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机试(数据库设计基础)模拟试卷2(题后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机试(数据库设计基础)模拟试卷2(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选择题
选择题
1.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核心问题是
A.数据库设计
B.数据库系统设计
C.数据库维护
D.数据库管理员培训
正确答案:A
解析: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设计一个能满足用户要求,性能良好的数据库,这就是数据库设计。
所以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应用的核心。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A.DB包含DBS和DBMS
B.DBMS包含DB和DBS
C.DBS包含DB和DBMS
D.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简称DBS)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系统平台之一——硬件平台(硬件)、系统平台之二——软件平台(软件)。
这五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完整的运行实体,称为数据库系统。
其中DB(DataBase)即数据库,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即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数据库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B.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
C.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数据库系统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B
解析:数据库系统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系统平台之一——硬件平台(硬件)、系统平台之二—
—软件平台(软件)。
这五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完整的运行实体,称为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集成”、“共享”之特点,亦即数据库集中了各种应用的数据,进行统一地构造与存储,而使它们可被不同应用程序所使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简称DBMS),是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作、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
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4.数据库设计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
A.数据共享问题
B.数据安全问题
C.大量数据存储问题
D.简化数据维护
正确答案:A
解析: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设计一个能满足用户要求、性能良好的数据库,这就是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在一定平台制约下,根据信息需求与处理需求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数据模式。
数据库设计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5.层次型、网状型和关系型数据库划分原则是
A.记录长度
B.文件的大小
C.联系的复杂程度
D.数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数据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把数据库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和关系型数据库,它们是根据数据之间的联系方式来划分的。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6.下面描述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度高
D.数据独立性高
正确答案:C
解析:数据系统的基本特点有数据的集成性、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统一管理与控制。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7.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不包括
A.概念模式
B.内模式
C.外模式
D.数据模式
正确答案:D
解析: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包括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物理模式)。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8.数据库设计中反映用户对数据要求的模式是
A.内模式
B.概念模式
C.外模式
D.设计模式
正确答案:C
解析:概念模式,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
它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模式描述语言(DataDescriptionLanguage,DDL)来描述、定义的,体现、反映了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观。
外模式对应于用户级,它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外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一个子集,也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用户的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所见到的数据模式,它反映了用户对数据的要求。
包含模式中允许特定用户使用的那部分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外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对应于用户的数据记录(外模式),也可以利用数据操纵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DML)对这些数据记录进行描述。
内模式,对应于物理级,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
内模式由内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定义,它是数据库的存储观。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9.在E-R图中,用来表示实体联系的图形是
A.椭圆形
B.矩形
C.菱形
D.三角形
正确答案:C
解析: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是实体型、属性和联系,其表示方法为:实体型(Entity)—用矩形表示;属性(Attribute)—用椭圆形表示,联系(Relationship)—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0.数据库设计中,用E-R图来描述信息结构但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它属于数据库设计的
A.需求分析阶段
B.逻辑设计阶段
C.概念设计阶段
D.物理设计阶段
正确答案:C
解析:E-R模型(实体联系模型)是将现实世界的要求转化成实体、联系、属性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它们间的两种基本联接关系,并且可用一种图非常直观地表示出来。
它属于数据库设计的概念设计阶段。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1.一个工作人员可使用多台计算机,而一台计算机被多个人使用,则实体工作人员与实体计算机之间的联系是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多
D.多对一
正确答案:C
解析: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只能使用一台计算机且一台计算机只能被一个工作人员使用,则关系为一对一;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多台计算机,但是一台计算机只能被一个工作人员使用,则关系为一对多;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多台计算机,一台计算机也可以被多个工作人员使用,则关系为多对多。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2.公司中有多个部门和多名职员,每个职员只能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可以有多名职员。
则实体部门和职员间的联系是
A.1:1联系
B.m:1联系
C.l:m联系
D.m:n联系
正确答案:C
解析:一个部门可以有多名员工,所以实体部门和职员间的联系是1:m联系。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3.“商品”与“顾客”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一般是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一
D.多对多
正确答案:D
解析:实体集间的联系的个数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实体集间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一对一的联系,简记为1:1;一对多或多对一联系,简记为l:m或m:1;多对多联系,简记为m:n。
本题中“商品”与“顾客”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
因为一种“商
品”可以被多个“顾客”购买,而一个“顾客”也可以购买多个“商品”。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4.在关系模型中,每一个二维表称为一个
A.关系
B.属性
C.元组
D.主码(键)
正确答案:A
解析:每个二维表代表_个关系,由表框架及表的元组组成。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5.在满足实体完整性约束的条件下
A.一个关系中应该有一个或多个候选关键字
B.一个关系中只能有一个候选关键字
C.一个关系中必须有多个候选关键字
D.一个关系中可以没有候选关键字
正确答案:A
解析:在关系数据库中,实体完整性的概念是主属性不能为空。
在满足实体完整性的前提下,必须在关系中存在主属性,也就是在关系中应该有候选关键字。
一个关系中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候选关键字。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6.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为了建立一个关系,首先要构造数据的逻辑关系
B.表示关系的二维表中各元组的每一个分量还可以分成若干数据项
C.一个关系的属性名表称为关系模式
D.一个关系可以包括多个二维表
正确答案:A
解析:二维表中元组的分量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这就是元组分量的原子性,故选项B)错误;关系的框架称为关系模式;一个满足“元组个数有限性、元组的惟一性、元组的次序无关性、元组分量的原子性、属性名惟一性、属性的次序无关性、分量值域的同一性”7个性质的二维表称为关系。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7.负责数据库中查询操作的数据库语言是
A.数据定义语言
B.数据管理语言
C.数据操纵语言
D.数据控制语言
正确答案:C
解析:负责数据库中查询操作的数据库语言是数据操纵语言。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8.有两个关系R和S如下:由关系R通过运算得到关系S,则所使用的运算为
A.选择
B.投影
C.插入
D.连接
正确答案:B
解析:一个关系R通过投影运算后仍为一个关系R’,R’是由R中投影运算所指出的那些域的列所组成的关系。
所以题目中关系S是由关系R经过投影运算所得(选择运算主要是对关系R中选择由满足逻辑条件的元组所组成的一个新关系)。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19.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其中关系T由关系R和S通过某种操作得到,该操作为
A.选择
B.投影
C.交
D.并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关系T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其数据由关系R和S的数据组成。
所以关系T是由关系R和T通过并运算得到的。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0.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A.自然连接
B.并
C.交
D.差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关系T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其数据由属于关系R但是不属于关系S 的数据组成。
所以关系T是由关系R和S通过差运算得到的。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1.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A.自然连接
B.交
C.除
D.并
正确答案:C
解析:从关系R、S和T的结构可以得出关系T是由关系R、S经过除运算后得到的。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2.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A.自然连接
B.交
C.投影
D.并
正确答案:A
解析:选择是单目运算,其运算对象是一个表。
该运算按给定的条件,从表中选出满足条件的行形成一个新表作为运算结果。
投影也是单目运算,该运算从表中选出指定的属性值组成一个新表。
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价连接,它将表中有相同名称的列自动进行记录匹配。
自然连接不必指定任何同等连接条件。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3.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A.自然连接
B.交
C.投影
D.并
正确答案:A
解析: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连接是一个叫自然连接的特例。
它满足下面的条件:两关系间有公共域;通过公共域的相等值进行连接。
通过观察三个关系R,S,T的结果可知关系T是由关系R和S进行自然连接得到的。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4.设有如下关系表:则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T=R∩S
B.T=R∪S
C.T=R×S
D.T=R/S
正确答案:B
解析:关系代数的并运算是指:设关系R和S具有相同的关系模式,R和S 的并是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记为R∪S。
形式定义为:R∪S ≡{t|t∈R∧t∈S},式中t是元组变量。
本题中关系T是由属于关系R的或者属于关系S的元组组成,所以T是R∪S的结果。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5.在数据库设计中,将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的过程属于
A.需求分析阶段
B.概念设计阶段
C.逻辑设计阶段
D.物理设计阶段
正确答案:C
解析:数据库的设计阶段包括需要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其中将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的过程属于逻辑设计阶段。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
26.数据库设计过程不包括
A.概念设计
B.逻辑设计
C.物理设计
D.算法设计
正确答案:D
解析: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是: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知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