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名人传——陈文龙(一门忠烈世代流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历史名人之二)
一门忠烈世代流芳
——谨以此文纪念陈文龙诞辰785周年
林祖泉
1.“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
说的是宋代玉湖陈氏家族的显赫。
玉湖陈氏家族起源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
始祖陈仁卜居莆田城内的白沙村,以该地环境优美,且一衣带水,有池塘为伴,遂命池为“玉湖”。
以地为系,创立了玉湖陈氏家族。
玉湖陈氏至第四世时,陈俊卿以榜眼入仕,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少师、魏国公致仕。
赠太师,谥正献,成为与李纲齐名的南宋名相。
玉湖陈家从此开始发扬光大,奠定家族辉煌的历史。
正献公陈俊卿为官清廉,功高邦国,深为朝廷倚重。
除本身受谥为魏国公外,追赠三代先祖谥太师国公。
玉湖始祖陈仁公谥太师沂国公,第二世祖陈贵公谥太师蜀国公,第三世祖陈诜公谥太师翼国公,第四世祖陈俊卿谥正献魏国公,丞相。
第八代陈文龙公,以状元入相,尽忠报国,功绩泽及先祖,亦受赠追封三代先祖谥太师国公。
第五世祖陈钦绍公赠太师永国公,第六世祖陈衮公赠太师安国公,第七世祖陈粢公赠太师荣国公,第八世祖陈文龙谥忠肃公,副丞相。
他是南宋的名臣、儒将和抗元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隆名并峙”。
立志报国
陈文龙,初名子龙,字德刚(一作刚中),号如心(一作德云)。
他于宋绍定五年(1232)出生在福建兴化军莆田县东门外玉湖村(今属莆田市荔城区,《宋史》作福州兴化人,误)。
清代邑人、末科进士张琴的《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
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痒。
”陈文龙九岁随父陈粢(字浩橙)定居长乐后山(今长乐市阜山)。
从小深受家教家风的影响,“濡染先训”,尤其是受曾叔祖陈俊卿“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念的影响,立志“忠君报国”,以“能文章、负气节”而闻名乡里。
少年时期便显示出超凡的聪颖和勤奋。
淳祐十一年(1251),他二十岁入乡学,读了五年。
到宝祐四年(1256),入太学又读八年。
景定五年(1264),三十三岁的陈文龙夺得太学考试第一名,“负六馆盛名”。
此时的他不仅文章赋律闻名,而且其书法也颇为出众。
《石仓历代诗选》载有《王一送陈刚中归莆》诗:“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
剑锋看舞女,笔阵笑狂僧。
散帙花前席,鸣琴竹里灯。
石渠成远别,白下酒如渑。
”可见他的书法非同一般,二三十岁就称誉一时。
咸淳元年(1265),文龙由太学“升补外舍,积分私试,分数中内舍,优奏。
”然屡试不第,直到咸淳四年(1268,《宋史》作咸淳五年,误)才一举得中状元。
是年五月,度宗皇帝亲临殿试,赐进士664人及第,亲擢文龙第一,状元及第。
唱第日,御笔改名为文龙,赐字君贲,意思是皇帝的股肱、卫士。
同时,宋度宗作《赐宴诗》云:“遹骏先猷在急贤,广廷亲策昉今年。
精微历历参前圣,忠谠洋洋著大篇。
天圣得人占上瑞,太平宴士秩初筵。
缅怀丰苞无穷泽,久远功名尚勉旃。
”
另据《宋史全文》记载,咸淳四年,龙飞榜省试第一人胡跃龙,殿试第一人陈文龙。
上(皇帝)从容语宰执曰:“有一联:龙飞取士,省元龙,状元龙。
”参政(副丞相)马廷鸳奏曰:“臣有一对:虎帐总戎,殿帅虎,步帅虎。
”盖是时,范文虎为殿前指挥使,孙虎臣为步军指挥使。
上大悦。
厥后,公(陈文龙)从容就义,而范文虎、孙虎臣皆降元,流芳遗臭,不相侔矣。
因此,宋度宗喜欢陈文龙的文才出众,破例加官,授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为官清廉
2.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
越州
乃鱼米之乡,又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历任官员到此,办事总要遇到权势人物的干扰,难以秉公处理政务。
陈文龙到任后,亦知此乃是非之地,但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
他雷厉风行,革除弊政,秉公执法,嫉恶如仇,不徇私情,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
因此,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成为刘良贵的得力助手。
《宋史》载:“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
”贾似道从宋理宗开始当权,到宋度宗时权倾朝野。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培植党羽,他看到“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受皇帝赏识,便想拉他为己用。
于是,接连上奏朝廷举荐陈文龙。
几年之间,陈文龙扶摇直上,连升秘书省正字兼崇政殿说书、校书郎、著作郎、礼部员外郎,后又擢任监察御史。
“然自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台中相承,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
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贾似道的提拔,一向正直耿介、以为国为民为准则的陈文龙并未受蒙蔽。
相反,对于贾似道弄权误国的行径,给予严厉的抨击和揭露。
在贾丞相当权时期,谏台也被垄断。
如监察御史本应直接向皇帝禀奏,但贾似道却要他们先呈稿丞相府,经他认可后,方可上奏疏。
陈文龙认为这样不合制度,不但不肯呈稿,而且还一再直接上疏,揭发贾某的亲信贪污渎职,要求从严惩办。
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宋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付诸实施,一时之间,“史缘为奸,争以多买为功”,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
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贾似道迫不得已将洪起畏罢免以自解。
当时,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镇樊城、襄阳。
贾似道之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先逃。
守将吕文焕降元,致使被围困达五年之久的樊城、襄阳于咸淳九年(1273)相继弃守。
从此,长江防线洞开,元军顺江东下。
消息传来。
南宋朝野震动,舆论哗然,纷纷要求严惩范文虎。
但贾似道却大加包庇,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
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
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
《南宋裨史》载:“御史陈大伯,籍似道毅然行之。
凡应举及免举人,州县给历一道,亲笔书年貌、世系及所肄业于历首,执以赴举,过省参对笔迹异同,以防伪滥。
时人有诗讥之,云:‘戎马掀天动地来,襄阳城下哭声哀。
平章束手全无策,却把科场恼秀才。
’又有词云:‘乡保举,开口要钱。
’足见当时乡举官吏索赂之弊。
公(陈文龙)抗章辨论,即其事也。
”
陈文龙对贾氏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相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等三人。
他说“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
(赵)溍,乳臭小子,何以任阃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
此举激怒了贾似道,于是陈文龙被贬出知抚州。
贾似道还不解恨,暗中派人搜集他的过错,准备进一步加害。
但陈文龙到任后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政声卓著,深得民心。
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以陈文龙“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将其罢官,他只好返回兴化军故里。
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却因为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临危受命
3.咸淳十年(1274)十月,宋度宗病死。
贾似道立了一个四岁的小皇帝,由皇太后临朝听政,企图独揽大权。
德祐元年(1275)春,元军逼近安庆,范文虎不战而降,充元军向导,临安告急。
贾似道被迫亲自督师抵御,他临阵求和不成,军溃鲁港,逃命扬州。
疾风知劲草,国危见忠臣。
贾似道兵败后,南宋朝廷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陈文龙的意见,不得已罢去贾似道的官职,于是急诏陈文龙到临安任职。
临行时,其族叔陈瓒说:“今天下之势已危,列郡皆围兵自守,此不足讨贼,适足以饵贼也。
为今之计,莫若尽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择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
敌若至,拼力奋斗,则国犹可为也。
”文龙听言,感慨万千地说:“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国非人,恐不能用,是
行也,某必死之。
”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报国之心。
到临安后,他被任命为左司谏,寻迁侍御史。
同年十二月,升任参知政事(副丞相)。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虽然罢黜了贾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为丞相。
不久,元军攻下了临安北面文天祥据守的独松关,附近的郡守县令风声鹤唳,争相弃官逃亡。
朝廷慌作一团,权臣意见不一。
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陈文龙与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等文臣武将商议。
陈文龙主张背城一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
愿太尉无奈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与张世杰主张入闽、广再图匡复,可陈宜中力赞议和,最后陈的意见得到谢太后的同意,遂于德佑二年(1276)正月,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
陈文龙见和议已定,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为辞,请求归养。
但甫出城门,拳拳报国之心使他再次上疏求还,但主和派怕他碍事,不予答复,他只好惆怅地回到了故乡莆田。
临安朝廷投降后,南宋的爱国军民在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领导下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是年五月,益王赵昰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的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即位,改元景炎,建立抗元政府,共谋抗元复宋。
陈文龙复任参知政事,并兼任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
兴化是福建东南部和福州以南的重镇,于宋宣和三年(1121)筑砖城,周长七里。
绍定七年(1234),全部改用石砌成,故名“石兴化”。
同年九月,陈文龙临危受命,高举抗元大旗,在兴化与地方守将商讨守城方略,并倾尽家财,募兵1000多人,加紧训练;还毅然提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口号,决心抗元到底。
同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张世杰、陆秀夫拥宋端宗由海路退往泉州。
福州知府王刚中、福建招捕使王积翁等献出福州城向元军投降。
陈文龙得知福州失守,即尽散家财,募兵死守兴化。
一些乡绅出面劝降,陈文龙对他们说:“吾岂不知大厦之倾,非一木能支。
顾世荷国恩,官至三府,国何负予,而余负国?……设余贪生畏死,已屈辱于杭州矣。
”就在陈文龙积极部署抵抗元军之时,泉州招捕使蒲寿庚降元,闽南抗元形势逆转,宋端宗被迫逃往广东潮州。
泉州落入元军之手后,兴化成了一座孤城,腹背受敌。
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初,福州降臣王刚中派遣使臣到兴化招降。
陈文龙怒斩正使,放归副使,让他带信给王,斥责他媚敌卖国的罪行。
之后,元将阿拉罕也遣使招降,又被陈文龙所杀。
在兵不满千的情况下,陈文龙一面发动兵民守城,一面在城外囊山寺前设伏,骄横的元军轻敌,长驱直入兴化,当元军进入囊山脚下时,遭到陈文龙军队的突然攻击,杀得元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元军败退。
陈文龙率兵打了一场大胜仗,挫败了元军的锐气,大大地增强了人们抗元的信心。
陈文龙还制作“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立于军门之前,每次巡城则命士兵扛着这两面大旗为前导,以激励士气。
兴化军民同仇敌忾,誓守城池,元军屡功不克,又几次向陈文龙劝降。
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军派太学生卢泽劝降。
陈文龙怒不可揭斩来卒,悬头于槊上,警告变节者。
元军又抓住陈文龙的姻亲家,胁迫其写书劝降。
陈文龙大义断亲,焚毁书信,斩杀来者,复信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
十二月二十五日,陈文龙遣部将林华、陈渊至福州侦察敌情。
不料林华叛变,暗中与降将王世强勾结,反引元兵万余人到兴化城下,诈称“宋兵来援”。
通判曹澄见势不妙,开城降元,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
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毋害百姓。
”
视死如归
4.第二天,陈文龙和子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周围的人无不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
董文炳还不死心,对陈文龙说:“国有兴亡,家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
”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
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
”表达他为国殉节,杀身成仁的悲壮情怀。
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迄今仍为大学课文。
唆都无法,在福州关押一段时间后,只得把他押送临安复命。
离开兴化时,陈文龙就开始绝食。
途中曾写诗与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
报国的强烈心声。
其诗云:“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白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这一首爱国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一样,传诵千古。
到杭州后,陈文龙被囚禁在太学里。
次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
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气绝而死,年仅四十六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
明邑人吴源《名公事述》云:“公未死前一夜,梦岳武穆王请以钧敌礼相见,坐定,武穆以所戴平顶冠冒文龙首。
而杭之人亦先梦两街驺虞,哄传武穆王代者至,密视之,则文龙也。
既觉异之,未已而文龙至。
”
陈文龙坚贞不屈,以身殉国,堪称盖世英雄,彪炳史册。
宋端宗闻讣,下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为昭忠。
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尊称为陈忠肃,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
文龙殉国,邑人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并于玉湖祠立像奉祀,建“二忠祠”祭祀陈瓒和陈文龙。
明孝宗时追封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
而陈文龙病重的母亲被元军监禁在福州的一座尼庵里,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
在闻知文龙殉国后说道:“吾与吾儿同死,有何恨哉?”亦拒药绝食身亡,令人叹服。
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
”
景炎二年(1277)二月,陈文龙堂叔陈瓒曰:“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
”继起抗元,率义军攻杀叛将林华,收复兴化城。
端宗嘉其忠义,命以通判权守兴化,且令其与世杰一同收复福、泉二郡。
同年九月,元兵攻打兴化。
十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他率部500人和元兵展开巷战,力不能支,被执。
元将唆都欲降之,陈瓒大骂曰:“汝知守城不降者吾侄耶?吾家世忠义,岂向汝胡狗求活”。
唆都大怒,车裂之于五门。
唆都又屠城三时,城中血流有声,民众死者无数。
张世杰以其事闻,赠兵部侍郎,谥忠武。
至明孝宗又追封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
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为国捐躯。
可谓是爱国为民、抗暴不屈的满门忠烈。
元至正二年(1342)八月,录用忠臣子孙,朝廷特遣宣抚使李文虎赍诏至郡,诏曰:“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忠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俱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
”而其子孙无一人应者。
昭忠千古
5.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后曾命中书省派员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祗。
“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
”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
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
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的陈庙十余座。
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
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
明天启七年(1627),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
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
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九年(1859)和光绪十年(1884)五次重修的情况。
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
”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陈文龙为“尚书公”。
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
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是由于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岛(今冲绳)、台湾岛册封当地地方官员。
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塑像立于船中祭拜。
由此,就有了海上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
琉球自明洪武五年(1372)之后,直至清光绪十年(1884)止,与中国是藩属关系。
明清两代政府曾派遣册封使团前往参加“册封礼”庆典。
因琉球与中国隔着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
所以,凡“册封使团”出发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陈文龙庙祭祀之后启程,或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陈文龙“神灵显赫”,都能尽到“责任”,每次都使使团平安,很受皇朝赞赏,所以,皇朝就对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以“水部尚书”作为中琉之间海上
交通安全庇护神的封号,直至加封为“镇海王”,以求使团永远受到陈文龙的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海不扬波的情况下保护册封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陈文龙爱国抗元的事迹历来受到福建人民的尊崇。
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去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云:“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
”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
主要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元)佚名:《宋史全文》,影印本。
(明)何乔远:《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明)王应山:《闽大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明)周瑛等:《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明)郑岳:《莆阳文献》,影印本。
(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明)叶溥:《正德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明)喻政:《万历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清)徐景熹:《乾隆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清)廖必琦:《乾隆莆田县志》,影印本。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民国三十六年线装本。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福建省图书馆影印本。
(民国)李驹:《长乐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林祖泉,笔名白水,地方文史学者。
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涵江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涵江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兼涵江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高级职称。
先后撰写30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其中文章收入论文集的有《莆田历史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
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莆仙文化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新方志理论与实践二十年——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黄滔学术研究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天下莆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专业工作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新方志开发利用成果汇编》(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新编地方史志工作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地方志优秀论文选编(1981-2011)》(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