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米酚与来曲唑促排卵作用的临床研究及其前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罗米酚与来曲唑促排卵作用的临床研究及其前景分析
目的探讨来曲唑和克罗米酚对促排卵作用及前景分析。
方法拟行促排卵治疗的多女性排卵障碍患者60例,分为来曲唑(LE)组30例和克罗米酚组(CC)30例。
于HCG日记录观察直径≥18 mm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比较两组排卵率、妊娠率、多胎率和早期流产率;并根据实验结果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对2种药物作为促排卵药物的前景分析。
结果LE组和CC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与≥18 mm卵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率、妊娠率、多胎率及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LE有类似CC的促排卵作用、较优的妊娠率和较优的前景。
标签:克罗米酚;来曲唑;促排卵
目前有研究表明来曲唑(LE)可能替代克罗米芬(CC)成为第一线的促排卵药物[1]。
为了比较来曲唑和克罗米酚对促排卵作用及前景分析,现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间在该院就诊的经过不孕症常规检查确诊为女性排卵障碍夫妇采用CC与LE的促排卵情况进行临床研究比较。
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经过不孕症常规检查确诊为女性排卵障碍夫妇,经不孕症常规检查确诊为女性排卵障碍,并且患者在自愿接受超促排卵及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60例,年龄阶段为25~40岁间,并且随机分为2组。
CC(A组)30例,平均年龄(29.3±6.7)岁,平均不孕年限(3.2±4.8)年;LE组(B组)30例,平均年龄(30.2±5.9)岁,不孕年限(2.8±5.6)年。
女方经子宫输卵管造影或腹腔镜诊治至少有一侧输卵管通畅且功能正常,无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男方精液检查正常。
1.2 方法
1.2.1 药物LE 2.5 mg/片,CC:50 mg/片。
1.2.2 用药方案LE组的用药方案是:从月经第3~7天给予LE2.5 mg/d,口服;CC组从月经第5~9天给予CC50 mg/d,口服。
1.2.3 监测指标①月经第10天开始隔天应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情况,监测到至少有一个卵泡直径≥18 mm时,imhCG10 000,诱发排卵,指导同房,48 h后经超声证实卵泡破裂。
记录HCG日患者的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厚度等。
②妊娠诊断:如果hcg10 000 IU注射后,在16 d以后还没有行经,那要立即进行妊娠检测,这时从阳性判定生化妊娠。
妊娠8周行阴道B超声观测到胎心,胎心正常判定为临床妊娠,如未见胎心判为早期流产。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样本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LE组和CC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与≥18 mm卵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的妊娠率(26.67%)高于CC组(20%),并无一例多胎、早期流产及出现OHSS症状;CC组有1列为多胎,及有1列发生早期流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其有2列出现OHSS症状,与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引起不孕的原因很多且比较复杂,但排卵障碍是主要原因的之一,临床上促排卵药物的选择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促排卵药物的功效谨慎选择。
3.1 促排卵机制及排卵率比较
克罗米酚(CC)是一种三苯乙烯类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有高度亲合力。
既有抗雌激素作用又有类雌激素作用,能作用于雌激素依赖组织,包括下丘脑、垂体、卵巢及子宫内膜等[2]。
它排卵率高(50%~96%),但妊娠率不高(周期妊娠率20%~30%)[3]。
而来曲唑(LE)为非甾体类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体内和中枢发挥作用。
在体内LE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合成减少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在中枢降低雌激素水平,解除其对下丘脑体的负反馈抑制,促使内源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优势卵泡的形成和排卵。
LE能为精子的穿行、受精卵的着床,提供较为合适的内环境。
但是来曲唑临床妊娠率比较低,文献报道约为20%~30%[4],经研究,结果为26.67%,与文献的结果想符合。
A1.Fozan等[5]比较LE 7.5 mg和CC l00 mg 5d方案,LE组≥18 mm卵泡数为(1.4+0.7)个高于CC组的(1.1+0.5)个,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但CC组流产率(36.6%)较高,LE组无流产发生。
而该研究实验结果说明CC组与LE组的卵泡数、子宫内膜、妊娠率与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安全性比较
CC治疗排卵障碍常会出现CC低反应,即使加大CC剂量也无效[6],而且易出现多胎妊娠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PCOS),应用上有其局限性。
ALIAY HAN等[7]对现有资料研究后认为在促排治疗后,交界性卵巢肿瘤风险可能增加,但患者乳腺癌、子宫癌和浸润性卵巢癌风险没有增加。
LE可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恶性肿瘤患者,可通过冷冻胚胎或卵子进行生殖储备。
Azim等[8]进行病历对照研究,79例有生育要求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病历组,采用LE+Gn方案COH,并行胚胎或卵子冷冻,将136例拒绝COH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COH组乳癌复发率及对侧乳癌发生率均无增高。
且Tulandi等[9]回顾性分析91l例接受CC或LE治疗后出生的新生儿先天畸形情况。
结果显示,先天畸形发生率LE组为2.4%,CC组为4.8%;较大畸形发生率LE组1.2%,CC组3.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且与普通人群的异常发生率2%~3%相似,心脏异常发生率LE组0.2%,CC组1.8%。
有人认为芳香化酶抑制剂可能替代CC成为第一线的促排卵药物[1]。
而该研究结果亦发现LE组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显著低于CC组(P<0.05),故从现在的资料似乎可以发现使用LE的卵泡数虽然较CC少,但较之安全,当然,这一结论还有待于临床更深人的考证,且可用于对CC治疗失败的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Holzer H,Casperger R,Tulandi T.A new era ovulation inducation[J].Fertlil Steril,2006,85(2):277-284.
[2] Adashi EY.Clomipherte citrate:Metlanism (s)and site(s)of action a hypothesis revisited[J].Fertil Steril,1984,12:331.
[3] 曾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88-192.
[4] Grabia A,Papier S,Pesce R,et al. A preliminary experience and low-cost stimulation protocol that includes letrozole and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s in normal responders fo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J].Fertil Steril,2006,86(4):1026-1028.
[5] A1-Fozan H,AI-.Khadoufi M,Tan SL,et a1.A randomized trial of letrozle versus clomiphene citrate in women undergoing supemvulation[J].Fertil Steril,2004,82(6):1561-1563.
[6] Quintem RB,Urban R,Lathin RB,et al. A comparison of letrozole to gonadotropins for ovulation induction in subjiects who failed to conceive with clomiphene citrate[J].Fertll Atril,2007,88(4):879.
[7] Ayhan A,Salmanac MC,Celik 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fertility drugs and gynecologic cancers[J].Acta Obstet Gynecol Stand,2004,83 (12):1104-1111.
[8] Azim A,Oktay K.Letrozole and gonadotropins that are safety of ovarian stimulatio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embryo or oocyte cryopreservation: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J].Fertil Steril,2007,88(1):S33.
[9] Tulandi T,Martin T’AI—Fadhli R,et a1. 9ll newborns conceived after infertility treatment with letrozole or clomiphene citrate[J].Fertil Steril,2006,85(6):1761-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