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化疗治疗肝转移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化疗治疗肝转移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肝转移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5例肝转移肠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的方法,将本组试验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2例患者接受常规的化疗治疗,观察组的43例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0.46%,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35.71%,观察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肝转移肠癌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标签: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化疗;肝转移肠癌;临床疗效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当前肝转移属于结直肠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远端转移[1],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组试验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院接诊的85例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诊的85例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并确诊为例肝转移结直肠癌,其中包括55例男患者和30例女患者,其中初治患者有21例,复治患者有64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43例患者,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29±
2.45)岁,对照组有42例患者,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28±2.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组试验的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组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化疗治疗。
静脉滴注奥沙利铂(国药准字H20064297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静脉滴注亚叶酸钙(国药准字H20034071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约为2 h;静脉推注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20050466黄石李时珍药业集团武汉喜素制药有限公司)4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氟尿嘧啶600 mg/m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国药准字S2*******山东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3],约2w,在治疗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4] 主要参照KPS评分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的分值在10分以上,则属于生活质量改善;如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减少的分值在10分以上,则属于生活质量下降;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
分增加或减少的分值在10分以下,则属于生活质量稳定。
1.4疗效判定[5] 主要根据RECIST标准,临床疗效主要分为疾病进展(PD)、疾病稳定(SD)、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临床有效率的例数为完全缓解例数与部分缓解例数之和。
1.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存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60.46%)优于对照组(35.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8.1672,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字2=8.1672,*P<0.05.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通过治疗,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25(58.14%),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12(28.56%),显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8.6534,P<0.05)。
见表2。
3讨论
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一半的患者术前或术后会发生肝脏转移。
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
结肠癌肝转移晚期患者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还会有糜烂、坏死、继发性感染的等临床表现,另外右侧会产生右腹部钝痛,有时出现餐后腹痛,左侧结肠癌常并发肠梗阻,时有腹部绞痛,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等[6]。
结肠癌肝转移晚期时,腹部肿块多见于右腹部,这种情况提示已到中晚期,肿块表面可有结节感,一般可以推动,但到肿瘤晚期时则将固定,合并感染时可有压痛。
结肠癌肝转移晚期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低热,进行性消瘦,恶液质,肝肿大、浮肿、黄疸和腹水等。
结肠癌肝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本组试验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我院接诊的85例肝转移肠癌患者,其中照组的42例患者接受常规的化疗治疗,观察组的43例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60.46%)优于对照组(35.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8.1672,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8.6534,P<0.05)。
综上,在肝转移肠癌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规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具有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钟陆行,熊建萍,张凌.放疗联合卡培他滨同期治疗术后直肠癌疗效分析[J].{H}实用癌症杂志,2011,19(04):381-421.
[2]徐建国.大肠癌肝转移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J].{H}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21(05):458-566.
[3]彭杰,唐清碧,杜池.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J].{H}西部医学,2012,24(07):1270-1275.
[4]冉文华.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研究进展[J].{H}重庆医学,2013,17(09):1069-1128.
[5]丁志军.老年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H}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7(01):93-147.
[6]梁晓宇,王涛,杨晓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形成因子-2及纤连蛋白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H}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14(01):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