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9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WHO 早在1948年成立之出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
和能力。
据测定,违背社会道德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等失调,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下降。
医学家研究发现,贪污受贿的人就容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而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和淡泊、坦荡的品质,则能使人保持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经济状况作为健康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综合性的整体,其健康也就涵盖了多维内容。
生理健康有明确的标准,比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就是体温36℃-37℃,血压:低压60-90 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这是人体生理运动的正常指标。
而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标准就比较模糊了。
但心理健康对人的行为准则起着主导作用,面对五彩缤纷的人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处理形形色色的事情。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
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
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学家摆脱开标准的束缚,
向人们描述一个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征: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快乐的人,有所爱,也被人爱;满怀信心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能够洞察外部世界,并对自己所遇到的挑战作出应,制定出合理的人生策略;不会随意夸大也不会任意贬低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如果你是上面描述的这种人,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拓荒者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
他在一部著作中列出了心理健康人士的一些共同特点:保持理智与平衡;具有自我价值感;具有爱的能力;具有建立和维持密关系的能力;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静与满足感,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虚度。
如果一定要将心理健归结为某几个标准的话,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1项,基本符合这11项标准的人,就可以认定是心理健康的人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和个人成就有
2.充分了解自己,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适当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
6.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
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对自己的
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集体的需要。
11.在不违背集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媚,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二)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
A.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B.身体健
康,社会适应良好
C.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D.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2、下列是属于评价身体健康的是
A.我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B.我至少有一种爱好或特长
C.我能原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
D.我大多数时候感到心情愉快3、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正确的是
A.体育成绩都已达标
B.大多数时候心情愉快
C.牙齿健康,食欲很好
D.能够自信与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交谈4、老师和同学都夸小方是个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主要表现在 A.情绪非常稳定 B.有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C.听取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D.做事或读书时,注意力很集中5、在日常生活中,下列不属于健康行为的是
A.保持愉快心情
B.学会防备别人
C.搞好个人卫生
D.加强身体锻炼6、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小华落选了,他不
应有的态度是 A.认为别人疾贤妒能,才故意不选自己
B.人人都应有锻炼的机会,要轮流提高大家的能力
C.自己的能力有限,不适合当学生会干部
D.自己的学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想因社会活动受到影响7、全国统一的医疗急救电话是
8、下列习惯中,有助与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是 A.多吃高糖食品 B.多吃高蛋白食品 C.多吃高脂肪食品 D.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9、吸烟与吸食毒品,最先损害人体的
A.肺
B.血液
C.大脑
D.呼吸道黏膜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毒品的是
A.烟碱、酒精
B.一氧化碳、煤气
C.尼古丁、焦油
D.海洛因、鸦片、吗啡11、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
A.肥胖症
B.尿毒症
C.传染性疾病
D.心血管疾病和癌症12、下列属于健康行为的是
A.吸烟行为
B.旅游行为
C.吸毒行
为D.酗酒行为
13、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烟草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有 A.二氧化碳、焦油 B.尼古丁、二氧化碳、焦油 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焦油 D.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
14、做了一节课的语文作业后,可用哪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来消除疲劳?
A.背诵英语单词
B.做数学作业
C.睡眠
D.打篮球15、当情绪不好时,下列哪项调节方法不正确?
A.听音乐
B.看电视
C.参加体育活动
D.喝酒消愁16、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从何时开始最好?
A.成年
B.婴儿
C.儿童、青少年
D.胎儿17、下列哪项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A.心情愉快
B.良好的人际关系
C.有自制力
D.适度的情绪反应18、林则徐在虎门硝烟时焚烧的是
A.外国香烟
B.海洛因
C.冰毒
D.鸦片19、香烟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的致癌物质是
A.二氧化碳
B.尼古丁
C.酒精
D.一氧化碳20.吸烟对哪一个系统损害最大A.呼吸系统B.神经系统C.消化系统D.运动系统
21、科学研究证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和外,还与个人的有关。
22、不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3、吸毒会损害人的,降低人体的,并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2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如、、、和参与等等。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有密切关系。
25、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26、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
些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水平,提高
生活质量,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期
发生的,但是,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都是在时期形成的。
27.据新华网报道,某社区的吴某,他明知道自己居住的楼群中有几个吸毒者,却视而不见。
他说:“这不关我的事,我管他干嘛!”但过了一段时间,他痛苦地发现,自己上中学的儿子成了毒品的俘虏。
儿子的身体也从以前的“体健如牛”逐渐变成“骨瘦如柴。
”
分析讨论:
⑴别人吸毒,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请举例说明?
⑵如果发现有人吸毒、贩毒,你怎么办?
⑶我们在交友、选择活动场所时应注意什么?
⑷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成为吸毒、贩毒者的目标?
28.(13分)验证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室常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
学生在实
验时配制如下的不同浓度梯度的酒精:1%、3%、5%、8%、10%、15%、20%等。
在15℃左右的室温下,经过大量实验,并在实验中选择10秒内水蚤跳动范围在30~36次之间的成年水蚤为材料,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以下平均数值。
现将在不同酒精浓度梯度下的水蚤在10秒内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以上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
(2)上述图表表明,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___________的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
(3)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而导致___________。
分析其原因,就很容易得出,酒精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所以会减缓心脏的跳动。
四、实验探究
某班学生探究了清水和不同酒精浓度的溶液对某种成年水蚤心率的影响,经过多
(一)分析上述所列数据,请得出相应结论,并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人饮酒后,我们的心率变化如何?这和上面的实验结论是否矛盾?这又该怎样解释呢?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三)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
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外学者近年来又有若干新的提法,主要有:
1.对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1)自知能力;(2)适应能力;(3)耐受能力;(4)控制能力;(5)注意能力(6)社交能力;(7)复原能力。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能主动地适应环境;(3)热爱人生;(4)情绪稳定;(5)意志健全;(6)行为协调;(7)人际关系适应;(8)反应适度;(9)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一致;(10)能面向未来。
(摘自保健时报)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四)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着有效率的生活。
1951年: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解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五)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WHO 早在1948年成立之出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据测定,违背社会道德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等失调,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下降。
医学家研究发现,贪污受贿的人就容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而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和淡泊、坦荡的品质,则能使人保持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经济状况作为健康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综合性的整体,其健康也就涵盖了多维内容。
生理健康有明确的标准,比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就是体温36℃-37℃,血压:低压60-90 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这是人体生理运动的正常指标。
而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标准就比较模糊了。
但心理健康对人的行为准则起着主导作用,面对五彩缤纷的人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处理形形色
色的事情。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
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
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学家摆脱开标准的束缚,向人们描述一个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征: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快乐的人,有所爱,也被人爱;满怀信心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能够洞察外部世界,并
对自己所遇到的挑战作出应,制定
出合理的人生策略;不会随意夸大也不会任意贬低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如果你是上面描述的这种人,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拓荒者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
他在一部著作中列出了心理健康人士的一些共同特点:保持理智与平衡;具有自我价值感;具有爱的能力;具有建立和维持密关系的能力;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静与满足感,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虚度。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六)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的标准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
建立这一标准的目的是: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人的长寿和提高
生命质量。
每个人有32颗恒牙,真正行使功能的牙齿有28颗。
当牙脱落一两颗时,并不会影响全身健康,但牙齿逐渐脱落剩下不到20颗时,就开始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的功能。
此时,如果将脱落的牙齿及时修复好,口腔中保持20颗以上有功能的牙齿,人的衰老速度就会减慢下来,有利于延长人的寿命。
这是因为人的牙齿少于20颗,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影响消化功能;说话发音会受到不良影响,容貌也会显得苍老,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牙齿还是体内重要的平衡器官,人的许多体力活动和注意力集中的脑力劳动都需要牙齿咬合来配合。
牙齿少于20颗时,人的平衡机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活动失误、摔倒等现象。
全面呵护口腔健康
成都圣贝牙科健康专家表示,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早、晚刷牙很重要,每餐后刷牙更值得提倡。
应用含
氟牙膏和保健牙刷刷牙,不断清除牙菌斑,维护牙周的健康,预防龋齿发生。
要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顺着牙间隙上下垂直拂刷,以达到去除食物残渣,按摩牙龈的目的。
要避免拉锯式横刷,以预防牙颈部楔状缺损。
提倡使用漱口水,刷牙主要清洁牙齿表面的软垢和牙菌斑,对口腔其他部位起不到充分清洁的作用,这些部位也是引起口腔疾病的诱因,适当使用漱口水对全面清洁口腔卫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平时应戒烟、少饮酒、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餐后应清洁义齿(假牙),睡觉前要取出口内的可摘义齿,并浸泡在清水或义齿清洁液中。
有严重疾病的中老年人,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半身不遂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特殊口腔护理。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七)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参照世卫组织的健康定义:
1、营养:这是每一个人从胚胎开始也就是你的上一辈就非常注意营养了,一直到离世这一生中都需要加强营养,这是一个人生存的资本,否则生命会大打折扣,当然一生健康与否是需要全面衡量的,但是营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一要注意膳食的平衡,二要注意加强营养,通俗讲营养就是吃出来的,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注意到这个方面了,并通过媒体希望大家参与“舌尖上的运动”,美食在等你。
2、心情:每一个人一生的精神状态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从儿时的无忧无虑到青少年时代的茁壮成长再到参加工作娶妻生子或嫁夫随夫扶老携幼,每一个事期都有心情舒畅和烦恼,这就要看你自己怎么调节了,祖国医学对心情烦躁、心绪不定者易伤肝脾肺都有学说定义,所以有一个好心情在一生中非常需要,我们虽然不能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也要遇事心情淡定,不论是多大的事情,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3、运动:运动是否与生命的长短有关联,这在学术界尚有一定的争议,不过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流里运动是可以强身健体的,所以就有了全世界的发展体育运动及各种各样的比赛,包括奥运会、世界杯、健美大赛、世界武林大赛等等,其目的就是要争强人民的身体素质,过去我们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不就是在各种运动上找不到我们中国人,如今如何?我们不但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极限运动而且和过去的运动强国可以一决高下,正如老人家所说的我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4、休息:一个人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这是一个常识,可是总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结果过早的凋零了非常的可惜,休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学习,不论是在教育界、科学界、医学界都提倡每个人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也就是7-8小时的睡眠休息时间,从生理上我们每个人需要这个时间来调整身体的各部分以缓解修复大脑、神经、
肌肉、骨骼等不经意的损伤,从精神上休息也是对思考问题的一种缓冲,能保证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
否则就是过劳损伤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当休息达不到回复原有的身体状态时就是一种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形成了积劳成疾,续而。
总结:以上四点都是相互相乘的互相依存的,能够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就是看似容易做起来难,能真正做到的凤毛麟角,当然这要结合每一个国家、家庭、个人的实际情况,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工作性质等等,但是总的原则是要遵循这四点为佳。
世卫组织对青年的界定(八)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1、行为与生活方式(吸烟、酗酒);2、环境因素(内环境--免疫力、营养状况;理化环境—气候、空气、水源污染、住房、工作环境;生物环境—病毒、细菌、动物、植物;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工作场所);3、生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4、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医疗条件、预防接种、
健康知识普及等。
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心
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
3、人际和谐。
4、适应环境。
5、人格完整。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的发病率第一。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1、经验标准;一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即自我评价,二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异常状态的判断。
2、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对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呈常态分布,位居中间的大多
数人属于正常心理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3、医学标准;是从医学角度出发,用判断躯体疾病的方法来判断心理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依照是否存在症状和病因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这是以社会常模为标准来衡量。
所谓社会常模是指正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
如果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社会不相适应,就被认为有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存在。
以上每种判断标准,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需要综合分析利用。
异常心理的后果: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冲动伤人或自杀、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等)
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10~20倍的人自杀未遂,即每40秒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者超过全球武装冲突或交通事故死亡者。
如果计算绝对数字,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