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7.古抒情散文类《陈情表》说课稿-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必修五7《陈情表》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五7《陈情表》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陈情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4、隔行抄写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李密及其《陈情表》逸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2、生齐读3、师就其中重点句让学生在抄写本上做笔译(分段进行)三、研读第一节:1、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2、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

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

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投影:)“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总摄作用: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共12篇)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共12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陈情表》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课文。

从纵向来看,这一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而紧接着就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个承上启下的单元。

一方面经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学习,学生对于新课标下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了基本的能力,为这一单元在学习习惯和知识储备上作了铺垫;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多做品味鉴赏,以便更好地和选修教材衔接。

从横向上说,《陈情表》所在单元属于必修五的“品味与赏析”部分,同属于这一单元的还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它们都属于古代抒情散文,从中可以约略看出中国古代抒情散文的某些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散文极其强烈的抒情特征。

《陈情表》虽然是这一单元的略读课文,但文言词汇比较丰富,文言语法现象多而不难,学生有能力研读;且文思缜密、脉络分明而又感情真挚,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更值得学生研读。

二、解读学生必修五的学习在高二第一学期,经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学习,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能够独立判断大部分文言现象,对我国古代叙事、抒情、议论各类散文都有了一定的体会。

但同时学生本身觉得与文言文离得远,漠视文言文的作用,加之以前习惯于老师的串讲,把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单纯的翻译,在思维上充满惰性,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并给他们提供合作、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期望值主动地去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编写说明指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抒情散文这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同时,又要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文言语感。

有助于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所提高,有助于培养健康高尚的理想、情操,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陈情表》篇一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积累相关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新课: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2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研读:(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提示:二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提示:按时间顺序。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

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提示: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3、小结: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

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研习第3、4段: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提示:矜守名节。

《陈情表》优秀说课稿(优秀6篇)

《陈情表》优秀说课稿(优秀6篇)

《陈情表》优秀说课稿(优秀6篇)陈情表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2、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陈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陈情,说服晋武帝的。

二、题解《陈情表》:陈——陈述、表述;情——隐情、苦衷;表——奏章,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

三、作者简介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

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四、研习课文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速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1)为什么要“陈”?明确“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2)“陈”什么?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陈情表说课稿(5篇)

陈情表说课稿(5篇)

《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一):《陈情表》说课稿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

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以前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就应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状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明白这样处理是否适宜,还期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陈情表》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陈情表》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陈情表》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凤庆县第二中学查文兰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晋代文学家李密的这篇作品,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感人至深,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领悟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同时,对学习下一篇课文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及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知识目标:熟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进退两难的情感,加深对“孝”的认识。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词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1、说教的法2、教学方法:多读、互动、探究、总结。

具体是指反复诵读课文,强化文言字音、字义、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探究,讨论感悟,最后是课堂总结,背诵课文,布置作业。

3、说学的方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4、教具准备:录音机、自制多媒体课件。

计划课时:2课时五、说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精选陈情表说课稿四篇

精选陈情表说课稿四篇

精选陈情表说课稿四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

前面学的三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而《陈情表》是晋朝的社会名士李密向晋朝的新任皇帝司马炎抒发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职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怀,抒情的对象是皇帝,措辞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

__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语言关,积累文言知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把握文中抒发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__用三课时来学习,第一、二课时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课时小结全文,分析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领会精彩的论辩艺术,赏析写作手法。

本教学设计是第三课时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意识淡漠。

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过高,要低起点小步子。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理解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

2、领会__精彩的论辩艺术。

2、赏析__陈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构思艺术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对祖母至真至诚的孝心,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怀教学重点: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学习作者的孝心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从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论辩艺术二、说教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备课组老师多次讨论修订而成。

1、讲解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作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点拨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拨开云雾,深入领会__的内涵。

陈情表的说课稿优秀6篇

陈情表的说课稿优秀6篇

陈情表的说课稿优秀6篇《陈情表》优秀说课稿篇一说教材一、《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因如下:1、《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

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一、教法司马集团建立晋政权后,为巩固政权,提出以“孝”治天下。

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

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学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解题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精选)陈情表说课稿4篇

(精选)陈情表说课稿4篇

陈情表说课稿4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高中语文必修五只安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陈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

高中阶段大纲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而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是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词句的理解上,而应在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上。

据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基础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丰富文言语感;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充实文言仓库。

2.思想教育目标:领悟作者苦情、亲情、忠情这些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__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__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乞终养的目的是教学重点。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题解导入《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__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把握__的情感基调——真挚动人。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2.指导诵读,梳理文意。

教师边引导学生诵读,边疏通字句、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陈情表说课

陈情表说课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经说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1.解题 表是什么?谁陈?向谁陈?陈什么? 2.作者及背景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 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 称, 战国时期称”书”, 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 ,表,议四类. 表的内容 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 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 彩.
特 殊 句 式
而刘夙婴 被动句。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 疾病所困。 疾病 告诉不许 被动句。我申诉苦衷,请求暂
缓赴任,而没有被允许。
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四)梳理文脉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分析第一二段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诵读第一段,文章一开始,作者说: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它总括了哪几个方面?
的尴尬之情。但这份感情能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
为这是他为了保留名节坚持不仕的托词呢?李密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 希望你们能在预习中得出答案!
(五)作业
归纳整理课文第一、二段的重点字词
板书设计
《陈情表》 苦 情 两 难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夙婴疾病 朝廷征召殷切
陈 情
祖母年迈多病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
汤药,未曾废离。
缠绕,这里 指疾病缠身。
草褥 子
医药
逮:到了; 荐举,推荐 荐举,推荐 比喻蒙受了清明的政治 奉:敬辞。 教化。 第二段: 因为 优秀人才。 任命, 不久 卑微鄙贱 任命 授职。 谦词,鄙贱

陈情表说课稿7篇

陈情表说课稿7篇

陈情表说课稿7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

本单元四篇__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

”__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

”只有注入感情,__才能得以流传。

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

《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__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

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__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__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陈情表说课稿-5

陈情表说课稿-5

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集锦7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

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二、说学生本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三、说教法与手段为完成教学目标,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

采用默读、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以课文的理解。

2.点拔。

避开详细透彻的讲解,以简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品味。

3.以写促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合适的写作练习。

对于学法,照应教法,我做了如下设想:1.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疏通、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诵读的能力。

2.分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问题探究,针对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上是对教法和学法的设想。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常规学习内容,设想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一)课题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李密《陈情表》受人推崇。

)(二)文本研讨对课文内容的研讨,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试读,发现问题纠正。

陈情表说课稿汇总7篇

陈情表说课稿汇总7篇

陈情表说课稿汇总7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一、说教材《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__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__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__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三、说教法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陈情表(板书)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__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说课稿:陈情表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说课稿:陈情表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说课稿:陈情表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小编准备了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陈情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陈情表》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可以和《出师表》相媲美;本文在整个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可由其处于必修五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位置看出;本文所在专题重在一情字上,本专题基本内容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彩的感情,也为下一专题直面人生张本,更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二)教学目标。

陈情表说课稿汇编8篇

陈情表说课稿汇编8篇

陈情表说课稿汇编8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

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鉴赏__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二、说学生本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三、说教法与手段为完成教学目标,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

采用默读、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以课文的理解。

2.点拔。

避开详细透彻的讲解,以简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品味。

3.以写促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合适的写作练习。

对于学法,照应教法,我做了如下设想:1.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疏通、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诵读的能力。

2.分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问题探究,针对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上是对教法和学法的设想。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常规学习内容,设想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一)课题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李密《陈情表》受人推崇。

)(二)文本研讨对课文内容的研讨,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试读,发现问题纠正。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7《陈情表》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7《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海口四中林豪英一、教材理解:A、教材简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包括《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愚溪诗序》《赤壁赋》四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

单元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古代散文”的能力,本篇是落实单元教学要求的示范篇。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

陈情于事,感情真挚,悲恻委婉,文辞隽美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B、教学目标:“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古代散文”,就要从文章的情感、文辞方面入手;学习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积累语感,披文入情。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a、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b、初步理解本文陈情于事、缘情说理的写法;2、智能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知识、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感悟作者至真、至性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人伦美德。

C、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寓于述事中的真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而本课的难点是积累本文文言词语,领会语言上的特色,和述事陈情的思路层次。

本课的教学课时设定为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疏通文字以积累本文文言词语;梳理述事陈情的思路层次,理解寓于述事中的真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第二课时是深入细品陈情之巧妙,揣摩文辞之隽美;巩固文言知识与背诵。

下面仅就这一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作一个概要说明。

二、教法设想本文陈情于事,而脉络分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且文辞隽美,言不艰深,节奏感强。

故此文特别适于学生诵读,也特别易于打动正处于情感丰富的年龄段的学生;而学生在高一已学习了六个单元的文言文,积累了相当的文言文知识。

针对这样的教材特征和学情,我准备采用导、读、练、诵、研的方式,以引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课文的研读。

课堂上以诵读为主要学法,以点拨、讨论为主要教法,并辅以练习。

以期达到新课标中的理想的教与学的境界:自主、合作、探究并重;知、情、意结合。

陈情表说课稿高中语文

陈情表说课稿高中语文

陈情表说课稿高中语文陈情表说课稿范文(高中语文)一、说教材《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三、说教法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引入课文内容4、范读正音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陈情表》(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陈情表》。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文题)(整感)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学习过《出师表》,(幻灯片: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放录音范读。

认真倾听,注意读音和停顿,以及语气缓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本中的相关文学常识和重点的虚实词、文言句式,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复习,我们来简单回顾分享一下:以组为单位,第一组一起吧,来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及通假字这一部分。

第二组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它的古义和今义各是什么。

(派一名代表来完成吧)第三组来完成一词多义这一部分。

(一起,还是派个代表?)(对一词多义我们如果掌握好的话,对于提高我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第四组同学来完成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

(还是找个同学代表吧,他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大家再补充)看来大家已经为学习这篇文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我相信这样大家就能更加深刻地去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了。

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读音要读准学生集体齐读。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需要奉养,不能应诏赴任的实情。

李密写这篇表文想要达到的目的,用原文的话回答应该是(“愿乞终养”)。

晋武帝执意要李密出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拉拢人心,显示皇恩浩荡,因为李密在蜀汉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另一个原因就是李密因孝闻名,借李密来推行自己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可是李密家有96岁的老祖母,夙婴疾病,且李密又是蜀汉降臣,心系蜀汉,故无法也无心出仕,因此写了这篇奏章推脱朝廷的任命。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那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确,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谁来说说,通过之前的阅读,你所体会到的有哪些方面的“情”)师: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走进他文,走进他人,走进他情!(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段,李密上来就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因为下面李密就把他遭遇的不幸一一地给我们分层列了出来)从以上的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顾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

他们之间的这种祖孙情和一般的一不一样?(不一样,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孝情)这样他们祖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相依为命)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些句子。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作者开篇便述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那作用呢?想一想,分析一下,这一段在全文内容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为作者达到自己上表的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辅垫……)师:为下文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生:……)应该说第一段的这些描写是凄楚哀婉的,是感人肺腑的,这就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放得慢一些,语调要低沉一些,应该读出(沉重、凄苦),似乎在叙述一个悲惨的故事一样。

我们一起把第一段读一下。

(读第一段)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我们把朝廷逼迫的句子读一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上至中央下到地方,从大家读的语气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什么?(各级逼迫的那种“急”。

)那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生:“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忠孝不能两全)“进”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又难在哪?(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朝廷的“知遇之恩“体现在哪?(“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李密列举这些想说明什么?我李密不是一个心里没数的人,我对朝廷的器重充满了感激,就像他说的“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这样,(“臣欲奉诏……”)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说是李密的真情流露,既有忠诚之心,又有孝顺之情,但忠孝不能两全,似乎让读的人也不由得为他着急。

我想晋武帝当时也一定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所以我们在读这一处时要读得快一些,读出前面的感激,后面的急和为难来。

我们一起把第二段再读一下。

(读第二段)晋武帝看到文章这里,我觉得应该能有点被这份苦情、孝情、忠情打动了,但是,李密此时并没有直接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为什么呢?(时候还不到,时机还不成熟)。

因为啊,李密知道,如果马上提出要求,凭他蜀汉旧臣的特殊身份,晋武帝一句话就可以把他驳得哑口无言。

下面我们就假设一下,你们就是晋武帝,李密说我和祖母都挺苦的,我现在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所以我不能出去做官,你们会怎么说?(生:……)师: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你又出来做官呢?其实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也就说明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李密之前多次“辞不就职”“辞不赴任”,晋武帝产生猜疑之心这很正常。

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主的嫌疑,不事二主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

李密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下面他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

他是怎么说的?(“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实际上说了这么多,李密的中心意思他想说明什么?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师: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

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你想,听了这样的表白,感激之词,晋武帝还会有疑虑吗?(没有)甚至还有可能龙颜大悦呢。

我们再看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还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又有什么作用?(生:……)师:为自己孝敬祖母不能立即赴任,找到了理论依据,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

就是说,我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原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但也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

如果说前面是“动之以情“的话,那这一部分就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我们还可以再想像一下,晋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话,读到这里他一定会捋着胡须频频点头。

文章写到这,可以说李密已经完全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

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什么?(“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即在短暂的时日里,我奉养祖母,以后所有的时间我都可以向您陛下尽忠,也就是说,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我报效国家,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

最后李密又再表忠心,他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这一番陈情以“孝”为中心,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就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了。

史书上记载:“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让照顾祖母的任务,由地方官和李密一起分担。

还感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从这惊人的效果中,可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二)语言的力量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愿望和逻辑还不够,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下面就请大家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及内容,来说一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1.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