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研究
龙翠芳
【摘要】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bjectives, task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of AIDS patients and high-risk group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ocial work and social governance meth-ods and process which strengthening the self-help ability and the goal of promoting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are con-sistent for AIDS patients high-risk groups.Therefore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of AIDS patients and high-risk groups from the following step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intain equal status with recipients,to negotiate with each sys-tem work;we take case work for high-risk groups of AIDS, take group work and community work for AIDS patients;we should build the social work 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 the matching talents,funds and systems etc for AIDS patients and high-risk groups .%探讨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必要性、目标、任务和方法,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增强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自助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对策,即注意与受助者保持平等地位,与各个系统协商共治;对艾滋病高危人群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建立与人才、资金、制度等相配套的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年(卷),期】2016(029)007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工作;艾滋病患者;艾滋病高危人群
【作者】龙翠芳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阳,550025;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0
近年来,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对艾滋病防治的研究主要是对各类人群艾滋病知晓率的调查,艾滋病高危行为或特定人群与艾滋病感染关系的研究,高发地区艾滋病流行和防治,艾滋病传播与相关法律、政策研究[1-2]。
本研
究将社会工作理论引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治理研究中,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艾滋病防治研究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艾滋病防治研究领域,为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社会治理是指在法治架构中,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多元回应与互动过程[3]。
具体来说,是由政府、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私人机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个人等多元治理主体,对与治理对象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或个人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治理对象的基本需求,促进个
人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4]。
社会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道德等
多种管理方法,强调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强调公私机构互动,主体多元,管理对象参与。
因此,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为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5]。
立足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工作有不同的内涵。
一种综合的阐述是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6]。
可见,社会工作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址为价值追求,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目标[7]。
专业化、科学化、职业化和制度化是社会工作的显著特点。
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总称。
艾滋病感染者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但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艾滋病患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已出现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症状的人[8]。
艾滋病高危人群指易受艾滋病病毒
感染的危险行为人群,主要包括共用针具注射吸毒者、商业性性行为者、男男性行为者(男同性恋者)、不安全的采供血者等。
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是以多数人的利益、生活方式、存在状态等建构社会的是非、善恶、耻辱标准,并以此标准来划定疾病与健康的界线。
这些标准被人们习惯性遵守,人们潜意识里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反感和排斥。
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中多数人因贫困而存在各种艾滋病高危行为,继而感染艾滋病。
随着身份的暴露,他们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歧视[9]。
在这种情况下,窘迫的经济状况无法维持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少艾滋病患者只能铤而走险做违法的事情。
社会歧视加剧了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弱势地位,其生存机会与生存权利受到剥夺。
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生存环境极不乐观,社会排斥与歧视比疾病本身带给他们的伤害更大。
从社会治理视角来看,我国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帮扶和救
助的体制机制是不健全的,社会防治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①以医学防治为主,忽视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②采用单纯的行政管控手段,使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
③条块分割,责权不明确,资源流通受阻,治理成本大。
④第三方力量培育不足,缺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
⑤“问题”视角管理突出,把治理对象客体化,“优势”视角治理欠缺。
可见,重新审视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管理工作,改善其社会生态势在必行。
对艾滋病问题由“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更符合社会变迁的时代特征,是顺应艾滋病疫情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多元主体、关系平等、方式灵活、协商共治、他治与自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也体现出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理念和情感结构在逐渐发生转变。
从社会工作的内涵来看,社会工作强调与受助者交流沟通、调整受助者心理状态、增强受助者自助的能力,与社会治理调和、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社会工作中双方的伙伴式互动方式,与社会治理中的合作与协商、适应与回应等方法也有所呼应。
社会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功能,与社会治理达到“善治”的社会状态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6,9]。
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型治理,强调受助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能促进社会治理理念创新,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的操作化载体,是社会治理的制度性手段和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可改变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传统社会管理的模式,即不注重目标对象自决、自助的工作方式,长期以来视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为管控的客体或物化对象,缺乏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主体化思考。
开展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整合和挖掘受助者的潜
能和优势,使“他助”与“自助”有机结合,能使受助者尽可能走上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将社会工作的视角和方法引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可以弥补政府和民间组织在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中的不足。
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其案主(服务对象、受助者)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吸毒者、性服务者、男同性恋者等)、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案主往往是双重或多重身份。
把艾滋病高危人群、艾滋病患者置于什么角色和地位是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以艾滋病患者为例,抛开道德层面,首先把艾滋病患者看成病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对艾滋病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
以平常心对待这个群体,是对人权的诉求,也是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
虽然目前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歧视随着防艾知识的普及有所改善,但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就业及生活压力仍然很大。
因此,发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生存和发展的潜能,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是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
开展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与各个系统协商共治,使多类资源主体有机组合,以促进服务对象利益的最大化[10]。
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往往是被社会贴上标签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会以诊断、评估和帮助的名义使案主处于一个不利或无权的地位。
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极力克服双方不对等的关系,即便找到了案主的问题的根源,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强化案主的问题,从而强化其弱势地位。
所以,社会工作者开展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时,在解决个人问题和提供治疗性服务的同时,更要关注案主的社会就业机会和权力。
社会工作中的多元因素分析视角、“心理——社会”视角、“环境中的人”的实务视角、系统理论视角、优势视角、增权视角是理解和分析案主及其问题的理论视角[11],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进行帮助和矫正的理论基
础。
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是通过“个人——家庭——社区——社会”良性互动来帮助案主实现自助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12]。
开展
针对艾滋病患者社会工作的职责主要是为案主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关怀案主家属,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沟通服务,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援[13]。
针对不同的案主,采取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服务内容不尽相同。
对吸毒者、性工作者和男同性恋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主要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围绕案主公共福利、行为矫正、疾病康复、权能增强、社区参与等方面针对性开展工作,并要注重工作的有效性。
对艾滋病患者可以采取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采取小组辅导、社区引导和国家政策相结合的综合社会工作实践模式,通过与案主面谈,了解其过去的行为及目前的思想状况,制定矫治方案,帮助其实现再社会化[6]。
虽然开展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风险较大,但通过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合作共治,可降低风险和成本。
如上海社区戒毒社会工作的模式,解决了重视生理戒毒、忽视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及社区照顾不足的问题[1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生存和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有效策略。
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能否实现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效对接与契合,关键是能否建立与人才、资金、制度等相配套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
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政府要对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引导,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14]。
由于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具有特殊性,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医务、心理、管理、社会等学科知识。
②在社会工作机构的资金保障方面,根据工作评价和反馈结果制定奖惩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直接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民间专业社工机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通过择优竞争的方式购买社会服务,并加强监督评估。
③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工
作机构参与防治工作。
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机构要予以登记,支持社会工作机构依法有序参与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治理工作。
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要强化政府的主要责任,而针对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社会工作应强化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
政府在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工作的实践运作中起引导和参与作用,具体的治理工作应让权于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强化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法制和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针对艾滋病防治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较少,我国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的规范化、工作的常态化、服务的有效性都有待提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