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陈情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都是好⽂章之《陈情表》
会说话到底有多重要
——读李密《陈情表》
⼈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说真的,⾃我感觉还不算不孝,但我读完此⽂并没哭,只是随着作者出了⼀⾝冷汗。

因为我觉得此⽂固然情真意切,感⼈⾄深,但真正厉害的是其说话的技巧。

今天,就让我们⼀道去领略本⽂⾼超的说话功夫。

⾸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下李密和晋武帝分别作为陈情者和陈情对象⾝份的特殊性。

李密是蜀国旧⾂,容易
被新王朝猜忌。

⽽晋武帝恰恰是改朝换代的第⼀任皇帝,且是篡位当政,⼀般都会猜忌旧⾂,排斥异⼰,⼆⼈⾝份的特殊性已注定了李密陈情之事的艰难凶险。

何况晋武帝这个⼈还骄奢淫逸,混蛋⽆⽐,此事就更为凶险了。

君不见⽵林七贤之⼀的嵇康嵇中散就是因为不合作⽽被杀么?三千太学⽣求情都不⾏。

那么怎么办呢?毕竟胳膊拧不过⼤腿,所以只能⽰弱,但绝对⽰弱⼜不能坚守⾃⼰的底线,确实是⼀件很难的事。

我们看李密是怎么做的。

⽂章第⼀段倾苦情,第⼆段说难情,第三段消疑情,第四段表忠情。

总之,是在“情”字上做⽂章。

李密有多苦呢?
⾂密⾔:⾂以险衅,夙遭闵凶。

⽣孩六⽉,慈⽗见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孤弱,躬亲抚养。

⾂少多疾病,九岁不⾏,零丁孤苦,⾄于成⽴。

既⽆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息。

外⽆期功强近之亲,内⽆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侍汤药,未曾废离。

这段话主要说了两层意思,⼀层是⾃⼰既孤且弱,⼀层是祖母既⽼且病。

李密“孤”到什么程度呢?六个⽉⼤的时候,⽗亲就去世了,古代管幼年丧⽗的孩⼦叫“孤⼉”;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了。

⾃此⽆⽗⽆母,这还不够,他还没有伯伯叔叔,兄弟也很少。

这还不够,亲戚⼜疏远⼜贫弱,甚⾄家⾥连个应门的僮仆都没有。

“弱”到什么程度呢?九岁了还不会⾛路。

幸亏谁倾⼼抚养,⼀路相伴呢?李密的祖母,也就是他的奶奶。

祖母“⽼”到什么程度呢?九⼗六岁。

“病”到什么程度呢?常常下不了床。

既孤且弱的李密和既⽼且病的祖母相依为命,苦不苦?太苦了。

李密有多难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逵察⾂孝廉,后刺史⾂荣举⾂秀才。

⾂以供养⽆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郎中,寻蒙国恩,除⾂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陨⾸所能上报。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逋慢。

郡县逼迫,催⾂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段话主要说了两层意思,第⼀层是⾃⼰并⾮⼀开始做官此时⼜不愿做官,故意跟皇帝过不去;第⼆层是尽忠与尽孝之间的⽭盾难以调和。

太守举荐做孝廉,没去;刺史举荐做秀才,还是没去。

⽽且理由也⾼度⼀致,都是因为祖母没⼈照顾,可见并不是为⼈⾂⼦临时编造出来的理由。

但后来皇帝亲⾃下诏书,⾃⼰处境就尴尬了。

毕竟这是“圣朝”,那皇帝肯定就是“圣君”,这么好的皇帝下诏书让⾃⼰做官实在该去,⽽且就是掉了脑袋也不能报答皇帝的厚爱,可是祖母的病⼀天⽐⼀天严重,⼜实在⾛不开。

进退两难,狼狈⽆⽐。

⼀边是礼贤下⼠、求贤若渴的“圣君”,⼀边是恩重如⼭、病情沉重的祖母,李密既想尽忠,⼜想尽孝,难不难?太难了。

确实苦,也确实难,但都像你李密这样⾮暴⼒不合作,“圣朝”怎么收服⼈⼼?所以李密必须打消“圣君”对⾃⼰的疑虑,我们来看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犹蒙矜育,况⾂孤苦,特为尤甚。

且⾂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亡国贱俘,⾄微⾄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薄西⼭,⽓息奄
奄,⼈命危浅,朝不虑⼣。

⾂⽆祖母,⽆以⾄今⽇;祖母⽆⾂,⽆以终余年。

母孙⼆⼈,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段话主要说了三层意思,第⼀层是咱们“圣朝”的治国理念是“以孝治天下”;第⼆层是⾃⼰本来就侍奉过“伪朝”,巴不得尽快摆脱猜忌,赶紧向“圣朝”靠拢;第三层是但祖母命不久矣,她把⾃⼰养⼤成⼈,⾃⼰绝对不能离她⽽去,这也恰恰符合咱们“圣朝”的治国理念。

“母孙⼆⼈,更相为命”⼋个字,真情流露,凄凄惨惨。

⽽“不能废远”四个字则⼜掷地有声,态度坚决。

承认⾃⼰曾在“伪朝”做过官的敏感⾝份,同时表明⾃⼰这样做是为了拥护“圣朝”的治国理念。

这样⼀来,估计晋武帝再混蛋,也该打消对李密的疑虑了。

但说来说去,到底还会不会为“圣朝”服务呢?会,但需要⼀点⼉时间,这就是最后的“表忠情”了。

⾂密今年四⼗有四,祖母刘今年九⼗有六,是⾂尽节于陛下之⽇长,报养刘之⽇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之⾟苦,⾮独蜀之⼈⼠及⼆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当陨⾸,死当结草。

⾂不胜⽝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这段话只有⼀层意思,那就是在祖母去世前先尽孝,等祖母去世后再尽忠。

李密⼜是“皇天后⼟”,⼜是“⽝马怖惧”,⼜是“⽣当陨⾸”,⼜是“死当结草”,战战兢兢,溢于⾔表。

“庶刘侥幸”四个字说得更是谦卑恳切,我的理解是⼀是觉得祖母不会活太久,⼆是担⼼朝廷来个釜底抽薪,赐死祖母。

反正很多⽐这更缺德的事⼉皇帝们也⼲过。

⼤凡好⽂章,⼀个字、⼀个词就可以传达情绪,感染读者。

⽐如这篇⽂章的⾃称就很讲究。

《陈情表》全⽂共⽤了27个“⾂”字,第⼀段 5个。

第⼆段11个,第三段5个,第四段6个。

为何第⼆段⽤的最多呢?因为既要表现⾃⼰在朝廷严酷催逼之下的⽆奈,⼜不能让皇帝认为⾃⼰在表达不满,句句称“⾂”,则可以软化不满,多表⽆奈。

要知道此时李密还不是朝廷的官员呢,称“吾”或者称“仆”也算合理,但李密不敢,因为那样的话,就是摆明了不跟朝廷合作了。

那既然如此,为何第⼀段⼜⾃称“孩”且只⽤这⼀次呢?我的理解是⾃称“孩”可以表现⾃⼰成为孤⼉的不幸,更可以博取皇帝的同情。

还有⼀层意思是皇帝是天下⼈之⽗,⾃⼰也是皇帝的⼦民。

这样⾃称可以让皇帝对⾃⼰产⽣亲近之感。

⽽仅⽤⼀次,是为了让皇帝觉得亲切但不过分,分⼨拿捏得恰到好处。

除⾃称⽤字的讲究之外,李密还⽤“愚诚”来说⾃⼰。

“愚”可表谦逊。

⽽且“愚”对应“智”,可以理解为皇帝您这样明智,⼀定不会跟⼀个愚⼈过不去。

最重要的⼀点,后⾯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是怕皇帝让祖母⾮正常死亡。

所以才恳请皇帝让祖母得善终,成全⾃⼰的孝⼼。

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战战,战战兢兢。

古⼈云“伴君如伴虎”,与君王说话敢不⼩⼼翼翼么?
李密攻⼼为上,步步为营,以“倾苦情”让对⽅同情,以“说难情”让对⽅⼼疼,以“消疑情”让对⽅释怀,以“表忠情”让对⽅感动,可以说是在皇帝的虎须之下辗转腾挪,真是不简单。

倾苦情,说难情,情⾮得已;消疑情,表忠情,情急智⽣。

情真意切动今古,⼀字⼀词也关情。

《陈情表》⼀⽂,让我们看到了⼀个⽆⽐孝顺⽆⽐卑微⼜⽆⽐惶恐的⾂⼦形象。

那么陈情的结果怎么样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洛。

”也就是皇帝很⾼兴,祖母得善终。

会说话,实在是太重要了。

吴主孙权问诸葛瑾的⼉⼦诸葛恪:“你的⽗亲和你的叔⽗(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亲更优秀。

”孙权不解,因为当时举世公认诸葛亮是⼤才。

孙权问原因,诸葛恪解释说:“我的⽗亲知道应该服侍谁,⽽叔⽗不知,所以我的⽗亲更优秀。

”孙权⼤悦,你若是孙权,也肯定会⼤悦。

咸丰帝让考⽣以夸奖⼤清繁盛为题,孙家鼐写了⼀副对联,毫⽆争议地夺得了状元。

他的上联是“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嘉⽓遍九州,道统继羲皇尧舜”,下联是“⼆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光华照⽇⽉星⾠”。

不仅贴题,⽽且把道光之前的六任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夸了⼀遍。

他不得状元谁得状元?
当然也有反⾯的例⼦,⽐如⽅孝孺不与朱棣合作,还不会说话,被除⼗族。

乍⼀看这个⼈铁⾻铮铮,但因为他⽽⽆辜死去的⼈未免太多了。

其实这个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朱棣说⾃⼰想做个周公,后来⼜说⽅孝孺若不合作就杀其九族,⽅孝孺实在不该说杀我⼗族⼜何妨等所谓硬话,他完全可以不卑不亢地说⼀句“周公怎么会做出
株连九族这样的事情呢”。

这样⼀定能堵住朱棣的嘴。

⼀句错话,导致千百⼈头落地。

张嘴说话之前,真要深思呀。

通过读《陈情表》⼀⽂,我感受到了李密对祖母的深情,但我更感受到了⾝为⼀个⾂⼦的不易。

我们⽬前
的“官本位”意识还是⽐较重的,正所谓“官⼤⼀级压死⼈”,“官”,就是“管”。

⽽“管”,就是权⼒。

契诃夫写的⼩公务员活活被⾃⼰假想的“领导讨厌我了”这件事吓死的故事虽然荒诞了些,但上级⼀瞪眼,下级肝就颤应该⽐较普遍。

更别说官与民之间了。

在⼈上把别⼈当⼈看,在⼈下把⾃⼰当⼈看,除此之外,还要会说话。

这⾥⾯的学问可⼤了去了,好好学吧。

2021.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