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缘何要焚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祀缘何要焚香
古来凡祭祀活动,有一道礼仪不可或缺,那就是焚香。

上自国家大典,如祭祀炎黄、尧舜,人文初祖,孔子、关公,文武圣贤;下至民间祭祀,如年节敬祖,婚嫁丧葬,求神拜佛,抽签卜卦,都要焚香祭拜,行礼致敬,概莫能外。

祭祀为什么一定要焚香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祭祀本身是人与神鬼之间的沟通,是阴阳两界的对话。

这种沟通必须有一个平台或通道。

而神灵、先祖大都居于渺茫的天空,高不可及。

只有氲氤飘逸的烟云,袅袅升腾,飘飘远上,可以直达天庭。

因此,祭祀活动开始顶礼膜拜,祝愿祈福,表达自己对神灵、祖先的感恩、敬畏,祈望他们对国家、家庭、儿孙的庇佑保护。

人们相信他们的祈祷,他们对祖先的崇敬、祈愿,会随着香烟胜达冥冥天庭,传达给神灵和祖先,使之听到人们的颂扬和企求,而后降福于人间。

而祭祀者自己,则可以从这种“天人沟通,天人合一”的仪式中,获取一种力量,一种信心。

因此,焚香就成为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仪程;没有焚香仪式,则不成其为祭祀。

焚香的仪式最早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我国秦汉以前大型祭祀天地神灵活动多采用的是“燔柴”礼,即是以点燃树枝柴草升起的浓烟来祭告天神和祖先,称为“柴望”或“烟祀”。

《尚书》中既有“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柴望尤告武成”的记载;《礼记》亦有“焚柴泰坛”的说法。

有时还将祭献的牲畜(牛、羊、猪)及衣物等放进活里一同烧掉,供神灵、祖先享用。

《周礼》说的“升烟燔牲首”,就是这个意思。

不仅汉族如此,古代匈奴以及后来的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是如此,直到明清时代封禅祭天,仍然采用的是“烟祀”。

而一般民间祀神祭祖,在汉代以前则是只点燃艾蒿变成的草条(类似乡间老农抽旱烟锅时点的草葽子),所谓“以艾萧达神明”,并不焚燃香料,当时的香料主要用来“熏香”。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祭祀不用香炉。

我们今天看到的周秦时代那么多的出土青铜礼器,居然没有
一件是香炉,就是这个原因。

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将香作为礼佛的重要道具,并带来了“西域香”,烧香祭祀神佛、祖先,才渐渐成为习惯。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考定“焚香始于汉”,根据就是武帝时,匈奴昆邪王降汉,所祭“金人”被置于长安甘泉宫,焚香礼拜而不用牛羊。

人们推断匈奴“金人”很可能是铜雕像。

汉代之后,焚香之举则常见于史籍记载。

早些年,考古人员在山东枣庄发现了一块汉代刻有焚香图像的画像石,进一步用实物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这里所说是“香”,主要还是指各种散碎的香料,像今天这样一根一根的线香还很少,当时最有名的“博山炉”,就是用来焚烧散香用的。

后来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有大发展,两教均尚香信徒众多,焚香进一步走向普及,从而形成“九州无处不焚香”的风尚。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敬神祀祖,才普遍用线香。

不过即使到了今天,在佛教人士眼里,散香和线香在礼佛事神的功能上是相同的,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古人焚香祀神祭祖也有许多讲究,最重要的是要虔诚。

一般来说,所准备烧的香燃的时间越长越好,古人许愿的往往说要给佛祖给先人“烧高香”或“烧对把粗的香”,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上的香要彻底燃尽,否则会被认为心不诚,许下的愿就会落空。

元杂剧中就有人们遇到挫折、灾难,怀疑用嘴吹,那样的话会被认为是对神佛、祖先不诚不敬,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