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金华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需完成手腕屈和伸等动作,关于这些动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
B.由一块骨骼肌收缩完成
C.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
D.体现了关节的牢固和灵活
【答案】B
【解析】
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当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身体的这部分就可能会瘫痪,并且可能导致骨骼肌的萎缩,A正确;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B错误;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C正确;在运动中,关节周围有关节囊包括着,密闭的关节腔内有滑液,保证了关节既牢固、又灵活,D正确。

2.今年三月中下旬我市气温较低,美丽的紫荆花开花的茂盛期推迟了半个月,请分析影响紫荆花开花推迟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
【答案】C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今年三月中下旬我市气温较低,美丽的紫荆花开花的茂盛期推迟了半个月,影响紫荆花开花推迟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3.某同学为研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甲装置中叶片的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中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逐渐变浑浊
D.丁装置中的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产生了二氧化碳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
A.甲装置中叶片的遮光部分由于不能接受阳光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使塑料袋内的氧气增多,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迅速将一根将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伸进袋内,木条复燃了,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实验。

4.2019年3月30日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本年度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排放。

下图是炭循环的部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①过程的是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B.通过②过程不会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D.地球上碳会因为生物的消耗而逐渐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表中的①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②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③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到大
①过程指的是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②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错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正确;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地球上的碳不会因为生物的消耗而逐渐减少,D错误。

【点睛】
正确分析图示是解题的关键。

5.我国淡水鱼中,被称为“四大家鱼”的是()
A.草鱼鲫鱼青鱼鲤鱼B.鲢鱼草鱼鲫鱼青鱼
C.鳙鱼鲢鱼草鱼青鱼D.草鱼青鱼鲤鱼鳙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详解】
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鲢鱼又叫白鲢。

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

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四大家鱼及特点。

6.细菌和真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A.真菌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
B.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C.细菌和真菌可以从菌落上区分
D.细菌通过形成芽孢抵抗不良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只有少数硫化菌以分解硫化物获得能量自养.)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

(2)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真菌和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看清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抗生素可以抑制会杀死细菌。

【详解】
A、真菌有的是单细胞的,如酵母菌,有的是多细胞的,如霉菌,A正确。

B、有的细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但大部分细菌是有益的,如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真菌如霉菌使食品发霉,黄曲霉有致癌作用对人有害,有的真菌如酵母菌可以酿酒,对人有益;故细菌、真菌对人类有利也有害,B错误。

C、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

因此,从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C正确。

D、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的生长时,细菌的细胞壁增厚形成一个椭圆形或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用来抵抗寒冷、干旱、高温等恶劣的环境,大部分真菌主要依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芽孢和孢子比较轻,可以随风飘动,孢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萌发长出新的个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

明确细菌、真菌,有的是有益,有的是有害的。

7.“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证明了()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有淀粉
B.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并释放氧气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D.光合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答案】A
【解析】
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有淀粉。

8.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B.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体液中的溶菌酶使病菌失活
D.皮肤阻挡病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分,主要从二者的概念来解答。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详解】
(1)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2)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为一种先天性的免疫,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不会因为物种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而特异性免疫则有物种的差异性。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理解掌握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区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根据下图豆目部分植物的分类图解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菜豆和紫檀的亲缘关系比菜豆与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C.合欢与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与紫檀的共同点多
D.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点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点越多。

【详解】
A、由分类索引可知,菜豆和紫檀同科,菜豆与合欢同目,科比目小,因此菜豆和紫檀的亲缘关系比菜豆与合欢更近,故A正确;
B、属、科、目中属最小,因此绿豆和菜豆同属,亲缘关系最近,故B正确;
C、合欢与紫檀同目,绿豆与紫檀同科,合欢与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与紫檀的共同点少,故C错误;
D、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故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分类。

理解掌握生物的分类等级,明确各等级之间的大小及亲缘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可以表示植物根尖的根冠细胞
B.结构③、⑦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有关
C.结构④是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D.甲乙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动物和植物细胞示意图可知: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详解】
A.甲图具有叶绿体,叶绿体只存在植物的绿色部分,植物根尖的根冠细胞无叶绿体,A错误。

B.③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⑦是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B正确。

C.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甲图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因此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1.环境污染、过度采伐等会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A错误;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故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C正确;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量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关键是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12.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和她的团队研究的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消灭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动物)最有效的药物。

下列与疟原虫结构最相近的是()A.乳酸菌B.酵母菌C.草履虫D.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

草履虫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动物。

【详解】
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均为单细胞生物,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噬菌体为细菌病毒,无细胞结构,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故选C。

13.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口是呼吸道的起点
B.呼吸道可以过滤全部有害物质
C.气管壁有O形软骨支撑
D.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据此解答。

【详解】
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故A 错误;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

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故B错误;气管壁有C形软骨支撑,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故C错误;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故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道的功能以及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4.胃是消化器官,分布在胃壁中,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组织是()
A.肌肉组织B.上皮组织C.神经组织D.结缔组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考点: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

15.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试管中都加入少许等量淀粉酶,试管1,3中各加入2ml清水,试管2,4中各加入2ml唾液,如图处理5~10分钟,然后分别滴加2滴碘液,关于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1和试管4可作为对照
B.试管3在该实验中是必不可少
C.滴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试管2
D.温度不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1和试管4有两个变量唾液、温度,因此不可作为对照,A错误;试管1起对照作用,因此试管3在该实验中可以么有,而不是必不可少的,B错误;滴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试管2,C正确;温度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而不是不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D错误。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16.蚯蚓的体壁上的粘液经常保持湿润,这有利于蚯蚓的()
A.运动B.呼吸作用C.吸收营养D.排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所以蚯蚓的体壁上的粘液经常保持湿润,利于其呼吸.
故选B
考点:蚯蚓的特征.
17.细胞中主要供能物质是()
A.糖类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葡萄糖、淀粉、麦芽糖等都属于糖类。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故选:A。

【点睛】
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了解常见的糖类植物。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兔的白毛和黑毛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D.人的A型血和B型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根据相对性状的概念分析解答。

【详解】
兔的白毛和黑毛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A正确;水稻的早熟和晚熟,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正确;绵羊的长毛和细毛,是同种生物的两种不同性状,而长毛与短毛、或粗毛与细毛是相对性状,C错误;人的A型血和B型血,是同种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相对性状的概念。

19.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虫效果下降。

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繁殖能力更强
B.抗药性强的害虫食量更大,更利于生存
C.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D.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杀虫效果会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能够抵抗农药的害虫生存下来并进行大量繁殖。

【详解】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

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

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

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

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因此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杀虫效果就会下降,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其原因是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20.下列属于抑制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的是()。

A.给植物定期松土B.减少大棚内氧气的浓度C.延长光照时间D.合理密植
【答案】B
【解析】
给植物定期松土,可以使土壤中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促进了根的呼吸,A错误;
减少大棚内氧气的浓度,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加产量,B正确;延长光照时间,可以促进光合作用,C错误;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21.从”苏丹红“事件,到“福寿螺”事件,到“瘦肉精食物中毒”事件,再到“红心鸭蛋”事件等的出现,这些都是反映当前威胁人们健康的
A.合理营养问题B.食品安全问题C.医疗保健问题D.健康问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到“福寿螺”事件,到“瘦肉精食物中毒”事件,再到“红心鸭蛋”事件的出现,都说明了食品的不安全性,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反应当前威胁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

考点:关注食品安全。

22.下面属于转基因技术成果的是()
A.抗虫棉B.太空椒C.白脸“多莉”D.袁隆平超级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详解】
A、转基因抗虫棉是将一种细菌来源的、可专门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一种抗虫棉花,符合题意。

B、太空椒是指经历过太空遨游的辣椒种子,由于环境的改变,使其遗传性基因突变而得到新品种,不符合题意。

C、白脸“多莉”属于克隆技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不符合题意。

D、袁隆平超级稻是利用了同种生物的基因重组获得的,因此不属于转基因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3.如图是人体某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右心房
B.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C.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D.若a为入球小动脉,则血液流过b时会进行滤过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的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心脏的右心室出发,经肺流回以脏的左心房,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左心房,选项A不正确;若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则a内流动脉血,b内流静脉血,选项B不正确;若b为肾小球,则a和c都内流动脉血,选项C不正确;若a为入球小动脉,则b 为肾小球则血液流过b时会进行滤过作用,选项D正确。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体的血液循环。

依据人体的各器官毛细血管处进行物质交换的原理来分析作答。

24.医生从某人的肾脏中抽取样液进行检测,测得样液成分及含量如下,请据此推测抽取样液最可能取自于()
样液所含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
含量(单位:g/100mL) 95 0 0.1 0.72 0.03
A.肾动脉B.肾小球C.肾小囊D.肾小管
【答案】C
【解析】
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可见取样是原尿,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对血液起了滤过作用,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和尿素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所以取样来自肾小囊,C正确。

25.长期检测发现甲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乙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乙二人最可能受损的部位分别是()
A.肾小球、肾小球B.肾小球、肾小管
C.肾小管、肾小球D.肾小管、肾小管
【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

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