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__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
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
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
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
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
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
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
例如:500克+1500克=20__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
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
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 本课是⼆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是建⽴在学⽣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较⼀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在教学中让学⽣充分感受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发现两种情况: 第⼀种情况:⽤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长度。
让学⽣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样呢?由此启发学⽣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测量。
第⼆种情况:⽤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体会到:因为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通过动⼿实践感受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引出在⽇常⽣活中为了准确、⽅便的表⽰物体的长度,⼈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规定,由此引出厘⽶尺,为后⾯学习厘⽶和⽶作了铺垫。
最后通过“做⼀做”、“量⼀量”等活动加深学⽣的认识。
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篇⼆】⼩学⼆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部分学⽣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
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突破,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剪纸⼩⼈呈现学⽣游戏的情节,引起学⽣们关注⾝边的数学。
⼀年级的孩⼦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
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课本情境,孩⼦们不会很感兴趣。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曾教授过《长度单位》这个单元。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也获得了一些反思和经验教训。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不深入。
在开始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讲解了米和分米的概念,并且通过比较身高和课桌的长度来帮助学生理解。
然而,我并没有深入让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标准长度单位,为什么要选择米作为标准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应该更注重让学生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入的长度单位概念。
另外,我发现学生在使用测量工具时存在一些困惑。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准备了卷尺和直尺等测量工具,让他们进行实际测量。
然而,有些学生不太熟悉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我意识到在教学前应该先对测量工具进行介绍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单位换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我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学习了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
然而,部分学生仍然无法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我反思发现,我在教学中没有创设足够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主化地进行换算练习和思考。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推理,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针对这次教学的反思和经验教训,我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首先,我会更加注重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会更加重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准确性。
再次,我会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我会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长度单位》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教学上的问题。
这让我反思并总结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经验教训。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的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
如果能小组活动,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因为活动中,时间不够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
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的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
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对量的的计量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悟计量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量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我将这个难点分解成两个小难点:1、什么是量?如:表示一枝铅笔又多长(教师演示),可用1厘米长的一段来计量,量得这枝铅笔有12段,说明这枝铅笔的长为12厘米。
2、计量单位是怎样产生的?使学生明确:古代(直接比较),现代(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计量的标准),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
如:一寸、一米等不同的计量单位,给后来人的交易带来不便,慢慢才逐步统一精确的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落实的比较好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
让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积累关于实际物品的长度概念,对于孩子建立长度单位的直观概念很有帮助。
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个别孩子因发育差异,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力求教学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
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对量的的计量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悟计量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量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我将这个难点分解成两个小难点:1、什么是量?如:表示一枝铅笔又多长(教师演示),可用1厘米长的一段来计量,量得这枝铅笔有12段,说明这枝铅笔的长为12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肯定困难。
虽然一年级第—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拟一些物体的长短。
但本学期是在此根底上,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援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法来援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适宜的单位时,一局部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累积有肯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累积。
针对班里这局部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拟,商量选择适宜的单位长度。
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使同学在熟悉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娴熟地把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精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对于这一学问点的把握过程,同学却是很简单消失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
有些同学很简单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
二是没有精确把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
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
个别同学很简单忽视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
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当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
三是个别同学会消失在做题时没有仔细审清题意的现象。
例如:500克+1500克=20xx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
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同学简单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消失错误。
针对上述出错缘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策略: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同学进一步娴熟地把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
二是使同学切实把握辨析清晰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方法,能正确判别它们之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
三是使同学能娴熟把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即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相应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等。
经过尝试,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同学能较娴熟地把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精确率明显提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看、测量活动,使同学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同学熟悉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同学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育同学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同学观看力量,动手力量,使同学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实力还未形成,感性相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肯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亲密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验学习数学学问。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分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老师的细心打算、学生的全员参加,的确使学生对学问的驾驭、爱好的激发、阅历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气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胜利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加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相识,切实理解学问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打算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快乐且主动主动,我发觉到一些后进生的心情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阅历,从而实现其相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推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布客体而获得客体的学问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视察、操作、探讨┉┉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试验、试验及视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寻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相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相识。
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虽然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但本学期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班里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
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
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3、《角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1、以一个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导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
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题: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用实物(回形针、三角形、小棒)量数学书,文具盒,课桌等物体。
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物体,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我把全班分为14个小组,每组4人,活动的学具是统一安排的,每组3种,学生的'选择较多,通过对比,学生的认知会更直观。
本课的难点是估测,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培养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交流各自的估量方法,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借鉴别人好的方法,比如配套的练习三,我们已经估计到小刀是3个立方体的长度,而橡皮比小刀长一些,于是有小朋友只看“多”的这“一些”是几个立方体的长度,再把3加上这个“几”便得出答案,这显然比重新用立方体去估测要简单得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记一记,以明白应用数学的价值。
由于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处于从假期到学校生活的过渡状态,学习效果并没有预设时理想。
同时有效地组织课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入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部分是下节课开始要注意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上存在困难。
当我给学生们展示了一条线段,要求他们用不同的单位度量时,有些学生很难正确地转换单位。
例如,当我要求他们用厘米和毫米度量时,一些学生会困惑于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应该采用更具体和直观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
例如,我可以拿一个长度为10厘米的小木棍和一个长度为1毫米的小绳子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
其次,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命名和表达方式不够熟悉。
在练习中,当我给学生出示一个长度时,他们有时会看不懂这个长度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这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命名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练。
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的实例,例如厘米、米和千米,并重点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转换方法。
通过实例的介绍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我可以增强学生对这些单位的记忆和理解。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在计算长度时容易出现粗心的错误。
例如,他们在加减长度时容易忽略单位,并且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单位一致上。
为了帮助学生避免这些错误,我可以在解题过程中特别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单位的运用。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场景不够熟悉。
在某个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并将其转换为不同的长度单位。
然而,一些学生并不知道这些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应用情境,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测量教室的长度并将其换算为步长、厘米和米,并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
最后,我认为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
例如,在游戏中,我可以给学生一些不同长度单位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的长度大小排列顺序,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单位。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 xx 单位》授课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看法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想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觉必然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授课中要取材于生活,亲近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领悟,使学生经过亲自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经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看法。
在此次《长度单位》授课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比较、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差异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有物体的本质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加,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授课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碰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加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确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觉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快乐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经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考据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谈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立更多的操作实践机遇,供应丰富的感性资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可以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搜寻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平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认识。
因此,我将“厘米”作为授课的基点和重点,第一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解析、抽象的能力,在授课“厘米”这一看法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
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
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成功之处: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cm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cm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一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
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
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
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
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
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