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勃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1 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勃兴)
一、单选题
1. ( 2分) (2020·新课标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 ( 2分) (2020·浙江)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
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A. 汉赋
B. 楚辞
C. 话本
D. 散曲
3. ( 2分) (2020·新高考I)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4. ( 2分) (2020·天津)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5. ( 2分) (2020·天津)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6. ( 2分) (2020·江苏)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7. ( 2分) (2020·江苏)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8. ( 2分) (2020·全国Ⅲ)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9. ( 2分) (2020·珠海模拟)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
A.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 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10. ( 2分) (2020·天心模拟)战国时期,地方政府在每一年的年终时,要将这一年的户口、田地数额和赋税总额乃至治安状况都记录在上计簿上,呈交国君。
这一制度()
A. 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
B. 保证了地方政治清明
C. 强化了中央财政控制权
D.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11. ( 2分) (2020·齐齐哈尔模拟)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说明()
A. 史书体例有所创新
B. 新式选官制度建立
C. 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 统一历史趋势显现
12. ( 2分) (2020·厦门模拟)“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这段话中强调的治国思想是()
A. 为政以德
B. 以礼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三纲五常
13. ( 2分) (2020·泸县模拟)《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意思是土地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
铸于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其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载的内容是周天子派人主持散、夨(cè)两诸侯国的战罢和谈,夨人付给散氏田地,划定田地的四至及封界。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散氏盘
A. 旧的土地制度有瓦解倾向
B. 订立土地转让契约较普遍
C. 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
D. 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14. ( 2分) (2020·广东模拟)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
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统治区域
B. 强化国家政权机能
C. 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 完善宗法制度
15. ( 2分) (2020·杭州模拟)如图是北京市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阐释正确的是()
A. 蓟国国君通过世官制继承
B. 蓟国贵族可以与宋国贵族通婚
C. 蓟国属于受召公管辖的范围
D. 周的文化形式通过蓟国覆盖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16. ( 2分) (2020·东阳模拟)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
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这表明()
A. 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B. 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C. 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
D. 明确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17. ( 2分) (2020·太原模拟)西周时期,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
这一做法()
A. 确保了宗法制度的长期稳定
B. 旨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
C. 侧重于巩固贵族的等级特权
D. 保障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持久
18. ( 2分) (2020·威海模拟)图1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瓦解了宗法制度
C. 加强了地方统治
D. 扩大了统治范围
19. ( 2分) (2020·大庆模拟)图1是我国占代的一种“角力”活动。
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到了战国时期,“角力” 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通过演武场面的宏大,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图1陕西长安客省庄K140号战国末年墓中出士的铜牌饰
A. 周王注重军事训练,出兵讨伐诸侯
B. 以车战为主,身体对抗性强
C. 兼并战争频繁,人们推崇强悍武力
D. 法家思想已在各国推广实行
20. ( 2分) (2020·张家口模拟)表1
内容文献
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左传·文公五年》
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霸形》
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表1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
B. 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
C. 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D. 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
21. ( 2分) (2020·内江模拟)西周时,由司徒专门负责制定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并向全国推行。
同时,颁发历书,授民以时,安排专人每年考订一次历书颁行全国,各诸侯国依此安排四季的活动,叫做“奉正朔”。
这说明当时()
A. 地方诸侯自主权大大削弱
B. 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
C. 达成了政治文化上的认同
D. 血缘宗法的物质基础牢固
22. ( 2分) (2020·湖南模拟)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 祭祀对象发生变化
B. 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C. 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 族权色彩日渐浓厚
23. ( 2分) (2020·大连模拟)《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24. ( 2分) (2020·大连模拟)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25. ( 2分) (2020·大连模拟)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26. ( 2分) (2020·大连模拟)《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 青年男女恋爱完全自由
B. 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C. 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 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27. ( 2分) (2020·清远模拟)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
下表是甲骨文资料中商王对诸侯的用语举例。
据此可以得出()
A. 商朝存在明确的君臣关系
B. 商朝家族统治色彩浓厚
C. 商王与诸侯的关系较和谐
D. 国家结构已经十分严密
二、材料分析题
28. ( 10分) (2020·威海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 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 子又有五子,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29. ( 10分) (2020·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按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
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等诗句。
——根据《史记》等文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屈原在楚国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讨屈原被后世所尊奉的原因
30. ( 15分) (2020·天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庙,除了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
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材料二: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
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
1902 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940 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材料三:1956 年﹣1966 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1960 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 年3月5 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31. ( 10分) (2020·合肥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32. ( 10分) (2020·鄂尔多斯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
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
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
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
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
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
国家。
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
”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3. ( 5分) (2020·泸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林响溪《古代中国神话考》和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故答案为:D;
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
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原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
2.【答案】B
【考点】夏商西周的文字与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时代限定词“先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B正确;
汉赋是汉代文学形式,排除A;
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排除C;
散曲主要流行于元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先秦时期文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学生要把握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3.【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
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
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孟子和韩非子倡导“义”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
4.【答案】D
【考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
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
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因此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5.【答案】B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
“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法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宗法观念下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
6.【答案】C
【考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
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迹”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B项错误;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存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很少作为农具使用。
7.【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
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其思想中也包含维护小生产者利益的观点。
8.【答案】B
【考点】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
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
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古代货币不断发展,越来越便携,适应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需求量不断增大的要求。
9.【答案】A
【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A据材料可知,周天子通过一定的仪式分封诸侯,并要求诸侯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明确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故选A项;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
D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分封制的理解,通过材料所表达可看出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候,明确了诸侯要承担一定的义务。
10.【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地方政府……将这一年的户口田地数额和赋税总额……呈交国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权的管理,故C正确。
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排除A。
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地方政府……将这一年的户口田地数额和赋税总额……呈交国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11.【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