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政治学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0134992 唐亚娇
一、德国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作为一个欧洲大国,德国却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政府政策为促进节约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德国被称为欧洲的心脏,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1,在地理位置上,德国位与西欧的正中央的平原上,是整个欧洲的交通枢纽
2,在经济上,德国重工业在欧洲的地位十分重要,欧洲几个主要大国分工中,法国倾向农业大国,意大利是轻工业,英国是海外贸易和海运业,德国却是重工业,德国的汽车,机械制造业在欧洲都首屈一指,德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欧洲经济的前途,德国被封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3,德国显著的交通位置,强势的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德国在欧洲政坛上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德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影响着欧洲的经济政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拥有欧洲第四的陆地国土面积,面积为357042平方公里。

西北和北面是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线长1300多公里,进出大西洋受到严重的制约。

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山地,北部为平原。

主要的河流以莱茵河,多瑙河。

1相比于曾经一度称雄海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型国家。

现在的德国与9个国家在陆地相邻。

德国的西南方向是几度称雄欧洲大陆的法国,北面是一度强盛的瑞典和芬兰,东北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强大压力,与英国隔北海相望。

德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而投入研究开发为整体经济的一部份。

有103位德国人获颁诺贝尔奖,在20世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较其他国家为多,
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关系。

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

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世界。

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讯技术、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学设备。

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

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

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空客公司的三个客机总装中心之一)、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

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2013年,工业企业(不含建筑业)总产值6254.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8%。

[3]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

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

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集群。

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

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

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

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而德国也是西欧最大汽车生产国。

德国非常重视对外投资和招商引资,也很重视与其它国家的合作。

英国是德国葡萄酒的第二大出口国,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德国从2010年开始超越了法国跃居欧洲吸引外资排名第2位,英国排名第1位。

二、德国历史简述
德国扼守着进入北欧平原和波罗的海的战略要冲,成为欧洲强国在陆地上争霸的主战场。

一方面,当德国走向强大之时,就会收到邻国的不断干涉。

三十年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场由宗教引起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给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从此帝国四分五裂,邦国林立,名存实亡,再也不能威胁到欧洲其他国家。

另一方面,当俾斯麦吸取历史的教训,为德国赢得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之后。

日益强大的德国不得不面临资源匮乏和没有没有北海波罗的海
的制海权的问题,由此德国走上了战争解决问题的道路,最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人的祖先为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

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

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

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

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16个在法国保护下,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

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邦联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

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在接着的数年,莱茵邦联又增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帝国(1867年匈牙利获得自治,奥国改名为奥匈帝国)。

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莱茵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

德意志的统一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

德国于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同盟国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
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

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

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使德国向美国宣战。

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遭受失败而由东线战场撤退。

德国的盟国意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意大利战线。

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

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战役于4月25日红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红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当时柏林城防区司令打算向苏军进攻柏林部队的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但因苏军进攻柏林的部队的统帅拒绝投降未果,最终几经交涉和斗争之后于5月2日在红军占领柏林之后对苏军统帅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

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等。

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

11月9日,“柏林墙”开放。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东欧剧变,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在四强同意下,1990年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

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首先,从历史发展看,德国从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发展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德国历经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拿破仑战争、德意志关税同盟、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一系列历史事件后,正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帝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帝国崩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

但是,魏玛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和重大的经济危机双重冲击下,政局动荡导致内阁更替频繁,最后被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政权所取代。

二战后,联邦德国在国体和政体上与以前的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一脉相承,并且在国家结构等方面继承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传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德国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通过了《巴黎协定》从而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随后,冷战趋于缓和,东欧剧变,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在分裂多年后终于走向了国家的统一,民主德国整体加入了联邦德国。

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至此,德国的政治制度终于完成了漫长的演化,从而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德国的地缘政治学说
豪斯霍费尔出生于慕尼黑,父亲是经济学家教授。

他于1887年加入德国陆军,在炮兵部队服役,先后进入3所军校受训。

1908年冬,豪斯霍费尔被派往日本,研究日本陆军,并担任炮兵教官。

他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结识了日本的许多重要人物。

1910年,豪斯霍费尔游历了东亚,经过俄国返回德国。

1911年,他获得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带泥轰,关于大日本防御、国际地位及未来的思考》。

“带泥轰”是“大日本”的日语发音,是当时日本的自我期许。

他在亚洲的旅行和日本的生活后来促成了德国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豪斯霍费尔先后在东(俄国)、西(法国)两条战线上服役,在西线指挥过一个旅。

在德国战败的1919年,他50岁,以少将军衔退役。

他与当时许多德国人一样,思考德国为什么战败,以及如何再次兴起。

在《凡尔赛条约》的压力下,德国人有强烈的报复心。

1924年,豪斯霍费尔在慕尼黑创办了《地缘政治学杂志》。

纳粹上台后,这本杂志逐渐充满了纳粹意识形态。

不过,即使不考虑纳粹的影响,豪斯霍费尔的理论也是非常富有侵略性的。

这并不完全是豪
斯霍费尔的错。

地缘政治学具有原罪,它的理论包含着内在侵略性。

在极权政治之下,学术是脆弱的。

纳粹的地缘政治学不再是学者的地缘政治学。

纳粹德国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是豪斯霍费尔在慕尼黑大学的学生。

赫斯在那里接触到地缘政治学。

他在1920年结识阿道夫·希特勒。

1923年11月的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失败之后,豪斯霍费尔在自己的家里收留了赫斯,又帮助他逃跑。

但赫斯终于被捕,被判刑18个月,与希特勒关在一起。

豪斯霍费尔经常去监狱探望他的学生。

赫斯则把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教给了希特勒。

希特勒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1925),从中可以看到豪斯霍费尔的理论。

豪斯霍费尔提出德国-苏联同盟,两个陆权国家共同反对英国-美国的海权。

远方岛国日本也是德国的同盟。

但希特勒对苏联有不同的想法。

他在《我的奋斗》中说:“如果渐次对欧洲土地提出要求,只能以俄国为代价……这样的一个政策在欧洲只有一个盟友——英国。

只有当英国为我们掩护后方时,我们才有可能开始新一轮的日耳曼移民潮。

为了赢得英国的友谊,任何牺牲都不算大。

我们应该放弃关于殖民地和海权的所有想法,避免与英国工业的竞争。


希特勒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因为英国的外交政治一直是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大国,从而对英国构成威胁。

因此,在欧陆的纷争中,英国一般先是观望,最后总是站在弱势的一边,以恢复均势,维护英国未来的安全。

在德国空军反复轰炸英国本土之后,英国更不可能退让。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犯了类似的错误。

在一战之前,德国的海权和陆权两派对立起来,缺少更高层次的协调。

空军在一战期间进入战争,很快就成为一个成熟的军种。

在二战时,在海洋和陆地之外,又多了对制空权的争夺。

但德国的战略决策者(希特勒)举棋不定,在东西两线的先后顺序上摇摆,把大量空军资源耗费在对英国的轰炸上,最后却转而进攻苏联。

豪斯霍费尔相信,“对地理现实的忽视”是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

他决心改变德国对地理认识的不足,促使德国摆脱失败和屈辱。

豪斯霍费尔坚持海权与陆权对立的观点,把英国作为德国的最大敌人。

他认定德国的命运在东方,那些中、东欧国家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垃圾,必须为德国的成长让出地盘。

但他不赞同依靠侵略来达到目的,而是希望德国和苏联结成大陆联盟,共同对抗海权国家。

但是,纳粹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歧视拉丁人,敌视犹太人创立的共产
主义,不能与苏联长期合作。

第三帝国以意识形态取代了地缘政治分析,树敌过多,最终一败涂地。

“生存空间”是上面提到的拉策尔在1901年创造的。

毫不奇怪,拉策尔原来是动物学家。

豪斯霍费尔与拉策尔相近,认为人口多的国家有权向人口少的国家扩张,夺取生存空间。

到了希特勒又给这个概念掺杂了种族主义。

他陷入仇恨之中不能自拔。

冷战结束之后,北约东扩,中东欧的小国大多被纳入欧洲,证实了当年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东进”有些道理,也似乎达成了豪斯霍费尔的愿望。

不过,北约与欧盟东扩与豪斯霍费尔的设想有两大差别:扩张首先是和平的、自愿的;其次主导国家不是德国,甚至不是欧洲国家。

与大空间相对应,豪斯霍费尔设想全球将出现四个泛区域:南北美洲各国组成的泛美区,由美国主导;从东北亚到澳大利亚的泛亚区,由日本主导;欧洲与非洲统一后形成的泛欧区,由德国主导;苏联和印度等国的泛苏区,由苏联主导。

豪斯霍费尔的这个观点很有远见。

现在区域化正在形成之中,但还没有豪斯霍费尔设想的那样大。

豪斯霍费尔认为泛欧的命定空间在德国,泛亚的命定空间在日本。

在这两点,他完全错了。

一次战败就可以终结一个国家的好运。

德国很幸运,在20世纪有过两次成为支配大国的机会,但都因不知节制而失败了。

在达尔文思想盛行的时代,豪斯霍费尔和其他许多地缘政治学家把国家看做是在空间中生长和扩张的生命体,其生长需要营养。

在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强大时总是向外扩张,现在所有大国(以及许多中小国家)都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扩张和对抗,制造了不可调和的氛围,就会使战争的动机和规模都失去控制。

20世纪前半期德国留下的教训是,地缘战略目标必须是有限的、可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使用文化、经济等资源加以促进和调整。

为了从一战后的乱世中恢复稳定,重新获得大国地位,许多德国人倾向选择专制。

他们贪图一时之利,结果招致大祸。

豪斯霍费尔敌视民主,这是他拥抱纳粹的原因,尽管他一直都没有加入这个党。

在20世纪上半叶,流行的思想是把国家当作有机体。

其实,有机体是个人。

国家只是个人的集合,其生命力源自个人。

国家的责任是保护个人,而不是吞噬个人。

否则,国家必将成为巨大的单细胞怪物,比恶性肿瘤还有攻击性。

这种有机体不可能长期生存。

四、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战败国,德国和日本战后的表现很是不同。

德国对军国主义历史进行了深入反省,已经重新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

而日本右派至今不肯正视当年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略战争的反人类行径,不断以言语或行动冒犯受害国人民感情,搞得自己到处遭人谴责、鄙视,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形成这种差别,主要原因是德国和日本所处的外部地缘政治格局和内部政治文化变化有很大不同。

1. 消除军国主义的地缘政治基础,从根本上杜绝了德国重归军国主义老路的可能性。

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是在其建国过程中形成的,是当时欧洲地缘政治的产物。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两个实力最强的国家,历史上不断打仗,结下深仇大恨。

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德法世仇有关,给欧洲乃至世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二战结束后,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最终清除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存在基础。

因此,战后德国反思军国主义绝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上的过程,更是地缘政治格局客观变化的结果。

2.历史上看,可以说没有军国主义就没有德国。

德意志国家起源于公元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康拉德一世当选国王的时候。

但是,此后“德意志”只是由大小不等的邦国组成的松散的“文化共同体”,政治和经济上长期分裂,形态类似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将这些邦国统一起来,没有强大的军力是不可想象的。

不仅如此,当时的欧洲强国,尤其是法国,也不希望德意志走向统一。

正是在这种地缘政治背景下,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使命最后才落到军力最强的德意志邦国普鲁士身上。

普鲁士地处德意志东部边陲。

1618年,德意志东部以柏林为中心的小邦勃兰登堡通过联姻和称臣的方式,取得波兰王国的领地普鲁士公国。

三十年战争后,普鲁士公国内部很多贵族继续效忠波兰国王,对抗德意志王室,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决定建立了一支直接听命于国王的强大军队。

到1740-1786年佛里德里希二世任国王时期,普鲁士军队已经多达20万人。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这支军队的作战能力很强,使得普鲁士成为欧洲的军事大国,最终横扫不愿统一的德意志各邦国,以及法国、丹麦、奥地利等邻国,完成了德意志建国大业。

3.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不断强化,与建国过程中普鲁士与法国的结下深仇大
恨分不开。

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谁战败谁就蒙羞受辱、任人宰割,因此必须不断扩军备战。

1795年,普鲁士败于法国,被迫割让莱茵河以西领土。

1806年,普鲁士再次败于法国,失去16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3亿法郎。

1815年,普鲁士在滑铁卢击败法国,终止了拿破仑横扫欧洲的势头。

1870年,普鲁士再败法国。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宣布建立德意志帝国。

到敌国王宫里建国,这应该是国家间羞辱的极限了。

不过,法国人其实也没啥可抱怨的,因为他们作为战胜国的时候也没少羞辱普鲁士。

1806年拿破仑攻入柏林,就曾下令把勃兰登堡门上的女神和驷马战车雕像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

20世纪后,德法之间的仇恨不断累积。

1919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被迫回到凡尔赛宫来签署割地赔款、限制军力的“和约”。

其中,德国需要支付的赔款额高达1320亿马克,直到2010年才赔完。

从这种角度说,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有着“雪耻”和“复仇”的色彩。

1940年,法国向纳粹德国投降。

希特勒刻意把签字仪式放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进行,因为1918年德国战败后就是在那里签署的停战协定。

4.二战结束后,形成德意志军国主义的地缘政治基础发生根本变化。

一方面,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占领,随后分裂为西德和东德两个部分,彻底失去了形成“军国”的能力。

另一方面,战胜国也没有进一步羞辱、孤立德国。

冷战过程中,1954年西德加入北约,成为西方“集体安全”机制的组成部分。

次年,东德加入苏联主导的华约集团。

也就是说,战后10年,两个德国在军事上都已得到其他国家的接纳,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建独立的强大武装。

更重要的是,战后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都认识到消除两国世仇的必要性。

1951年,按照法国提出的“舒曼计划”,法国和西德将煤炭、钢铁生产交由一个共同机构管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基本消除了两国重新备战的可能性。

1958年,以德法为核心的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全面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这种变化使德国和法国在经济上实现高度整合,真正建成“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杜绝了德国重归军国主义老路的可能性。

5.营造根除军国主义的政治文化环境
数百年的军国主义历史对德国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与西欧其他国家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