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初中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之歌》中学读后感
【篇一】《青春之歌》中学读后感
《青春之歌》中我体味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靠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体味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体味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
一星期以来,每个晚上,我都沉醉在那个时代中。
但是,终究,我还是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了。
书看完了,我看了杨沫的再版后记。
这一本书,它经过了另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
它听取了众多的看法而转变了一点,增加了林道静在乡村农民―运动中熬炼的七章,这表明白歌明者要与工农商相结合的思想,也给整部小说展示了更宽敞的天地。
同时,林道静的思想进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
我虽反感增写的理由,但却还比较酷爱这几章。
最酷爱的是开头道静和余永泽生活,和卢嘉川接触的一段,在狱中和林红接触的一段,写得很成功。
可是后来,却很难理解一个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斗争和歌明的情节。
这种内部的左和右的斗争,或许是由于某些人的批判,更或许,我自己天真地没有预料到当时斗争的繁复性。
总而言之,杨沫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有太多责任的作家。
作品不应当为历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
我观赏的是那种自由的作家,他没有任何责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写作,他的作品就应当是他自己烈的感情,是他心底亢的呼声。
杨沫的作品,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是她终究写出了,成功地写出了一代人最壮丽的青春!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当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顽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熬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渐渐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将来!
【篇二】《青春之歌》中学读后感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间,是值得人们用美好的言语去讴歌的。
这些天,我就读了一本流淌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为读者呈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主人公林道静,为了抗拒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奉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援济下成为了有顽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通顺,时代色调浓郁,人物形象活敏捷现。
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常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高校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的侵略,挽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是多么的顽强!坚韧地对待敌人,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强”字。
他们的内心是强的,身躯是强的,理念更是强的!只有强者才能战胜敌人,击败敌人,他们是无比刚毅的!
当今社会的我们,由于家家户户多是独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弃,一遇到难题就退缩,一遇到困难就可怕,所以个个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情还要依靠父母:作业、生活起居上下学的接送……因此缺乏了熬炼的机会。
新闻曾报道,一位农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照看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担起了责任,撑起了整个家。
在困苦、艰辛的磨练下,她变得独立自强。
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受。
我真佩服她啊!她像书中的林静道一样,自强不息。
而我呢?我也是从小被宠坏了,自己的事还要依靠父母,一点儿也不自主,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援济与照料,还像一只幼鸟,那么大了,翅膀还没硬化,仍旧不会飞行,也不想飞行。
但自从我读了这本《青春之歌》后,我才明白我是多么渴望那片蔚蓝的天空,多么渴望飞行!我明白,我需要独立,需要顽强,由于只有经受过困难才会长大!
珍惜青春,黄金的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而不是在我们的后面。
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论暴风雨来的多么猛烈,请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慢的海燕,在挫折与困难中前行,风吹的猛烈了就开展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头颅,面对暴风雨,相信――雨后就会有彩虹!
【篇三】《青春之歌》中学读后感
在20世纪三十时代,女青年林道静为躲避腐朽的家庭,独自逃去了北戴河。
在那遇见了青年余永泽,两人相识、相伴、生活在
一起。
同时林道静也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爱国青年,他们让林道镜懂得了很多国家大事,渐渐的,林道静开始厌恶和余永泽在一起平凡的生活,她开始积极参与和爱国青年们组织的汹涌澎湃的革命行动,远离了自私的余永泽,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奔跑呼号。
后来经过了各种考验,在革命战士们的援济下,她到底成为了一位坚决、成熟的革命者。
书中令我最为震撼的是卢嘉川被捕后,在监狱中被打断双腿,全身血肉模糊,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时,仍旧一点一点的挪动着沉重的身体,想告知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团队。
对于他这样一位将要被*处死的死囚来说,死去是最舒畅的一条路。
而对于卢嘉川来讲,只要能把消息传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蒙受多少痛楚,只要可以少牺牲几个同志,他的脸上就可以涌现出一种安祥的、和谐的,从未有过的微笑了。
卢嘉川把信号传递出去后就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我们今日美好美满的生活,是多少这样的至死不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革命斗士换来的啊!我突然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由于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
我们有的时候在报怨学习累、工作忙,可是这点劳累同革命战士们所蒙受的苦难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这本书的作者杨沫与主人公林道静的经受特别相像。
她为了躲避家庭,远走他乡念。
后来,父亲破产,母亲逼婚,她不愿嫁给那种人,毅然只身逃走嫁给了“余永泽”,最终像道静一样离开
了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奋斗的生活。
杨沫说过:“革命前的林道静是她自己,革命后的林道静是众多革命者的缩影。
这本书里有她自己,也寄予着她的希冀。
”
书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又一个人的青春。
细细品读,意犹未尽,希冀大家能够看看这本书,从而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当如何渡过。
【篇四】《青春之歌》中学读后感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或许不为太多人熟知,也或许为很多酷爱那个时代文学的人所熟知,从确定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对我们这些处于和平时代的人来说是生疏的,它只存在于历史课本的那些冷漠的字里行间,不曾被我们真正地理解与感受过。
可是当我真正地读完此书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青春无价的激情,在激荡着热忱与追索的岁月中,品读《青春之歌》,不觉倍加感慨。
小说中,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情感历程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也见证了林道静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内心。
除了爱情,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革命的热忱也是青春的标记。
当青春拥有了爱情与信仰后,便开始渐渐地丰满起来。
作为中心人物,林道静代表着那个时代众多女性的经受: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难以理解的经受在那个时代却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如作品中所说,林道静崇拜芭蕾舞之母邓肯,而她对爱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艺术家靠近:毅然离开深爱她的余永泽,深深地恋上革命青年卢嘉川,将对革命的酷
爱、对青春的诠释和对卢嘉川的爱融为一体。
《青春之歌》是一曲对青春的礼赞,歌颂那些为民族危亡而坚韧奋斗的青年才俊。
卢嘉川的身上,最能体现青春的热忱与激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青春;江华,机敏而又稳重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鲜血解读着青春;林道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渐渐成长和成熟,成为一名拥有坚决信念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和很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我们照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虽与我们同龄,但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