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路边随处可见的中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路边随处可见的中药
野菊花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

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

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

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花序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

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

舌状花一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

体轻。

气芳香。

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肺、肝经。

禁/宜人群
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花未全开宜采摘,晒干备用。

鸭跖草
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

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

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

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

花期夏季,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

主要分布于热带,少数种产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中国产13属49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为盛。

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

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

性能:味甘、微苦,性寒。

能清热,解毒,利尿。

为消肿利尿、
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宫颈糜烂、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采集:6~7月采收,晒干。

艾蒿
艾叶,别名: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中药来源为艾的干燥叶。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肝、肾经。

车前子
名车前草、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

多年生草本,连花茎高达50厘米,具须根。

叶根生,具长柄,几与叶片等长或长于叶片,基部扩大;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7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成长柄,全缘或呈不规则波状浅齿,通常有5~7条弧形脉。

花茎数个,高12~50厘米,具棱角,有疏毛;穗状花序为花茎的2/5~1/2;花淡绿色,每花有宿存苞片1枚,三角形;花萼4,基部稍合生,椭圆形或卵圆形,宿存;花冠小,胶质,花冠管卵形,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向外反卷;雄蕊4,着生在花冠筒近基部处,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长圆形,2室,先端有三角形突出物,花丝线形;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2室(假4室),花柱1,线形,有毛。

蒴果卵状圆锥形,成熟后约在下方2/5处周裂,下方2/5宿存。

种子4~8枚或9枚,近椭圆形,黑褐色。

花期6~9月。

果期7~10月。

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菜圃以及池塘、河边等地。

分布中国各地。

采集、产地、性味、归经、主治
药名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

夏、秋
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生用或盐水炙用。

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山区平地均可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

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

马齿苋
别名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蚂蚱菜。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

茎平卧或斜倚,伏地铺散,多分枝,圆柱形,长10-15厘米淡绿色或带暗红色。

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马齿状,长1-3厘米,宽0.6-1.5厘米,顶端圆钝或平截,有时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中脉微隆起;叶柄粗短。

花无梗,直径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时盛开;苞片2-6,叶状,膜质,近轮生;萼片2,对生,绿色,盔形,左右压扁,长约4毫米,顶端急尖,背部具龙骨状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黄色,倒卵形,长3-5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长约12毫米,花药黄色;子房无毛,花柱比雄蕊稍长,柱头4-6裂,线形。

蒴果卵球形,长约5
毫米,盖裂;种子细小,多数,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泽,直径不及1毫米,具小疣状凸起。

花期5-8月,果期6-9月。

药用功效
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湿癣;白秃:痢疾(大便半干半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蛇虫咬伤;便血;崩漏下血;现代大多用于治疗肠炎、急性关节炎、膀胱炎、尿道炎、肛门炎、痔疮出血等。

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寒,味酸。

马苋菜可一次播种多次采收,采收是挑采,采摘应在花前,以保持茎叶鲜嫩。

新长出的小叶是最佳的食用部分,嫩茎的顶端可连续掐取,多掐取中上部,留茎基部抽生新芽使植株继续生长,直至霜降。

采收时也可间拔,收大留小。

苣荬菜
苣荬菜又名败酱草(北方地区名),黑龙江地区又名小蓟,山东地区称作苦苣菜、取麻菜、曲曲芽,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

茎直立,高30~80厘米。

地下根状茎匍匐,多数须根著生。

地上茎少分支,直立,平滑。

多数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

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

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鲜黄色;雄蕊5枚,花药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花柱与柱头都有白色腺毛。

瘦果,有棱,侧扁,具纵肋,先端具多层白色冠毛。

冠毛细软。

花期7月至翌年3月。

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匍茎苦
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

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

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

苦菜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

地理分部及广。

主治协日热引起的口苦,发烧,胃痛,胸肋刺痛,食欲不振,巴达干包如病,胸口灼热,泛酸,作呕,胃腹不适。

性味:味苦,性凉。

采集:苗高8一10cm,8一9片叶,掰叶晒干。

荠菜
又名护生草、稻根子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地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

其拉丁种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英语名称就是“牧人的钱包”。

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

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

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

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2.5厘米,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5-30毫米,
宽2-20毫米,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长5-15毫米,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

叶柄长5-40毫米;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5毫米,宽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

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果期延长达20厘米;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圆形,长1.5-2毫米;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有短爪。

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毫米,宽4-7毫米,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毫米;果梗长5-15毫米。

种子2行,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浅褐色。

花果期4-6月。

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

主要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地区。

性喜温暖但耐寒力强。

野生于田野,也可人工栽培,生在山坡、田边及路旁。

荠菜性味甘平,全草入药,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

《名医别录》载“主利肝气,和中。

”《日用本草》载“凉肝明目。

” 《本草纲目》载“明目,益胃。

宜食: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病症患者宜食。

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病症患者也宜食。

忌食:便清泄泻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此外,患有目疾、疮疡、热感冒等病症者或体弱者也不宜食用,便溏者慎食。

采收时,选择具有10~13片真叶的大株采收,带根挖出,晒干备用。

蒲公英
别名华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婆婆丁。

多年生草本。

菊科,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

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

性味甘,微苦,寒。

归肝、胃经。

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

治热毒、痈肿、疮疡、内痈、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沥涩痛、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牙痛,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采收: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用刀割取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

每隔15~20天割1次。

性味:苦甘,寒。

《唐本草》:味甘,平,无毒。

《本草述》:甘,平微寒。

归经:入肝、胃经。

采集:夏、秋季花未花时采收。

晒干或鲜用。

益母草
益母草:别称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野天麻、玉米草、灯笼草、铁麻干。

一年生或二年生
草本,高60-100cm。

茎直立,四棱形,被微毛。

叶对生;叶形多种;叶柄长0.5-8cm。

一年生植物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略呈圆形,直径4-8cm,5-9浅裂,裂片具2-3钝齿,基部心形;茎中部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两侧裂片再1-2裂,最终片宽度通常在3mm以上,先端渐尖,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最上部叶不分裂,线形,近无柄,上面绿色,被糙伏毛,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

轮伞花序腋生,具花8-15朵;小苞片针刺状,无花梗;花萼钟形,外面贴生微柔毛,先端5齿裂,具刺尖,下方2齿比上方2齿长,宿存;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长9-12mm,外面被柔毛,上唇与下唇几等长,上唇长圆形,全缘,边缘具纤毛,下唇3裂,中央裂片较大,倒心形;雄蕊4,二强,着生在花冠内面近中部,花丝疏被鳞状毛,花药2室;雌蕊1,子房4裂,花柱丝状,略长于雄蕊,柱头2裂。

小坚果褐色,三棱形,先端较宽而平截,基部楔形,长2-2.5mm,直径约1.5mm。

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开花。

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益母草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

性味辛苦凉,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的功效。

治月经不调、浮肿下水、尿血、泻血、痢疾、痔疾。

灰灰菜
灰灰菜又名藜,别名野灰菜,灰蓼头草等,一年生草本植物,高60-120厘米;茎直立,粗壮,有棱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枝上升或开展。

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

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莆或椭圆形,具纵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

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

灰灰菜性味甘平,清热、利湿、降压、止痛、杀虫、止泻。

分布遍及全球温带及热带,中国各地均产。

生于路旁、荒地及田
间,为很难除掉的杂草。

采集:夏季
野苋菜
又名野苋、光苋菜,野苋为一常见草本植物,营养价值:鲜茎叶含粗蛋白质5.5%,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C。

一年草本生植物,茎直立或伏卧。

叶互生,全缘,有柄。

花单性或杂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排成无梗的花簇,生于叶腋,或组成腋生或顶生的穗状花序;雄蕊通常与花被同数,花丝离生,花药2室;子房具1枚直生胚珠,花柱极短。

胞果卵球形,种子扁球形,黑色或褐色,平滑有光泽。

刺苋叶腋有针刺2枚,苞片常变成锐刺;反枝苋植株密被细柔毛,花穗较粗;皱果苋和凹头苋植株均无毛,花被片和雄蕊均为3枚,前者茎直立,稍分枝,果皮皱缩,花簇不腋生,后者茎伏卧上升,基部分枝,果皮平滑,花簇腋生。

耐旱,耐热,喜肥,喜阳,生命力强,不耐寒,不耐涝。

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易开花结籽性味归经】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

采集:全草及根入药。

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苦菜
别名苦荬菜[江苏.福建]、秋苦荬菜、墓头回[江苏]、牛舌菜、稀须菜、盘儿草、山林水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cm,含白色乳汁。

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外皮黄棕色。

叶根生,排成莲座状,狭倒披针形,大头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缘或有数齿,先端稍钝或尖,基部渐狭成柄,无毛蔌有蛛丝状细软毛。

花茎比叶短或等长,结果时伸长,上部密被白色珠丝状毛。

头状花序单一,顶生,长约3.5cm;总苞片草质,绿色,部分淡红色或紫红色,先端有或无小角,有白色珠丝状毛;舌状花鲜黄色,先端平截,5齿裂,两性。

瘦果倒披针形,土黄色或黄棕色,有纵棱及横瘤,中产以上的横瘤有刺状突起,先端有喙,顶生白色冠毛。

花期早春及晚秋。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产于全国各地。

整株植物匍匐于地上,叶如荠菜,只是稍大,无挺立茎,花从植株中心冒出。

药用部位:干燥的全草。

性味功能:甘,微苦,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

采集:夏、秋季,晒干或鲜用
苦菜,民间俗称苦菜,是一种药食兼具的无毒野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宿根。

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钾、钙、镁、磷、钠、铁、等元素。

苦菜不但能吃,而且还能治病。

清凉解毒、明目和胃、破瘀活血、消炎利尿、排脓去淤消肿。

主治肠炎、盲肠炎、产后腹痛、急慢性结肠炎、眼结膜炎、皮肤红肿炎症或湿疹发痒,对牙龈出血、祛火明目有一定疗效。

猪毛菜
别名: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猪毛缨、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蓬豆芽、轱辘娃子。

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茎自基部分枝,枝互生,伸展,茎、枝绿色,有白色或紫红色条纹,生短硬毛或近于无毛。

叶片丝状圆柱形,伸展或微弯曲,长2-5厘米,宽0.5-1.5毫米,生短硬毛,顶端有刺状尖,基部边缘膜质,稍扩展而下延。

花序穗状,生枝条上部;苞片卵形,顶部延伸,有刺状尖,边缘膜质,背部有白色隆脊;小苞片狭披针形,顶端有刺状尖,苞片及小苞片与花序轴紧贴;花被片卵状披针形,膜质,顶端尖,果时变硬,自背面中上部生鸡冠状突起;花被片在突起以上部分,近革质,顶端为膜质,向中央折曲成平面,紧贴果实,有时在中央聚集成小圆锥体;花药长1-1.5毫米;柱头丝状,长为花柱的1.5-2倍。

种子横生或斜生。

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猪毛菜适应性、再生性及抗逆性均强,为耐旱、耐碱植物,有时成群丛生于田野路旁、沟边、荒地、沙丘或盐碱化沙质地,为常见的田间杂草。

果熟后,植株干枯,于茎基部折断,随风滚动。

生村边、路旁、荒地戈壁滩和含盐碱的沙质土壤上。

生村边,路边及荒芜场所。

性味:淡;性凉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润肠通便。

主高血压病;多病;眩晕;失眠;肠燥便秘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开花时割取全草,晒干,除去泥沙,打成捆,备用。

刺菜
刺菜原名小蓟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

高25~50cm,具匍匐根茎。

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

叶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1.5~2.5cm,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

头状花序顶生,雌雄异株;总苞钟状,总苞片5~6层,雄花序总苞长1.8cm,雌花序总苞长约2.3cm;花管状,淡紫色,雄花花冠长1.7~2cm,雌花冠长约2.6cm。

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具纵棱,冠毛羽状。

花期5~6月,果期5~7月。

成分大蓟含挥发油、生物碱、树脂、菊糖,氰甙类。

小蓟全草含生物碱、皂甙。

药理大蓟的水浸液、乙醇一水浸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证明有降血压作用。

小蓟的同上试验,证明有较显著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

功用大、小蓟均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以及恢复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热病炎症性出血,黄疽,肝炎,热淋、尿血等。

性味:性味甘、凉,无毒。

采集: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老牛错
别名: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飞帘。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

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

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

叶互生;通常无柄而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

头状花序2-3个簇生枝端,直径1.5-2.5cm,总苞钟状,长约2cm,宽1.5-3c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变短,中层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条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长15-16mm。

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mm,呈刺毛状,稍粗糙。

花期5-7月。

植物分布
分布在新疆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准噶尔盆地。

生于山谷、田边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

欧洲、北非、苏联中亚及西伯利亚都广有分布。

性味归经
性味:微苦,平。

归经:入肺、膀胱、肝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

采集:夏、秋季花盛开时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用。

鬼针草
鬼针草别名鬼钗草、虾钳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豆渣草,菊科鬼针草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

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

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

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

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

花期8~9月。

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旁。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干燥全草,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

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

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

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全草含生物碱、鞣质、皂甙、黄酮甙。

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

果实含油27.3%。

性味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

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

采摘时间:夏秋间釆收全草,除去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苍耳
苍耳子,中药名。

别名:虱马头、苍耳子、老苍子、道人头、刺
八裸、苍浪子、绵苍浪子、羌子裸子、青棘子、抢子、痴头婆,胡苍子、野茄、猪耳、菜耳,苍苍子,广东话又叫磁头芒(痴头芒)。

属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苍耳的带总苞的果实,苍耳子属于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功效。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安阳等地。

意大利苍耳为外来有害物种,对农业、林业生产造成影响。

苍耳生长分部区域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湖南、河北等地。

采收时间:秋季
性味:味苦、甘、辛,性温。

归经:归肺、肝经。

毒性:有毒
酸不溜
酸不溜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全草。

异名:分枝蓼、叉枝蓼、酸姜、酸木浆《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

茎从基部开始生出很多叉状分枝,形成半圆形的丛状。

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5厘米,宽3厘米,全缘,有微毛;有短柄或无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开裂,无毛。

-圆锥花序顶生,扩展;花小白色或淡黄色。

小坚果椭圆形,具3锐棱。

种子椭圆形。

生于山坡、沙丘、沟谷、丘陵坡地;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药材信息
采集:夏、秋采收,阴干。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异槲皮甙。

性味:酸苦,凉。

功用主治-酸不溜的功效:清热,消积,散瘿,止泻。

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腹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