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位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节及总结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我来谈谈教材的编排和我对本课的理解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首先,教材呈现的是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通过让学生找出张亮的位置,明确了“列”和“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接着,教材给出了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位置的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确定位置,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并且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落实“四基"的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知道确定列与行的规则,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各种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根据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识规
律、思维发展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课的开始,出示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由此引出数字与图形的结合:一排同学相当于一条直线,确定直线上一点用一个数。

接着提出问题, 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

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的:
1、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根据教室情境图,同学们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接着指出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引出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
2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指出同学们描述的排、行,指的是横排,叫行;组,条,指的是竖排,叫列。

接着让同学们用行和列两个数描述张亮的位置。

2)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
在描述列时有的从左往右数,也有的从右往左数,说行时有的从前往后数,也有从后往前数.有的先说列,有的先说行由此引出统一行与列的必要性。

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先说列,从左往右数;再说行,从前往后数。

接着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让同学们结合本班学生座位来理解第几列,第几行的含义。

设计意图:描述位置时设置矛盾,感受描述顺序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顺序的必要性。

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散难点.同时将学生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巩固、拓展。

3)认识数对
同学们会利用列与行的概念与顺序描述位置了,老师利用本班资源,再让学生说出刘琦与张博文的位置,教师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数学语言讲究准确性与简洁性,能否用更简单的办法来记录他们的位置呢?自主探索记录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出数对的含义及每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设计意图: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再一次为“数对”这一抽象概念产生奠定基础。

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练习,1.基本练习,用数对表示识字表中“春”“雪”“土”的位置。

根据数对(4,2)、(2,4)确定汉字.以及想一想,填一填。

设计意图:目的巩固数对含义。

2.提高练习,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明确前后邻居(即同一列)的第一个数相同,左右邻居(即同一行)的第二个数相同。

3。

.拓展练习. 根据三角形三个顶点位置,确定三角形的类型.
设计意图: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对确定位置的应用价值。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好的巩固了知识。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措施,
把新知识建构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最后我说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直线一个点一个数
平面一个点数对
(2,3)
↑↑
列行
我力求为学生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教学,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第一,矛盾,思维。

凸显矛盾冲突,激起思维火花;第二,强化符号化,数形结合.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探究汇报环节,对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汇报指导的还不够,课堂细节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