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进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疼惜措施。
学问体系
考纲
解读 以某区域毁灭的生态环境
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为例学会分析其形成缘
由、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 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
⎩⎪⎨⎪
⎧
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貌特征:厚层黄土掩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 碎,流水侵蚀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 自然缘由(形成基础)
自然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地理位置
过渡性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潮湿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
黄土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气候及降水 不稳定性 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难
多发性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2. 人为缘由(主要缘由)
根源
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快速,人地冲突突出。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轮荒、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
农业垦荒、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斗→植被掩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1. 水土流失的缘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其中人为缘由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缘由。
2.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2021·重庆文综)地理爱好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2.流域产沙量(确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下图是几位同学依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B 2.D 3.A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形起伏大,坡面水流流速快,冲刷力气强,水土流失严峻,地形平坦地区,水土流失较轻;气候——主要是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植被掩盖率高,水土流失轻;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结合所给四选项,B项正确。
第2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流域产沙量”的测定,不行能对“每次”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A、B项错误;又因测量对象是整个流域,所以泥沙收集池应设置在流域出口处,D项正确。
第3题,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坡面水流流速越快,流水冲刷力气越强,水土流失越严峻,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多,即单位面积产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25°以下地区,可修筑梯田进展种植业,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急剧加重,单位面积产沙量快速增多;坡度25°以上地区,农业活动以林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随坡度增加,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不大,①曲线符合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A项正确。
4.(2021·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四周是出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四周沙源较丰富的缘由。
(2)分析H县城四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缘由。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辩,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供应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四周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暴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长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全都;H县城四周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暴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潮湿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削减);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四周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四周扩展。
(选其中一种观点,并供应论据即可)
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材料与图示信息,M处于(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边,据此推想,该处沙丘的形成与河流积累作用有关。
同时该地风力较大,风力积累也是缘由之一。
第(2)题,从冬季风风向与河谷延长方向的关系及县城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
第(3)题,这是一开放性问题。
答题关键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并达到观点与论证的统一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