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33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2020·河北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河流输沙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其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下图示意1965-2011年长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该段时期内()
A.长江输沙量呈增加趋势
B.长江输沙量呈减少趋势
C.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
D.长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大
2.影响长江月均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降水量的季节变化B.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C.含沙量的季节变化D.植被覆盖率的季节变化
3.2003-2011年,1-3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增多
B.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
C.该时期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
D.含沙量较其他月份高
解析:第1题,图示7-9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高,而11月至次年4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低,说明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

第2题,输沙量与径流量、含沙量密切相关,而含沙量又主要取决于水土流失情况。

长江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区域水土流失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变化影响;则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第3题,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3月为旱季,降水较少;2002年以来,随着三峡等水利工程的建成,由于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1-3月长江水量增多,该时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答案:1.C 2.A 3.B
(2020·安徽江南十校模拟)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大气蒸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对于检测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有重要指示意义。

下表为1955-2001年全国及各干湿区蒸发皿蒸发量不同变化趋势站点所占比例(%)。

据此回答4~5题。

4.近50
A.显著减少的站点比例干旱区最大
B.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湿润区最大
C.全国及不同干湿区都呈减少趋势
D.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不及一半
5.我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平均气温降低B.平均风速增大
C.相对湿度降低D.气温日较差减小
解析:第4题,表中全国及不同干湿区,均是减少站点比例大于增加站点比例,呈减少趋势,故C正确、D错误。

表中显著减少的站点比例最大的是湿润区,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大的是干旱区,故A、B错误。

第5题,平均气温降低,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平均气温上升的地理事实不符,故A错误;平均风速增大和相对湿度降低,都会导致蒸发皿蒸发量增大,故B、C错误;气温日较差减小,反映了云量增多、人类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增多,从而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蒸发皿蒸发量减小,故D正确。

答案:4.C 5.D
(2020·武汉调研)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 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 mm。

据此回答6~8题。

6.该流域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与此不相关的是() A.3、4月地表较为干燥
B.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
C.4、5月农业用水较多
D.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
7.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
B.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
C.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
D.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8.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密切相关。

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

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
B.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
C.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
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解析:第6题,降水多而径流深没有增加,说明降水转化为径流较少,水流汇集快慢都属于径流,与植被因素导致的水流汇集速度无关。

第7题,“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 mm”,若不考虑人类因素,径流深应为二者之差,约414 mm;而“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 mm”,说明当地实际径流深大于当地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则推测该流域有外来径流补充。

读图可知,该流域自12月至次年6月,地表径流量均小于地下径流量,说明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

第8题,“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有关,由材料信息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季节变化小,则矿化度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

故C正确。

答案:6.B7.C8.C
(2020·河南九师联盟质检)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

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

据此回答9~11题。

9.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南北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成山
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
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
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
10.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D.地壳沉降
11.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
B.夏季为低压中心,多上升气流
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
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
解析:第9题,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的,故选A。

第10题,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被分割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故选C。

第11题,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一般不会造成气压场的改变;可以阻挡冬季风,防寒保暖;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秋季抬升南下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D。

答案:9.A10.C11.D
二、非选择题
12.(2020·佛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且末绿洲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
呈狭长的条带状。

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西汉以后,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成为今天的车尔臣河。

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1)描述且末河自西汉以来河道变迁的趋势。

(2)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对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4)有人建议向且末河的古河道引水,让古河道重获新生。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1)直接比较古今河道位置信息即可判断。

(2)“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地质构造要结合“相对凹陷区、相对凸起区”的位置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炎热干燥、冰川消退、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等。

(3)在干旱区,水资源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河道变迁影响活动空间。

(4)若同意,可从保护湿地和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水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上升角度分析。

答案:(1)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由北向南退缩。

(2)由于气候变化,该区域炎热干燥加剧;南部高山地区的冰川不断后退(冰雪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由北向南退缩;由于地壳运动,且末河中下游地区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河流向东改道并沿断裂带发育成新的河道。

(3)河道变迁使古绿洲萎缩;在新河道两侧形成新的绿洲,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空间迁移。

(4)同意。

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水资源,恢复古河道生气;形成新的绿洲,扩大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

或不同意。

古河道河床抬升,河水无法自流,人工抽水会增加成本;消耗有限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或破坏新绿洲的生态环境)。

13.(2020·巢湖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历史上,该地区多次洪水泛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

下图示意洪泽湖水系。

(1)分析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

(2)分别说明兴建洪泽湖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的作用。

(3)指出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

(4)有人建议在洪泽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1)可从洪涝灾害多发、灾害损失重角度分析。

(2)入海入江水道利于洪水下泄,兴建灌溉总渠目的在于引水灌溉。

(3)注意图中有淮河,而淮河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注意观点要与理由一致。

若赞同,可从有利条件与带来的好处(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分析;若不赞同,可从带来的生态问题角度分析。

答案:(1)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为悬湖,易决堤;下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大;等等。

(2)兴建入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减轻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兴建灌溉总渠为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积。

(3)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等。

(4)同意。

理由:水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

或不同意。

理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差;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使物种减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