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之正在齐家齐家之要在修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风之正在齐家齐家之要在修身
发布时间:2021-07-02T01:57:43.60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冯燕杜发红
[导读]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人生信条。
如今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是现代人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一个词语,它出自《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5000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人生信条。
如今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是现代人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一个词语,它出自《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归纳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为《大学》八条目。
这八条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修身为中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
家风之正在“齐家”,“齐家”之要在修身。
修身重在治学,治学可以明理;修身还要重清廉,清廉可以身正;修身同时也要重感恩,不忘根。
修身是正家风的根本。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孟子就已经对齐家和修身两者的关系作过阐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直接点明家庭的根本在于每个人自身,齐家之要在于修身,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才能家风正。
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我们不难看到家风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好的家风如春夜喜雨,润物无声,如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
只有每个人先做到修身立德,才能树立起道德标杆,通过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来带动家人效仿,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风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子女勤学苦读历来是家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治学家风在中国源远流长,它能够助力家风向上和向善。
古代关于治学家风的故事已数不胜数。
曾国藩对子女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勤学”。
一是要博学精专,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精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二是要读好书,读经典;三是“写”,就是书法。
曾国藩曾因写字迟钝吃亏不少,所以教育子孙无论写哪种字体,要持之以恒地练习,最终达到写的又好又快的效果;四是“作”,就是写作,任何思想或知识,只有付诸文字,才能将其传至更远。
我的家庭出生不算书香门第,但是听爷爷说过,祖辈上几代人都是读书人,村里大事小事都会请他们去题字写文。
到了他这一辈因为迫于生活的无奈,只能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最终放弃了学堂。
所以读书的欲望和梦想就必然寄托在我们后辈人身上,爷爷深知百年大计,教育先行。
尽管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但是他都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一个都不落下。
没有学费,他连夜走几十里的山路拾柴卖钱供子女读书,平日的生活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苦孩子。
当然,子女们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辜负爷爷的心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几乎都走出了那个山村。
当时记得伯伯说过,他刚工作,分配到异地。
恰逢爷爷退休,当时领到了一部分退休金。
本打算用于家里摇摇欲坠、缝雨必漏房屋的翻修,但是爷爷深知伯伯只身一人在他乡可能会面临种种问题,最终还是将这仅有的要维持全家人生活的钱给了伯伯让他安顿下来,维持生活基本所需。
同时不忘再三叮嘱伯伯,剩余的钱不许乱花,多买点书业余时间提升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爷爷常说:我们老了,给不了你们什么。
但是我们深知爷爷付出了他的全部。
也就是这份付出,让亲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爷爷的良苦用心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家族成员都一直不断地提醒彼此,要勤学习,肯付出,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严谨的治学和注重自我修身的家庭文化既能够涤荡心灵、净化灵魂,更能够帮助打好人生的基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握好正确的人生航向。
记忆里,爷爷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喜欢凑热闹的人。
逢年过节,家庭聚会,爷爷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专座”上,所谓的“专坐”是他曾经退休时,单位送给他的一把留做纪念的椅子。
一晃已经过去了20余年,本来新鲜透亮的红色实木椅子。
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没有原来的色泽,这把椅子记载着他奋斗的日子,雕刻着他贫穷的过往。
爷爷总是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不多言不多语。
看着大家忙忙碌碌,心里很开心,但让人感觉不怒自威,肃然起敬。
偶尔他会跟我们提起他小时候的生平,他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直抚养他长大。
从小生在农村的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自然很多体力活就压到了爷爷的身上,直到而立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一个家门爷爷,在离家60公里远的地方承包了一条乡村路的修复工程,因为赶工期,急需人手,看在爷爷平时任劳任怨踏实勤劳干活的份上,就叫上爷爷一同去帮忙,这一去便开始了他的修路生涯。
过程中他被项目段的经理看中,便将他一直留在了公路段,一干就是20多年,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养路工人就这样在他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直至退休。
当时的他,因为在工作岗位上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多次被当地公路总段授予“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当时的他被任命为项目总工程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总工程师级别,身边好多人都劝他,你家三个儿子,大儿子目前年龄合适,学历也高,凭借你现在的职权,完全可以把他转到单位来。
可是,爷爷是一个很有原则、高度自律人,他觉得如果这样做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在那个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的年代,他深知一份正规稳定的工作对于每个家庭的重要性。
他坚决抵制,尽管亲戚朋友一再提醒劝说,最后只是吃尽闭门羹!他从小一直教育子女,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要,不要想着占国家占别人的便宜,不劳而获不是我们的家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爷爷这正直的内心、不占国家一分钱的表率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对儿女的深爱严导、言传身教,塑造了家族一颗颗正直的灵魂。
仔细审视当今社会,一些党员干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台上讲反腐、台下大肆腐,怎能立起好家风?如果要求别人一再不去做的,自己却想着法子为家人亲属行方便、开“绿灯”,又怎能服众?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廉万人敬。
清廉好家风,不仅代代相传、福泽后人,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尽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清廉家风教育亘古不变,做人要行得端、坐得正的家训不能丢。
我们的社会需要廉洁家风文化,需要用清廉家风教育后人、涵养社会新风。
小时候爷爷一直在我耳边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普通的一句话,但是却一直影响着我们家族的儿女。
爷爷常教育我们要不忘根,懂得感恩。
古有乌鸦反哺,乌鸦在小时候是父母去找食物喂养它们,等父母老了飞不动了,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
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今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爷爷就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但凡有人帮过他,在艰难困苦中拉过他一把的人,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有机会他从不犹豫去回谢。
只要他能帮的,他便毫不吝啬地去帮忙,在那个劳动力稀缺的年代,人丁兴旺,家庭必将富足。
爷爷在工作之于挤时间赶回家,忙完自家的农活,又去帮家门亲戚继续田间地头耕作。
他说:没有家门的认可和帮忙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每逢休息日,只要爷爷不在家,田间地头必有他的身影。
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不吝啬自己的体力,他觉得这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低成本的付出。
于他而言,就是多花点时间身体累一点而已。
所以他一直教育子女,多吃点亏没事,吃得了亏才在得了一堆嘛!爷爷总是一个很热心的人,经常帮身边的邻居解决他们于危难困苦之中。
在他潜移默化的感染下,我们更加坚守信念,知恩感恩!
感悟修身齐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须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家风恰恰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载体。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的安身之所、血脉之延、精神之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家风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
每一个人均生于家,归于家,一生为家所系。
良好家风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腐败的“防火墙”,优良的家风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水平,形成良好文明的风尚。
好的家风代代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家风家教,余韵流芳,家风蔚然,国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