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版本教材模式下的现代汉语国际音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版本教材模式下的现代汉语国际音标教学
王美雨
【摘要】当前现代汉语教材版本多,元音音位变体出现的语音环境及书写形式不统一,以及受学生自身方言发音、不能综合运用语音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有关
课程中的国际音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可以采取统一音位变体规则、学生勤写
多练、学校设立语音实验室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音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40)002
【总页数】5页(P75-79)
【关键词】多版本教材;模式;现代汉语;国际音标;教学
【作者】王美雨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 276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国际音标也叫国际语音字母,为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它秉持“一符一音”的原则,经济有效地记录了世界上的语言。
就汉语而言,国际音标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语言研究者用其对普通话及方言进行记音;二是作为现代汉语及相关课程中语音的重要知识而存在。
然而高校中有关专业学生对国际音标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并不乐观,从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受单一因素决定的,也不是
以一种个案的形式存在。
一、不同版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国际音标概况
国内现代汉语教材版本较多,除使用范围比较广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①之外,比较有名的教材还有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邢福义、邵敬敏、胡裕树、兰宾汉、陆俭明、齐沪扬、张谊生、周一民、周国光、张斌及冯志纯等主编或著的几十种现代汉语版本。
这些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除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修辞等基本内容之外,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出百花齐发的现象,对于拓展大学生的语言视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如果说这些教材在一些语言现象的名称上有所差异还好理解的话,那么在语音一章中,它们对同一音位变体所使用的不同书写形式,就为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以黄廖版、北大版、邢版及邵版等四种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为例,探究当前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国际音标概况。
经过对比发现,以上四种现代汉语教材中,普通话辅音国际音标的书写一致,皆为b[p]、p[p']、m[m]、f[f]、d[t]、t[t']、n[n]、l[l]、g[k]、k[k']、h[x]、ng[ŋ]、
j[ʨ‘]、q[tɕ‘]、x[ɕ]、z[ts]、c[ts‘]、s[s]、zh[tş]、ch[tş‘]、sh[ş]、。
差别仅仅在于送气符号是使用“'”还是使用“h”。
与辅音国际音标的书写不同,这些教材中元音音位变体及其分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元音音位及音位变体分类不同
音位基于语音的社会属性而生,在具体的语音系统中作为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而存在。
上文中所提及的现代汉语教材一般将普通话的元音音位分为/a/、/o/、/ə /、/e/、/i/、/u/、/y/、/ɚ/、/ɿ/、/ʅ/10 个。
极少数现代汉语教材像北
大版一样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把普通话的元音音位归为/a/、/o/、/e/、/i/、/u/、
/y/6 个。
这种音位划分的不同必然会影响该教材对元音音位变体的分类及表述,
使得不同版本中元音音位的变体形式出现差异甚至混乱的现象,从下文中的系列表
格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表1中/a/的音位变体情况黄廖版和邢版完全一样,邵版与这两者相比,在描述[ε]的出现环境时,增添了高元音ü。
北大版与表中其他三种版本相比,则差异较多,首先将[a]的出现语音环境界定为其他,其次增加了[æ]。
据多数学者研究证明,普通话中没有前元音[æ],仅在方言中有。
由此可见,北大版在收录/a/的音位变体时,将普通话和方言放在了同一个标准之下。
表1?
表2?
表2中数据显示,与音素e有关的音位比较复杂,黄廖版、邢版中将其分为/e/、/∂/两个音位,/e/音位下包括[e]和[ε]两个音位变体,/∂ /音位下则包括[∂]及[ɣ]两
个音位变体。
邵版与之类似,只是将/∂/写作/ɣ/。
北大版则与之差异较大,它将[e]、[ε]、[∂ ]、[ɣ] 等四个音位变体都归为/e/音位。
如果说这只是个形体书写或者归类方面的问题,那么对出现在r之前的e的描述则存在着学术观点的差异。
北大版将位于表卷舌作用的[-r]之前e归到/e/音位,而黄廖版等则将其从/e/、/∂ /等
音位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位/ɚ/存在,并认为其包含[ɚ]、[r]两个音位变体。
表3?
表3数据显示,除北大版外,其他三种版本都认为字母 i代表/i/、/ɿ/、/ʅ/三个音位,这种划分能清晰地显示出字母i所代表的音素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音位及其变体情况。
但在具体表述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中没有指出/i/在有声母的音节
中作介音的书写形式,需要学习者从书中的例证中自己归纳,确定其形式为[i]。
表4中显示出,/u/的音位变体情况比较复杂,各版本在描述时有着明显的差异。
黄廖版中将其分为[u]、[w]、[v]及[ɷ]四种音位变体形式,认为[u]作韵腹,不因声母的发音方而改变,北大版和邵版则将出现在辅音声母f之后的u写作[v]。
但在
黄廖版中[w]、[v]都出现在零声母音节中,两者可以互换使用,邢版本则没有[v]这种形式。
在/u/做韵尾时,黄廖版、北大版将其音位变体写作[ɷ],邢版则将其写作[u],邵版将其写作[]。
与/i/音位类似,各版本中并没有把/u/在有声母的音节中作介音的书写形式列出,根据书中例证,可知其为[u]。
表4?
表5?
相较于其他元音音位而言,/y/的因为变体形式相对简单,黄廖版将其分为[y]及[ч]两种,除在零声母中作韵头时写作[ч]时,其他情况下都写作[y]。
北大版及邢版则
认为/y/只有[y]一个变体形式。
邵版的区分比较详细,在黄廖版的基础之上,将/y/作韵尾时的情况单列,写作[Y]。
表6中数据显示,/o/的音位变体情况比较复杂。
四种版本都认为在唇音声母后
/o/的音位变体形式写作[o],黄廖版、邵版认为/o/作复韵母韵腹时其音位变体形
式为[oc],在此基础上,邵版将/o/在零韵母o及复韵母uo中作韵腹时应写作[ɔ]。
除邢版将/o/作韵尾时写作[u].其他三种版本都写作[ɷ]。
综上所述,四种版本中元音音位的变体情况比较复杂,这种复杂性不仅仅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更多时候是编者认为音位在相同语音环境下的发音情况不同,如不同版本根据复韵母的不同情况,将/o/作其韵腹时写作[oc]或[ɔ]。
体现出元音音位变
体之间发音的极度相似性及难以区分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是因语音仪器的精确度及灵敏度不同,更多地是因为受研究者本身发音状况的影响。
而现代汉语教材针对的是汉语国际音标零基础的学生,故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应该统一音位变体的书写形式及其出现语音环境。
表6?
(二)教材本身存在体例不统一现象
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音位及音位变体的分类方面存在不统一现象,尚可理解。
但是,若是同一本教材,在音位及音位变体的书写方面自身前后就存在矛盾,则会让人困惑。
排除因为编者个人学术观点的不同及印刷方面的问题,同一个国际音标的书写方面前后形式不一的现象在各种教材中屡屡可见。
国际音标有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之分,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音位/a/若用宽
式音标,只需用[a]表示即可,但若用严式音标,则必须将其相应语音环境下的音
位变体写出。
综合各版本现代汉语教材,在书写国际音标,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讲音位变体时,各家教材一般采用的是严式音标,离开音位变体,在讲其他语音知识时,则或用宽式音标。
如黄廖版在讲音位变体时,音位/i/作韵尾写作[I],在讲韵母时,则将其写作[i],在第 50 页则将 ai写作[ai]、ei写作[ei]。
二是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混用。
黄廖本第50页在讲/o/的音位变体时就将iao的
国际音标写作[iɑu]、ao 的国际音标写作[ɑu]。
在这两个国际音标中,显然a的音标采用的是严式音标写法,而o的音标虽不完全属于宽式音标,但并没有完全符
合/o/的音位变体情况,根据黄廖版所述,当o作韵尾时,应该写作[ɷ]。
三是不属于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的问题,为表述错误问题。
以北大版为例,书中严格区分音素音标和音位音标,兼以根据书中音位变体的具体情况,“着火”的音素音标应该写作[tşɑɷ xuo],而不是写作[tşɑu huo]。
可以看出,在这个音素音标中,不但音位/o/的变体出现问题,连辅音h的国际音标也出现了问题。
黄廖版中在讲述音位变体时,指出当音位/u/在零声母中作韵头时,其音位变体应该写作[w]或[v],然后就在同一页码中,却将“危”的国际音标写作[uei],与北大版一样,
这个音标也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将音位/u/在零声母中做韵头时的音位变体写作[u],二是将音位/i/作韵尾时的音位变体[I]写作[i]。
二、高校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困难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国际音标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就外因而言,一是有国际音标本身的问题。
对本科生而言,
除之前接触到的英语国际音标,这是首次接触到汉语国际音标。
英语国际音标和汉语国际音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且国际音标不仅仅有严式和宽式的区别,更重要是汉语国际音标同时要涉及到变调、儿化及轻声等问题。
这些相关的内容对汉语国际音标知识基本为零的本科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是各家教材的不统一性。
正如上文所言,各家教材在音位变体的书写及规则等方面也存在着不统一性,这种不统一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汉语国际音标的难度。
所以,在现代汉语日常教学及考试中,我们发现只要牵扯到语音尤其是国际音标时,学生就会出现理解困难、得分低的现象。
就内因而言,大学生学习国际音标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受自己方言限制,发音不准确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具体又可分为声调、声母及韵母的不同,从音节的不同角度为该方言区的人带来普通话发音准确的障碍。
以临沂莒南话为例,在该方言音系内,习惯将阳平读作阴平、阴平读作上声。
如将[tiεn55]读作[tiεn214],这种声调的不自觉性,就使得该方言区的学生在使用国际音标记录普通话时出现标音错误。
与声调不同相比,元音、辅音等发音情况的独特地域性,也为学习普通话带来困难,如山东肥城话发[ŋ]时较弱,造成[iɑŋ]、[uɑŋ]整体发音舌根位置不达标的现象,使得组合中的央元音[ɑ]带来了鼻音,为学习普通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与声调、元音相比,辅音的方言发音有时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更改。
山东莒南、日照等部分地域习惯将舌尖前音 z、c、s 发成[tθ]、[tθh]、[θ]等齿间音,俗称“大舌头”。
这些发音特点与普通话差距大,且由于长期发音带来的舌头不灵活的人,在将方言转化成普通话的时候就已经很困难,再将普通话转换成国际音标,就更是困难,如此,就会将国际音标看成是高深的知识,由此产生畏惧心理,很难对国际音标产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难以学好国际音标。
(二)不能综合应用语音知识
国际音标是记录音位变体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变化规则,但由于受到前后语音的影响,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无形中为学生学习国际音标带来了困难。
如“姐”,单独出现时,其国际音标为 [tɕiε],重叠后,其国际音标为[tɕiε dziε],即后一个“姐”的发音由于受到前一个音节中“e”的影响,其发音发生浊化。
与之相比,变化更为复杂的则为“哥哥”,“哥”单写时,国际音标为[kɣ55],完全符合/e/的音位变体的变化规则,然而重叠后,其国际音标变为[kɣ55g∂2],这种
声母、韵母及声调都发生变化的现象,学生极难把握。
现代汉语中类似于“哥哥”这样的音节很多,而语言符号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种特性,因此,我们无法预测音节和音节之间的结合情况,即便能够预测,也无法计算发生语流音变现象的音节数量,如此,教师在讲授国际音标时,不可能列出所有因为语流而发生音变的现象,兼以学生的国际音标基础比较薄弱,就出现了本科生难以学好国际音标的现象。
三、高校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对策
针对以上各版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国际音标的情况以及高校学生学习国际音标困难的原因,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国际音标为零基础的大学生,想要学好国际音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选择通行教材
现代汉语教材有几十种,这些教材在讲述国际音标或其他知识时,很多时候带有较强的个人学术性质,即为规避教材的内容重复及把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高校教学特点,使得现代汉语教材内容不可能出现完全一样的现象,由此大家在认知国际音标或者是在使用国际音标时就会碰到困难。
在这样的现代汉语教材独有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选择为学界广大同仁认可的版本,综合比较而言,黄廖版的应用方位比较广,其在国际音标的书写方面,也比较切合汉语语音实际,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通行教材使用。
(二)勤写多练
确定教材的版本之后,掌握国际音标的最好方法是勤写多练。
语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音标的规则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且这些理论规则等都来自于言语,要想牢固掌握这些理论规则就必须回归言语,将其与实践结合,方能透彻理解。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勤写多练。
勤写指的是书写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尤其是元音的国际音标虽然比较复杂,但是规则清晰,若能勤写,掌握不成问题。
以/a/音位为例,虽然有[a]、[A]、[ɑ]及[ε]等
四个音位变体,但其出现语音环境明确,若能将其牢记,结合语流音变的类型同化、异化、弱化及脱落等规则,便能充分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轻声、儿化和“啊”的音变等现象。
理解是掌握的前提,学生一旦理解音位变体以及音变的具体规律,便能掌握好国际音标。
多练指的是方言色彩浓厚普通话发音弱的学生在日常学习或者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多说普通话,找出自己普通话发音薄弱的音节,重点练习。
在发音正确的情况下,对照着音位变体的规则,方能熟练掌握国际音标。
(三)学校应设立语音实验室
就普通话而言,辅音在有基本音位变体的情况下,还有比较复杂的音位变体,如黄廖版所列举的辅音音位的六种特殊音变情况;声调调位[3]、[4]的音位变体都有着
特殊的出现条件;与辅音音位和声调调位的音位变体相比,元音音位的变体发音更是复杂,以/a/音位为例,[a]的舌位靠前、[ɑ]的舌位靠后、[A]的舌位靠中。
由此
可见,辅音音位、声调调位和元音音位三者各自的属于同一音位的音位变体之间,差异很小,若非经过长期专门的语音训练,学生很难凭听觉辨析出它们的不同,自然也就不了解它们的差异在哪里。
因此,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位变体的发音情况,学校应该设立语音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语图仪辨析这些音位变体的区别,真正地理解这些音位变体的差异,从而能掌握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浅显的规则很容易掌握,但是当一个音节进入语流后,其国际音标的书写
就非常复杂。
因此,国际音标的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采取几个措施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界、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重视方能最终解决。
注释:
①以下简称黄廖版。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编的简称北大版,邢福义主编的简称邢版;邵敬敏主编的简称邵版。
②“+”代表具有该音位变体,“-”代表不具备该音位变体。
③不同版本都具备该音位变体形式,但出现语音环境不同,则将使用文字表述其出现的语音环境。
④邢福义主编的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提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元音的国际音标书写情况,我们这里所列知识是根据其书中内容总结而成。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3.
[3]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