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2)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篇2]
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唾液横飞;而下面听的学生却是另有一番风景:表情木然、昏昏欲睡、东张西望、埋头“地下”。
似乎老师讲的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造成这种教与学脱节的不良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生对文本产生不了兴趣或对学习文本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老师也忽视了那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感受,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意识。
这种课堂模式就可能是学生不爱上语文课的原因之一。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把备学生放在与备教材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一、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重要意义
1、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无论是在读的方面还是在写的方面,无论是在听的方面还是在说的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岸上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的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喜欢让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听,乍一看似乎是学生喜欢听你讲课,殊不知那是想他们偷懒的一种借口。
如果老师自己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上当了。
长此以往,听任下去,就会使学生形成懒于思考懒于动笔的惰性,形成了一味靠老师给答案的依赖性,而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不愿主动思考探究,就丧失了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比美国学生强,而动手能力却比不上美国学生,这早已被有识之士意
识到了。
我们不应该深思它的根源么?根源就在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理念,我们的课堂。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一种团结协作的素质和精神。
人们既要纵向地学习钻研书本知识,,还必须横向地向周围的人和社会学习实践,现代科学技术的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复杂化,都要求人们必须互相配合,团结协作获得相关的支持,才能做出成绩,得到成功。
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整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学生的未来,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意义之大。
所以,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自觉的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健康的学术探讨和氛围,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提倡和培养这些精神和能力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几点建议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一点经验和方法,现写出来与读者共享。
1、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转变。
要一改老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的教学作风,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不要端架子,板面孔,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年龄段、文化层次,个性特点等角度看问题,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理解和宽容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了。
2、多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扩大范围
我们不能只是将一本课本讲烂了,“大语文”观念提倡“生活即语文”是和有道理的。
语文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生活各方面的反映和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语文学无所用,才不会感觉语文和语文学习索然寡味。
我们可以将社会、家庭、学校的方方面面引入课堂,还可适当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包括电视的新闻、时事等节目的有关内容引进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和语文活动,使学生走出课本的
狭小圈子,将语文学习扩大到生活和社会,使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其实还可以走出课堂,搞一些访问、小调查等形式的语文活动来丰富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
以此来配合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热身”运动
上课伊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神经兴奋起来,,将他们的瞌睡、冷漠、无聊等不良做法和情绪全都赶跑,让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
可以用一两分钟的表演、笑话、故事、竞猜、演讲等等手段调起他们的兴趣和胃口,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这也是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
这个事先要做好准备,最好由学生来做。
当然老师也可以参与。
3、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
以上的做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有了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这个时候,老师尤其要注意方法。
否则前功尽弃。
巧设问。
有句俗话叫“一石激起千重浪”。
针对文本,或要探讨的问题,善于抓住关键设问,问题要设计得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即不能深也不能浅,还要有趣味性,要有梯度。
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他就会积极参与的。
形式活。
将朗读、提问、讨论、竞答、练习、写作、点评等方法综合以来根据训练需要灵活使用,使课堂教学过程富于变化,给学生常教常新的新鲜感,教学过程忌讳一成不变、机械教条。
不包办。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要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塞给学生,剥夺学生思考和说话的权利,而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深化他们的思维,培养并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艺术上多多“修炼”才行。
师生同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同题作文,学生对老
师的同题作文肯定很感兴趣。
可以请学生对老师的文章品头论足,也可以对其他的作文品头论足,参与修改。
在其他的教学当中也可用这种方法。
当然,老师一定要有相当的水平,而且不要怕在学生面前丢丑。
这就是我在教学当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说起容易做起难。
不过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着想,下定决心改正自己不足,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2017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