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摘要】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以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从两方面来论述为什么和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以及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趣;活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我们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
记得王崧舟老师讲过:“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
”的确,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此,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以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教学未见情趣,必不乐学。
”富有情趣的教学,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不但从素养的角度强调了语文情趣问题,而且以人为本,强调语文的人文特点已成了语文学科改革的重点。
那么,语文课堂为什么要充满情趣和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就成为了教师探讨的重点和必要的话题。
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的原因分析:
“听语文课最没有劲”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反映。
在课堂上,
任你老师讲的吐沫横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课外书,要么
东张西望,在有的就是玩小游戏。
另外有些同学看似正襟危坐,却也
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
梦乡……,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是大声呵斥过,批评责骂过,有时
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但是收效甚微。
学生的课堂生活成
了带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
课堂生活充斥
着单调、枯燥、乏味,甚至是无聊的刺激,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
活的激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尽管不能单方面的去责怪教师,
但与教师讲课的“乏味”不能说毫不相干。
所以说教师简简单单的教,让生扎扎实实的学,把课上真,上实,上美,那么这节课必定是一堂“有劲”的语文课。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
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那么
如何让一节课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变得“有劲”,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用丰富的语言让课堂充满情趣
1.以导语激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创设情境、活跃气氛,犹
如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
那么在说到这的时候,我的感触特别深,
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始非常重要,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这课的积极性和
兴趣。
相反,如果只是平淡无奇的导入课文,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说是非常的低,课堂气氛是很难被调动起来的。
2.以提问导趣。
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
提
问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
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
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从
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提问的方式各种各样,要因文而异、因
时而异。
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并自然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加强提
问的艺术性。
可以让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强,可以变被动的学习为主
动的学习。
这样他们更能够去深刻的理解课本内容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3.以评价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合理的评价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使用“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洪亮”等
适时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舞学生积极肯定自我,获得一种积
极向上的信念和力量。
说到这里,我的感触也很深,每次上完公开课,领导总会给我提出一些意见,其中就会有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太
过于单一化,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评价能够多样化,那么我相
信课堂效果会更好。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班以前有个学生平舌音和
翘舌音总是不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她每次读对一个翘舌音,
我都及时的给她表扬,那么到现在为止,她基本上能够分清楚了。
4.以幽默显趣。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和压
力之中,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幽默的语言教学,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
教学气氛。
幽默的语言不仅反映了教师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体现
了教师的聪明才智,让别人看了也眼前一亮。
比如在上作文课时,可
以把修改文章比作女孩子化妆,“脸洗干净(内容完整),这是起码
的要求。
另外,还要漂亮。
掉在前面的头发,要把他梳到后面(段落
调整),眼睛要上点睫毛膏,让眼睛更突出、明亮(题目要鲜明,有
个性),读了你的作文就像是吃了一块可口的面包一样。
文章写得再好,如果标点符号乱打,字写得歪歪斜斜的,我相信也没有人想去读
你的文章……”这些富有幽默的话语,鲜明的比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一笑中即理解了修改的重要性和原则,相比过去那些生硬的
评语,我相信孩子们更容易和喜欢这样的评价方式,那么教学效果自
然而然会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二、以多种辅助方式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
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以各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用多媒体引发好奇。
好奇心是学生的一大天性。
教师通过设计和
选择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影片、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可使学生在
观赏中引发好奇心,集中注意力。
2.用音乐营造气氛。
培根说:“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
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
的痕迹。
”音乐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和影响力,很容易使学生通过音
乐的渲染,激发联想,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心驰而神往之。
3.用生活解读文本。
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关注生活,
让课堂成为有本之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课
堂充满情趣。
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我抱母亲入睡,母亲潸然
泪下的情景。
我请学生回顾平时与母亲相处的情境,有不少同学承认
生活确有相似的情景,同时反思了自己平时由于只顾自己,对父母关
心漠视的错误。
随着回顾、思考的深入,再细细品味文中蕴涵的感情,
“母亲”的情思打动了许多同学。
一个生活细节,一篇课文,让人感
慨良多。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可以快速、准确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又受到了良好情感教育。
争取生动鲜活的各种互动,让学习变得更有人情味。
4.用表演激活课堂。
曹禺老先生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
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表演
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仔细
地研读课文。
针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当演员,“身临其境”的去体验、感悟。
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让学生扮演管家、子明、公仪休,通过表演,学生以心灵来诠释、创
造文本,使课堂鲜活起来。
5.用质疑激情明理。
学生的天性好说好动,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虽
然有时他们的观点不免幼稚,但不可否认也有其新颖的一面。
如教
《推敲》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
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提出质疑。
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
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
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
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
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
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
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
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
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式学习,即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的
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一味地接受,这种获得知识的途径则是
间接经验,学生并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比较被动,如果想要学
生能够参与上课过程中则必须要改变教学模式,新课改明确要求学生
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让学生自己去发
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取更多的经
验和知识。
那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自己读书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
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
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如《蒲公英》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
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还有学习《荷花》这课时,我采用的就是阅读教学,本课需要分析和深挖的东
西不是很多,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在读中感受荷花的美和荷叶的清翠。
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能够很深切的感受到其中的意境美。
2.让学生自己提问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
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
千奇百怪的想法。
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
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
学《草原》时问:“蒙汉情深何人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作者访问草原的目的是什么?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客人和主人在草原上
依依惜别的情景?等等。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让学生自己说话
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自己的一些看法:
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一汪死水而是一潭清泉,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那么着就要让学生有无限的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教师就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把故事说下去,想象可以出现的结局。
如《爱之链》的结局写到:她不忍心叫醒他。
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以后发生什么事呢?课文没有交待,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
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
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
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
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只有起点,没有
终点。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
了极大的挑战。
只要我们努力实践,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追求更大
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学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
满生命的涌动!
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学生想有的
态度,关键是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
是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的统一。
我们教师要做到“三情统一”,同
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种因素,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的
多种组合,用爱和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1979—1980
《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曹禺作品选集》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