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工作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196地震勘探作业属于能源开发过程中了解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地震勘探作业开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复杂结构至关重要,地球的内部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还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隆升带等[1]。

通过精细的三维解释,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地球深部结构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预测地下资源的分布,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这对于有效开发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

研究主要是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层位以及变速做图等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1.1 相干数据体的技术原理在进行油气资源勘探作业时,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任务,断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重要构造,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反射波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地下结构的变化,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校正、剖面叠加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3]。

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深度信息,通过速度分析,建立地下的速度模型,这对于后续的图像重建和解释非常关键。

利用地震道集数据,计算相干体来衡量不同深度层之间的相干性,相干体表示在多个地震剖面上,同一位置的地下结构信息的一致性程度,对相干体进行阈值处理,提取出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李潇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摘要:针对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问题,首先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断层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变速做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结构解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相干数据体以此实现断层的自动和半自动解释,可以理清目标区域中的断层系统,在引入全三维追踪层位技术以后,可以对目标层进行全面解释,对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言,其将会随着岩性横向或者纵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将T0图转化为深度构造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变速做图技术,进而可以得到准确的地质构造信息,为井位的合理部署奠定基础。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具体的工作流程
1、首先要对地质任务进行理解,确定解释方案
2、收集研究区块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基础资料包括:研究区块的老的解释成果、
所有井的分层数据,岩芯类型、试油成果以及测井数据等
3、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分析、做VSP.
4、进行过井剖面的对比。

如果研究区块内从来没有勘探过的话,就只有使用穿衣戴帽或
戴帽穿衣法了。

5、在研究区块内拉大剖面(每20或其它数据都行)进行层位追踪对比、分析。

6、进行加密层位追踪对比。

7、进行断层组合。

8、时深转换。

(建立构造、速度模型)
9、进行研究区块的平面圈定、勾绘等值线图(T0图)。

10、进行综合的地质构造分析和含油气性评价。

以上纯为个人观点,如有遗漏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出。

谢谢。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SP ILD
地震 子波
- +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合成地 震记录
井 旁 地震道
TI
气 油
TII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相位对比
• 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 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
(华东)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
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 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 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 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 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一、前言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为:
1.初步学习、认识与熟悉Discovery软件;
2.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工区的建立;
3.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资料的加载;
4.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5.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
6. 初步学会绘制等t0构造图;
7. 初步学会进行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8. 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实验内容
为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本实验中,利用Discovery软件,首先建立工区进行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的加载和显示,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并绘制出等t0构造图。

(三)实验的主要流程:
1.建立工区→
2.加载测井数据→3导入分层数据→4.加载地震数据→5.建立地震解释工区→6. 导入和井坐标→7.制作单井的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8.标定目的层位→9.追踪、解释目的层位→10.生成工区解释后的图→11.绘制工区目的层等t0构造图
(四)实验成果
1测井曲线图
2.工区平面图
2.sea908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3.追踪、解释目的层位(即sy_t层)
4等时间图
5深度构造图。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1)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 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期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 接受新的沉积,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 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 积,又不遭受剥蚀。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 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 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 往产生绕射被(图3-36)。 2)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 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 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 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 角度不整合(图3—37)。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 别,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被同相 轴会出现一定交角。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由周围向核部流动有关。刺穿底辟构造核部塑性体与围岩
反射可截然分开,围岩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延伸 至核部即中止,但由于盐层的挤人,使盐核周围地层强烈
变形(图3-30)。
2)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盐或泥 构造塑性体与下伏地层岩性速度差异大,具有较 大的波阻抗界面差,一般形成强反射。在时间剖 面上盐下层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大部 分情况为低幅度隆起;有时也表现为平直的连续 性好强反射同相轴(图3-32)。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有紧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09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09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7:33:39
21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5、对比时应注意的问题 ⑵认准波的性质,搞清波的来源。在构造复杂地区, 各种不同的地质现象会产生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 等异常波,这就使剖面的面貌非常复杂,出现波的各 种交叉现象。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对比,认准波的性质, 搞清波的来源。
目前,在资料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仍然是水平迭 加时间剖面(3D资料用经过3D偏移的3D数据体)。
17:33:39
9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 经水平迭加后剖面,已相当于地面各点自己的自激自收 剖面。一般情况下(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能直观 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各种地震波的 现象和特点,为我们进行地质计算提供了直观的丰富的 资料。 时间剖面与地质面之间有许多重要的差别。

17:33:39
10
第八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8.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8.2.3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 特点: ①在测线上同一点,由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剖面上地层界 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在数量上,常常不是一一 对应。 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 t0 ,不是深度,( v 随深度 面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 面形态有假象。要引入速度函数,把t0变换成h后,才能 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
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以研究工区的区域构造背景、局 部构造特征、地层分别和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沉积环 境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的基本思路和流程1. 引言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中,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一项关键工作。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随着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作为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原理对于准确解释地下构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叠后偏移的概念、地震资料构造及解释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叠后偏移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原理。

一、概念叠后偏移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重要处理手段,它通过将地震记录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解释质量。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后偏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能够帮助勘探人员更加清晰地观察地下构造,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地震资料构造原理1. 时间叠加时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通过将不同时间的地震信号叠加在一起,来增强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时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细节,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2. 空间叠加空间叠加是叠后偏移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它通过将不同空间位置的地震记录叠加在一起,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在地震资料构造中,空间叠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3. 叠后偏移叠后偏移是地震资料构造的最终步骤,它通过将经过时间和空间叠加处理的地震记录进行偏移校正,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震资料。

在地震勘探中,叠后偏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几何形态,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质量。

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1. 反射波分析反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反射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测地下构造的界面和变化情况,从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折射波分析折射波分析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特征,来推断地下构造的速度和密度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工作论文提要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自20世纪20年代问世以来,已成为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近十几年来,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计算机及相关人员为支撑的人机联作地震解释工作站的普遍使用,不但减轻了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尤其是由于三维解释和可视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是地震解释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从世界油气勘探发展历程看,地震解释随地震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地震沉积解释阶段(包括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岩性解释)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阶段。

正文一、地震构造解释概论(一)构造解释流程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核心就是通过地震勘探提供时间剖面和其他物探,重力,磁法,资料以及钻井地质资料结合盆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区域的,局部的各种构造地质模型,解决盆地内有关构造地质方面的问题。

地震构造解释的流程一般可分为资料准备,剖面解释,空间解释和综合解释四个主要阶段如图一其具体任务是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构造,地层属性,接触关系,不整合面性质,并划分构造层,确定盆地类型,盆地内构造基本特征和构造样式,空间位置与形态以及火成岩体,盆,逆,岩体,礁体等地质体的识别,确定并分析盆地内断裂的活动历史,断层性质,识别断层产状,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盆地的演化历史,地层展布格架及其与够早的配置关系,确定盆地的基本类型,划分各级构造单元,汇编各种比例的区域和局部构造图件,最后结合其他物探,重力,磁法和地质资料对盆地内区带和局部构造进行含油气综合评价,为勘探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二)资料准备资料准备实质上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内容即地震解释工作者要收集与本区或邻区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首先,要收集和准备与解释和作图直接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有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加偏移时间剖面,侧线坐标和相应的地质资料。

根据勘探目的和要求准备不同比例的测网图。

该图件要提供剖面线的排列方向和间距,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图件。

其次,地震解释工作者要了解工区区域地质背景,仔细研究与解释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要做到对工区地质背景,盆地类型和主要构造特点有一基本认识,这对于地震解释工作者开展剖面解释和断层平面组合以及最终解释成果的正确与否都是十分重要的。

地震剖面上的各种反射特征是地下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地震响应具有多解性,不同构造环境和成因类型的地质体可能具有相似的地震反射特征,也就是说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不是唯一的地质解释,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地质模型和解释方案,这就需要地震解释工作者对研究区地质作用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地质模式要做全面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地质资料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在图二a中所示:在约十几千米的剖面内解释有三种类型的断层即低角度逆断层,垂直或平移断层和犁式正断层。

这种解释意味着在同一地质时期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应力系统即在发生水平挤压推应力的同时,又发生水平拉张应力,很显然这与断裂构造的变形机理是不相符的。

构造断裂力学分析表明,产生断层主应力体系必须三倍于其他两个方向上的主应力。

因此,在挤压应力为主产生变形的同时,垂直和水平方向应力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张性构造变形和断裂,褶皱顶部断裂除外。

图二b所示是按积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断裂机理解释的构造特征,很显然该剖面是逆冲推覆构造的地震响应,以发育低角度逆冲断层为典型特征,剖面中间的同相轴下弯现象主要是由于高速度的逆冲推覆片体叠置引起速度上拉造成的。

(三)构造解释内容简介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是时间剖面上进行。

剖面结实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剖面解释还包括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所谓空间解释主要是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的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

综合解释实在剖面解释和空间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含油气盆地的性质,沉积特征,构造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测。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

2.波的对比运用地震波在传播规律方面的知识,对地震剖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把不同剖面间真正属于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

3.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各种典型构造样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地质现象以及其相关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理等。

根据工区内地震剖面解释,作出反应某一个地层起伏变化的构造图,并根据有关含油气方面地震地质信息对其含油气性作出评价。

二、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其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实践积累了大量研究断层的经验,总结出下列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断层两侧同相轴发生错断,但反射特征清楚,波组或波之间关系稳定,这一般为中小型断层的反映,由于断层的规模大小不同,可表现为波组或波系的错断,如图所示,由三个波组构成的波系发生两次错断,表明存在两条断层。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地层变薄失。

如图所示: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凌乱或出现空白带由于出现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如图所示: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有时这类变化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或地下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引起的。

如图所示: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要正确解释断层,首先应搞清不同几何形态的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理论图形如何,以便帮助我们对实际剖面上的断层进行正确的解释。

1. 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2.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当断面倾斜时。

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庆方向偏移。

有下列情况:(1)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

如图所示:(2)屋脊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形成上凸状屋脊形,称为屋脊断层。

如上图所示。

(3)反屋脊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形成下凹状屋脊状,称为反屋脊断层。

如上图所示。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饭屋脊断层上下盘断点距离小于实际断点距离,上下盘地层发生交叉或重叠。

如果以上下盘反射断点连线作为断面,会错误地改变断层性质,造成断面反向。

(4)断层的牵引现象断层的牵引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断层的牵引作用在断层附近形成的曲界面有凹界面和凸界面,有断层牵引作用造成的凹凸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和回转波往往与绕射波混在一起,这些不同性质的地质现象产生的波相互干涉,形成比较复杂的地震反射。

(5)正断层与逆牵引,如图所示:为正断层与逆牵引的地质模型和地震响应逆牵引背斜上下形态相近,较实际背斜开阔宽缓,断面波分为几段出现背斜核部,上下盘反射出现交叉。

(6)逆断层与挤压褶皱如图所示:为逆断层与挤压褶皱构造的地质模型和地震响应,可以看出地震剖面的形态复杂得多,断面波偏向下倾方向与上盘反射相交。

3.断层面对下伏地层的影响(1)断层面对反射波能量的评比作用(2)断层面对射线的畸变作用如图所示:4.断层在不同测线方向上的反映同一断层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断面的走向和视倾角反应时不一样的,这主要受断层走向和测线夹角的影响,如图所示:反映的是视倾角与真倾角之间的关系。

当测线和断层走向成弧形相交时,断面是一个弧形曲面,剖面图上会出现锅底或反锅底状断层。

如图所示:表示的是测线穿过弧形断层上下盘地层的可能出现的断层剖面特征。

5.断层要素的确定从地震剖面上如何可靠地确定断层的位置,断层面的形态,产状及断层性质,对于提高解释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断层面的确定(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3)断层面的倾角问题三、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

例如:不整合,超复,尖灭,逆牵引,古潜山等。

了解它们在地震剖面上的特点对构造解释也很重要。

(一)不整合面的解释不整合的研究在地震构造解释中。

对于层序界面划分,隐蔽有藏得确定,盆地演化历史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整合是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剥蚀面或沉积间断面,按不整合面上下地层解除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又叫假不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间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积,又不遭受剥蚀。

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言行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

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

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

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角度不整合。

如图所示: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别,发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同相轴会出现一定的交角。

(二)超复,退复和尖灭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沿和斜坡带。

超复是海侵发生时新地层依次超越下面老地层,沉积范围扩大所形成;退复则是海退时新地产的沉积范围依次缩小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