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9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9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简述唐代文化的巨大成就。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哲学。
唐朝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韩愈、李翱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他们宣扬天命论和性情说,提倡儒家道统和伦理纲常;二是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他们批判天命鬼神,宣扬无神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在支配自然中的作用。
(二)史学。
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制度。
唐初史馆奉诏所修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共六部。
史家李延寿私人撰《南史》和《北史》两部。
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编修了《五代史志》十种,一并附进《隋书》,即今《隋书》十志。
此外,刘知己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三)文学。
唐朝文学的最大成就是诗歌。
唐朝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著名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
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中唐诗人以“大历十才子”和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为代表,其中白居易、元稹、张籍等运用新语言,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反映社会现实的乐府诗。
晚唐诗人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李商隐的诗富于文采,长于抒情。
(四)艺术。
颜真卿是唐中期成就最大的书法家。
他将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气势雄浑的新书体,世称“颜体”,著名作品有《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
柳公权是唐后期的著名书法家,他融合诸家笔法之长,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代表作有《李成碑》《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草书方面,以孙过庭、怀素、张旭等最有成就。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
现存阎立本的《太宗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就是人物故事画的杰作。
吴道子是盛唐最有成就的画家,他兼擅人物、山水和佛道画,造诣很高,有“画圣”之称。
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盛唐、中唐的张萱、周昉都以擅画仕女著名。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
2.论述20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史的论战。
(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背景。
20世纪30年代,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后,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并于1932—1933年形成高潮。
这场论战是由当时进行的中国现阶段社会性质论战引发的。
郭沫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中也同样存在着,并对这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作了
划分。
根据这些见解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1930年出版,引起社会震动,并成为当时讨论和批评的中心。
(二)论战内容与各派观点。
这场论战主要由“新生命派”的陶希圣等和“托派”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批判而鼓动起来。
论战双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郭沫若首先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系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又认为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
李季认为是指与希腊、罗马奴隶制并行而又先于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2)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问题。
李季认为,原始社会崩溃后,中国则进入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亚细亚式的社会。
郭沫若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等古代文献,最早肯定中国奴隶制社会存在,并认为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
吕振羽指出,殷代是奴隶社会。
(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
李季认为,中国真正的封建制度仅与周代相始终,秦以后就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代。
梅思平认为,秦以后的中国社会完全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陶希圣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代就因为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崩溃了。
郭沫若、吕振羽都认为从秦汉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阶段。
(三)影响。
论战主要是在193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创办的《读书杂志》上展开的,并随着该杂志在1933年停刊而逐渐冷却,抗战爆发时终止。
论战高潮过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或者用自己的研究实绩回答论战时提出的历史问题,如吕振羽出版《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或者对论战本身进行了总结,如何干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等。
中国社会史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对整个中国历史科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涉及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
3.评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世界当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欧共体成立的历史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
自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一直居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西欧实力被严重削弱,美苏崛起并形成了两极“冷战”对峙局面。
为了抗衡美国和苏联势力的袭扰,西欧有联合起来的必要。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呼声日趋强烈。
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苏,只有联合成为一个地区性组织,才能有效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
(3)战后,随着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因此,西欧国家要求打破国家经济壁垒,加强经济联合。
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日益直接地干预、组织经济生活,使各国政府出面组织超国家经济集团,实行国际经济调节和干预成为可能。
(二)欧共体的建立。
(1)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欧洲煤钢联营”)的计划(即“舒曼计划”)。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协定》。
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法德和解,为实现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
(2)罗马条约。
1957年3月25日,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该条约的宗旨是创建共同的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为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制定地区性竞争规则;内容涉及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
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
这样,在西欧就有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存。
(3)布鲁塞尔条约。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正式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
欧共体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三)欧共体的扩大。
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国。
这是以共同体为主的西欧国家联合趋势的重大发展。
接着,1981年1月1日,希腊正式成为其第10个成员国。
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
至此,共同体增至12国,拥有260万平方千米土地和3亿以上的人口。
欧共体以经济一体化先行,带动和促进科技、政治的一体化,先后实现了关税同盟(1968年)、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
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尤里卡计划”,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
1986年欧共体外长会议通过《单一欧洲文件》,决定在1992年12月底以前,建立12个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人员和自由流通的统一的内部市场。
为此,欧共体提出来的282项法令中的90%都转化为各成员国的法律,这表明欧洲统一大市场艰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如期完成。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
(四)《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
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
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4.试论诸葛亮。
正确答案: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蜀汉前期,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主张东结孙吴,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遇到时机便可两路进击中原,夺取天下。
蜀汉以后的基本方向即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
诸葛亮还在赤壁之战中促成了孙刘联盟,挫败了曹操统一南方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蜀汉后期,诸葛亮治蜀。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辅佐后主,主要致力于恢复蜀国元气,对抗曹魏,维持三国间的均势。
①恢复巩固吴蜀联盟。
猇亭之战后,吴蜀交恶,对蜀国极为不利。
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修复两国关系,促成两国重归于好,为蜀汉争取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内修政理。
政治上,严格实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对亲近之人也依法约束、赏罚。
通过法制,使政治较为清明,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经济上,劝民劳作,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蜀汉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蜀锦成为蜀地的著名产品。
③和戎抚夷,平定南中。
223年,刘备死后,越巂酋长高定、群郡丞朱褒和益州大姓雍顗先后叛蜀。
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军事进攻和心理攻击并用。
战后,他又任用当地夷帅,取得了南中人民的信任。
南中的平定,为蜀汉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也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推动了西
南地区的开发。
④228~234年,先后五次北伐中原。
诸葛亮此举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直接目的是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对诸葛亮的评价,需结合历史条件,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诸葛亮在蜀汉的建国、立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正确把握三国的力量对比,联吴抗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蜀国,使相对弱小蜀汉得以长期保全。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犯了一些错误,如事无大小,他都加以过问,造成了蜀汉人才断层;过分抑制土著地主,使得主客矛盾在蜀汉政权中长期存在;五次北伐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大消耗了国力。
总体来讲,诸葛亮是维持蜀国长存的重要支柱,功大于过。
涉及知识点:魏晋南北朝
5.简述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正确答案:南京政府在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一些主要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开始有所调整,因此,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彰显国家主权,发起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即“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宣布凡中外旧约期满者废除另订;尚未满期者解除重订;旧约期满,新约未订定者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之。
关于关税自主问题,分别与西方列强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新约,列强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此后国民政府于1930年、1933年、1934年逐年提高税率。
关税自主措施对于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经济起了一定作用;而撤废领事裁判权,均被各国托词拒绝。
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才纷纷放弃在华的不平等条约。
国民党改订新约宣言发布之后,美国最先与国民政府签约。
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成就。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
6.评述法币政策。
正确答案:1935年,南京政府宣布,以四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今后所有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付,一律使用法币,废除了过去多种银两、银元、纸币并行流通的现象。
并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
史称“法币改策”。
法币本身没有法定含金量,其价值由英镑及美元的汇率来表示。
法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是:①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
②法币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③白银收回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法币政策的不利影响有:①法币同英镑、美元挂钩,有利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加强了它们对中国金融的控制;②四大银行发行钞票广收白银,把全国白银都集中到手中,这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大掠夺;③以法币代替白银作为通用货币,使各私营银行、钱庄的业务活动完全建立于没有白银作基础的纸币上,只得进一步听命于四大银行的控制;④为以后无限制地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总之,币制改革是完成对全国金融垄断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其实行初期,成效一度较为明显。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7.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同美国的关系。
正确答案:战后西欧的联合最初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美国出于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考虑,推出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合作。
50年代中期,共同市场产生后,西欧经济一体化起步。
西欧同美国的矛盾开始显现,法国戴高乐领导的第五共和国展开了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
随后,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又以另一种稍微温和的方式,拉开了西欧在外交方面同美国的距离,显示其独立性。
经过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和日本的实力在许多方面已接近和超过了美国。
美、欧、日三极格局形成,西欧在政治、外交上显示其独立性的倾向更加增强了。
在美元几次危机期间,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实际行动迫使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金兑换体制。
7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冷战虽然仍在持续,但西方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衰退。
在这种环境下,美欧之间的经济矛盾增加了,突出表现在贸易方面。
美欧之间的竞争除贸易外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1985年,法国密特朗政府向欧共体提出的“尤里卡计划”,目的固然是为了加强西欧各国的尖端科技合作,同时也是为了同美国、日本竞争。
协和式飞机的研制,也是为了排除美国在大型民用飞机方面的垄断。
80年代,美欧之间的经济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农产品的贸易方面。
欧共体的农业政策,是一种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虽然美国自己也搞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但远未达到共同体的程度。
美欧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战,使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1986年开始)拖延了六七年才达成协议。
80年代末,东西方冷战走向终结。
美欧之间的矛盾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这就是西欧在冷战年代形成的、同美国结盟的大西洋主义(表现在北约)开始衰退。
原来在安全方面维系着美国同西欧关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受到置疑。
西欧同美国的关系仍然是错综复杂的。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8.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1)内容:①财政金融的整顿和改革。
1933年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后又通过《格拉斯一斯蒂高尔法》、《存款保险法》、《银行法》,对美国财政金融进行全面的整顿。
②调整工业生产。
1933年通过了《全国产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
它规定市场竞争的原则和生产的限制;对劳资关系做了规定,成立了“产业复兴局”并发起了蓝鹰运动。
③保证农业生产。
1933年公布了《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法》被取消后,1938年又出台了新的《农业调整法》,全面调整农业生产,减少产量,由政府对农业进行全面的调控。
④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33年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为大中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
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开始了福利国家的试验。
⑤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
1935年的《工业复兴法》中就包含劳工立法的内容。
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规定了工人罢工谈判的权利。
1938年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高工时数和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⑥推行睦邻政策,改善对外关系。
从1934年8月签订第一个互惠贸易协定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减低美国长期以来的高关税政策。
后又对拉美提出了“睦邻政策”,废除了侵犯古巴政权的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干涉墨西哥内政的条约,撤回了驻海地和尼加拉
瓜的美军,扩大了对拉美国家的最惠国待遇。
(2)影响:①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到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了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方面较之危机年代也有重大进展。
经济的发展为美国在二战中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③“新政”的实施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④“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试验,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经验,开创了福利国家的道路,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系统化和完善。
但是,罗斯福新政毕竟是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涉及知识点:两战之间的世界
9.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史上的五个周期阶段。
正确答案:这五个周期阶段是:(1)40年代末到整个50年代的十多年间,是经济上的恢复重建;(2)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年间,是经济的繁荣发展;
(3)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十年,资本主义经济由危机走向特有的“滞胀”;(4)8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经历了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5)在跨入90年代门槛之际,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经济安全理论被认同,它是一个更强调革新和变革的大变化阶段。
涉及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10.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正确答案:戌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弱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号。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再次,害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涉及知识点: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