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读
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扶夷江
《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 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 “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 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读一读
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扶夷江
太阳、石砾、蜘蛛这些意象是实写,雄鹰、雪豹是虚 写,是想象。“雄鹰”“雪豹”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 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 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 身份的一种反映。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 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⑷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⑸叹号的使用。
议一议
《峨日朵雪峰之侧》》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此刻”和“仅”扶两夷个江词 有什么含义? 天一巷
①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
力所达到的;
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4.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扶夷江
提示总结:可以从修辞、句式、标点等方面去思考。
⑴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 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 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⑵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 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的《在地 球边上放号》和昌耀的一首短诗《峨日 朵雪峰之侧》。
《立在地 球边上放
号》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 怎么理解?
明确:放号(hào)。 “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 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 出呼唤。
《峨日朵 雪峰之侧》
议一议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扶夷江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 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 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 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
湖南桃源人。于1936年6月27日出生 于湖南常德。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 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 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 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 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 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明确: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 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 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 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 结束。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 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 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为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扶吕夷哟江!” 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 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 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 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 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 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 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 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 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 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 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峨日朵雪峰”是什么意思?
《峨日朵 雪峰之侧》
明确:“峨日朵”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 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那么,“峨日朵雪峰”便 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 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4.《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群文教学课件(一)
猜一猜
对下句,猜人物
扶夷江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 里的桃天子一。巷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 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 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 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 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扶夷江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天,一同巷样可
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 的强起奋进图。比如诗人在同年写的 《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 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 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 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扶夷江
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天流一的大巷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
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 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 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 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 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 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扶夷江 3.“我”登上雪峰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
天一巷
明确:太阳跃入山海,景
象美丽壮观;石砾滑入深
渊,声音如军旅的杀声。
视觉和听觉结合,给人一
种壮阔崇高的紧张感。
议一议
《峨日朵雪峰之侧》》
4.“我”此时的状态怎样?这种状态和前面的景象有何扶联夷系江?
我”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 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 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 “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 持就决非易事。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 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这样就不单产生审美意 义上的“崇高”感,而且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感。
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③“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很多山峰;
④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
气”的决定。
议一议
《峨日朵雪峰之侧》》
2.“我”是怎样站在山峰上的? 天一巷
扶夷江
明确:我的身体紧贴山峰一 侧的悬崖,前额与山峰齐平。
议一议
《峨日朵雪峰之侧》》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4.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扶夷江
⑶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 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 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 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 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议一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诗歌主旨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
天一巷
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 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 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 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 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 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扶夷江
王昌耀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 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21年, 与《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 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 “五四”时代的精神。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 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 《女神》《星空》等。主要作品:诗歌《天狗》 《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 《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 《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读一读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以分为几节,每节写了什扶么夷内江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海天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第二节,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破坏” 与“创造”的主观感受。 第三节,诗人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发 出对“力”的呼告与赞美。
读一读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扶的夷。江两首诗 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它们引起读者惊 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 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郭沫若
猜一猜
猜人物
他具有先天的浪漫情怀和理想气 质,后天又形成的强烈而天浓一郁巷的生命 意识。生命,是他的诗歌的总主题。 在漫长的诗歌生涯中,在艰辛而充满 苦难的人生之旅中,他将深刻体验到 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 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 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你知 道他是谁吗?
读一读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扶的夷。江两首诗 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形象: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 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 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 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 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 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读一读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扶的夷。江两首诗 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峨日朵 雪峰之侧》
意象:太阳、石砾、罅隙、岩壁,雄鹰、雪豹、蜘蛛。
特点: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 雪豹,锈蚀岩壁等一系列形象,构成雄浑、壮美、崇高、 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而蜘蛛是弱小、可怜、默享 的形象特征。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
律吕:节奏、音律。 嚣:xiāo,喧哗。 揳:捶打,特指把钉、橛
等捶打到其他东西里面去。 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读一读
学生分两组自由朗读两首诗歌,回答以下几个问扶题夷。江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以分为几节,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 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 么样的形象? 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读一读
2.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扶的夷。江两首诗 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峨日朵 雪峰之侧》
形象:塑造了一个登山勇士的形象。这是一次历尽艰辛 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 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 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 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