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
第一篇: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
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堂吉诃德》
又一个偶然又必然的机会,在预习《外国文学》时发现课本第三章的第二节介绍的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不禁有些暗喜,因为早在中学时代就有听老师提起过《堂吉诃德》这部小说,只是苦于一直没条件阅读,也是因为自身的惰性使然吧。
于是,我马上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
可是,我却没能看懂它在讲什么,我不甘心,就回宿舍用电脑搜了原著的电子版出来看,结果,我还是不太懂,只能等老师讲解。
后来,上完课,看完相关视频,我终于有点读懂了,所以,我就有话想说了。
首先,读一部作品我们都会习惯性的先了解一下创作背景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创作背景。
《堂吉诃德》于1605年出版,而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是个激荡人心的时代,西班牙成为称霸欧洲的强大帝国,但其强盛非常短暂,很快便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国内,封建贵族与僧侣还保持着特权,各种苛捐杂税繁多,使得贫富分配不均的现象更为突出,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书中堂吉诃德在游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教会的专横,揭示人民的困苦。
作品第四章中,堂吉诃德在游侠之初发现,一个粗壮的农夫把一个十五岁左右的男孩绑在树上,脱光了他的上衣,用皮鞭抽打。
堂吉诃德冲上去把孩子解救下来,可当他走后,男孩得到的是主人更加凶残的毒打。
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当时的西班牙下层人民生活贫苦,盗贼横行,统治者对反抗者采用的刑罚往往极力严酷。
在第六十章中,在前往巴塞罗那的路上,堂吉诃德和桑丘夜晚露宿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些被吊在树上的人,于是,他告诉桑丘:“这一带抓到逃犯和强盗,往往把二三十个一起挂在树上吊死。
估计这儿里巴塞罗那不远了。
”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下层民众的贫苦在作品中形成了鲜明对照。
作品下卷关于公爵城堡的描写集中揭露了贵族阶级的腐朽实质:公爵夫妇闲得无聊,不惜耗费巨资以捉弄堂吉诃德主仆解闷。
而劳动人民正处在水
深火热中,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桑丘就是因为贫困才不得不跟堂吉诃德外出冒险的。
虽然作者塞万提斯逝世至今已经有三百九十六年了,但其辛辣的讽刺,巧妙的艺术构思,引人发笑的夸张以及它包含的深刻的哲理,仍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
《堂吉诃德》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的盘”完全摧毁。
但事实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作者主观意图的对骑士文学的讽刺和攻击。
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画面,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书中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领居家挤奶的姑娘为自己美赛天仙的心上人,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三次出发周游全国进行游侠活动。
但因为他的战术荒诞可笑,因而闹了不少笑话,处处碰壁受辱,好心不得好报。
终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揭露了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
中国翻译家杨绛认为,这部作品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作者创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作为一种典型,它蕴含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本质的东西往往是贯通历史的,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我们看一下他是怎么出场的:我们的绅士快五十岁了,体格很强健,他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他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发了狂,立志要当骑士,去行侠猎奇,把书里面的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事一一照办。
他的盔甲是硬纸拼起来的,备了一匹自取名为驽马辛难得,还给自己取了个
不愧于骑士身份的名字:堂吉诃德,之后又确定了一个村姑作为心上人,称其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
后来,他又说服了邻居作为骑士必不可少的侍从:“没什么脑子”,体型矮胖的农夫,桑丘·潘沙。
这样的出场,我们看到了一个单纯无知、幼稚天真的小老头,他把一切看得很简单,对现实的认识也很简单,认为只要单枪匹马就能扫尽世间所有不平。
世间的复杂,人心的丑恶他完全不了解。
所以当他从地主的皮鞭下解救牧童的时候,丝毫没有想到会给牧童带去更大的灾难。
因此,他的好心、他的行侠仗义也总是制造笑话。
堂吉诃德是一个被嘲弄的骑士,但在小说中,他也是作为真正骑士的高度品德原则的体现者而现的。
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最美、最好,是真理、是正义。
他怀着锄强扶弱、济世救人的宏图大志,去和他认为是恶的东西斗争。
例如,他攻打风车,因为他把风车当恶魔;他大战羊群,是因为要解救正在受难的骑士;就是他惩罚财主富农而使小雇工遭到皮肉之苦一事,也是出于一片善良之心。
可以说,在他的一系列怪诞行为中,都包含着他对被奴役的人民的同情,包含着他对封建统治强权的反抗。
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铁的时代,是要我去恢复那金子的时代。
”因此他自觉地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这一路行侠,干了很多荒唐事,体现了他大胆鲁莽,敢作敢为的特点。
他有一套理论来为自己辩护:“我知道鲁莽和懦弱都是过失,勇敢和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中折,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也不要勇敢不足而懦弱。
挥霍比吝啬更接近慷慨的美德,鲁莽也比懦弱更接近真正的勇敢。
”他的行为甚至比他的理论还要进一步,没有什么“巨人”、“魔怪”使他裹足不前,也没什么自然力量是他后退害怕,毫不畏惧冲向风车,面不改色打开狮笼向狮子挑战,这些惊人的壮举只有堂吉诃德才做得出来。
然而,由于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而为盲干,他勇敢过头的行动,往往只能以失败告终。
平常,堂吉诃德只要一谈到骑士道就神志迷糊,荒唐可笑。
但是,只要不涉及骑士道的时候,他头脑清醒、明白事理,谈吐非凡,时时流露出人文主义者的真知灼见。
他一路的谈话内容范围广泛,见解高明独到。
除了对骑士小说了如指掌,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对圣经、对
艺术理论也有精深的研究。
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也不是完全无知,相反是常常一语道出生活的真谛。
巴西琉新婚之时,堂吉诃德告诉他:“饥饿和贫穷是爱情的大敌”奉劝巴西琉先生从事正当营生,他擅长的那些玩意儿只能博得虚名,赚不了钱的。
并且,他教导即将上任的桑丘,要关心穷人的疾苦,要办事公正,执法仁慈,不要徇私纳贿。
堂吉诃德认为做文官的应该廉洁,做武官的应该勇敢,绝不可临阵逃脱;认为只应该在正义的战争中使用武力,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
他还主张破除封建等级观念,认为王侯和平民的地位经常变换。
王侯不争气,也会一代代衰落,而平民由于自身的努力,可以一步步上升,直到王侯。
人的贵贱,不在地位或血
统,而在于个人品德的高尚或低劣。
而人的品德靠个人自己努力,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志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
他越疯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遇到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
桑丘本是为当“总督”而追随他,后看到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
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
他对被压迫者和弱小者给予无限的同情。
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
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布了信仰主义的终结。
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也是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桑丘是一个以侍从身份出现的西班牙贫苦农民的典型。
他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
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桑丘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胖而矮。
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
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
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它总督不同的地方。
”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示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
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现实主义者。
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却属于未来。
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诃德,而是桑丘了。
”堂吉诃德不是基于细节真实的毕肖描摹的卓越的典型形象,而是具有极大的夸张性、荒诞性,因而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寓言色彩的艺术形象。
然而,透过这种荒诞正揭示了一种普遍性的状况:在现实社会中,大到国家(有报道说911后的美国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小到我们每个人,都似乎有堂吉诃德的影子:堂吉诃德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缺乏起码的现实感,这种弱点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阶级阶层、不同修养阅历的人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最后,我想借用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奥克斯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他曾颇动感情的说:“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诃德》。
”是的,不可不读,自古以来。
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协调的矛盾体。
而《堂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的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是每个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这样一部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
第二篇:选修课教案第一讲骑士文学(本站推荐)
选修课教案
第一讲
骑士文学
一、时间范围
公元前476年前后,由于西罗马帝国内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其奴隶制生产关系迅速走向解体。
特别是由于地处北方的蛮族连续不断地多年南侵之后,西罗马帝国终于在公元476年被条顿人所灭亡,从此欧洲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并进入了封建社会
的发展阶段。
二、欧洲封建社会的分期:
1、早期(公元5-11世纪)—形成期
2、中期(公元12-14世纪)—兴盛期
3、晚期(公元14-17世纪中叶)—衰落期
早期、中期——中世纪文学
晚期—近代文学
三、中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学的基本特点
1、社会特点:
(1)思想文化领域由基督教神学统治一切。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宗教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中的词句在法庭上具有法律效力。
(2)基督教会鼓吹神权至上,宣扬禁欲主义,推行蒙昧主义,否定世俗生活,排斥异教文化,以神学说教美化封建统治,使广大人民忍受剥削压迫而不加反抗。
中世纪欧洲文学大多打上神学烙印。
2、骑士文学
特点:世俗文学。
时间范围:十一到十三世纪(1096—1270)。
形成原因: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
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
骑士文学就是这种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
四、浪漫与优雅;忠诚与尚武
—西方骑士精神的精髓
1、骑士的形成:
骑士首先是武士。
与他们有关的重装骑兵战术、封君封臣关系以及相应的一套道德规范(骑士精神)构成骑士制度。
11世纪在西欧军事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以马刺、长矛、重盔甲和马上冲刺为特征的重装骑兵战术开始在战场上占主导地位。
2、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信条:忠君、护教、行侠、尚武
3、骑士精神:
风度:举止优雅、彬彬有礼
道德标准:个人荣誉高于一切
八种美德:怜悯、谦卑、荣誉、诚实、牺牲、英勇、灵性、公正。
所谓骑士精神,就其实质而言,可谓是一种“冒险精神”,它表现为:对于正义事业和爱情,进行奋不顾身和孤注一掷地追求、庇护和斗争。
4、骑士文学:骑士的典雅爱情、骑士传奇
“无望之爱”——特里斯丹与绮瑟
5、骑士特征:
无所畏惧、乐于冒险、追求爱情
效忠宗教,但不奉行禁欲主义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持续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
尽管如此,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这种接触,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6、关于亚瑟王的传说:
传说与11~13世纪日趋形成的见义勇为和保卫宗教的理想密切相关。
每一个战士倘若要做成功的十字军士兵,倘若要追寻耶稣基督举行首次弥撒时所用的圣杯,都应该以亚瑟王的武力为效法对象。
亚瑟
王传说,是西元十二世纪,由遍历欧洲的吟游诗人开始传颂的。
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左右的《亚瑟王之死》
7、是的,是白天了;但那人又怎样?
因为你要从我的身边起床?
我们为什么要起床——因为曙色朦胧?
我们为什么要躺倒——因为夜色来临?
爱情,无视黑暗,把我们带到这里,尽管光明,也应该使我们继续在一起。
光明没有舌头,但到处是目光,如果它不仅仅能看,也能讲,这也许是它能讲的最糟的东西,那就好吧,我情愿留下不去,我是这样地爱我的名誉和心,我离不开那有着我的心和名誉的人。
…………
8、骑士传奇,也称为骑士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其主要内容是写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十字军东征时,各民族混聚在一起,互相传述奇闻传说,遂使一些骑士冒险故事越过了国界,同一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许多民族文学之中。
依据骑士传奇的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系统,指以古代克尔特人的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为中心的故事诗;二是拜占庭系统,指在拜占庭流传的以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拜占庭故事诗;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
9、中世纪骑士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时期,很多诗人作家都从中汲取养分。
尽管骑士文学中包含了种种宗教和封建礼法的因素,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神话般的浪漫情愫仍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异类》读后感
读完之后感觉特别悲观呢,家庭出身不好,所以人生有固定的路子,这不就是妈妈之前说的命吗。
之前母亲常说的就是要人命,你信命吗?我从来都是回答,我不信命,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活了30年,我也只能承认,我自己只掌握了部分的命运。
但是我如果可以成为作家、知名医生、知名政府官员,会是很难的。
我只能做一个还算不错的白领,能在北京买房,那我也就改变了命运了,起码我的
孩子的命运被改写了。
可是人生短短百年,而且前25年都是在懵懂中度过的,我怎么能利用这么短的时间来改变从农村家庭出身的背景呢?
我的职业生涯也有了瓶颈,我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我的方向在哪里?我如果去读MBA,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华而不实,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花那么多钱去镀金值得吗?如果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去读MBA那是非常正常的,一点都不浮夸,但是如果是我去读,就显得浮夸了。
性价比高吗?我读完后会得到什么呢?
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大部分的决定了我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最终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但是我还是不甘心的,我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希望我可以过得比别人好,也希望给父母带来好的生活。
不过现在我如果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很丧气。
也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北京买房子。
第四篇:读《异类》有感
读《异类》有感
(一)田胖
《异类》是这本书我是在地铁途中匆忙看完的,对细节已忘得差不多,只记得讲各种故事,讲述方法类似于纪录片,核心的思想就是量变的积累影响质变。
(1)10000万小时的成长理论
人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在时代的洪流推动下,个人的兴趣、素质、能力迎合了时代洪流,并且在时代发生变化前,积累了可以胜任的能力,做好了准备。
这种准备就是在特定领域积累10000万个小时的锻炼。
无论是创业者经历几次失败,还是打工者按部就班做了几年基础工作,一定是按循序渐进积累10000万小时。
时间的积累可以带来认识、能力的升华。
所以在人生的竞争中,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重要,关键是是否有质的提升。
我工作5年了,22天/月*12月/年*8小时/天*5年=10560小时,但对财务领域还是一知半解,反思一下,第一是专业领域的集中度不够,第二就是专业实操经验少。
第三,最主要还是自制力不够。
反思一下,我还有一个黄金5年,希望能做一点量变影响质变的事情来。
(2)略超前半步的成功
如果是九月份作为入学的起点,超级运动明星(成功主要是实力,不是刷脸)的生日往往集中在九月、十月。
而比较少集中在七月、八月。
如果是三月份是入学的起点,成功者多数集中在四月、五月。
原因是他们入学的时候比同时入学的人成熟一些,起点略高一点点,在面临竞争时自然而然超前半步,会形成被重视、给的机会多,受的锻炼多,进步飞快,于是超前半步的起点往往在后面形成比较大的优势。
在生意场上,在职场中,莫不如此,做的比同类好10%,赢得先机优势,开始小的差距通过先天优势累计也会形成大的竞争优势。
(3)环境的影响
一个小镇,由于一件小事,形成了家族、部落矛盾,造成了血拼。
这种仇恨犹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家族的矛盾就影响了后代个人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慢慢积累形成了质变,于是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形成了残酷、冷漠的性格。
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一个人在充满欢乐的环境下成长,在信任、鼓励环境下成长,他就乐观。
一个人在争吵中长大,在谩骂下生活,他就自卑、暴戾。
而一种性格一旦在环境中慢慢形成,其实就是影响后面几代人。
作为有了孩子的家长,我也在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信任、鼓励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营造其实就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是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修行,而不是刻意营造。
(4)错误的累计
作者研究了飞机失事的原因,绝大多数原因不是特别大的失误,而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失误,这种失误特别小,以至于不能引起重视,因为单纯的一、两个失误是不会导致飞机出事的。
但是一两个小错误,加上周围恶劣环境、加上精神不集中,加上判断的差错,加上紧张和表达与周围人沟通不畅,这种失事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对照日记本翻,也确实能发现这种规律,就是做了几件比较顺的事情之后,容易出现不好的事情,这是个预警,如果我重视了,标注了,后面不会有大错,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就一定会有比较大的错误。
既然量变带来质变,就要相信积累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
就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读《异类》有感
(二)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领导给推荐了《异类》这本读物,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读完了。
本书定位在讲述一种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通过很多篇幅在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
当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本书并没有讲如何成功,他给人更多的感触是,通过这些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有很多观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1、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换句话说,获得特殊机遇的人,他们最终取得更大的进步;富有的因为减税而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因为获得更多老师指导而更优异;冰球队孩子中年纪稍大者因获得更多指导和训练而变得更优秀。
这在社会学领域叫做“优势积累”.个人对这些社会学接触的太少了,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比如如果你是警察,你破获的案子越多,人们越愿意给你更重要的案子让你破。
于是通过优势积累,你越来越具有破案的优势了。
对于一个公司,当你全身心扎入某个领域时,你在这个来领域越来越有建树。
对我们个人而言,不要一味的依据木桶原理,补充自己的短板,而是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2、10000小时法则: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这也是本书核心观点之一。
成功没有捷径,没有与生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