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掌握方式新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掌握方式新论
随着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和艺术学中的古老而又常新的永恒课题的深入讨论,最近几年来已有愈来愈多的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或集中到了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方式”的命题的研究上来,深切感到“要想弄清艺术的特殊规律问题,非得深入研究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可”(注1)。
这是很自然的。
因为真正弄清、弄懂“艺术掌握方式”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也许是全面打开马克思主义艺术本质论总宝库,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体系的总的理论关键。
以下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未必确当的思考和看法,以期把这一讨论和研究引向深入。
一、命题的提出和讨论
众所周知,“艺术掌握方式”是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注2)
这篇《导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为他计划中的一部经济学巨著而写的没有完成的《总导言》的草稿,当时并未发表。
直到1902年才在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在柏林由《新时代》杂志第一卷第23—25期用德文首次发表。
之后,这个“艺术掌握方式”的命题,在西方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和重视。
而在苏联,直到四十年代,才有学者在论述艺术与美学问题时加以引述,虽然发现与开掘之功不可没,但毕竟语焉不详。
五十年代以来,许多苏联学者如特罗菲莫夫、波列夫、涅多希文等等,都比较重视对这一命题的阐释和研究。
在我国引起对这一
命题的重视,是五六十年代的事。
当时陈涌同志和毛星同志在论述文学艺
术的特征的文章中,都曾论述过这一命题。
朱光潜先生在六十年代初的美
学大讨论中还曾撰专文《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
进入七八十
年代以来,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已愈来愈深切地认识到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
命题对我们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指导意义。
自然也还存在着
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估价。
如有的同志认为:“所谓‘艺术的掌握世界’,
主要是一般所说的‘艺术的反映世界’,那主要说的是艺术的创造问
题”(注3),“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就应理解为认识、反映世界的样式
或形式……并不直接就是思维方法本身”,“正是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人们认识到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以特殊的方式掌握世
界的形式”(注4);有的同志则认为:“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
的命题的重要意义,主要还是在于提出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的问题,
给我们探索艺术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美学和文
艺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它对于我们认识艺术的本质及其思维特点有重要
启示”(注5);有的同志又着重从这一命题与艺术生产的关系的角度,来
说明它的内涵和意义,认为“它指的就是艺术生产区别于其它精神生产的
特殊性质”(注6),或认为:“‘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艺术生产’
的关系十分密切。
艺术生产的具体过程,集中体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
虽然艺术掌握世界要比艺术生产内容宽泛些,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一致性的”(注7);还有的同志认为:它“包含有他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见解,但
这仅仅是从思维着的头脑对于世界的‘掌握’即认识和反映着眼,用认识
论(狭义的反映)来说明艺术的本质规律,这并不是马克思对艺术本质规
律的全部论述。
此外,马克思还曾间接地谈到,人类的艺术,还是人对自
身的一种‘肯定’方式”(注8);而有的同志却又认为:“把艺术看作是
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关于艺术是人
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表现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是马克思对艺术本质进行宏观考察的一次尝试。
尽管这一思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阐述,但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注9)……
究竟应该怎样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提出的“艺术掌握方式”这一命题的内涵、外延及其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呢?
二、“掌握方式”的含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是在说明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时,提出“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亦即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的。
这种不同就在于,前者“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注10)。
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角度来提出和说明“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和思路放得更开阔一些,从马克思在《导言》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揭示的意识和存在的基本关系出发来考查,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所提出和说明的理论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于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方式,固然包含着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过程的不同,但绝不仅仅限于这些不同,而是包含着更为广阔的内含,包含着思维内容、思维本质、思维结果的更深层次的不同。
也可以说,马克思提出的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指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不同的认识、反映世界的形式和样式,即不同的意识形态形式或不同的意识形态。
如果我们仅仅从“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来看马克思所说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指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从人的整个头脑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所说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指人类认识、反映世界的方式即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如果我们从人类实践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所说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指实践方式;那么,如果我们从人类整体与客观世界的全面精神关系和物质实践关系来看马克思所说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就不但不仅仅是指思维方式,而且不仅仅是指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方式或单一实践方式,而应该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
也就是说,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由多种层次和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
具体来说,它起码应该包含和综合这样几大层次:思维方式层次、反映方式层次、实践方式层次等。
从整体来说,人类对世界的掌握方式,应该是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的统一。
质言之,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集中反映人对世界的总体关系。
它应该包含三大基本关系或方式类别:第一类是实践关系或掌握方式,第二类是精神关系或掌握方式,第三类是实践一精神关系或掌握方式。
实践方式主要是指人类的物质实践方式;精神方式主要指理论方式;实践一精神方式,既不是单纯的实践方式,也不属单纯的精神方式,而是综合了实践方式和精神方式的第三种独立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其中,实践方式是最基本的,它是另两类方式的基础。
当然,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方式的命题,不是凭空提出的,实际上也是对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批判继承的光辉成果。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把人类活动分为三种:认识或观照、实践行动、创造,相应地把科学分为理论性的、实践性的和创造性的三种,认为“艺术必然是创造而不是行动”(注11)。
这里既没有把人对
世界的关系,仅仅归结为一种精神关系,看到了实践是构成这一关系的重
要方面,也没有把艺术简单归结为认识,或把艺术与人类一般行动相等同,而是看成了一种创造、一种“生产”,初露了艺术生产论的端倪。
这的确
显示了亚里士多德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特点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再比如,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调和以笛卡尔为代
表的大陆理性派和以培根、霍布士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哲学的基础上,在
强调理性巨大作用的同时,在认识论中引入了感性实践的概念。
康德把人
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把专门研究“知”的功能的叫作
《纯粹理性批判》,把专门研究“意”的功能的叫作《实践理性批判》,
把专门研究“情”的功能的叫作《判断力批判》,并认为后者是前二者中
间的桥梁。
在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康德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实际
上分成了认识、实践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中介方式等三种方式。
黑格尔
更明确指示人以两种方式获得对自己的意识,“第一是以认识的方式……
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并认为“关于
拿艺术比政治的和道德的行为,比宗教观念和科学知识”,艺术有自己
“异于它们的……特殊需要”(注12)。
这实际上也认为存在着行为的、
观念或知识的与艺术的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
当然,康德的所谓“实践”
实际上是指意志功能,黑格尔的所谓“实践”实际上只是指“抽象的心灵
劳动”,与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人类认识基础的物质劳动实践根本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正是在人类社会物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大陆
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以及这二者综合的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全人类的有
关思想成果,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看作是人类的物质实践方式与科学
认识方式、感性活动方式与理性认识方式的统一,看作是人类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方式。
这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不仅仅是指意识对客观现
实的能动作用,它还应该包含:通过精神与实践统一的活动,占有和驾驭
客观世界、肯定主体本质力量的含义;亦即认识和运用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为我所用”的含义。
所以,这种方式也就是人类“合规律合目的”的统
一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方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世界并
塑造自我的方式,要言之,即是人类既认识世界、又改造世界,既把握客观、又肯定自我的方式。
在人类历史上,是马克思第一次达到人类自我意
识的最自觉的高峰,最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一命题。
三、“艺术掌握方式”与艺术本质
我们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方式的多层次的深
刻内涵,就可以理解艺术是一种介于人类物质实践与科学认识、感性活动
与理性活动之间的,综合了实践活动的感性、具体、物质性与科学认识的
理性、抽象、精神性特点的、独立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这种掌握世界的方
式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方式与艺术认识的方式的高度和谐统一。
也可以说是艺术思维方式、艺术认识方式与艺术生产方式的高度统一。
它
的本质特点即在于: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它的内在统一性即:人类通过艺术思维,
艺术地认识和反映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生产,从而艺术地改造世界。
简言之,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集中反映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艺术掌握方式即艺术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具体说明艺术生产论与艺术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
艺术本质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二者的内在统一关系。
先说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最早提出艺术生产的思想,是在《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论述私有制下的生产与消费时,指出艺术“不
过是生产的”“特殊的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以后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
平衡关系时,又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如果说前者强调了艺术
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一致性、同一性;那么后者强调的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
生产的差异性和矛盾性。
马克思提出艺术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诚如许多人所正确指出的,这是强调了“物质生产方式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和影响”、揭示了艺术
生产的“实践性”和“审美属性”等等,其实这里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含义即:艺术生产也可能是物质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
因为:1.马克思讲艺
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这里的“生产”,既可以是指精神生产,也可
以是指物质生产;2.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从物质生产的意义上来使用
“艺术”这个概念的。
比如在经过马克思全部校订的逻伊的法译本《资本论》第220—22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必须对于任何自然力实行社会
的管理,为了经济活动的利益把它加以支配,借助于人类艺术对它进行大
规模的掌握,——就是这些在工业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里对自
然力“进行大规模的掌握”的“人类艺术”,显然是指物质生产活动。
3.如果我们再证之以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创造实践的事实,这一深刻内含
就更明显了。
比如:从艺术起源看,原始艺术活动很多即为原始生产劳动
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品即属于原始生产劳动的产物。
如原始舞蹈作
为原始生产劳动动作和过程的预演或复习,古陶器作为原始生产劳动的产
品等;从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生产本身就是从物质生产中逐渐分化独立
出来的。
这种分化又完结又没有完结。
说没完结是指大多数艺术的生产已
演化为一种精神生产,产品属观念形态;说没有完结是因为至今有些艺术
作品如实用艺术、建筑艺术等的生产,仍属于物质生产,产品属物质形态;“艺术”这个概念,在古代西方和东方很长一个时期即都包括一切人工制
作在内。
亚里士多德运用的“艺术”这个概念,就包括一切人工制作、性
的技术在内,他曾指出:“艺术就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况……一切艺术的
任务都在生产,这就是设法筹划怎样使一种可存在也不可不存在的东西变
为存在的”(注13)。
至于我国古代的“艺术”,就包含农业生产劳动的
内容在内,这更是人们所熟知的;从艺术生产本身来看,就包含着或多或
少的物质实践活动的因素。
这主要指运用一定物质表现手段,创造感性的
物质形式美,进行艺术传达活动。
也可以说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过程。
其
中必然包含物质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因素;有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物质生产
的产物,属物质形态的东西。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生产特殊形态的艺术,并不完全是纯粹精神生产的产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显然属于物质
生产的产物。
至于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概念对举,并论述它们发展的不
平衡关系,诚如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那样,这是在很大程度上把艺术生产划
归到了精神生产的范围之内,这是在强调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不同于物
质生产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
其实,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绝对地把艺术生
产划归到精神生产领域的,而是在相对意义上来划分的。
如果说马克思在
论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时,把艺术生产相对地划分到精神生产的
领域;那么马克思在论述艺术生产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关系时,显然又把艺
术生产从纯粹精神生产如理论活动的领域相对地划分出来,而归入了比较
靠近物质生产的“实践一精神”活动的领域。
同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艺术生产,不仅是指生产“第二自然”、
生产艺术客体、生产客观的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而且是指生产艺术主体,生产懂得艺术并能够欣赏、创造艺术作品的观众、读者和作家艺术家。
也
就是说,作家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不但认识、改造了客观世界,而且也认识、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更深入一步说,就是在艺术实
践过程和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作品中实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而在感性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对象上,直观自己和肯定自己。
马克思在《导言》里写道:“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也为材
料提供需要。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
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
生产主体。
”这是我们全面理解艺术生产从而全面理解艺术掌握方式内涵
的最直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
所以,很明显,马克思既不是像有的同志理解的那样,把艺术掌握与
物质生产劳动完全等同起来,也不是像有的同志理解的那样,把艺术掌握
就看成是艺术认识和反映,另外也不像有的同志理解的那样,认为“掌握
即认识和反映”,不包含“人对自身‘肯定’”的方面;而是在物质生产
与精神生产、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之间来界定艺术掌握方式的特殊本质和
特殊规律,在认识现实和肯定自身的统一中来把握艺术掌握方式的特殊本
质特征。
也就是说,艺术生产固然不是纯粹的物质生产,但也不是纯粹的
精神生产,它既不是只生产客体,也不是只肯定主体,而是介于物质生产
与精神生产之间的一种特殊生产,是认识世界与肯定自我高度统一的一种
全面地认识和肯定现实的方式。
这种生产既有物质生产的客体性、实践性、物质性、客观性、形象性、感性特点和审美属性,也有精神生产的主体性、认识性、精神性、主观性、抽象性、理性特点和名理属性。
它的整体特点即:客体性与主体性、实践性与认识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感性特点与理性特点、审美属性与名理属性的融合
与统一。
所以,很明显,马克思即使仅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艺术的本质特征,
也既不像有些人那样,把艺术仅仅看成一种与一般认识和科学认识没有什
么本质区别的认识,也不像另一些人那样,把艺术看成完全与对生活的认
识无关的“自我表现”或纯审美的表现,或者把艺术反映看成是完全排斥
主观因素的机械的照相;而是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再现与表现、认识与情感、反映与创造、真实与想象、求真求善与审美体验高度统一的特殊意识形态,一种认识生活、表达情感、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是特殊的社会审美意识
的物化形态。
那么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与艺术认识论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与马克思
的艺术掌握论(即艺术掌握方式论)又是什么关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就有这样一些有关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艺
术认识论不能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而必须从艺术生产论的角度才能科学
地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种看法认为,艺术生产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应当重视研究,但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艺术认识论或
艺术反映论;第三种看法认为,艺术掌握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第四种看
法认为,艺术掌握论就是艺术认识论或艺术反映论;第五种看法认为,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艺术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
艺术生产的
具体过程,集中体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
虽然艺术掌握世界要比艺术
生产内容宽泛些,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一致性的”(注14);第六种认为,艺术生产论解决艺术的一般本质问题,艺术掌握论才解决艺术的特殊本质
问题;第七种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以不同方式“掌握世界”的论述,包
含有他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见解,但这并不是马克思对艺术本质规律的全部
论述。
其中还应包含“人对自身的一种‘肯定’方式”(注15)的论述。
第一、二种看法,为了强调马克思的某一种论点,均采取了否定另一
种论点、把两种论点对立起来的作法,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四种看法,
只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艺术认识论与艺术掌握论等同起来或者把艺术掌握等
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显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第五种看法,看到了艺
术生产论与艺术掌握论的一致性,这是好的,但可惜具体说明不够,同时
也没有说明艺术认识论与这二论的关系。
第六种看法,把艺术生产论说成
是只说明艺术的一般本质,艺术掌握论只说明艺术的特殊规律,这是片面的。
其实艺术生产论既说明艺术的一般本质,也说明艺术的特殊本质;艺
术掌握论也是既说明艺术的特殊本质,也说明艺术的一般本质,不过各有
侧重而已。
第七种看法,认为仅从认识论角度说明艺术的本质不够,这是
对的,但他把艺术认识与艺术掌握完全等同起来,这又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我们认为,如果说马克思的艺术认识论,主要是解决艺术认识、反映
和再现现实生活的问题,主要揭示艺术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意识形态的特
殊意识形态本质、认识本质;艺术生产论,主要解决艺术创造、改造和体
验现实生活的问题,主要揭示艺术作为一种能动地改变现实的生产活动的
特殊生产本质、实践本质;那么马克思的艺术掌握论,则不仅要解决艺术
认识、反映和再现现实的问题,而且也要解决艺术创造、改造和体验现实
的问题;不仅要揭示艺术的特殊意识形态本质、特殊认识本质,而且要揭
示艺术的特殊生产本质、特殊实践本质;并且在以上两方面高度统一的基
础上,进一步揭示艺术的审美本质。
概括言之,根据马克思的艺术掌握论,艺术掌握方式是综合了艺术的认识方式、反映方式(包括艺术思维方式)
和艺术生产方式、实践方式的一种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殊
方式。
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物质形态的审美化的统一。
这种方式具有精神
与物质、认识与实践、再现与表现、再造与创造、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求真求善与审美高度统一的特征。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
马克思的全面的艺术本质论。
四、艺术掌握方式与其他掌握方式的比较
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既然包含着多种层次内涵,所以不同的掌握世界的
方式,也必然在各个层次上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因而我们在比较艺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