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优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5篇
优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5篇优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一、导入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既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通过这次思想交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国出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二、授课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给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面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强调: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历史教案流程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二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
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
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教师活动:出示课件: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1)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
(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下面是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欢迎参阅。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1为了更好的抓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总体水平偏低,历史不是主科,不是中考内容,所以学生都不愿意学。
二、教材简介本学期七、八年级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阅读性强,图文并茂,增添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三、教学资源开发1、教材、教学参考书2、专业书籍、历史笔记本、历史资料卡3、媒体信息(互联网、影视中的历史知识)4、课程基础训练、单元测试卷四、教学措施和目标(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的:1、目标统一准确2、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答题、小组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
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索历史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听好每一节公开课,做好课后互评,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七、八年级历史课本上册都是22课(人教版)。
其中新课讲授22课时(每册),单元复习4课时,期中复习2课时,期末总复习4课时:9月份1——4课10月份4——13课11月份14——20课12月中旬结束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2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6篇】
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6篇】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开展历史课外阅谈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好历史创造条件。
为了学生很好地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我向他们推荐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知识常识》等书。
我还经常结合历史教材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在学习司马迁和《史记》这一内容前,我先要求学生们看《司马迁》这本书,这对理解《史记》的价值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我还注重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以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
如学习“岳飞抗金”这一目时,我就让学生联系课外读物先说说岳飞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传说有哪些?学生说后,我又提问:同学们刚刚讲到的这些传说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的呢?到底该如何评价岳飞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自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兴趣,学习积极性提高。
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巩固自学能力的最好手段,这些年来,我带学生开展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如讲历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社会调查;组织收看有关电影、电视、录相等。
另外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看一本历史课外书并写好读书笔记,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经常开联欢会或座谈会,让大家讲讲节日的来历,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等。
这些都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涉猎历史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篇2一个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本学期我教高二5个化学班和4个政治班的历史综合科教育工作。
课时和备课量相比于上一年的工作课时量和备课量都有所增加。
由于本人的理论和教学能力问题。
还是觉得有些压力。
还有就是经验不足,这一年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观摩其它老师上课。
也没有和备课组的老师互相听课,因为其它三个老师都是教历史专业班。
所以都是一个人在研究。
所以授课过程中很多存在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纠正。
学生也反映了一些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普遍是觉得课堂较无聊。
有些时候觉得相当困惑,因为这个问题也请教了本科组的老师和其中它科组的老师,他们对于历史课堂的沉闷也表示可以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开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消费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考虑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才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消费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巧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p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展了表达: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构造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如今的学生对于农具的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消费情况)(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拟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分析^p 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p 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历史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教师,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
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
(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
(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选择故事的问题。
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
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
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
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1、教学活动一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教案进行活动教学。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终究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摸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摸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到达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华”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进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产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视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形。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应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显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何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食粮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摸索: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体会;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历史教学设计(15篇)
历史教学设计(15篇)历史教学设计(精选15篇)历史教学设计1一、案例标题:《好歌曲大家唱__改革开放30周年》学科: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__改革开放30周年(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视频、图片等。
趣味历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初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年龄约为13-14岁,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三、教学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题,选择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事件进行实践教学,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繁荣与分裂- 隋唐盛世- 宋元明清的更迭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故事导入:以一个与历史相关的故事作为导入,如“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二)课堂实践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3. 角色扮演:每组学生选取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
4. 情景再现: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角色扮演,制作一个简短的历史情景剧。
(三)课堂展示1. 小组展示:每组进行情景剧表演,其他小组和老师进行点评。
2. 互动问答:展示结束后,进行互动问答环节,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践课的收获和体会。
2.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情景剧的质量、表现力等。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教学资源1. 书籍:《中国历史》、《历史故事集》等。
2. 网络资源:历史教育网站、历史纪录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角色扮演道具等。
七、教学反思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 通过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 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者的理念。
二、教学对象本节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农业文明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实践课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文明的演变过程。
- 如何激发学生对农业文明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文明是如何兴起的?有哪些特点?2. 提出问题:- 古代农业文明是如何兴起的?- 中国古代农业有哪些主要的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第二阶段:分组讨论1.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讨论内容:- 每组选择一个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如:夏、商、周、秦、汉等),研究该时期农业文明的特点,包括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3. 讨论要求:- 每组需准备一份关于所选时期的农业文明报告,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形式。
第三阶段:实践课活动1. 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农业博物馆或农田,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并与古代农业文明进行对比。
2. 模拟耕作:- 指导学生使用古代农业工具,进行模拟耕作,体验古代农民的辛勤劳动。
3. 成果展示:- 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农业文明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高中历史教案案例篇一(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一等奖历史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等奖历史教学设计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模板,快来看看写吧。
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四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四篇篇一: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升社会生活技能方面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
其实,能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
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
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久了,休息一下吧。
”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
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
”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
(暂停)[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
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因此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6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6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南京晓庄学院 王海【教材分析】1、 知识结构2、 教材建议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
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
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
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出示课件】“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
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导入新课教学过程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
“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解释:“百家”指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中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完整理论系统,故不能称其一家。
其他九家被称为“九流”即我们常说“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学生回答:思考中……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说完,放羊娃便赶着羊走了。
望着孩子那瘦小的身影,记者沉默了……教师提问::…等同学们笑过后…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放牛娃为何如此幼稚甚至可悲的想法呢?学生回答:他没有读过书。
教师提问::最大的可能是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读书呢?学生回答:可能是太穷了,太落后了,或者思想落后。
教师提问::这放牛娃的想法归根到底受什么因素的制约?学生回答:经济因素教师分析:他的想法最终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学生回答:社会意思决定社会存在……或者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反映。
教师提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出现的原因有那些?并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学生甲: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学生乙: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士大夫崛起且被重用学生丙: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腐败,私学兴起。
又“学在官府”下移到“学在民间”教师总结: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动乱不断,为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奠定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上“士”阶层的活跃,私学兴起。
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为其提供可能。
以上三方面哪一方是最根本的原因呢?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教师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出示课件】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仁”民本思想(儒家)万物虚无、福祸相依——“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家)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兼爱、非攻、节约、尚贤(墨家)以法为教、今必胜昔——法治、中央集权、政治变革(法家)教师引导:分组学习,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默读课本指出各家主要观点,并且对其简要评价。
(出示课件供学生参考,指导学生)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后每组选举代表回答,本组同学可以补充。
其他组可以在回答结束后进行指正,批判。
让我们的课堂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二:各派思想观点教师讲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吸收借鉴其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
【出示课件】(展示孔子诞辰2556周年图片、孔庙、)并提问:如果有外国朋友来中国山东孔庙参观,如果派你去当向导,你怎么介绍孔子呢?学生回答: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主要思想核心为“仁”学板书:孔子生平教师启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仁”教师提问::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20页)学生回答:“仁者爱人”教师总结: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教师引导: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呢?学生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提问::什么是“礼“?跟“仁”是什么关系?我们怎么看孔子主张的“礼”?学生回答: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教师补充: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
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
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
从孔子主张恢复和维护周礼,你能看出什么?学生回答: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教师提问::“仁”跟“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仁”是内在品德,“礼”是外在规范,具备“仁”才能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践行“仁”的思想品德。
板书:核心思想教师过渡:【出示课件】“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有一次。
孔子路过泰山,看见一个妇女在哭,别上面询问才知道,他丈夫,孩子都被老虎吃掉了,孔子劝她离开这个危险地方,但她死活不肯,孔子别问其原因,那妇人答到“这里没有苛政””,孔子于是感慨到“苛政猛于虎也!”这个故事反映儒家什么政治思想?学生回答:以德治民。
教师提问::“以德治民”跟“仁”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仁”学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形式是“以德治民”板书:政治思想教师过渡:【出示课件】“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是孔子的哪方面的思想呢?学生回答: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教师补充:弟子三千,精通六艺都72人,但是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五经”。
板书:历史学家板书:人性论:性近论教师过渡: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后来经过孟子、荀子发展,在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