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共163页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 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 因此,那种让学生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爱学 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 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教育 职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3.学生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快速、高 效地掌握“前人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要积 极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 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 体育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探究”去发现的。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并非是现代教育的 产物,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 本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则 源于18~19世纪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 义教育思想。进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 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中心论”他把儿童比作太阳, 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太阳转,一切教 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不变的本能、自发的兴趣 和需要出发”。
也许还有人说,为什么不让学生去学习他们感兴 趣的内容呢?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无法提 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怎么办?或是极个别的学 生对体育根本就不感兴趣怎么办?是否就可以不学、 不练了呢?当然不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 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和运动兴趣的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与身俱来的(天生的), 而是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 生在某一学段的运动兴趣是有限的、可变的、不稳 定的、也是可以拓展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 也是他们的义务。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 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只 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些,就得认真去学, 而且还要学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制定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 选项教学的同时,却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 为学生必修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 时与学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田径是强 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就是 因为通过田径教材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2.新体育课程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 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 标准》提出运动技能的学习要同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这是为了充分挖掘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 育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 划分五个学习领域也正是为了体现这一思想。需 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进行 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应是“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到运动技能的教 学中。
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 课程学习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 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 法也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
5.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 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 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6.小学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 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 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四.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 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 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就是上帝”等。
但是,近一个时期,有些学者把学生的运动 兴趣推向了极至,提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必须以学生的 兴趣为中心”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体育课 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认为评价一堂 课的好坏,主要就是看学生是否玩得痛快、 乐得开心。因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 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这 种认识是片面的。
一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 育尚未成熟)的主体;
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于所施 加因素的影响;
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 体。
从学生主体这三项质的规律性中我们可以得到 如下的启示:
Hale Waihona Puke 1.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 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 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 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 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 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新体育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由单一性转 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 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 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 着用一种方式,如: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 受学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提倡新 型学习方式并没有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无论 什么时代,何种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接受学 习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学中,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接 受学习。体育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型的学习方 式,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导致课堂教 学出现“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形 式主义的东西。
五.关于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制
定与表述问题
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等功能,课时计划(即教案)中叫“学习 目标”,还是叫“教学目标”在认识上并不统 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 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对全体学生提出 的一般要求;“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目标,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 的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又提出现代人本本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 在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 感体验等方面,与古典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强调学生在教 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 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现代人本主义 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可供学习的一面,但也有 其片面与空想的特征。
其教育目的过分强调“个人本位”,过分强 调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精神层 面忽视物质层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 实,脱离了社会,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身对教 育价值的认识。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学 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是无可置疑的。但 学生的主体不同于成年人的主体,学生主体有 其自身的质的规律性:
七.关于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以往的体育课程过于强调体育学习的锻炼的义 务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因而 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及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 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 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 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 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 效保证”。强调要重视激发和保持培养学生的运动 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为此,广 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 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坚持。
对体育课而言,无论是“学习目标”还是“教 学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一般都由行为主体(指学 生,有时可以省略)、行为动词(如掌握或初步掌 握、达到或基本达到等)行为条件(如在保护帮助 下完成或独立完成动作)、行为表现(如完成练习 的数量和质量)四个要素组成。
一般来讲,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是可操作、可观 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两 点需要说明:一是,对完成动作质量目标的表述, 既不可能像科学类课程那样追求公式化的规范数字 的准确,也不可能像人文类课程那样要求论述的严 谨与概念的准确界定,而且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
4.其实,体育锻炼能力并非是空中楼阁, 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 任何运动技能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 的运动体验,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更不知道 该怎么练。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课程标准》都对学生掌 握运动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运动技能不仅 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体育课 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运动技 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必 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任何鄙薄和削弱运动 技能学习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体育 课程教学上试图走“捷径”,不教育引导学生 脚踏实地地进行刻苦学习和锻炼,扎扎实实地 掌握运动技能,那么,“会学”、“能力”、 “运用运动技能”等,充其量只是动听的号, 或者说是一句空话。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工作 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各 种不同的运动兴趣。有人说一个班的学生运动 兴趣相对集中,考虑大多数学生各种不同的运 动兴趣就可以了。那么,还有少数学生怎么办? 是否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处理?体育课 程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 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 考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二是,体育课对学生所做动作的要求是安全 地完成或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了,它不同于 竞技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要求。此外,一堂的 目标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组织教法来制定,要 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
六.关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问题
1.关于运动技能的学习问题,《课程标准》 中有明确的界定并且专门设置了“运动技能” 学习领域。由此可见,新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 没有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相反更为突出运动技 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是强 调对运动技能内容的选择性应该更为宽泛,体 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 体能基础、兴趣爱好,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 习激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 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八.关于学习方式的问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新体育课程提倡新型的学 习方式,提出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 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给学生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 学生通过有限学时的学习,掌握无限的知识和 技能。
3.以往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 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 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学会学 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因而,特别重 视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但有的同志就由 此认为,“会学”比“学会”重要,学生是否 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学习运动技能无需提 出什么质量要求,关键是要学如何锻炼,如何 运用知识、技能等等。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 锻炼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共识,必须高度重 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缺乏运动兴 趣的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的。但“我们在改革中也应时刻铭记学校体育的 主要功能,决不是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而又具 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内容,对于那些锻炼价值 高而娱乐性较差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组织教法的 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弃 之不用。我们应当把学生运动兴趣的重点转移到 组织教法的改革与创新上来。
3.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 的前提,选用时要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 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相 互结合。要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其绝对化、 片面化。
3.学生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快速、高 效地掌握“前人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要积 极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 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 体育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探究”去发现的。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并非是现代教育的 产物,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 本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则 源于18~19世纪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 义教育思想。进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 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中心论”他把儿童比作太阳, 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太阳转,一切教 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不变的本能、自发的兴趣 和需要出发”。
也许还有人说,为什么不让学生去学习他们感兴 趣的内容呢?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无法提 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怎么办?或是极个别的学 生对体育根本就不感兴趣怎么办?是否就可以不学、 不练了呢?当然不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 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和运动兴趣的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与身俱来的(天生的), 而是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 生在某一学段的运动兴趣是有限的、可变的、不稳 定的、也是可以拓展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 也是他们的义务。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 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只 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些,就得认真去学, 而且还要学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制定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 选项教学的同时,却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 为学生必修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 时与学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田径是强 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就是 因为通过田径教材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2.新体育课程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 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 标准》提出运动技能的学习要同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这是为了充分挖掘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 育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 划分五个学习领域也正是为了体现这一思想。需 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进行 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应是“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到运动技能的教 学中。
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 课程学习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 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 法也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
5.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 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 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6.小学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 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 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四.关于学生在课程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 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 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就是上帝”等。
但是,近一个时期,有些学者把学生的运动 兴趣推向了极至,提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必须以学生的 兴趣为中心”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体育课 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认为评价一堂 课的好坏,主要就是看学生是否玩得痛快、 乐得开心。因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 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这 种认识是片面的。
一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 育尚未成熟)的主体;
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于所施 加因素的影响;
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 体。
从学生主体这三项质的规律性中我们可以得到 如下的启示:
Hale Waihona Puke 1.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 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 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 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 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 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新体育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由单一性转 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 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 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 着用一种方式,如: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 受学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提倡新 型学习方式并没有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无论 什么时代,何种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接受学 习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学中,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接 受学习。体育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型的学习方 式,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导致课堂教 学出现“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形 式主义的东西。
五.关于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制
定与表述问题
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等功能,课时计划(即教案)中叫“学习 目标”,还是叫“教学目标”在认识上并不统 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 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对全体学生提出 的一般要求;“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目标,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 的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又提出现代人本本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 在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 感体验等方面,与古典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强调学生在教 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 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现代人本主义 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可供学习的一面,但也有 其片面与空想的特征。
其教育目的过分强调“个人本位”,过分强 调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精神层 面忽视物质层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 实,脱离了社会,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身对教 育价值的认识。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学 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是无可置疑的。但 学生的主体不同于成年人的主体,学生主体有 其自身的质的规律性:
七.关于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以往的体育课程过于强调体育学习的锻炼的义 务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因而 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及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 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 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 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 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 效保证”。强调要重视激发和保持培养学生的运动 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为此,广 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 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坚持。
对体育课而言,无论是“学习目标”还是“教 学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一般都由行为主体(指学 生,有时可以省略)、行为动词(如掌握或初步掌 握、达到或基本达到等)行为条件(如在保护帮助 下完成或独立完成动作)、行为表现(如完成练习 的数量和质量)四个要素组成。
一般来讲,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是可操作、可观 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两 点需要说明:一是,对完成动作质量目标的表述, 既不可能像科学类课程那样追求公式化的规范数字 的准确,也不可能像人文类课程那样要求论述的严 谨与概念的准确界定,而且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
4.其实,体育锻炼能力并非是空中楼阁, 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 任何运动技能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 的运动体验,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更不知道 该怎么练。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课程标准》都对学生掌 握运动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运动技能不仅 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体育课 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运动技 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必 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任何鄙薄和削弱运动 技能学习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体育 课程教学上试图走“捷径”,不教育引导学生 脚踏实地地进行刻苦学习和锻炼,扎扎实实地 掌握运动技能,那么,“会学”、“能力”、 “运用运动技能”等,充其量只是动听的号, 或者说是一句空话。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工作 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各 种不同的运动兴趣。有人说一个班的学生运动 兴趣相对集中,考虑大多数学生各种不同的运 动兴趣就可以了。那么,还有少数学生怎么办? 是否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处理?体育课 程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 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 考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二是,体育课对学生所做动作的要求是安全 地完成或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了,它不同于 竞技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要求。此外,一堂的 目标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组织教法来制定,要 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
六.关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问题
1.关于运动技能的学习问题,《课程标准》 中有明确的界定并且专门设置了“运动技能” 学习领域。由此可见,新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 没有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相反更为突出运动技 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是强 调对运动技能内容的选择性应该更为宽泛,体 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 体能基础、兴趣爱好,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 习激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 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八.关于学习方式的问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新体育课程提倡新型的学 习方式,提出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 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给学生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 学生通过有限学时的学习,掌握无限的知识和 技能。
3.以往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 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 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学会学 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因而,特别重 视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但有的同志就由 此认为,“会学”比“学会”重要,学生是否 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学习运动技能无需提 出什么质量要求,关键是要学如何锻炼,如何 运用知识、技能等等。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 锻炼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共识,必须高度重 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缺乏运动兴 趣的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的。但“我们在改革中也应时刻铭记学校体育的 主要功能,决不是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而又具 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内容,对于那些锻炼价值 高而娱乐性较差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组织教法的 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弃 之不用。我们应当把学生运动兴趣的重点转移到 组织教法的改革与创新上来。
3.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 的前提,选用时要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 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相 互结合。要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其绝对化、 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