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选修五中图版课件第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页,共47页。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 年 4 月 23 日,陕西清涧县发生山体滑坡致两车被埋,1 人死 亡。 材料二 下图是清涧县附近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1)山西省清涧县黄土自然滑坡多发生在( )
A.1、2 月份
B.4、5 月份
C.7、8 月份
D.11、12 月份
【答案】 (1)C (2)D (3) 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4)水土流失
第二十八页,共47页。
[图表展示] 教材 P30 图 2-1-1 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解图精要]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 105°E 为界分为东西 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 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第十六页,共47页。
【思路点拨】 地震多发区和板块交界处和断裂带有关,造成的灾情大小 主要与人口、经济密度及抗震能力有关。
第十七页,共47页。
【解析】 第(1)题,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从板块构造和地壳活动角度分析。 第(2)题,地震带来的损失与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地质构造、发生时间等) 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密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
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 危摧毁城镇、工厂、矿山 2.害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第十页,共47页。
2.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考虑,为什么我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频繁?
【提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表起伏大;人口众多,地表植被破 坏严重;季风区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这就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 分必要条件。
第十九页,共47页。
2.结合教材 P31 图 2-1-2 和 P32 图 2-1-3,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 的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 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 害的重灾区。
第二十页,共47页。
第三十页,共47页。
[图表应用]
1.下列省区不属于地震多发区的是( )
A.新疆
B.我国台湾
C.西藏
D.湖南
2.我国地震灾害的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重东轻
B.南北地震带灾情轻
C.华北地区灾情严重
D.台湾灾情轻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解析】 第 1 题,我国地震多发区包括:新疆、青藏、华北、我国台湾, A、B、C 三省区都位于地震多发区内,只有湖南地震少。第 2 题,我国东部人 口、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特 别是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地震灾情严重。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教材第 33 页思考 【答案】 1.云南盈江县地处热带,降水丰富,且多暴雨,地势起伏比较大, 坡度比较陡,地层稳定性差,而且这里的岩石结构比较疏松,容易风化。风化 的土层比较厚,特别是在陡坡地带的风化层,一旦遇到强降雨,水分在土体内 饱和以后,造成土层滑落,从而形成滑坡、泥石流。 由于地势和降水的原因,当降水使土体内水分饱和,便会增加滑坡体的重 力,增大滑坡的几率,土层的滑落使碎屑物大增,与汇集的雨水一起从山上流 下,形成泥石流。
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 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大且来势迅猛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布和特点 3.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地质灾 害多发地区。具体如下所示:
【答案】 1.D 2.C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教材第 30 页思考 【答案】 1.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前兆或异常现象,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 可能是发生了泥石流,所以要高度警惕。 2.暴雨过后,雨水会迅速汇集,如果地表覆盖差,加上地表碎屑物较多, 就易发生泥石流,此时进入沟谷,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最好等一段时间。 3.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泥石流推进的速度很快,顺着泥石流的方向, 很难躲避,而向泥石流袭来路径的两侧跑(即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就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脱离泥石流的危险。
第十二页,共47页。
1.我国的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 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第十三页,共47页。
2.地震灾情 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所以我国地震灾 情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 严重。可用下图表示:
第十一页,共47页。

地震(dìzhèn)的分布与危害
【问题导思】 1.我国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我国有哪些地震多发区? 【提示】 地震分布不均匀,东少西多,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主要有青藏、 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2.分析南北地震带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 南北地震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正处在地形的转折地带。 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地质灾害多发。
第二十七页,共47页。
【解析】 第(1)题,山西省 7、8 月份降水多,水分渗入软弱面更易引起滑 坡。第(2)题,地势起伏大,岩层松软,降水多,易引起滑坡,气温对滑坡的活 动强度影响最小。第(3)题,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 态。第(4)题,黄土高原的滑坡导致地表物质更加松散,加剧水土流失。
(2)下列因素对滑坡的活动强度影响最小的是( )
A.地形
B.岩性
C.降水
D.气温
(3) 图中显示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分别是什么?
(4)黄土高原滑坡灾害会加剧当地________环境问题。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思路点拨】 结合滑坡的形成机制解答(1)、(2)题;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分析(3)、(4)题。



(ji

f分教学(àoǎji) 析ā o
表 活 动 解 读
x
方案设计课前 自主导éu) (z h
第一节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ǔ
d

课ǎ 学堂互o)
后 知 能 检




第一页,共47页。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 2.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课标解读 1.指导学生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实例分析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 及产生的危害。 2.联系我国地形、地质、地貌和降水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 和形成原因。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 的原因。
第二页,共47页。
●新课导入建议 2010 年 1 月 17 日 17 时 35 分,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处发生 4.0 级地 震;2010 年 2 月 26 日 2 时,云南禄丰、元谋交界处发生 5.1 级地震;2010 年 4 月 19 日 5 时 57 分,江苏省兴化市发生 2.8 级地震;2011 年 3 月 10 日,云南盈 江发生 5.8 级破坏性地震;2011 年 6 月 8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 逊发生 5.3 级地震;2012 年 3 月 9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发生 6.0 级地震。 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频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导入新课。
第十四页,共47页。
建国后,我国地震灾情发展趋势:我国地震死亡人口总体下降,经济损失 迅速上升。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 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 人员的伤亡减少。
第十五页,共47页。
(2016·河北邯郸二模)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3 年 3 月 11 日是日本 9.0 级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2011 年日本当地时间 14 时 46 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新华网莫斯科 2013 年 2 月 14 日电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门 14 日说,位于俄 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当天发生 7.3 级地震,地震没有造成人 员伤亡,也没有给当地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1)试分析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 (2)分析比较两次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差异巨大的原因。
第七页,共47页。
1.中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 【提示】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 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多地震发生。
第八页,共47页。
泥石流的分布(fēnbù)与危害
1.分布: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 省南部的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
【答案】 (1)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 跃。
(2)日本发生的地震震级高,临近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关东平原,次生 灾害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 损失较小。
第十八页,共47页。
滑坡(huápō)、泥石流 【问题导思】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 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泥 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第五页,共47页。
地震的分布(fēnbù)与危害
1.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第六页,共47页。
(1)我国主要地震带:a 环太平洋地震带、b 喜马拉雅地震带、c 华北地震带、 d 东南沿海地震带、e 南北地震带、f 西北地震带、g 青藏高原地震带、h 滇西地 震带。
(2)分布特点分 分布 布范 很围 不广 均匀,呈现带状分布 2.危害地 死震 亡是 人造 数成 多我 ,国 经死 济亡损人失数重最,多危的害一大种自然灾害
第三十四页,共47页。
2.对滑坡、泥石流应以预防为主,在平时对危险地域进行重点排查,及时 发现隐患,清理危险滑坡体,或加固滑坡体,并加强排水,建立监测点,加强 植被的恢复,在暴雨时更应加强防范。
第三十五页,共47页。
第三十六页,共47页。
读 2009 年中国 5 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 1~2 题。
3. 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提示】 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一般 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更多。
第二十一页,共47页。
1.我国泥石流类型及特点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第三十七页,共47页。
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2.危 害冲 破 堵毁 坏 塞城 河 房镇 道 屋、 及 ,乡 其 阻村 他 断、 工 航矿 程 运山 设 ,施, 可造 , 能成 损 引人 坏 起畜 农 洪伤 作 涝亡 物 灾、 害耕地及林木,
第九页,共47页。
滑坡的分布(fēnbù)与危害 1.分布: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 山地区。
第三页,共47页。
●教学流程设计
第四页,共47页。
课标解读
重点难点
1.掌握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及造成的危害。 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
2.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 布及危害。(重点)
握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
3.理解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对生存发展的危害。 因。(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