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论西汉察举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明太祖仿照汉武帝的治理策略,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部和北部建立边界防线,北阻蒙古,南捍诸番,经过太祖成祖父子两代,基本完成该地军事部署,北方设沿边九镇,西北设关西诸卫。
这一举措
A.奠定了古代塞防的军事基础
B.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
C.是西北正式归属中央的标志
D.继承了前代柔远怀迩的政治理念
3、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右图文字节选自中国某封建王朝开国皇帝之诏书。
此诏书出自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政务B.参与决
策
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6、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
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对比变化
7、洪武十八年,明朝发布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大诰》,即以诰文的形式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大诰》的颁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法律体系的完善B.监察体系的完善
C.社会矛盾的缓和D.君主专制的强化
8、清代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9、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了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0、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
“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
A.唐朝 B.南宋 C.元
朝 D.明朝
11、.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3、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4、有人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
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内阁辅佐皇帝参与国家大事 D.设立军机处掌管军国大事
15、.《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是()
A.宗法血缘 B.门第族望 C.品行才学 D.考试成绩
二、非选择题
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发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
一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冶得失》
材料二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一一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l)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军机处的职能并说明其反映政治发展趋势:(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民主的特点,并分析说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
(8分)
17、(10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示一图示二图示三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该制度有何作用?(1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3分)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政治制度?(1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并指出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1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2分)
(4)综合本题提供的信息,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2分)
19、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材料二
图一唐朝中央机构图二明朝中央机
构图三清朝军机处内景
(2)图一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
参考答案
1、D
2、B
3、A
4、D
5、A
6、B
7、D
8、C
9、A
10、C
11、B
12、D
13、A
14、B
15、C
16、
17、(10分)
(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3分)
(2)“上”是指秦始皇。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2分)
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
(任答一点给1分)
(3)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
18、(1)设职授官: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亲自任免郡县长官。
制度:西周分封制。
(4分)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
因素: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2分)
(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秦朝迅亡的原因之一。
后世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
(2分)
(4)趋势:相权逐步削弱直至消亡,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直至达到顶峰。
(2分)
19、【答案】(1)官民之比畸形发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2)皇权高度集中。
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趋势。
【解析】第一问图表中官民之比是核心,官民之比从西汉时的1:7945到唐高宗时的1:3927到元成宗时的1:2613,再到清康熙时的1:911,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据此分析原因和教训。
第二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