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

合集下载

冬至传统文化

冬至传统文化

冬至传统文化冬至,即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

冬至一般被视为冬季的开始,也是中国农历的最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将从冬至的由来、习俗和美食三个方面来介绍冬至传统文化。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

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5度,也就是所谓的“冬至点”。

由于太阳高度角最低,所以这一天是北半球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黑夜。

古人认为冬至是阳气最弱的时候,从而有了冬至的习俗和节庆活动。

二、冬至的习俗1. 迎冬祭祖:冬至当天,人们会整理祖坟,烧香供奉祖先,并进行祭祀仪式以示怀念和尊重。

2.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冬至吃饺子是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饺子的形状象征了金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幸福。

3. 进补食物:冬至也是进补的好时机。

人们通常会食用一些高热量和营养的食物,如糖藕、糖醋排骨、花生糖等,以保暖和增强体质。

三、冬至的美食1. 汤圆:在南方,人们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汤圆由糯米制成,一般呈圆形,象征团圆和完整。

吃汤圆意味着一家人团聚和祈福。

2. 小米粥: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煮小米粥。

小米粥是一种传统的温暖食物,具有健脾暖胃的作用。

吃小米粥可以从内部保暖,以抵御寒冷的冬季。

3. 饺子:前文提到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里再次强调其地位。

传统的饺子里一般放入猪肉、虾仁、韭菜等馅料,馅料的选择因地域而异。

每个家庭在包饺子时都有自己的特色。

4. 红豆糯米糍:这是一种南方特色的冬至美食。

将红豆和糯米一起磨成糊状,再上蒸锅蒸熟。

制成的红豆糯米糍色香味俱佳,口感糯软可口,是许多人喜爱的选择之一。

冬至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祭祀祖先、参与习俗,还是品尝美食,冬至都成为了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的象征。

通过传承和弘扬冬至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温暖和力量。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的重要分界点。

冬至这天,人们庆祝、祭祀,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下是对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的详细描述。

1. 冬至的背景冬至是中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12月21日至12月23日间。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冬至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即将回归,标志着一年的最长夜晚,夜晚达到极端,白天最短。

因此,冬至成为了庆祝与祭祀的对象。

2. 冬至的习俗冬至这一天,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大家团聚在一起,欢庆这个重要的节日。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习俗:2.1 吃饺子在许多地区,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饺子有着圆满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家人们一起包饺子,还可以加入一些特殊的馅料,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2.2 吃汤圆在南方地区,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有着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美满。

吃汤圆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3 晒冬至阳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喜欢晒冬至阳。

农民们会在冬至这天把被子、棉袄等物品带到户外晒太阳,以增加物品的质量,并为接下来的寒冷季节做好准备。

2.4 采摘菜苗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去采摘菜苗。

冬至前后,正是许多农作物播种的时间,采摘菜苗对农民而言是一种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

3. 冬至的祭祀活动冬至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祭祀活动:3.1 祭灶神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灶神。

灶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被认为是守护家庭的神灵。

人们会在灶台前摆放供品,向灶神祈求来年家庭的安康和幸福。

3.2 祭祖祭先祖冬至也是祭祀先祖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亲自前往祖坟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3.3 祭天祭神有些地区也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天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会在室外搭建祭坛,摆放供品,并进行祭祀仪式。

4. 冬至的文化意义除了习俗和祭祀,冬至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冬至节日由来

冬至节日由来

冬至节日由来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标志着阳光到达南半球的最南点。

冬至节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传统。

本文将介绍冬至节的由来及其相关内容。

一、冬至的起源冬至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道家文化和农业文明。

按照传统的农历,冬至是秋冬季节的分界点,也是太阳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极点,因此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短的白昼。

古人认为冬至之后阳光逐渐增加,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祭拜神灵,祈求即将到来的新年丰收和家庭吉祥。

冬至节的庆祝活动中通常会有团聚、宴席和祭祀的环节。

二、冬至节的习俗1.家族团聚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节日,人们通常会选择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共度。

家庭成员互相问候,庆祝冬至的到来,同时也展示着亲情的关怀和珍惜。

2.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习俗。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面团,通常填充有芝麻、豆沙、花生或其他甜品馅料。

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也是祈求家庭和睦和幸福的象征。

3.祭祀祖先冬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上香供奉祖先,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个传统活动有助于加深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戏曲表演在一些地区,冬至节还有表演传统戏曲的习俗。

戏曲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演唱、舞蹈和表演,人们用戏曲形式讲述故事,展示民间智慧和审美情趣。

三、冬至的文化意义冬至节日不仅仅是人们庆祝太阳运行轨迹的有趣方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智慧和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冬至节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作为一个重要的团聚节日,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关心自己的亲人,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冬至节还教会了人们关注农业生产和自然律动,尊重自然环境,并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展现了对历史传承的敬意。

总结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庆祝太阳在北半球的极点,并融合了家庭团聚、吃汤圆、祭祀祖先和戏曲表演等习俗传统。

冬至节日起源

冬至节日起源

冬至节日起源冬至,又称为“冬节”或“冬節”,在中国农历中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日子。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历来在中国乃至一些其他亚洲国家都有着丰富的庆祝活动和文化传统。

那么,冬至节日的起源是什么呢?本文将探讨冬至节日的起源及其相关传统。

一、历史起源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的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在此时期过冬至,是为了迎接阳光逐渐回升的好兆头,以庆祝和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同时,冬至也象征着阴阳交替、阴气消散、阳气回升的节气,对于古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民间习俗1. 迎接阳光冬至的民间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迎接阳光的习俗。

在冬至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向日出的方向祈福,并在室内指定的位置摆放一盆带有“稻谷”装饰的植物,以迎接新一年的来临。

此外,人们还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糖瓜等象征团结和甜蜜的食物。

2. 吃汤圆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由糯米粉制成,形状圆润,象征着圆满和团结。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消灾避邪、团聚全家和延年益寿。

因此,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晚饭中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3. 摸头习俗在一些地区,冬至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摸头习俗。

人们相信,在冬至这天摸头能够避邪和驱灾,同时也有祛病保健的作用。

因此,家人会相互摸头,亦或让年长的人摸小孩的头,以祈求健康平安。

三、寓意与传承冬至节日的寓意和传承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迎接阳光和吃汤圆象征着团结、温暖和幸福。

而摸头习俗则寓意着祝福和延年益寿。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冬至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

冬至节日不仅是迎接阳光逐渐回升的好兆头,也是庆祝和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的重要节气。

冬至的民间习俗包括迎接阳光、吃汤圆和摸头习俗,这些习俗寓意着团结、团圆和祈福。

冬至节日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冬至节,祈愿来年充满阳光和喜悦!。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的来历和风俗1冬至的由来: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

),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

),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1.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吃水饺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冬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冬至,即每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中国古代,冬至是一个被人们广泛庆祝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民俗意义。

一、冬至的由来与历史意义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史书记载,冬至起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传统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分界点,也是阴气最重的时刻。

在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最南端。

因此,冬至被视为阴阳最重要的平衡点,象征着日照逐渐增长,万物生机即将复苏。

冬至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转折,也是农耕社会的重要节点之一。

农民们在冬至这一天完成了繁重的农忙工作,开始享受丰收后的喜悦与安宁。

此时,亲友团聚,共同庆祝,也意味着冬季的到来。

二、冬至的庆祝活动与习俗1. 吃汤圆汤圆是冬至最典型的食物之一。

人们相信,食用汤圆可以驱寒、增加身体的阳气。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并在晚上一起品尝。

这象征着团圆和温暖。

2. 冬至祭祀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在古代,人们会设立祭台,摆放祭品,感恩祖先的关怀和保佑。

这一传统至今仍有人延续,通过祭祀回忆先人,传承家族的血脉。

3. 饮菊花茶冬至也是饮用菊花茶的好时机。

菊花茶有着消暑明目的功效,人们认为饮用菊花茶可以清除体内热气,减少过度神经紧张。

因此,许多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准备一壶菊花茶,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尝。

4. 打秧歌在一些地方,冬至也是打秧歌的传统时刻。

秧歌是中国古代乡村民俗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旨在祈求来年丰收和福运。

人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共同跳跃和欢笑,庆祝冬至的到来。

三、冬至的文化意义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冬至庆祝活动的举行,以及相关习俗的传承,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于家人团聚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冬至还象征着人们对于冬季的期盼和对春天的渴望。

在古代,冬至标志着农历年底的到来,而新年则意味着春季的开始。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冬至节的由来冬至节的由来冬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也就是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节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而冬至这一天也被视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

下面将从历史、传说和习俗三个方面介绍冬至节的由来。

一、历史渊源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庆祝冬至节了。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相信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标志着一年的酝酿和结束。

冬至节也被视为冬天的开端,表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二、传说故事关于冬至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淮南子》中的“日中之河”传说。

相传有一位叫做尧舜的尧帝的重臣,他在冬至这一天回家时看到太阳在天空中到达最低点,他非常震惊和担忧。

于是,尧帝决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仪式,以祈求太阳的重生和新的希望。

“日中之河”传说承载着人们对于冬至节的祈愿和期待,也成为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象征。

三、习俗传承冬至节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传统,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一些地方会挂红灯笼和彩带,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舞龙和击鼓,以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人们还会品尝冬至节特色的食物,如汤圆、豆腐脑等。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一种叫做“冬至饺子”的传统菜肴也是不可缺少的。

此外,人们还会给长辈或亲友送上祝福和问候,并共同庆祝冬至的到来。

总结冬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新年和新希望的期盼。

通过庆祝冬至,人们祈求太阳的重生,同时也祈愿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幸福。

冬至节的由来既有历史根基,又有传说故事的渲染,再加上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使得冬至节成为了一个团聚、欢乐和祈福的节日。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冬至节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庆祝冬至节,人们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还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精选7篇关于冬至的来历篇一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节气的来历篇二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

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

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

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

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

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故事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故事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故事一.冬至的来历在25_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人们最早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二.冬至的风俗圆仔贴门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9],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三.冬至故事冬至传说之一来源于上古帝皇——黄帝和尧帝.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策(ce或jia),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中国上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冬至传说之二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与疫鬼有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汤圆与汤圆的原名〝冬至团〞有关,且汤圆有团圆之意,预示冬至后即春节相聚一堂的大团圆之义.现在,人们多用第二个来解释,即团圆之意.而关于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则越来越少人知道.其实,该习俗是来源于民间故,即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在古代,其实人们在冬至日用糯米饭包裹各种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是既祭祖又赠送亲朋好友的.冬至传说之三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医治耳朵〝冻疮〞有关,即北方的`〝捏冻耳朵〞习俗.传说该习俗来源于汉代的南阳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把它称之为〝饺子〞,也有称〝扁食〞,又或叫〝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因此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这一风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区盛行,到冬至日,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都要食用饺子,即民间俗语相传:〝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因为冬至日到来,意味着要进入更冷的阶段,为了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就食用长相类似耳朵的饺子予以保佑.所以,我们会发现,不论身处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新的一年.冬至传说之四吃混沌与西施有关.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在>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因与〝混沌〞发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冬至传说之五吃馄饨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为了驱赶恶人.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和故事。

2024冬至的来历和讲究_冬至的习俗

2024冬至的来历和讲究_冬至的习俗

2024冬至的来历和讲究_冬至的习俗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来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起先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起先。

下面是我整理的冬至的来历和讲究,欢送阅读!冬至的来历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起先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终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起先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始终不变。

至汉代照旧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起先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起先,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此时此刻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冬至的来历及含义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冬至的来历及含义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冬至的来历及含义在我国冬至不单单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是代表寒冷将至的寓意。

至有“到”、”极、最”的意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冬至俗称为“日短”。

他们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四开,又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故冬至有3种意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

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称为一个“九”,即:公历从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

永定河沿岸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数九寒天”,还曾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

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

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

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

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

冬至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

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

煮好后,分给每人一碗。

另外,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

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

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

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

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冬至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公用土圭测景的方法,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年开始的日子,周历中的正月即夏历中的十一月,汉代时,汉武帝采用夏历,将正月和冬至分开,从此开始专门过冬至节,并一直延续至今。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在汉代的时候,有祭天的说法,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从冬至日开始,天地间的阳气会慢慢加强,也说明进入了下一个循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所以皇帝会在冬至的时候祭天,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数九九也是冬至的一个风俗,意思是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是一个节点,一个九个节点81天,过完之后冬季也就结束了,进入了春天,数九九在全国都是比较流行的,而且在冬至的时候,北方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

在冬至的这个日子,不能嫁娶,也不适合搬家,也不要选择这个日期开业,最好不要在这天办喜事,要知道冬至是一个祭祖的日子,是比较沉重的日子,所以不要办喜事,同时这个日子,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冬至的来历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人们最早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风俗1、风俗活动:享祀先祖,办宴席。

冬至节气时有拜神祭祖的来历,因此,传统的家庭会在冬至节气时办宴席、拜祭亡人和举行祭祀先祖的活动,祭祀活动一般是以家庭或者宗族进行的,体现了中华血脉的传承。

2、饮食风俗。

冬至节气时有吃饺子、吃馄饨、吃汤圆、吃羊肉汤等饮食风俗。

冬至节气吃的食物体现了该地域的农业水平和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饮食习惯就变成了一种地域风俗,通过不断的往来和融合,南方人也会在冬至节气时吃饺子,北方人也可能在家里煮汤圆吃。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的来历冬至,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

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

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

唐朝皇帝会着盛装出席活动,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的风俗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

并逐渐发展成节日宴饮活动,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

在冬至这天,也是如此。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冬至习俗。

祭祖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灾,祈求来年减少饥荒与死亡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至今,我国南方沿海一带还延续着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等。

在南方一些地方,还会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吃烧腊与姜饭潮汕地区有“东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也叫“添岁”。

吃烧腊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

吃姜饭则是时节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适合进补,冬至煮腊味姜饭,适合时令。

在冬至这天,广东人还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吃年糕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冬至丸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时节的习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对于中国人来说,冬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习俗。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记载,早在 2500 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

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这是因为冬至不仅是节气的转换点,也与岁时祭祀、历法推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周朝,冬至日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到了汉朝,冬至成为官方例行放假的节日,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人们互相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在各地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在饮食方面,冬至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北方地区,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

民间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吉祥,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可以防止耳朵在寒冬中被冻掉。

而在南方,汤圆则是冬至的主角。

汤圆寓意着团圆、圆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此外,江南一带还有在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除了美食,冬至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祭祀祖先。

这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的方式。

祭祀活动通常庄重而肃穆,人们准备丰盛的祭品,向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在一些地区,还有“画九”的习俗。

所谓“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从冬至开始,每天用颜色涂染一瓣,涂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涂完,就出了“九”,春天也就到了。

这种富有诗意和情趣的习俗,不仅是对寒冬的一种记录,也是对春天的期待。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详解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

周公还把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这便是冬至的最初由来。

从天文角度来看,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白天会一天天变长,夜晚则逐渐变短。

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有着特殊的意义。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在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在这一天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互相祝贺。

冬至的习俗丰富多彩,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也有一些常见的习俗在许多地方都被传承着。

吃饺子是北方冬至的重要习俗之一。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至今,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在南方,冬至则盛行吃汤圆。

汤圆象征着团圆、圆满,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可以用来祭祀祖先,也可以互赠亲朋,表达祝福。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_冬至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_冬至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下面小编整理了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来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的习俗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中国台湾民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中国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北方人最重视的节气

冬至北方人最重视的节气

冬至北方人最重视的节气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北方人最重视的节气之一。

在北方地区,冬至在农历十二月初九或初十,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北方人将冬至视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冬至的习俗和风俗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

本文将介绍北方人最重视的节气——冬至,并探讨其中的节日庆祝习俗和民俗文化。

一、冬至的含义和起源冬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比夏至短,标志着我们能真正进入冬季。

冬至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寓意着阳气从此开始逐渐增长,寓意着新的一年农作物生长力的开始。

据史书记载,冬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商朝时期。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重要时间节点,对农业生产和天文气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帝王还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庆典,向天地神明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冬至的庆祝习俗冬至是北方人最重视的节气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冬至的庆祝习俗也有所演变。

以下是一些北方地区常见的冬至庆祝习俗:1. 吃汤圆:冬至的习俗与吃汤圆紧密相连。

冬至这一天,北方家庭会准备汤圆,作为团圆的象征。

汤圆是由糯米制成的,象征着全家人的团聚和幸福美满。

吃汤圆的习俗在北方地区代代相传,成为冬至的传统之一。

2. 煮饺子:除了吃汤圆,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也会煮饺子。

饺子在北方有“年糕”的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北方人相信吃饺子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包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团圆的时刻。

3. 冬至饭:冬至这一天,北方人还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冬至饭。

冬至饭是由很多传统菜肴组成的,例如炖鸡汤、炖排骨、煮白菜等。

这些菜肴以其温暖和营养丰富而受到北方人的喜爱。

4. 挂蒜蓉:在一些北方地区,冬至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挂蒜蓉。

据说,在冬至这一天,用细绳子穿上蒜瓣,然后将蒜瓣挂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灾。

这一习俗在北方地区流传已久,被视为保护家庭平安的神秘力量。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标志着寒冷季节的正式开始。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和自然变化来确定节气。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就会慢慢变长。

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认为它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逐渐回升,阴气逐渐消退,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

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冬至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吃饺子。

在北方,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时节看到百姓耳朵冻烂,便用面皮包裹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做成“娇耳”分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耳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而且,饺子形状像耳朵,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

包饺子也有讲究,馅料丰富多样,有韭菜猪肉馅、白菜猪肉馅、虾仁馅等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

其次是吃汤圆。

在南方,汤圆是冬至的主角。

汤圆象征着团圆、圆满,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汤圆的外皮用糯米粉制成,馅料有芝麻、花生、豆沙等,口感软糯,甜而不腻。

除了自己在家做汤圆,现在也有很多人会选择去超市购买现成的汤圆。

再者是喝羊肉汤。

在一些地方,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羊肉性温,能抵御风寒,滋补身体。

寒冬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下肚,让人浑身都暖洋洋的。

此外,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冬至这一天,很多家庭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一些地区,还有赠鞋的习俗。

在古代,妇女会在冬至这一天向公婆敬献鞋袜,以示孝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下面我整理了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来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下面我整理了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来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各地习俗
冬至各地习俗:广东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

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

有的地方冬至宴客
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在这天,除了要吃团圆饭、吃汤圆。

冬至各地习俗:宁波
"吃了汤果大一岁。

",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

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

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冬至各地习俗:长沙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

举行祭祀仪式。

各家还有吃糯米饭,做霉豆腐,烟熏腊肉。

冬至各地习俗:福建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贴丸"、"馈丸",丸子的颜色有红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珑的玩具,如做成猪头、猪脚,还有荔枝、桃、香蕉,象征兴旺吉祥。

冬至各地习俗:杭州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这样寓意着"吃剩有余"。

冬至各地习俗:江苏
在江苏,人们非常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

有的人家以黄酒加糖浆制成冬阳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