
忱()撕()暑()练()
枕()嘶()署()炼()
蜜()瞩()艰()撤()
密()嘱()坚()澈()
文中有三个“不”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不假思索、不折不扣、不分昼夜,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填空:
()的科学技术()的使命()地说
()的待遇()的承诺()地接受
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
把它变为陈述句:
2.初读课文,捋清层次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王承书怎样隐姓埋名?围绕隐姓埋名写了她几件事?分别在那些自然段中?简单概括写的是什么事?
①第一次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
(4——8自然段)板书: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②隐姓埋名,艰苦工作,迎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2——17自然段)板书: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2)其他段落写什么?简要概括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
板书: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
板书:果断受命,解决难题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熠熠生辉,中华优秀儿女美名永放光彩。
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学习1、3段
王承书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她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哪让你最感动?自学,体会。
(1)“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①抓:不假思索:不假思索:假,凭借。
用不着想。
形容反应敏捷,或极为熟悉而不需要动脑筋。
也作“不加思索"。
“不假思索”表现出她的果断和坚定。
感受到王承书敢于放弃个人名利的勇气和决心。
朗读,读出王承书态度的坚决。
②联系1、3自然段,再谈谈对不假思索地说我愿意的感受.
重点体会
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
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引导学生体会“隐姓埋名一辈子"对于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多么的不易。
朗读:而王承书却不假思索地说-—
你感受到什么?
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与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引导学生体会: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
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朗读:而王承书却坚定地说——
你又感受到什么?
难怪作者赞叹到:放弃名利,对于一般人尚且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何况是早已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呢!
你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句话是作者对她这一表态的高度评价,指出闻名于世的王承书勇气非凡,不愧为“淡泊明志”的典范.
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为了祖国的强大,王承书毅然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让我们再回到那令人感动的场景,再一次感受不假思索背后的精神的伟大。
(2)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
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
这需要极大的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引导学生体会:完成这项任务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放弃自己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研究,重新开始。
教师引导:为了祖国,王承书不但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而且还无条件放弃了自己已取得
的一切研究成果,这对一个科学家是多么难能可贵。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她为国献身的精神。
4质疑:学到着,你们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这篇文章第一次放弃名利与隐姓埋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
5.布置作业:
读书、思考:
①王承书做到了隐姓埋名吗?她接受任务后是怎样工作的?
②文中哪些段落讲述了王承书“第一次放弃名利”?写这件事与写她“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
③读了她的这些事迹,你有怎样的感触?(可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再与同学们交流。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1、3段。
通过学习,你觉得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对祖国无比忠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
(二)新课:
王承书是怎样隐姓埋名工作的?你从哪感受到她是一个不记名利、忠于祖国,无私奉献
的人?默读课文思考。
画出重点语句,谈自己的感受。
1.变序教学,学习第四段:
(1)学习12自然段:
出示: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长句,两个“从此……”及“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看出她言必行,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
(2)学习13、14自然段:
王承书又是怎样带领大家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难关的呢?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
①从没有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
(抓重点词句)
出示语句:
虽然王承书从没有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
引导学生体会面对困难,她以极大的热情,迎着上。
朗读,读出她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②复杂的计算(体会数据作用、展开想象)
出示: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计算。
为了获取精确的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
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得的有用的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引导学生体会,为了取得数据,王承书带领大家克服困难,
艰苦奋斗.通过
不分昼夜:昼,白天。
不分白天和黑夜。
常形容做事不停歇,从早到晚都在干。
数据:“一下一下、一年多、三个抽屉"看出大家没日没夜地勤奋工作。
读语句.
展开想象.读语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读语句。
③舍小家,为国家(角色换位)
出示: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闪现在实验室和工厂,闪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
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感受到什么?
为了国家,没有时间顾小家。
质疑:同学们,学到这,你有什么疑问?(王承书为什么能这样做?难道她不想自己的家吗?……)
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复杂内心:
哪位能回答?引导学生站在王承书的角度思考:(我非常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还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想知道他的学习成绩怎样,想自己的丈夫,想为他们做饭、洗衣,做一个贤妻良母。
多在家呆一天、多看一眼自己的孩子都好。
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不能耽误一天。
)教师激情:从接受任务到成功爆炸原子弹,三年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王承书想的是国家,念的是原子弹,惟独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小家.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④朗读13、14自然段。
(3)学习16、17自然段。
教师引读;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学生读)
这原子弹的爆炸对中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看原子弹爆炸图)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
此时此刻,她又是怎样实现她隐姓埋名的誓言?——(学生读)
(4)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王承书的爱国情、赤子心?(作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了解到她为完成自己承担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2.学习第2段.以读为主
教师提问:她这样做是一时激动吗?你从哪读懂的?
(1) 指名读。
(2)“第一次放弃”与“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这段可不可不写?
这是插叙。
引导学生体会出对祖国的爱,使得她不记名利,不要小家,无私奉献。
对祖国的爱是她行动的基础。
不可以删去。
3.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这段写什么?
(2)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共和国的英雄.看图
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①这篇文章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在顺叙中有插叙,在记叙中有议论,饱含作者的深情,读着令人产生共鸣。
②学习王承书的爱国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设计:
24隐姓埋名三十年
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果断受命,解决难题爱国奉献
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谢谢观看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美文展示
那一刻,我长大了
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要经历一些磨难才
能成长.
记得小时候我跟着爸爸一起出去玩,我们走到了一座天桥边。
天桥桥面是钢化玻璃,而且是透明的,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我当时就有想回家的冲动。
我胆战心惊地对爸爸说:“我想回家.”然后掉头就向后走。
爸爸微笑着说:“来都来了,不好好玩玩,那么快回家干什么?”说罢,他拉着我向天桥走去。
我惊慌失措地向回拉,爸爸突然把手松开了,看了我一眼说:“老爸今天去打个头阵,等一会儿看你的。
”
爸爸踏上天桥,平视着天桥对面,悠然自得地走着。
过了五分钟,爸爸走到了对面。
看到这番场景,我突然变得很有信心,于是我决定走一走。
我刚走十几米,眼睛的余光看到下面的万丈深渊,腿就不由自主地打战,我“扑腾”一声坐在了钢化玻璃上.爸爸在对面高声呼喊:“儿子,加油!你一定能行!”
我重新站了起来,学着爸爸
的样子向前走.豆大的汗珠滴下
来打在玻璃上,发出“吧嗒吧嗒”
的声音,我紧张极了。
虽然内心十
分恐惧,但是爸爸的呼声激励着
我向前走去。
一步,两步……我的
步子慢慢的,两秒顶多踏出一步。
因为桥是笔直的,所以我闭着眼
向前走,等到走了十几分钟,感觉
爸爸的呼喊声就在耳边时,我睁眼一看,离桥头还有几步远。
我的步伐猛地快了起来,只用了三秒就到了终点.
那一次的过桥经历让我明白,害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地往前走,我们才能克服恐惧,战胜自己。
从过桥的那一刻起,我就在不断地成长,磨炼自己的心志;从跨
总括式开头,引出下文。
交代事情的起因.
此处描写紧扣题目中的“那一刻”。
细腻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我"过桥时的艰难。
越玻璃桥、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我长大了。
自己思想的感
悟和变化。
总括式开头引出回忆,“我"和爸爸过玻璃天桥爸爸打“头
阵”“我”独走天桥,战胜恐惧磨炼心志,自己长大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小作者以倒叙的方法,回忆了自己和爸爸过玻璃天桥的独特经历。
由于害怕,小作者不敢过桥,爸爸给儿子打“头阵”,然后鼓励儿子过天桥。
小作者最终克服了恐惧,战胜了自己,走到了终点。
从那一刻起,小作者就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本文选材小中见大,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感情真挚,事情的经过生动而具体,尤其是细节描写,令人称道。
这些亮点,均表现出了小作者扎实的文学素养。
我的“11路”
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四公里的样子.平时都是爸爸骑着电动车接送
我。
可是今天,我却要坐我的“11路”回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下午放学比较晚,而爸爸却要去单位开例会,没办法接我,就给了我五元钱,让我坐公交车回家。
我高兴极了,看着天色还早,此时家里一定没人,何不趁此良机玩个痛快呢?
开头巧妙设疑,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心理描写,生动有趣。
于是,我在离学校门口不远的小吃摊上买了四块钱的炸丸子,边走边吃,十分快活.没走多远,一串丸子就进了我的胃里。
这时,我看见路边的冷饮摊老板正给一个小朋友拿雪糕。
我心想,反正坐公交车
的钱不够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买一个雪糕算了。
想到这里,我跑向冷饮摊,花掉了剩余的一块钱,买了一个极其诱人的雪糕.
当我拿着雪糕开始吃的时候,才发现我从离开学校到现在走了不到十米远.可我家距离学校还有大约四千米远,这可怎么办?
于是,我加快了步伐。
这时,西边的太阳开始下山了,天边的红霞也在逐渐消退。
我的心里开始紧张了。
平时坐在爸爸的电动车上,十分钟左右就到家了,挺轻松的,怎么现在走起路来这么长、这么累呢?我开始后悔起来,为了这张好吃的嘴,竟把坐公交车的五元钱给白白浪费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太阳再不见了踪迹.我强打起精神,加快了步伐,飞快地往家跑.就这样,我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跑一会儿,过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终于看到了我家门口那棵大榕树。
到家了,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只觉得浑身无力,两腿发软,脚板生疼。
妈妈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笑着说:“我儿子的‘11路'可真厉害!”
“11路?”我疑惑不解。
“是啊!今天你没有坐车回家,而是靠你的双腿步行回来,这一双腿不就是‘11路’吗?哈哈哈……”
看着妈妈的笑容,我也笑了起来。
第一次靠自己的“11路"走了这么长的路,既锻炼了我的毅力,更让我学会了如何战胜自己。
这次步行回家的经历,我收获颇丰。
再次心理描写,突出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
此时的后悔和前文吃东西时的快乐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和妈妈的对话描写,点明题目,水到渠成。
写出了自己的收获,点明中心。
交代起因花掉车费克服困难,步行回家引出感悟交代起因花掉车费克服困难,步行回家引出感悟
小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记叙了自己因为贪吃,花掉了坐车的钱,最后不得不靠自己的“11路”徒步回家的事情,领悟到要学会战胜自己、锻炼自己的道理。
文章中心积极向上,引人深思,语言幽默、有趣,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
那一刻,我懂得了父爱
来到爸爸打工的陌生城市,我才真正知道了在外漂泊的艰辛.爸爸在一个北方城市打工,为了能多挣些钱,今年春节不能回家。
放寒假了,爸爸打电话让妈妈和我去一趟他那里,他说想我们了.
在爸爸这里待了三天,该回去了,我有些依依不舍。
清晨,天还没有大亮,妈妈喊我起床,为的是赶第一班回我们县城的大巴。
洗漱完毕,打开门,迎面扑来的是刺骨的寒风,我不由地拉了拉衣领。
“天冷了,快把帽子戴上.”爸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戴好帽子,我回头看见爸爸穿着单薄的工装,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该说些什么……
外面很安静,没有什么人。
月亮还在天边斜挂着。
走在通往汽车站的路上,借着路灯的微光,我看见爸爸的头发在风中扬起,一根根银丝显得那么刺眼。
爸爸今年才三十七岁啊!他怎么就老了呢?
爸爸拿着我的行李,略显笨拙地在前
面走着,我两手空空地走在后面.突然爸
爸停住了,原来前面有一个早点摊。
爸爸
买了一份早点给我。
当我提出一起吃时,
他却笑着说:“你吃吧!我不饿,都习惯了.”“都习惯了……”我心里念叨着这句话,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到了汽车站。
不一会儿,车来了,我和妈妈默默地走上车,耳畔又传来爸爸的叮嘱。
汽车缓缓前行,我回过头,看见爸爸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眼前。
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夺眶而出,滴在那份早点上。
那一刻,我懂得了许多。
我理解了亲情,感受到了父爱。
我知道,那一刻我长大了.
通过插叙,交代事情的起因.
“依依不舍"表达了对爸爸的爱。
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表达了爸爸对自己的关爱.
对爸爸的外貌描写,寥寥几笔,表现了爸爸为家庭做出的辛苦付出。
此处的语言描写,更加凸显爸爸的节约。
看到爸爸,想到爸爸,感情不能自已。
情感流露达到了高潮。
交代起因早起爸爸送“我们”去车站给“我”买早点车站离别,引出感悟
本文灵活运用环境、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生动记叙了小作者和妈妈要回老家时,爸爸送他们去车站的情景,表达了对爸爸的感激之情和对爸爸辛勤工作难以回家的理解.
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紧凑,不蔓不枝,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在唠叨中成长
妈妈的唠叨,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我无数次地想,什么时候妈妈能“风平浪静"啊?
“马上要考试了,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我给你买的《达标卷》,你都做完了吗?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一学学到十一点,再看看你自己,一玩玩到十一点!你还想不想考重点初中?”
“你说够了没有!我又不是没有学!我学累了玩一会儿,不行吗?”
“砰”的一声,我摔门而去。
实在懒得跟她吵。
我从家里出来,独自走在大街上,欲哭无泪。
老师留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了,妈妈给我布置的那些课外作业,我也都搞定了,玩一会儿又能怎样?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树叶和草都变黄了,片片落叶打着旋儿簌簌地飞落下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无聊地翻着课外书,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屋子里冷极了。
我爬起来,想去衣柜里拿件衣服.打开衣柜,一阵翻找,一个盒子跌落在我的脚边。
我捡起来,发现上面写着两个清秀的钢笔字:珍品。
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沓奖状.竟是我小学阶段所获得的各种奖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获得了好多奖状,有些奖状我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可这小小的奖状居然被妈妈珍藏起来!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浑身止不住地颤抖起来,我的心中无比懊悔……
回想起生活中妈妈呵护我的一幕幕场景:风雨中,妈妈给我送伞;生病时,妈妈在病榻前照料;上学时,妈妈送我去学校……一举一动无不渗透着妈妈那浓浓的母爱.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的唠叨,那是一种特殊的爱!
开门见山,为下文作铺垫.
语言描写,极具个性,妈妈的唠叨生动形象.
心理描写细致,凸显自己的烦恼,真情流露。
环境描写,突出自己烦闷的心情,情景交融。
这一刻,小作者体会到了妈妈的爱。
情节突转,烦恼化解,文章中心得以突出.
总写妈妈唠叨妈妈唠叨,自己摔门而去回到房间,无意中发现“珍品”无
比懊悔,回想母爱引出主题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叛逆问题开始趋于低龄化。
叛逆的青少年总会产生一些莫名的冲动,敢于挑战。
本文伊始,作者就和妈妈对抗,宣泄自己的烦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成长。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最终读懂了妈妈珍藏的那一沓奖状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了妈妈的唠叨。
情节曲折,可读性强。
文章结尾点明中心,水到渠成,堪为一篇佳作.
那一刻,我哭了
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掉眼泪了。
然而,那一刻,我却哭了。
那是一个双休日,我报名参加了县文化旅游局举办的乐器大赛,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施展才能的好机会.为此,我兴奋了好久,因为我喜欢拉二胡,并且还获得了不少荣誉,在学校也算是小有名气。
终于盼到了比赛那天,我抱着心爱的二
胡来到了比赛地点——剧院.舞台上灯火辉
煌,一道玫瑰红的灯光照在谱架上,我仿佛看
见自己站在台上手拿鲜花微笑着,台下一片
掌声。
“哗哗哗",一阵掌声打断了我的沉思,
比赛开始了。
我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舞台,开始了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从我的琴弦中飞出,在剧院上空回荡……当我沉醉在自己美妙的乐声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的琴弦断了,无奈的我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慢慢走下了舞台.鲜花没了,掌声没了,就连当初对自己的那份信心也没了。
回到家,我扔掉了那曾经视为心爱之物的二胡,撕掉了专为那次比赛而定的训练计划,合上了那印有参赛曲目的乐谱,一个人坐在屋里发呆。
这时,一双有力的手搭在了我肩上,我转过头,看见父亲手拿二胡正冲我微笑。
“爸,我太没用了。
”我低头说道。
“孩子,这只是一次意外,你不应该在出现意外之后就自暴自弃。
"父亲说着,将手中的二胡交给了我。
“来,让我也欣赏一下儿子的音乐。
”我接过二胡转身来到谱架前,打开乐谱开始了演奏。
不知为何,此刻的演奏是那么轻松、流畅.一曲拉完,背后传来父亲的掌声。
那掌声包含着他对我的鼓励和希望。
那一刻,我哭了.眼泪洗刷了我心中的委屈,使我真正领悟了生活的真谛。
那一刻,我知道了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并重新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交代事情起因,此处的插叙和上文衔接自然。
发生意外,输掉比赛。
爸爸和“我"的对话,让“我”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