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中国的当代意义
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多样,世界总体形势亦是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适用性遭到质疑和挑战,但历史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阶级阶层分析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来指导现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经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

今天,在世界总体形势渐趋复杂多极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凸显,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是否还具有现实性和适用性遭遇了质疑和挑战。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阶级观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的基本观点可以用马克思在给致魏德迈的信中的三句话来体现。

即“(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社会范畴
首先,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恩格斯则明确提出阶级的存在是以生产力不足为基础并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消灭。

其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
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占有或不占有)不同,在社会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挥、统治或服从)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

再次,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2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列宁还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的阶级性质和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

斯大林肯定并继承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同时他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决定性力量”,阶级斗争将愈加尖锐化以及“通过无产阶级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的主张。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阶级观
2.1重视阶级和阶级斗争
毛泽东非常重视阶级及其阶级斗争,1925年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中国社会分为5个阶级以此来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他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打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8]并在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的特征,由
此制定相应的策略巩固统一战线,引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继续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长期存在。

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

同他们的斗争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公开的完整的阶级),但仍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


[9]江泽民也指出“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贯彻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
钥匙”。

[10]胡锦涛在新时期也充分肯定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他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11]由此可见,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到现在,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阶级的划分,性质,力量关系变化等发展状况以及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这些都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来指导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引导。

2.2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完成了三大改造,消灭资产阶级和其他剥
削阶级,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但毛泽东指出,这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就此消失,阶级斗争的存在是必然的,长期的,不过是由经济领域转换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因此毛泽东也格外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以防止复辟和和平演变。

邓小平同样很重视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也是邓小平率先提出并创立的。

邓小平说“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

实际情况是,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所以我们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提法”。

江泽民,胡锦涛亦继续坚持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认为阶级斗争“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斗争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政权问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要长期坚持下去”。

[13]胡锦涛则提出,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3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当代意义
3.1当代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我国经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分化,趋向复杂。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就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由以往的阶级分析向现代社会分层研究发展和转型的问题。

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及其分析方法只适用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
压迫的阶级社会,而社会主义是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因此,阶级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也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是要坚持的,不过在分析社会结构时要区别对待,即在分析和阶级相关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而在分析和阶层相关问题时则主张采用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也有的主张以实用为原则来进行理论选择,即哪种理论研究更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采用哪种理论。

种种主张都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现实性和适用性遭遇了挑战。

首先,基本国情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虽然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了,但是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都强调这一点。

江泽民说:“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贯彻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
现象的一把钥匙”。

[14]而且现在世界上还存在两张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使我国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我们仍然受到资本主义的某些影响,而且在客观上,由于我们处在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借鉴和利用到资本主义的某些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
要也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抵御资本主义的类似和平演变的阴谋。

其次,理论价值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终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是以消灭阶级差别,消灭阶级间的不平等,最终进入一个无阶级社会为最终目标的。

新中国建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但是今天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不过今天更多的是提农民群体,而不再提农民阶级,提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层,如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等而不提工人阶级。

目前而言,阶级之间,阶层之间都存在矛盾,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国家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反腐倡廉,民主建设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奋斗目标,都是为了消灭阶级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最后过渡到无阶级社会,实现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残余,消灭阶级差别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中,我们党也一直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时的阶级理论,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中国化。

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邓小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到江泽民,胡锦涛的继续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以看出,我们党一直在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并力促其更贴近中国实际
国情,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指导下正确处理我国各阶级阶层的矛盾
今天,各阶级阶层分化的速度加快,阶级内部,阶层之间都在分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在新时期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

首先,要遵循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阶级结构的状况更具特殊性。

所有这些,都是经典作家们始料未及的,因而也不可能提出适用于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分析的具体设想,应根据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

我国阶级阶层结构要动态分析,本身我国目前就是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这种结构也具有过渡性质和不稳定性。

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阶级状况,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

其次,最根本措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最根本也起因于经济原因,阶级是种历史现象,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而最终消亡。

因此,要处理好当代我国道阶级阶层状况,最根本的要把经济抓上去。

最后,不仅经济上去了,同时还要处理好思想上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我国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新旧思想的碰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滋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依
然严俊,不容忽视。

因此,一定要加强包括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等在内的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在面对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采取宣传,说服,激励等方式,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防止再出现邓小平说的“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

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16]当下,我们进入了千禧年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复杂多变,我们更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指导下,客观地认识,分析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协调好党和政府同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列宁.伟大的创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生物技术班陈锦凤 2014年12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