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讲稿

市政管理学讲稿
市政管理学讲稿

市政管理学

主讲:李宏伟

第1章导论

1.1 市政与市政管理的含义

1.1.1 城市与市

城市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聚集地。从词源学上看,“城”与“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四周筑有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市:交换和贸易的场所。

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市”的发展。交易的扩展要求设立相对固定的贸易市场。“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现在所谓的城市。中国城市的萌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市”属于行政建制的一种,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清代以前,中国没有“市”的建制。直到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城乡分治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后,市建制逐渐发展为广域型市,每个市在行政区划上都包含大片的农村地区,市政府同时承担着农业和农村管理工作。

市管县体制是中国地方治理区别于西方的显著特征。

1.1.2 市政的含义

市政: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

广义的市政包括: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规划、公共财政、政府规制、公共服务、土地和不动产、人口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公共事务。

1.1.3 市政管理的含义

含义: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不同于私人管理,市政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公平与责任;公共选择和利益聚合。

基本使命: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体:传统——单中心管制,城市政府是唯一的权威性管理主体;现代——多元管理,城市政府为主导,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社区自治组织、民办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及广大市民。

1.1.4 市政管理的原则

以人文本: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

系统管理:考察系统内容相互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

法治透明:管理过程应当依法行政,保持公开透明

利益平衡:综合权衡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公众参与:发展和完善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权

成本效益:城市善治要求以合宜的成本投入取得最优成效

1.2 市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1.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2.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3.市政管理学应运而生

1.2.1 西方的市政管理学研究

1. 20世纪初:市政管理学逐渐成为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领域。早期研究主要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侧重于研究市议会、市政府及其相互关系。

2.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城市财政、税收、治安、教育、司法、消防等领域,开展了很多专门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对城市社区的研究最为著名。

3.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市政管理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吸收了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和互相渗透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1.2.2 中国的市政管理学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市政管理学的教学和科研进展也比较缓慢。

1927年:出版的《市政学纲要》是中国早期的市政管理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1949年以前:旧中国的高校教育曾开设有市政管理学课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市政管理学也在被撤销的科目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重新开设了市政学或市政管理学课程。90年代初,市政学被列入高等自学考试课程;

21世纪以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院系先后开设城市管理专业。

1. 市政学、市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

2. 市政学是老术语,建立在政府(公共领域)与市场(私人领域)二分法的基础之上,强调市政当局对城市公共事务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管制权。

3. 市政管理学引入了工商企业组织的管理理念,倡导将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引入城市公共管理之中,以提升城市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4. 城市管理学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新视野,认为城市公共管理是多中心的自主治理过程,除城市政府之外,公营事业部门、第三部门、志愿组织、营利性企业以及市民个人,都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1.3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3.1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与城市化

2.市政管理体制

3.市政管理主体

4.市政管理客体

5.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1.3.2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实证研究法

4.规范研究法

1.4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

2.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益;

3.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利于提升公众满意度;

4.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可以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1.1 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汇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建筑、资本、文化、科技等)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国际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

1. 根据人口密度,如日本规定人口密度找过4000人2的区域为城市;

2. 根据人口规模,如在加拿大,1000人以上的居住区就被视为城市;

3. 行政划分法,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地位、人口规模等划分;

4. 职业界定法,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作为划分城乡的标准。

城市的基本特征:

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非农业人口、经济资源、财富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社会分工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多种经济、社会、文化功能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物质、能量、资金、信息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北京精神

2.1.2 城市的历史发展

1. 古代城市的发展:以商品交换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形成,是早期城市的雏形,出于筑城御敌以保护部落、首领及富人的需要,出现历史上最早的城南城市。

2. 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以欧洲为先导,工业革命导致城市数量加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世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3.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表现: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

2.2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2.2.1 城市的复合功能

1. 生产中心功能: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

2. 商业中心功能:商品流通和贸易集散地

3. 交通中心功能:通常沿江、沿海、沿路

4. 信息中心功能:有专门的设施传播信息

5. 政治中心功能: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

2.2.2 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

大都市区( , 也称),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大都市区通常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周边社区。1910年,美国在人口统计中首次使用“大都市区”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化趋势也十分明显。

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大都市区的企业数目和集中程度远远超出非大都市区。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今天,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心经济所在。

2.3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2.3.1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广义地看,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数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文化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是个外来语,英文为,其字面意思是指“使具有城市属性”。也有学者将“”译为“都市化”或“城镇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3.2城市化特征:

1.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

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4.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

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测量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方法有:城市非农业人口测量法、城市土地比重测量法、城市化人口增长速度测量法、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测量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城市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测量公式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

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规模、数量和非农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2.3.3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 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洲,这是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2. 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城市化迎来了普遍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走上了自主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化的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趋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猛。

2.3.4世界城市化的演进模式

世界城市化演进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模式。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分的自然过程。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摆脱了殖民统治,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向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即“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2.3.4 城市化的类型

1. 同步城市化

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和德国,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其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呈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

2. 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速度,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向城市,尤其是向首都等大城市迁移,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城市化速度超出了城市发展的实际承受能力。墨西哥、巴西、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就曾出现过度城市化的不正常现象。

3. 滞后城市化

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农村人口的“两栖化”和城镇发展的无序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4. 低度城市化

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化。如东非、西非、中非和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

5. 逆城市化

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过程,不是城市人口重新回归为乡村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逆城市化”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和乡村扩散,大城市的绝对人口下降,郊区和小城镇人口呈增长态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4 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2.4.1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1842—1948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2.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3.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4.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5.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

2.4.2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

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进程;

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2.4.3 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

1.从总体上看,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长期的重工业优先政策;二是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3.城市化滞后的积极效应: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迁徙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避免城市出现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

4.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1)城市化滞后制约农业规模经营。(2)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3)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4)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2.4.4 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主张以大城市建设为主,另一种观点主张以中小城市建设为主。在公共政策层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倾向于以中小城市建设为主。

首先,大城市的硬件投资和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善,大城市潜能获得极大释放,吸纳非农业劳动力能力大大增强。其次,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相比较,中国城市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最后,由于各地经济和地理条件不同,中小城市发展也应该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不宜一哄而上。1989年12月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随着城市功能的发展与完善,上述城市化方针日益受到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实践看,“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一些特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使城市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亦庄开发区。

事实表明,“一刀切”的城市发展政策是不现实的。中国城市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同区位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城市,其发展应各有侧重。

2007年10月,中国制定和颁布了新的《城乡规划法》。新法废止了1989年《城市规划法》关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转而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从国家整体城市化格局看,应当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龙头,中等城市为中心,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

2.4.5 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创新

1. 中国城市化的政策调整

优先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政策,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2. 城市群的概念和含义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3. 城市化发展的新思维(书上观点:为什么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1)城市群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功能。(2)城市群发展战略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3)城市群发展模式有利于提升环境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4)城市群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消费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3章城市管理理论

3.1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3.1.1 私人部门的含义

1.私人部门的概念

所谓私人部门,即私人领域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市场交换活动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具体地讲,私人部门包括各类企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对于私人领域的事务,私人部门拥有自主决策权,基于自愿达成交易行为。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接受政府干预或行政指导,而在于以何种机制作为最基础性的组织方式。私人部门以市场的自愿交易和自发秩序为核心机制来组织社会行动,而公共部门基于公共选择行为,依托公共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指挥命令来组织社会行动。私人部门并不排斥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存在。

2.私人部门的特征:行动主体的自主性、行动主体的平等性、私人行为的互惠性、市场交易的竞争性、私人行为

的契约性。

3.1.2 私人部门的优势

1.从行动过程看,私人部门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商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为买卖提供服务的中介人。他们各自实行分散决策,自主提供或消费私人产品和服务。

2.私人部门的优势在于:(1)私人部门的分散决策能够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2)市场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3)市场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

3.1.3 公共部门的含义

1.公共部门的概念

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行动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体系。一般指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它们主要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部门负责管理公共事务,谋求公共利益,不以盈利为目的。

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1)政府具有征税权、禁止权和处罚权。它可以凭借公权力,强行获得政府收入,禁止某些社会活动,对违法者实施处罚。(2)政府可以通过产权等强制性制度安排,为经济主体的活动提供激励约束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进行管制。(3)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2.公共部门的特征:共有产权、公共利益、集体行动、非市场化。

3.1.4 城市公共部门

当前,中国的城市公共部门主要包括:

(1)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共市委在城市管理主体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它统一领导城市各项公共事务,制定城市治理的基本政策。市工会、市妇联、团市委等人民团体,以及各民主党派,均接受中共市委的直接领导。

(2)政府。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指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3)事业单位。它们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延伸,主要提供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服务。

(4)国有企业。即政府投资的企业,分为央属企业和地方企业,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分级管理。

(5)其他公共部门。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

3.2 市场失灵与公共管理

3.2.1 市场机制的功能

(1)需要满足功能;(2)情报传递功能;(3)检验评价功能;(4)资源配置功能;(5)激励创新功能

3.2.2 市场失灵问题

1.市场失灵的含义

亚当·斯密“自由放任”古典经济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假设,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市场状态。当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市场机制就难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经济活动提供最为直接的理由。相应地,市场竞争的效率则成为政府经济活动的必要约束。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失灵,单纯靠

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状态。

(1)内在功能缺陷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2)外部条件缺陷是指市场发挥最佳功能所要求的理想外部条件难以得到满足。

2.市场失灵的表现

(1)公共产品问题

公共产品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出发点。广义的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政府提供的物质化产品和非物质化服务体系,还包括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制度体系。公共产品是社会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其消费并不排他,个人即使没有付费也能够享受好处,因此人们普遍存在免费“搭便车”的心理,即希望别人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有效供给。

(2)外部效应问题

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性,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它具体表现为:交易双方在经济活动中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给社会中的第三方带来额外的收益或损害。

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如果一种行为具有正外部效应,常常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相反,如果一种行为具有负外部效应,在缺少外部约束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就会受到激励。政府可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遏制和消除负外部性行为,激励正外部性行为。

(3)市场垄断问题

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甚至出现独家垄断的局面。厂商通过控制产量来提高价格,甚至成为市场价格的单方面制定者,形成远远高于实际成本的产品价格。没有竞争的垄断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停步不前,市场经济效率低下。

垄断现象大体包括资源性垄断、技术性垄断、经营性垄断、自然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

最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是行政性垄断和自然性垄断,这两者是市政管理需要重点应对的领域。

(4)信息不对称问题

市场交易中各方占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信息不对称不仅不能被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扩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侵害另一方的利益。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逆向选择。即质量差的产品获得优先交易机会,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2)道德风险。即市场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后,一方出于扩大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做出对另一方不利的行为。

(5)分配不公问题

由于天赋和能力存在差异性,即使个人被赋予相同的发展权利和机遇,其收入水平也可能相差巨大。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而且会扩大收入差距,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随着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社会割裂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市场不均衡导致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存在差距,市场垄断使经营者获得超额利润,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区域性收入差距等,都会引发分配不公问题。

(6)宏观经济问题

市场经济中,各分散的经济决策主体都只关心自己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却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引起价格变化的信息反馈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各个分散决策主体作出行动反应也有时滞性,加之信息不对称或判断失误引发非理性行为,容易引起市场总供求失衡,造成经济剧烈波动。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它不仅具有滞后性,而且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宏观经济难免会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和总量失衡。

3.2.3 公共管理的使命

市场失灵问题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正当性和合法性。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公共管理作为一种代替市场竞争的治理机制,就会成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公共管理的基本使命在于:

1.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 纠正外部效应的不良影响;

3. 消除市场垄断的不利影响;

4. 矫正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

5.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 保障宏观经济稳;

7.推动发展和进步

3.2.4 政府失灵问题

1.政府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由,但市场失灵只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一些领域,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理市场办不好的事情,结果却发现政府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进一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选择学者.布坎南就指出,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公务员组成的群体,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也并非全知全能,大彻大悟者。另外,现实社会具有高度复杂性,即使政治家主观上希望把事情办好,也会因为遇到很多困难而没有办好,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2.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府部门扩张。(2)公共决策失误。(3)政策执行低效。(4)行政成本高。(5)再分配不公。(6)政府腐败。

3.3 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3.3.1 城市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奥尔森:凡是不能适当地将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城市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3.3.2 城市公共产品的类型

纯公共产品:能够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条件的产品(如警察和路灯)。

准公共产品:(1)俱乐部产品是一种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的产品。(如公园、电影院、桥梁);(2)公共资是一种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的产品。容易出现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公地悲剧”问题。(如公共河流、公共草坪)

3.3.3 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1. 政府的职能

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这就容易使人产生免费“搭便车”心理。因而需要通过一种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政府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组织和执行公共产品供给。它通过强制性的征税权获取财政收入,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市政管理就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实现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而由公共部门负责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2. 区分供应与生产职能

政府需要“供应”公共产品,并不等于政府应当直接“生产”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应”需要区分开来,前者既可以由私人部门承担,而也可以由公共部门承担,而在公共服务的生产方面,要允许在生产这些服务的机构之间开展最大限度的竞争

“供应”涉及一系列的集体选择行为,包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应对什么样的私人活动进行规制,所应用的规章制度和类型是什么;需要筹措的收入数量,如何筹措(税收还是“使用者付费”形式);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安排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生产”,是指将资源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性过程,即制造某种产品和提供某种服务。

3. 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

政府:政府直接生产具有纯公共产品属性的物品和服务、政府间接生产、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生产、政府部门出资购买私人产品或服务为公共所用。

私人部门:前提条件——公共产品在技术上具有可分割性、只能提供准公共产品、提供的公共产品要在法律上给予保护。

第三部门:即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具有自愿性、自治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具有贴近基层、灵活、弹性和高效的优势。

3.3.4 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形式

3.4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

3.4.1有限政府理论

有限政府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而由公共部门负责安排公共产品的提供。城市管理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只能是有限政府而不能是全能政府。

3.4.2服务型政府理论

服务型政府是针对管制型政府的弊病而言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公民本位,政府活动必须以人民的同意为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1: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称为() 1. 城市性质 2. 城市规模 3. 城市职能 4. 城市类型 2: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城市人口收入水平 3. 城市劳动力构成 4. 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3: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指标是() 1. 自然条件 2. 城市设施 3. 国民收入 4.社会经济效益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 1. 城市人民政府 2. 市民 3. 城市公共事务 4. 市民生活 5 :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1?低度城市化 2. 过度城市化 3. 过量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 6: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1. 市人大 2. 市政府 3. 市委 4.市政协 7: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 1. 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3. 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4.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 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 功能社区 4. 公共社区 9: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1. 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2. 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3.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4. 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10: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1. 积极型城市 2. 消极型城市 3. 向心型城市

《市政管理学》讲稿(精简版)

市政管理学 主讲:李宏伟 第1章导论 1.1 市政与市政管理的含义 1.1.1 城市与市 城市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聚集地。从词源学上看,“城”与“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四周筑有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市:交换和贸易的场所。 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市”的发展。交易的扩展要求设立相对固定的贸易市场。“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现在所谓的城市。中国城市的萌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市”属于行政建制的一种,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清代以前,中国没有“市”的建制。直到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城乡分治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后,市建制逐渐发展为广域型市,每个市在行政区划上都包含大片的农村地区,市政府同时承担着农业和农村管理工作。 市管县体制是中国地方治理区别于西方的显著特征。 1.1.2 市政的含义 市政: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 广义的市政包括: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规划、公共财政、政府规制、公共服务、土地和不动产、人口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公共事务。 1.1.3 市政管理的含义 含义: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不同于私人管理,市政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公平与责任;公共选择和利益聚合。 基本使命: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体:传统——单中心管制,城市政府是唯一的权威性管理主体;现代——多元管理,城市政府为主导,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社区自治组织、民办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及广大市民。 1.1.4 市政管理的原则 以人文本: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 系统管理:考察系统内容相互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 法治透明:管理过程应当依法行政,保持公开透明 利益平衡:综合权衡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公众参与:发展和完善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权 成本效益:城市善治要求以合宜的成本投入取得最优成效 1.2 市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1.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2.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市政管理学论文

市政管理学论文

运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运行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站在新的起点,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而且深远的意义。加强城市运行管理不仅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走在城市化进程十字路口的中国城市的必然选择。 一、重新发现城市运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化一度被异化为上工程建设项目、修大楼大桥、建大广场大马路这些最具“显示度”的、以钢筋水泥消耗量为重要指标的外延式城市发展之路。城市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更多的高楼大厦、广场桥梁,堆砌更多的钢筋水泥。城市发展最终还是为了通过更高效的城市运行更好的服务市民。随着城市运行工作逐步走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城市管理中长期所诟病的“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正在开始得到改善。 二、重新审视城市管理 要更好理解城市运行,有必要对我们所熟知的城市管理做进一步的审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建设及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运行就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城市运行,服务市民。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专业设计及地方立法行为,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行为,城市运行则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围绕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而产生的所有动态过程。 城市中就每个具体建设项目而言,从规划到建设完工移交运行管理部门,其时间周期是有限的,管理对象和范围也相对明确和具体。而运行管理从时间上相

市政管理学第一次作业.doc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2018100400098 姓名韩雨珂 课程代码110064 课程名称市政管理学 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第一次形考作业(占形考成绩的30%) 第一单元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市政管理 是指对城市的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2、市政管理体制 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市政管理的原则 系统分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法制透明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2、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与城市化、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客体、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 3、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规范研究法 三、论述题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指导市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市政管理人才。 4、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加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率的特点。 2、大都市区 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不断的向周边扩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整体的大都市地区。 3、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4、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俩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简答题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生产要素的聚集性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4)城市系统开放性 (5)城市文化异质性 2、城市的复合功能

市政管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B) .

市政管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B)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发生在世界城市化早期的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形式是()。 A.开放性城市化形式 B.封闭性城市化形式 C.集中性城市化形式 D.分散性城市化形式 2、我国城市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是()。 A.税收管理 B.企业财务管理 C.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D.预算管理 3、住房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城市实行的公房管理制度主要是()。 A.自建自住制度 B.福利住房制度 C.福利房和自建自住相结合的制度 D.福利房和商品房相结合的制度 4、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是()。 A.竞争型 B.营利型 C.企业型 D.事业型 5、决定人们消费总量的是()。 A.生产构成 B.消费构成 C.生产总量 D.经营方式 6、我国城市户口登记和人口卡片的建立()。 A.均以户为单位 B.均以人为单位 C.前者以户为单位,后者以人为单位 D.前者以人为单位,后者以户为单位 7、当前对我国城市社会治安设施进行统筹安排的要求是()。 A.集中指挥、分工管理 B.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C.集中统一指挥、专业管理 D.集中统一指挥、分片管理。 8、我国城市智力开发管理的首要原则是()。 A.智力开发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B.普及与提高的原则 C.德智体相结合的原则 D.引进与消化的原则 9、国外环境污染治理制度的最主要特色是()。 A.采用法律手段 B.采用经济手段 C.采用行政手段 D.采从教育手段 10、乐山大佛在旅游资源中应属于()。 A.地理资源 B.自然资源 C.人文资源 D.来开发资源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请把你认。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3分,共30分) l、我国城市民政工作主要包括()。 A.基层政权建设 B.社会救济和福利 C.安置复员退伍军人 D.优抚烈军属 E.婚姻登记管理 2、我国城市社会集体消费包括()。 A.公共福利 B.建体育馆 C.建医院 D.公费医疗 E.物价补贴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换型的方向是()。 A.稳定型转换为多变型 B.保险型转换为竞争型 C.福利型转换为营利型 D.营业型转换为企业型 E.人治型转变为法治型 4、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是()。 A.核定城市土地面积和使用情况 B.控制土地价格盲目上涨 C.进行土地使用权变动登记工作 D.制定城市土地规划 E.划分土地等级

市政管理学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它的本质特征表面,城市是一定规模的密度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产业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的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2.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3.形成大都社区和大都市连绵带 4.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 5.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 城市快速通道:是指以机场码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邮政电信以及互联网络为骨干的物质和信息流通载体。发达的城市快速通道网络,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大都市连绵带:随着大都市区的发展,一些城市化区域彼此相连,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带。 城市的复合功能:1.生产中心功能 2.商业中心功能 3.交通中心功能 4.信息中心功能 5.政治中心功能 大都市区: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围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周边社区) 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大都市区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条件和基础设施。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郊区化:亦称郊区城市化。指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不断加强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是指一个或两个大都市的作用范围,它一般是以大都市的辐射半径为边界,并以中心城市来命名。城市化的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 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4.在非农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的新特征:1.形成了联结城市及其周边城镇的大都市区 2.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 3.形成了诸多国际性城市 4.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1842-1948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 2.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3.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4.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5.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 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1.重工业优先政策制约了城市化进程;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滞后型城市化的积极效应在于:它始终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城乡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生活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

市政管理学

第一章导论 一、市政管理的含义:所谓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包括城市政权机构、城市政权对城市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对策和管理规律) 二、市政管理的基本使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市政管理的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系统管理③法治透明4、利益平衡 (5)公众参与(6)成本效益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是非农业人口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也是公共服务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公共服务的集聚性(2)生产要素的聚集性(3)城市运行的高效性(4)城市功能的综合性(5)城市系统的开放性(6)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三、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2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3)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5)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6)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四、大都市区:所谓大都市区,是指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超越了行政管辖区的界限,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 大都市连绵带:以几个大城市为中心,连接周边中小城市,共同辐射周边地区。 五、(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城市化是伴随这工业化发展,非农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近代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 (2)城市化的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变2、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聚3、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服务不断向郊区扩展4、新城市不断增设,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3)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 (4)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进程会加速发展; 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市化进程呈减速发展趋势 六、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4)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七、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 (1)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2)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3)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4)城市化滞后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八、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2)城市发展粗放扩张(3)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4)“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5)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九、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模式,其功能和意义在于: (1)城市群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功能

市政管理学(1)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2.消极型城市) 2:部分城市企业和人口迁出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4.疏解成本) 3:社会保障目标是(1.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 4:我国城市卫生管理的重点是(3.妇幼卫生管理) 5:城市的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1.城市结构) 6:一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2.城市教育) 7:城市规模过大往往造成居民远距离上班,再加上交通拥挤会延长居民的乘车行路时间,从而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费用,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2.外部成本) 8:我国的小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4.20万以下)的城市 9:城市政府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土地称为(1.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1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1.财政支出) 1: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正确 2:城市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城市聚集经济效益来体现正确 3:城市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正确 4:城市化的本质是现代化正确 5:城市的主导功能维持城市的运转错误 1:党的市级领导机关是(3.市党代表大会) 2:一个城市的工业生产中心功能叠加上商业中心的功能后,不仅增强其工业中心功能的能量,而且其商业中心功能的能量会迅速放大,被

称为城市功能的(2.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3: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规模过大往往造成居民远距离上班,再加上交通拥挤会延长居民的乘车行路时间,从而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费用,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2.外部成本) 5: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是(2.市民) 6: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是(.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7: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4.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2.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9:我国城市国家行政机关是(2.市政府) 10: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4.城市人口数量)1: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市政协的基本职能正确 2:城市主导功能主要是由城市的主导产业决定的正确 3: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 4:市权力决策的主体是市委错误 5:职能转变是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正确 1: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1.中心城市) 2: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3.公共服务职能)

市政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1.市政 市政是指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义的市政,不仅包括市政工程和市政建设,还包括城市规划、公共财政、政府规制、公共服务、土地和不动产、人口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公共事务。 2.城市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建筑、资本、文化、科技等)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3.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时指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一些领域,人们期望政府能够解决市场办不好的事情,结果却发现政府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反而进一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浪费了公共资源。 4.城市自治 城市自治,是指屮央(联邦)政府或上级政府依法将城市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力交给经城市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0治机关,由该自治机关对城市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 5.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6.市政职能 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广义地讲,市政职能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狭义地讲,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 7.城市政府采购 城市政府采购,是指城市政府及其他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在财政监替下使用公共资金,从国内外市场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指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9.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运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及其服务的总称。

市政管理学任务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代码11006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市政管理学 评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_____ 次任务 共______________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2018 年

任务内容: 设计一份市政管理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问卷播式要求: 认标題 要求:①简明呃要②引起斓資看的池⑧不要采用简电的“问誉锢査紗这祥的标题。 例:竜吋中心城区城市设计'週查冋卷 氛指导语 萼求:①调査人②韶杳目的、內容及范两③被调査人回答问连的慕求 ④表达谢意、委婉、保密等相钿L 例:亲渥的朋古七 愈好HE常愍谢癒養与我们的i可卷躺。为了更好地对我市的中心城区进行合理设计,我们诚挚地邀時您按伍贵誣確议。埴吕本衰罡不记名的,希塑您在境表时不要有任诃倾虑,请追娯您鼻实的恒法认算填写^ 3、个人基本资糾 简明扼真的列出視倜査者对衆的主要特征 列出哪些顶目‘.別岀寥少项弐取块于调萱目的、调查變求。 ?魅别、年龄' 文化程庭 ?单懺职也收入 ?婚姻状■况、冢庭人口、所在地 例:週杳对彙基本情况 h您的文化程虞是(人 人初中及臥下乩高中/中专ZRR高c犬专体科层硕士肚以上 右您的职业是f 打 A?挙生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C?企业員工乱自由职业丿个体经简氐离退休环岗人员 4、调杳内容 调查者所要了解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本島、疔为后果、杰度、直见、巫觉*偏好等,最终収i问旬俸现出来。 洞杳内容 1.您在曲XX市已生活了參文 a. 1—2年 b.K5年u.nn年d.lgso年醞30年以上 2 ■您喜欢盘市吗 a”痕喜难h较喜欢㈡一般〔技不喜欢韵艮不壽欢扛不好说 3?塑对夭台城市环境涓意呜 扎很满童h较満章u.—般d.辕不満賀出很用荷意 弭您对跌市商业文化等去史设剋騎吗 』?很满意b.较満意匚一般丄较不;隠虬很不满意 5、您对XX市公园休稍活动场所i弱音吗 冬很满意X较満意c,-^ d.较不涓意。.很不满意 &?您认为断的城中村改造拆迁有必要吗 a”痕育超要b.有业要口沒有龙畫日.无所谓 人节假吕您最喜歆明腔活动 扎去城外凤.旱区或郊野公园b.去城內公园u迸衔本肓文娱运动匕.其它 生日常生活中您最直欢的舍共活动场所〔可多选) 扎湖南路步行街b.天子矿场G.中山路商业街丘輿体公园 e”莫愁泄公园f.古林仝园呂.鱼嘴湿地尊主态公园 一龙江体肓馆>?天台團书隊博物馆等文化设龍匚其甘 9?您认为综合比较,在汰下叩吟片区主活最有岷引力 a廈楼街道b.^iP街谥匚白下■街谊&玄武街谊 汉栖冒街道土?秦淮街道舟江宁街道丘涌口衛道 引言:市政管理工作是城市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市政管理工作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管理质量的直接体现。为民众提供

市政管理学

市政管理学

1.包容性城市:是指城市中的每个人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种族或宗教信仰,均得以参与 城市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机会。包容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参与式的决策过 程是实现包容性城市的重要手段。 2.诺瑟姆曲线(S型曲线)1975年诺瑟姆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 ①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生产力低下,剩余 劳动力较少,城市工业化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 ②中期:城市化加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 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的增强,表现为大量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③后期: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化主要依赖城市自身的发展,农村剩 余劳动力基本上全部被城市所吸纳,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3.简述城市和市的区别与联系 ①“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②“城市”,是指一个人口密集的居住点,通常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居民大都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是其近邻区域的政治、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邻近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地理概念,是一种 历史存在、一种空间现象。 ③“市”,它是一个行政概念、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在城市地区的地方行政建制。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等相对应术语 4.试述中国现行市政管理体制特色 ①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②政治体制上,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 ③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④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

市政管理学

1: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属于() 1.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2.单一市场制 3.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4.混合市场制 2:狭义的市政主体指城市政权机关中的城市各级() 1.行政机关 2.司法机关 3.权力机关 4.政党组织 3:我国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法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水污染防治法》 3.《城市绿化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1.市人大 2.市政府 3.市委 4.市政协

5: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 1.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2.国家财力 3.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4.户籍制度改革 6:决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功能是() 1.城市的共同功能 2.城市主导功能 3.城市的特殊功能 4.城市的综合功能 7: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4.公共社区 8:部分城市企业和人口迁出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1.内部成本 2.外部成本

3.门槛成本 4.疏解成本 9: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中心任务是() 1.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2.户口管理 3.刑事侦查 4.消防管理 10:体现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是() 1.城市性质 2.城市规模 3.城市职能 4.城市类型 1:联合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在70年代初提出() 1.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2.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2: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主要机构是() 1.公安机关 2.检察机关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狭义的市政客体是城市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对象和内容 1.经济管理 2.社会管理 3.行政管理 4.司法管理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取决于() 1.人口规模 2.产业规模 3.城市经济建设的规模 4.教育规模 3:我国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法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水污染防治法》 3.《城市绿化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城市规模扩大引起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提高企业单位产品的成本,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1.内部成本 2.外部成本 3.门槛成本

4.疏解成本 5:根据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的大小,广州市应划分为() 1.全国性中心城市 2.国际性中心城市 3.地区性中心城市 4.省区中心城市 6: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 1.经济职能 2.规划职能 3.公共服务职能 4.管理职能 7: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3.向心型城市化 4.过度城市化 8:我国实施的退休养老制度属于() 1.社会救助 2.社会优抚 3.社会保险 4.社会互助 9:我国的小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

1.10万以下 2.5万以下 3.25万以下 4.20万以下 10:由于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4.公共社区 11: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是() 1.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2.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3.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12:我国的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 1.100万以上 2.50-100万 3.20?50万 4.20万以下 13:我国城市国家行政机关是()

市政管理目标学任务资料汇总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4 课程名称市政管理学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第一次形考作业(占形考成绩的30%) 第一单元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市政管理 是指对城市的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2、市政管理体制 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市政管理的原则 系统分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法制透明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2、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与城市化、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客体、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 3、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规范研究法 三、论述题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指导市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市政管理人才。

4、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加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率的特点。 2、大都市区 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不断的向周边扩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整体的大都市地区。 3、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4、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俩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简答题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生产要素的聚集性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市政管理学自测练习题与答案

1、什么是市政?什么是市政管理学? 2、什么是市政管理体制? 3、市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述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三、简答题 1、答: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权机关和政治事务。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行政机关和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广义的市政管理,是指城市政权机关为有效管理辖区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公共事务,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管理,是指城市行政机关为维护辖区内的公共秩序和满足市民需要,而对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各项活动及其过程。本书所理解的市政管理,均属于狭义的市政管理。 2、答:市政管理体制是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3、答:市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即:①城市与城市化;②市政管理体制;③市政管理对象;④市政管理规律。 四、论述题 答:在我国,市政管理学属于新兴的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关知识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探索市政管理的基本规律,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促进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治化和高效化,以及培训大批市政管理人才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地说: 第一,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指导市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第第三,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市政管理人才;第四,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加快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城市?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国际上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有哪些? 3、发达国家在城市化速度趋缓时,其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哪些新特征? 4、大城市具有哪些中小城市难以替代的优势? 5、哪些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 1、试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2、简论逆城市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简答题 1、答: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城市的基本特征是:①生产要素的集聚性。②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③城市功能的综合性。④城市系统的开放性。⑤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2、答:国际上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有四种:①根据人口密度划 分;②根据人口规模划分;③行政划分法;④职业界定法。 3、呈现的新特征是:①形成了联结城市及其周边城镇的大都市区;②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③形成了诸多国际性城市;④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4、答: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难予替代的优势是:①大城市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②大城市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大城市的发展可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④特大城市向国际城市发展,有利于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区域优势。 5、答: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有:①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②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③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⑤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市政管理学-第一次作业复习过程

市政管理学-第一次作 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2018100400098 姓名韩雨珂 课程代码 110064 课程名称市政管理学 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第一次形考作业(占形考成绩的30%) 第一单元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市政管理 是指对城市的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2、市政管理体制 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市政管理的原则 系统分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法制透明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2、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与城市化、市政管理体制、市政管理主体、市政管理客体、市政管理规律和方法。 3、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规范研究法 三、论述题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指导市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市政管理人才。 4、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加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率的特点。 2、大都市区 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不断的向周边扩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整体的大都市地区。 3、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4、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俩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简答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