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命题猜想)-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命题热点突破一】图解法
图解法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

在答题时理清思路,避免过失性丢分。

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答题中正确画出辅助思考的图形,问题便迎刃而解。

1.图形转化法
例1、读图(单位: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
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
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
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
【名师点拨】图形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

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2.辅助线法
例2、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
经度为50°E。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际标准时间可能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
C.b点地方时可能是14时
D.c点地方时可能是0时
(2)假设某水平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为( )
A.向东—向西—向东B.向西—向东—向西
C.向右—不偏转—向左D.向左—不偏转—向右
【名师点拨】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图文转换法
例3、某地某时太阳高度为0°,其所在纬线处于白昼,则此时该地( )
A.地方时为0时B.地方时为12时
C.太阳位于正南方 D.所在经线昼大于夜
【名师点拨】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

【命题热点突破二】排除法、优选法
排除、优选法就是在综合分析题目的基础上,利用题干信息与选项间的逻辑错误,排除部分错误选项,再结合设问要求,对比选项叙述特点,优选正确选项的方法,此类方法适用于解答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比较类题目,题目各个选项共用一种地理背景材料,但可能涉及多个地理知识,需要逐个分析,分类排除,对中选优。

1.排错法
例1、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名师点拨】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

解答选择题时,第一步就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是考查什么知识点,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

做到有的放矢,排除时才更有针对性。

2.排正法
例2、读海河水系图和海河各支流径流特征值表,回答(1)~(2)题。

(1)分析表中数据后判断,永定河为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各支流径流年际变化的大小不同,与之相关不大的因素是( ) A .集水面积 B .统计年数 C .植被状况 D .夏季风强弱
【名师点拨】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做好这类试题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因为在这类试题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运用排正法解题最容易粗心大意,因为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说法”、“不包括”、“错误的”等。

有不少同学开始做对了,但在最后复查时又进行了更改,还是选了一个说法“正确”的选项,结果错了。

因此,解此类试题时,最好在说法正确的选项前打“√”,说法错误的选项前打“×”,最后再确定答案。

3.优选法
例3、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耕地面积
C.水源丰歉 D.地形条件
(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
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
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
【名师点拨】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会感觉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

这类试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先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关键字眼,然后从已知条件出发,将全部备选选项进行深入浅出的综合分析、鉴别比较,排除其中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答案。

找到关键词时可将关键词圈起来,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可分别圈起来,突出其重要性,明确解题方向。

除非整句话都很重要,不然不要将整句话都画出来,因为这样做反而显得没有重点了。

可适当地在题旁边写出根据关键词所推出的条件。

如“……已知某经线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根据这句话可以推出该经线为20°W,那就在题旁边写上,有利于在解题过程中利用到这个知识点。

常用到的如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不是默认方向的经纬网图中的东南西北方向等都可写出。

【命题热点突破三】因果关系法
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是地理选择题中最常用的综合判断方法。

运用因果联系法解题必须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

例3、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

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

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

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 )
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
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
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
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
(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

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海拔高
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
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
【名师点睛】利用因果联系法解决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该类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另一种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该类试题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
还可以是多因多果。

解答因果型选择题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调用知识进行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命题热点突破四】代入法
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

地理计算类和关联型选择题,往往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采用代入法。

1.代入验证法
例1、下图为a和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

据此回答(1)~(3)题。

(1)若X=70°,则Y必定为( )
A.0°B.20°
C.40°D.0°或40°
(2)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 )
A.马来群岛 B.长江三角洲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3)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 )
A.长江入海口正值咸潮多发季
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
【名师点睛】代入验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做题时,可以选择比较特殊、自身特点非常明显的选项代入题干,检验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则排除这个选项。

依此类推,
逐一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

如一些计算类选择题有时直接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验证法,即将四个选项代入题目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

2.尝试填图法
例2、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名师点睛】有些选择题,尤其是关于地理关联图的选择题,常常提供几个选项,要求同学们将各选项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

此时,我们可运用尝试填图法解题。

解题时,一般将几个选项分别代入图中进行逐一分析、验证,最后确定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为正确选项。

,具体做法: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中的信息,把握关联图示意的主题;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分析图中
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将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将难以确定的地理事物尝试代入框中,进行逻辑分析;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理顺,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填图的正确性。

3.跨题代入法
例3、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纬度可能是()
A.5°N B.25°N
C.35°N D.45°N
(2)关于该山地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区
B.南侧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侧河流有结冰现象
C.南侧可种植橡胶,北侧农作物一年两熟
D.南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北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名师点睛】对于关联性比较强的选择题,有时很难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就可使用跨题代入法。

可以先完成后面各题,将后面的正确选项代入前面的题中进行验证;或者将前面题中的选项代入下一题中进行逐一验证,互相推理,最后得出答案。

跨题代入法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使用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