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的mata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
及生存周期的mata 分析
摘要:目的对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
存周期进行mata 分析。
方法参照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 Cochrane Handbook
5.1.0 上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
结果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
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情况,2例没有提及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另外4 例没
有人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的6 例患者的文献评价效果较好。
结论核苷酸类抗病毒
药物在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方面,具有疗效快、耐药性差等优点,有助
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关键词: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核苷酸类抗病毒;生活质量;生存周期;mata 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3-0030-01
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是由乙肝恶化导致的,生存率仅为14-35%[1-2],
失代偿期肝硬化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会给还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临床上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肝移植等,本研究对
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
硬化的临床长期疗效,研究其对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
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1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主
要包括为随机对照试验(RCT)、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队列研究、病例对
照研究,文种限中文。
(2)研究对象:年龄≥18 岁,临床诊断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有明
确的诊断标准,Child-Turcotte-Pugh (CTP)肝功能评分≥7(分级为 B、C 级),
研究地点限中国,不限制种族、年龄等。
(3)干预措施:治疗组:给予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和常规、支持治疗;对
照组为常规、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在年龄、性别、CTP 评分、临床指标(如 ALT 水平)等等方面均无差异。
(4)排除标准:使用重复数据发表的文献、儿童和孕妇、慢性乙型肝炎,
未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 HCV、HDV、HIV等其他病毒感染者、合并
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酒精性、自身免疫性或胆汁淤积性肝病者、6 个月
内使用过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免疫调节制剂、细胞毒性剂或皮质类固醇
药物者、研究对象正在接受化学治疗或已接受肝移植者、主要结局指标缺失者。
1.2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结局如死亡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生命质量、
生存周期。
1.3 检索策略参照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 Cochrane Handbook 5.1.0 上的检索
策略进行检索,包括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外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其他补充
检索。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处理过程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 RevMan5.0.24 统计软件和美国计算机资源中心研制的 Stata1
2.0 软件进行。
分类型变量合并效应值为相
对危险度(RR),对小概率事件采用 PetoOR;连续型变量合并效应值采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或标化均数差值(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
当各个研究试验结果采用相同的度量单位时选择均数差值(MD),当各个研究
试验结果采用不同的度量单位时选择标化均数差值(SMD);各个效应量都采用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以森林图显示合并效应量的检验
结果,Z 值和 P 值判断多项研究的合并效应统计量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取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对上述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当 P>0.1 时,认为
纳入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当P≤0.1 时,认为纳入各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使用随
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model)计算合并统计量[3]。
2 结果2.1 文献检索一般情况根据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条件,排除重复及不相
关的文献、排除随访时间不够的文献、排除研究对象不符的文献、排除文献设计
缺陷的文献、排除缺少主要结局的文献、排除例数不够的文献,共6篇,上述6
篇文献的发表时间为2013 年-2014 年,发表语种为英语和汉语。
上述纳入的6 偏文献均为前瞻性研究,2 篇为RCT,剩余的4篇为NRCT,6
篇文献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人口学特征进行一般描述和统计学检验,均具有可比性,上述6 篇患者共有546 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80 人,对照组266 人,4 篇报道了
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情况,2
例未提及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另外4 例没有人出现不良反应。
2.2 文献质量评价按 Jadad 评分量表对 2 篇 RCT 进行评分,结果分别为 3 分和
4 分,质量较好;按 NOS 评分量表4 篇 NRCT ,其中 2 篇结果为 6 分,2 篇结果为
7 分,质量较好。
3 讨论近年来,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核苷酸类抗病毒
药物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首选药物[4],本研究结果显示失代偿期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情况,2 例没有提
及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另外4 例没有人出现不良反应。
且上述6 例患者的文献评
价效果较好,说明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在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方面,具
有疗效快、耐药性差等优点,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1] Fattovich G, Olivari N, Pasino M, D’Onofrio M, Martone E, Donato
F.Longterm outcom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aucasian patients:mortality after 25 years[J]. Gut, 2008, 57:84-90.[2] 吴泰相, 刘关键, 李静.影响系统评价质量的主要
因素浅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5:51-58.[3] 王台.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
乙型肝炎肝硬化 36 例两年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41(1): 87-89.[4] 宋广军, 封波, 饶慧瑛, 等.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的
荟萃分析[ J ]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21(6) :43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