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19-01-24T12:06:46.14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7期作者:吴雷鸣
[导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基础品格和关键能力。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大敦中学511340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科技感比较强的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合理地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了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基础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尺度等多方面的能力表现。
每个学生要想获得成功以及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具备核心素养。
当前我国教育中,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作为核心,因此在教育中教师也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定位调整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根据该门课程的应用范围和学习目的做出准确的定位,并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则需要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优化设计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与课程特色紧密相连,并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层面的核心素养内涵与具体信息技术课程章节、模块单元建立有机关联,从而形成具备有机联系、层次清晰、脉络完整的网络体系,并最终达成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互联网、物联网、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农村是信息教育的薄弱阵地,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1.社会认同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使得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考试和高考科目的成绩,家长们也只关注子女升学考试的科目成绩,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度不高,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为了主科,挪用信息技术的课时,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信息技术课程采取短时强化模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2.家庭难以满足硬件需求。
随着进城打工人员的增多,一部分农村家庭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经济和意识的缺失,使得家庭无法或不重视计算机设备的购买。
一些新型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如微课、MOOC和翻转课堂等教学资源无法利用在学科教学中。
3.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很多地方,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甚至当地的教育部门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教研室。
教师在职教育培训班时间短,培训内容过于大众化,为信息技术教师量身定做研修班较少,而教师则非常需要有关先进教学理念方面的培训。
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学科教学中。
三、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资源。
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积累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的探索。
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知识学习方法,去进行实际的探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注重开展自主探究,升华学生的学习意识。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一些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外,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升华学生的核心意识,多方面地锻炼学生的各方面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学习上,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部分,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大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互相交流和探讨,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借鉴其他学生的意见和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想法,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要正确地引导,对其过程要进行规范和指正,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
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可能就会漫无目的地进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
3.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多媒体的硬件和组成,解释硬件的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画图、打字、常用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如:Photoshop, Cool edit pro, movie make, 绘声绘影等等。
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APP设计、Python语言学习,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特别是视频编辑制作类,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4.设定教学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进行,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了。
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既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高效地学习。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样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其利弊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
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使学生遵守相应的信息法规,并根据社会公认的信息伦理道德开展信息化建设活动。
中学生逐渐趋于成年,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更重,因此必须要具有信息安全意识,注重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信息以及数据的安全进行保护,并严格遵循法律信息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同时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合理开展信息活动。
简单来说,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其行为也要符合一个“人”的规范,并能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可以长远发展的关键技能和学习方法。
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相对来说,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既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勇中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开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54。
[2]回晓彤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407。
[3]李磊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134-135。
[4]王芬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