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器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器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阳蔡燕金亮肖朝霞张献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32期
李阳蔡燕金亮肖朝霞张献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电工电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摘?要:该文针对电器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难短缺的问题,提出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电器学实验教学中。
文中具体论述了在电器学实验中利用MATLAB仿真实现对电弧特性的研究,总结了该技术在电器学实验应用中的具体体会。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器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1(b)-0106-01
1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电器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虚拟仿真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1],它涵盖了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教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高效能的计算技术等多种技术,具有强大的三维显示能力和丰富、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实时交流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等特点[2]。
电器学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主要讲授开关
电器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器的电磁机构
理论、电接触理论、电弧理论和电器发热与电动力理论;掌握电弧的基本特性、熄灭原理;掌
握电器的发热计算、电动力计算、电磁系统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多年来电器基础理论一直是学习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之一,而且该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
的产物。
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电弧理论、电接触理论等均是抽象的理论,不仅公式推导繁琐,
而且难于理解,因此仅靠课堂教学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来配合,方能达到较好教
学效果。
然而目前市面上没有现成的电器学实验台可以购买,如果委托企业单独设计电器学实
验台不但难度较大,而且价格昂贵。
电器学实验是学生理解电器理论、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形式,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探索
真实世界中的电器理论定律,既能突破课堂实验教学的制约,又能发挥学生利用适合的时间在
本地计算机上完成实验过程,也没有任何物理实验时空条件的限制。
相对于传统实验模式,虚
拟仿真实验更加容易揭示物理实验的现象与内在规律,也能提供给学生独立创新实验的平台。
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电器学的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探索和推广。
这不仅是
电器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都分。
2 电器学实验的虚拟仿真
在电器学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项目有:典型电器结构、原理及应用的实验:电器空
心绕组的温升与温升分布;交流电弧特性;直流电弧伏--安特性;交直流磁系统磁通分布的研究。
本文重点介绍利用利用MATLAB软件对开关电器电弧开断进行仿真计算,阐述利用MATLAB
软件平台上构建电弧模型的原理与方法,最后使用自己搭建的电弧数学模型,借助MATLAB的Simulink环境对开关电器电弧开断的定性分析。
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利用Simulink/PSB(电力系统模块库)中的元件建立的通用电弧
模型如图1所示。
电弧模型由电压控制的电流源、微分方程编辑器、定值检测、阶跃信号、电
压测量等模块组成。
其中DEE模块属性设置如下图2所示,图中根据Mayr电弧方程进行描述,并按照DEE语法格式要求进行书写。
在仿真模块中将仿真停止时间设置为0.04,求解器选择ode23tb,同时设置好相对误差和
绝对误差并点击确定。
最后点击菜单栏上的开始仿真按钮,如果仿真过程中没有报错即表示搭
建的Mayr模型基本正确。
3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器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经过不断的教学与实践,有以下几点:
(1)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时空限制,恰如其分地演示一些复杂、抽象、不便直接观察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科学内涵。
(2)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构成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以
通过验证型、测试型、设计型、纠错型和创新型等不同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验教学,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守满,姜建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2(4):111-112.
[2] 周燕.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