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课件(第四讲)
合集下载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PPT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 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 学。它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形态、 生理、遗传等),同时又是唯一将研究 对象扩大到生物体以外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为研究 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 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稳态和调节功能)上,通过这三大流,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员联系成为一个具有 统一功能的系统。
生态学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 学科,使得生态学的边界非常模糊。
三、生态学的分支
生态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由许多学科归纳 而成,系多源起源的。
Odum把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比作多层蛋糕, 水平向按研究内容分为一些基础学科,如形态学、 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等,垂直向按生物的类群划分为植物 学、动物学等分支学科。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 学科之一,不同的分类类群有其分支学科,它还 与生物学之外的学科结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
四、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生态学发展
1. 萌芽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生态学建立前期
(一)世界生态学发展
2. 成长期(16世纪~20世纪40年代) Réaumur, 1735, 6卷昆虫学著作 Malthus, 1798, 人口增长 Liebig, 1840, 植物最低因子定律 Lotka, 1925, 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Elton, 1927, 《动物生态学》 Verhust, 1938, Logistic 方程
生态学定义
动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种群。 7. Shelford(1907)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 和家务习性的科学。 8. HaymoB(1955)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 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 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9. Krebs(1972)环境与生物分布和数量的 相互关系。
第四章 昆虫生态学
继续取食。
3)耐害性:有些植物被害后具有强的生长能
力以补偿或减轻被害。阔叶树被害后再生能
力强,可以忍受大量的失叶,失去50%的叶 子,不影响来年的生长,而针叶树失去30% 的叶子即对其生长有影响。 利用植物的抗虫性机制可以选育出具有
抗虫性的植物。
2 昆虫的天敌
1)捕食性天敌:
2)寄生性天敌:
按寄生习性分为:单寄生、复寄生、
重寄生。
3)病原微生物:
细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BT) 真菌(虫霉菌、白僵菌、绿僵菌) 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 体病毒)。
4)捕食性鸟类和其他有益动物:鸟类、两栖类、
爬行类、蜘蛛、捕食螨。
摘要: ⒈种群的基本概念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的空间分布
⒈ 种群的基本概念 种群最早的定义:在特定时间内,占 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的集合。后来, “种群”的概念有所发 展,即认为它至少 应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空间特征; ②数量 特征;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 成。
生物钟(bio1ogical clock) 昆虫的生命活动如趋光性、体色的
变化、迁移、取食、孵化、羽化、交配
等,也都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节律,并构 成种的生物学特性,称为昆虫钟
(insect clock)。
四、风和土壤对昆虫的影响
风影响昆虫传播、扩散;可使
昆虫致死。另外造成树木折断枯死 造成次期性害虫大发生。
三个基本特征 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 占据一定空间,分布区受非生物因素 (气候、水文、地质)和生物因素(种间 竞争、捕食、寄生)的影响。
②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 或种群密度),并随时间变动。种群的大小
昆虫ppt课件
药用和食用
一些昆虫被用作传统药 物或食品,如蚁和蚕。
工业原料
某些昆虫可以用于生产 工业原料,如蜜蜡和丝
。
PART 03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对人类的贡献
01
02
03
04
生态平衡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帮助控制其他小型生 物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授粉
昆虫,尤其是蜜蜂,帮助植物 进行授粉,促进植物繁殖。
学习昆虫的方法与途径
观察与实践
学习昆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昆虫标本、观 察其生活习性等方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书籍与网络资源
除了实地观察,还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学术论文以及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获取 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现在有很多在线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昆虫图片、视频和文献 资料,方便学习者进行查阅和学习。
昆虫的分类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 分为多个目、科、属和种。
昆虫的形态特征
01
02
03
头部的构造
昆虫头部通常包括一对复 眼、触角和口器等器官, 具有感觉和取食的功能。
胸部的构造
胸部通常有三对足,是昆 虫的运动器官,同时还有 一对或两对翅膀,用于飞 行。
腹部的构造
腹部是昆虫的主要内脏器 官所在,包含消化、排泄 和生殖等器官。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昆虫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保护与利用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昆虫的保护和利用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未来,人们将更加注重保 护和恢复昆虫种群,同时探索如何利用昆虫资源,如生物防治、生物能源等,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 贡献。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3 死亡率 种群的死亡率(d)和生殖力是种群的两个复杂的特性。一 般用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种 群的死亡率和生殖力(出生率)一样,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和 时间下的种群死亡率,即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mortality),它 是因时间、环境条件而变化的。也常用存活率(S)来表示环境 因素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即S=1一d。 4 迁移率 昆虫种群的个体,尤以具翅成虫的活动性,常影响种群 的数量变动。一般 以迁移率(M)表示,迁移率为在一定时间 内迁出个体和迁入个体数量差占总体的百分率。一般情况下 种群无明显的扩散和迁移,其迁移率可视为零。
昆虫生态学
四 昆虫种群生命表
生命表(1ife tab1e)是指按特定的种群年龄(发育阶段)或 生长时间,研究分析种群的死亡率(存活率)、死亡原因、死亡
年龄等的一览表。生命表可分为3种类型,即特定时间生命表,
适用于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和世代完全重叠的昆虫种群的研究; 特定年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离散的昆虫种群的研究;世代平 均生命表,适用于世代半重叠的昆虫种群研究。
体在单位中形成疏密相间、大小不同的集团,呈嵌纹状。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六 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 式,称为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又称为生活史对策 (1ife history strategy)。昆虫的生态对策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 能力的体现。
昆虫生态学
第三十二章
昆虫种群及其变动
在自然界中,同种昆虫是以群体(种群)的形式存在和适应 环境变化的。研究昆虫种群的结构及其数量在时间和空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预测预报和防治害虫、保护利用天敌昆虫的重要 理论基础。 一 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种(species)下的分类单元,是指在一 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 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昆虫生态学》课件
天敌种类
昆虫的天敌包括捕食性昆虫、鸟类、爬行动物、两栖 动物和微生物等。
自然控制
天敌的存在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人类活动对昆虫生态的影响
01
02
03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发展导致昆虫栖息 地的丧失,影响昆虫的生 存和繁衍。
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
出生率与死亡率
昆虫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出生率 是指种群中新产生的个体的比率,而死亡率则是指种群中死 亡个体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种群数量 的增长和消减。
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也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素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的分布情况,而性别 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 化对种群的增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昆虫种群的概念
昆虫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 内,同种昆虫个体的集合体。这些个 体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背景 ,共同适应环境并繁衍后代。
昆虫种群的特征
昆虫种群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如空间 分布、密度、动态变化、遗传结构等 。这些特征反映了昆虫种群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生物学规律。
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恢复退化或受损 的生态系统,为昆虫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 存条件。
THANK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昆虫群落的演替
昆虫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地区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由环境变化、物种进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昆虫的天敌包括捕食性昆虫、鸟类、爬行动物、两栖 动物和微生物等。
自然控制
天敌的存在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人类活动对昆虫生态的影响
01
02
03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发展导致昆虫栖息 地的丧失,影响昆虫的生 存和繁衍。
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
出生率与死亡率
昆虫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出生率 是指种群中新产生的个体的比率,而死亡率则是指种群中死 亡个体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种群数量 的增长和消减。
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也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素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的分布情况,而性别 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 化对种群的增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昆虫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昆虫种群的概念
昆虫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 内,同种昆虫个体的集合体。这些个 体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背景 ,共同适应环境并繁衍后代。
昆虫种群的特征
昆虫种群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如空间 分布、密度、动态变化、遗传结构等 。这些特征反映了昆虫种群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生物学规律。
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恢复退化或受损 的生态系统,为昆虫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 存条件。
THANK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昆虫群落的演替
昆虫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地区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由环境变化、物种进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昆虫科学课件ppt
昆虫的行为与习性
昆虫的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 ,有的以植物汁液为食, 有的以腐肉为食,还有的 以其他昆虫为食。
昆虫的迁徙行为
许多昆虫会进行大规模的 迁徙,如蝴蝶、蜜蜂等, 迁徙对于它们的繁育和生 存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的社会行为
一些昆虫具有高度的社会 性,如蜜蜂、蚂蚁等,它 们会分工合作,共同保护 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01
生态平衡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侧重要的角色,一些昆虫是其他动物的食源,一
些昆虫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繁育,一些昆虫对人类有害。
02 03
经济价值
昆虫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一些昆虫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如蜂蜜、蚕丝 等;一些昆虫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剂,控制害虫的繁育;一些昆虫可以作 为观赏和娱乐的宠物或玩物。
文化价值
室内实验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人工饲养 、繁育、视察等方法研究昆虫的 生物学特性、行为习性、生理机 制等。
昆虫饲养与繁育技术
饲养技术
建立人工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食物 、温度、湿度等条件,保证昆虫正常 生长和繁育。
繁育技术
通过人工繁育技术,控制繁育条件, 提高昆虫繁育效率和品质。
昆虫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组学
昆虫生态学研究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
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侧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对昆虫生态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昆虫的散布、繁育和生存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这些影响有助于猜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昆虫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如蝴蝶象征美丽和 变化,蜜蜂象征勤劳和团结等。
02
CATALOGUE
昆虫生态学课件(第四讲)
昆虫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昆虫在地球上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物种丰富度 功能多样性 生态位分化
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物种在不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系统中繁衍 生息。
昆虫具有不同的形态、生活方式和功能,对生 态系统有广泛的影响。
不同昆虫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各自占据不同的生 态位,避免竞争。
昆虫生态学课件(第四讲)
昆虫生态学综述
昆虫的生态角色
传粉者
昆虫是重要的传粉者,帮助植 物繁殖和维持生态平衡。
分解者
一些昆虫通过分解有机物质, 促进土壤肥沃度并回收养分。
害虫控制
某些昆虫以害虫为食,起到重 要的自然防治作用。
昆虫与植物
1
互利共生
昆虫通过吸食花蜜,为植物传粉,而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2
植食者
某些昆虫以植物为食,与植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3
植物防御机制
植物发展出适应昆虫食草的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
昆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气候适应
昆虫对气温、湿度和光照 等环境因素有着强烈的适 应能力。
栖息地选择
昆虫选择与其生活史和资 源需求相匹配的栖息地。
生物地理学
昆虫的分布和迁徙模式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 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森林砍伐
农药使用
城市化
森林砍伐导致昆虫栖息地丧失,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农药对昆虫产生负面影响,破 坏了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性。
城市化过程中对昆虫栖息地的 破坏导致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 减少。
明日之前的展望
保护昆虫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让昆虫和其他生物继续繁衍和共存的关键。 • 加强保护意识和教育,促进公众对昆虫生态学价值的认识; • 采取合理的农业和林业经营方式,减少对昆虫生境的破坏; • 加强监测和研究,推动科学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普通昆虫学-第五篇昆虫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的各个层次
Insect Department,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GAU
第一节 非生物因素
构成昆虫生存环境条件总体的各种生态因素, 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 即气侯因素,或称为无机因素,主要有温度、 湿度、降水、光、风及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 因素,即有机因素,主要包括昆虫的食物和天 敌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昆虫产生的影响。
将适合某昆虫生存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区,据昆虫在温区 内发育及反应特点,将温区由低到高划分如下: I 致死低温区、II 亚致死停育低温区、III 适温区、IV 亚 致死停育高温区、 V 致死高温区。
昆虫发育较理想的是适温区,该温区可细分为低适温、 最适温、高适温三个亚区。
Insect Department,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GAU
个体及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生理状态、栖息 环境中的其它因素不同,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能力也不同。
正常季节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气温突然升高或 降低对昆虫有很强的致死作用。
Insect Department,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GAU
第一节 非生物因素
1.适温范围
第一节 非生物因素
过冷却点:当虫体温度随环境 温度下降止0℃以下某一温度 T1时,虫体的体温又突然上 升并接近于0℃,而后再继续 下降止与环境温度相同的T2 时结冰,则T1为过冷却点、 T2为体液的冰点。
寒带地区的一些昆虫产生了 忍受体液结冰、细胞内冰晶 机械损伤的生理破坏的耐寒 机能,适应了这些地区冬季 的恶劣环境。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77)提出生态学是“综合研 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一)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
(a) 水生性昆虫 (b) 土栖性昆虫或生活于土中的虫期 (c) 钻蛀于浆果内、茎内的昆虫 (d) 裸露生活于植物上的昆虫或虫期
例如 , 亚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 在温度30~50 ℃,相对湿度
35% 时不能完成发育 45% 时发育期为 36~43d 100% 时发育期为 25~ 31d, 但成活率较低 70% 时为适宜湿度 , 发育期为 32~37d, 成活率较高
(2)推测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X=K1/K( X=2, 1年可能发生 2 代 ; X=5.5, 1年可能发生五六代)
(3)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昆虫生态学
例如,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
为 13.1 ℃ , 有效积温为 45.3 日度 , 预
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 20 ℃ , 则可
计算幼虫孵化期。
学习昆虫生态学的意义 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 植物检疫对象的决定 农业防治:垦荒、轮作和农业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益虫 ( 或害虫 ) 的饲养
昆虫生态学
昆虫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 环境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长的一切 事物的总和。
昆虫生态学
过冷却点: 俄罗斯学者巴赫梅捷耶夫 (1898) 提出:
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降低,当降 至0℃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 上升, 上升至接近0℃而后又继续下降至 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开始突然上升的温 点称为过冷却点 , 体温上升而后再下降 的温点称为体液冰点。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第二节 气候因子
(一)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
(a) 水生性昆虫 (b) 土栖性昆虫或生活于土中的虫期 (c) 钻蛀于浆果内、茎内的昆虫 (d) 裸露生活于植物上的昆虫或虫期
例如 , 亚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 在温度30~50 ℃,相对湿度
35% 时不能完成发育 45% 时发育期为 36~43d 100% 时发育期为 25~ 31d, 但成活率较低 70% 时为适宜湿度 , 发育期为 32~37d, 成活率较高
(2)推测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X=K1/K( X=2, 1年可能发生 2 代 ; X=5.5, 1年可能发生五六代)
(3)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昆虫生态学
例如,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
为 13.1 ℃ , 有效积温为 45.3 日度 , 预
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 20 ℃ , 则可
计算幼虫孵化期。
学习昆虫生态学的意义 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 植物检疫对象的决定 农业防治:垦荒、轮作和农业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益虫 ( 或害虫 ) 的饲养
昆虫生态学
昆虫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 环境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长的一切 事物的总和。
昆虫生态学
过冷却点: 俄罗斯学者巴赫梅捷耶夫 (1898) 提出:
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降低,当降 至0℃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 上升, 上升至接近0℃而后又继续下降至 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开始突然上升的温 点称为过冷却点 , 体温上升而后再下降 的温点称为体液冰点。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第二节 气候因子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捕食者种群来说, dP/dt=0时,N = r2/θ
因r2和θ均是常数,故捕食者 种群增长是一条直线。
3.2 模型行为分析
把2个零增长线 叠合在一起,两 个种群的密度按 封闭环的轨道作 周期性数量变动。
3.3 Holing 圆盘方程
Holling(1959) 用圆盘试验模拟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功能反
作用类型 中性作用 竞争
偏害作用 捕食 寄生
偏利作用
互利作用
种群1 种群2
一般特征
0
0 两个种群不受影响
-
- 两个种群竞争共同资源而带来负
影响
-
0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
- 种群1是捕食者或寄生者,是受
益者;种群2是被捕食者或寄主,
是受害者
+
0 种群1(或2)受益,种群2(或1)
无影响
+
+ 两个种群都受益
进一步推论
如果某种昆虫种间竞争强度大,而种内竞争强 度小,则该物种在竞争中将取胜。
若物种的种间竞争强度小,而种内竞争强度大, 则该物种在竞争中将失败。
若两个物种的种内竞争均比种间竞争强烈,两 物种稳定共存;如果种间竞争都比种内竞争 强烈,那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共存。
例:K1> K2/β,K1/α>K2, 若取其倒数,则为
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 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寄生者 以寄主身体为生活空间,并靠吸取寄主的营 养而生活。
Nicholson-Bailey 模型
(1) 模型假设 1)寄生者搜索宿主是完全随机的。 2)寄生率的增加,不受寄生者产卵量的影 响,而只受限于它们发现宿主的能力。 3)一个寄生物在一生中搜索的平均面积是 一个常数,称为发现域,用a代表。
寄主种群 Nt+1= F×Nt×e-a×Pt
Nt+1和Nt代表两个相继世代的寄主数量,F代 表寄主增殖率,e-a×Pt表示寄主种群中未被 寄生的百分率,Pt代表寄生者在t世代的数 量。
寄生者种群Pt+1=Nt×(1-e-a×Pt )
假定:每一个宿主被寄生就产生一个下一代成 熟的寄生物。
生物学含义:下一代寄生者数量等于上代寄主 数量,扣除未被寄生的寄主数量。
竞争越激烈,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越小。
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相同的2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 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的 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又 称为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
Eg. 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培养
1/K1<β/ K2,α/K1<1/K2, 表示物种甲的种内竞争强度小,种间竞争 强度大,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强度大,种 间竞争强度小。
竞争结局为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
生态位(niche)
指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关系。
格林尼尔: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强 调生物分布的空间特征。
种群增长模型回顾
(一)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Nt=N0 × R0t Nt+1 = [1.0-B × (Nt-Neq)] × Nt
(二)世代连续性种群的生长模型
dN rN dt
dN rN ( K N )
dt
K
Nt=N0×ert
Nt
K 1 eart
K N0 ea N0
第四节 种间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若α=1,表示每个物种乙个体对物种甲种群所产生的竞争抑 制效应,与每个甲个体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效应相等。
若α>1,表示每个物种乙个体对物种甲种群所产生的竞争抑 制效应,大于甲个体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效应。反之亦然。
两物种竞争可能产生的四种结局
竞争结局分析
⑴ 当K1> K2/β,K1/α>K2时,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 排挤掉。
a值通过野外或实验数据计算(S为未被寄生寄
主密度)
a 1 ln N
P
S
第五节 昆虫种群生命表
昆虫生命表:按昆虫种群发育阶段的编制,系统 记述,直接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表格。第
1列表示昆虫发育阶段x,按卵、幼虫、蛹和成虫
期划分,幼虫期还可进一步细分。其他各列记录 各虫态死亡数量(dx) 、死亡百分率(qx)、存 活数量(nx)、存活百分数(lx)及平均期望年 龄(ex)等,具有死亡因子列(dx F),该列给 出了所有可以定量的死亡因素。
如果两竞争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多,物种 是广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 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种物种灭亡, 或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三、捕食作用
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并以其为食。
广义的捕食包括肉食性天敌取食植食性昆 虫或其他肉食性昆虫、食草(植食性昆虫 吃绿色植物)、拟寄生(寄生蜂将卵产在 昆虫卵内,缓慢杀死宿主)、自残行为。
一、昆虫生命表模式
x
nx
lx
dx
qx
卵
1000
1
140
0.14
1龄幼虫
860
0.86
110
…
2龄幼虫
730
0.73
440
…
3龄幼虫
290
0.29
36
4龄幼虫
254
0.254
3
5龄幼虫
251
0.251
151
6龄幼虫
100
0.1
5
蛹
95
0.095
23
成虫
72
0.072
符号含义及计算方法
x:发育阶段。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lx: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百分数,即lx = nx / n0。 dx:从年龄x到x+1期的死亡个体数。 qx: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q x= dx / nx。
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 (Na)、捕食率的关系
P
1
2
3
4
5
6
Na
82
104 116 108 134.2 131.4
E
0.410 0.260 0.1453 0.0675 0.0599 0.0411
结果:lgE= — 0.4928 — 0.7637lgP 干扰常数m为0.7637
四、寄生作用
Tt
B 1 aTt
Y 1 X 1
y
x
则上式变为:Y=BX+A。
A、B的计算
B
( XY ) ( X )(Y
N
X
2
( X
N
)2
)
A Y B X
N
N
3.4 捕食者干扰作用
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 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
E=Q×P –m E为捕食率=N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⑵ 当K2> K1/α,K2/β>K1时,物种乙取胜,物种甲被 排挤掉。
⑶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稳定共存。 ⑷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不稳定共存,
物种甲和物种乙都有取胜的机会。
进一步推论
1/K1和1/K2可视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 强度指标。
β/ K2可视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 指标,α/ K1是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种间竞争指 标。
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
dN 1
K1 N 1 N 2
r1N 1(
)
dt
K1
dN 2
K2 N 2 N1
r2 N 2(
)
dt
K2
α为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竞争系数 β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竞争系数
物种甲和物种乙种群动态的分析
竞争系数α意义分析:
表示在物种甲的环境中,1个乙物种个体所利用的资源相当 于α个物种甲的个体。
应关系。设y为被捕食的猎物数,x为猎物密度,Ts为 搜索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常数)
y=a × Ts × x
假如每次观察时间(Tt)一定,Ts应随找到的猎物数而变 化,因为消化猎物的时间减少了搜索猎物的时间。设取
食1个猎物所花费时间为b,则 : Ts=Tt―by
y Tt a x 1 ab x
“捕食”数目与圆盘密度关系 图
3.1 捕食者与猎物的数量反应
假定没有捕食者存在时,猎物种群按指数式 增长。下式中:N为猎物密度,t为时间,r1 为猎物的内禀增长能力。
dN
rN
dt
1
假定在没有猎物时,捕食者种群按指数式减少。下 式中:P为捕食者密度,-r2: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时 的增长率。
dP
r P
dt
2
猎物密度的降低程度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相 遇的机率;②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猎物的效率(ε), 猎物方程可改写下式。
埃尔顿: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一种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特 别是强调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
生态位
哈奇森: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在生物群落中,若 无任何竞争者存在时,物种所占据的全部空间,即 理论最大空间称为该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当有竞争 者存在时,物种仅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部 分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
dN (r εP)N
dt
1
捕食者密度增长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的密度; ②捕食者利用猎物,转变为自身的效率(θ)。
dP (r N )P
dt
2
dN rN
dt 1
dP
r P
dt
2
因r2和θ均是常数,故捕食者 种群增长是一条直线。
3.2 模型行为分析
把2个零增长线 叠合在一起,两 个种群的密度按 封闭环的轨道作 周期性数量变动。
3.3 Holing 圆盘方程
Holling(1959) 用圆盘试验模拟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功能反
作用类型 中性作用 竞争
偏害作用 捕食 寄生
偏利作用
互利作用
种群1 种群2
一般特征
0
0 两个种群不受影响
-
- 两个种群竞争共同资源而带来负
影响
-
0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
- 种群1是捕食者或寄生者,是受
益者;种群2是被捕食者或寄主,
是受害者
+
0 种群1(或2)受益,种群2(或1)
无影响
+
+ 两个种群都受益
进一步推论
如果某种昆虫种间竞争强度大,而种内竞争强 度小,则该物种在竞争中将取胜。
若物种的种间竞争强度小,而种内竞争强度大, 则该物种在竞争中将失败。
若两个物种的种内竞争均比种间竞争强烈,两 物种稳定共存;如果种间竞争都比种内竞争 强烈,那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共存。
例:K1> K2/β,K1/α>K2, 若取其倒数,则为
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 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寄生者 以寄主身体为生活空间,并靠吸取寄主的营 养而生活。
Nicholson-Bailey 模型
(1) 模型假设 1)寄生者搜索宿主是完全随机的。 2)寄生率的增加,不受寄生者产卵量的影 响,而只受限于它们发现宿主的能力。 3)一个寄生物在一生中搜索的平均面积是 一个常数,称为发现域,用a代表。
寄主种群 Nt+1= F×Nt×e-a×Pt
Nt+1和Nt代表两个相继世代的寄主数量,F代 表寄主增殖率,e-a×Pt表示寄主种群中未被 寄生的百分率,Pt代表寄生者在t世代的数 量。
寄生者种群Pt+1=Nt×(1-e-a×Pt )
假定:每一个宿主被寄生就产生一个下一代成 熟的寄生物。
生物学含义:下一代寄生者数量等于上代寄主 数量,扣除未被寄生的寄主数量。
竞争越激烈,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越小。
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相同的2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 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的 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又 称为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
Eg. 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培养
1/K1<β/ K2,α/K1<1/K2, 表示物种甲的种内竞争强度小,种间竞争 强度大,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强度大,种 间竞争强度小。
竞争结局为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
生态位(niche)
指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关系。
格林尼尔: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强 调生物分布的空间特征。
种群增长模型回顾
(一)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Nt=N0 × R0t Nt+1 = [1.0-B × (Nt-Neq)] × Nt
(二)世代连续性种群的生长模型
dN rN dt
dN rN ( K N )
dt
K
Nt=N0×ert
Nt
K 1 eart
K N0 ea N0
第四节 种间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若α=1,表示每个物种乙个体对物种甲种群所产生的竞争抑 制效应,与每个甲个体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效应相等。
若α>1,表示每个物种乙个体对物种甲种群所产生的竞争抑 制效应,大于甲个体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效应。反之亦然。
两物种竞争可能产生的四种结局
竞争结局分析
⑴ 当K1> K2/β,K1/α>K2时,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 排挤掉。
a值通过野外或实验数据计算(S为未被寄生寄
主密度)
a 1 ln N
P
S
第五节 昆虫种群生命表
昆虫生命表:按昆虫种群发育阶段的编制,系统 记述,直接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表格。第
1列表示昆虫发育阶段x,按卵、幼虫、蛹和成虫
期划分,幼虫期还可进一步细分。其他各列记录 各虫态死亡数量(dx) 、死亡百分率(qx)、存 活数量(nx)、存活百分数(lx)及平均期望年 龄(ex)等,具有死亡因子列(dx F),该列给 出了所有可以定量的死亡因素。
如果两竞争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多,物种 是广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 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种物种灭亡, 或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三、捕食作用
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并以其为食。
广义的捕食包括肉食性天敌取食植食性昆 虫或其他肉食性昆虫、食草(植食性昆虫 吃绿色植物)、拟寄生(寄生蜂将卵产在 昆虫卵内,缓慢杀死宿主)、自残行为。
一、昆虫生命表模式
x
nx
lx
dx
qx
卵
1000
1
140
0.14
1龄幼虫
860
0.86
110
…
2龄幼虫
730
0.73
440
…
3龄幼虫
290
0.29
36
4龄幼虫
254
0.254
3
5龄幼虫
251
0.251
151
6龄幼虫
100
0.1
5
蛹
95
0.095
23
成虫
72
0.072
符号含义及计算方法
x:发育阶段。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lx: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百分数,即lx = nx / n0。 dx:从年龄x到x+1期的死亡个体数。 qx: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q x= dx / nx。
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 (Na)、捕食率的关系
P
1
2
3
4
5
6
Na
82
104 116 108 134.2 131.4
E
0.410 0.260 0.1453 0.0675 0.0599 0.0411
结果:lgE= — 0.4928 — 0.7637lgP 干扰常数m为0.7637
四、寄生作用
Tt
B 1 aTt
Y 1 X 1
y
x
则上式变为:Y=BX+A。
A、B的计算
B
( XY ) ( X )(Y
N
X
2
( X
N
)2
)
A Y B X
N
N
3.4 捕食者干扰作用
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 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
E=Q×P –m E为捕食率=N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⑵ 当K2> K1/α,K2/β>K1时,物种乙取胜,物种甲被 排挤掉。
⑶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稳定共存。 ⑷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不稳定共存,
物种甲和物种乙都有取胜的机会。
进一步推论
1/K1和1/K2可视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 强度指标。
β/ K2可视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 指标,α/ K1是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种间竞争指 标。
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
dN 1
K1 N 1 N 2
r1N 1(
)
dt
K1
dN 2
K2 N 2 N1
r2 N 2(
)
dt
K2
α为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竞争系数 β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竞争系数
物种甲和物种乙种群动态的分析
竞争系数α意义分析:
表示在物种甲的环境中,1个乙物种个体所利用的资源相当 于α个物种甲的个体。
应关系。设y为被捕食的猎物数,x为猎物密度,Ts为 搜索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常数)
y=a × Ts × x
假如每次观察时间(Tt)一定,Ts应随找到的猎物数而变 化,因为消化猎物的时间减少了搜索猎物的时间。设取
食1个猎物所花费时间为b,则 : Ts=Tt―by
y Tt a x 1 ab x
“捕食”数目与圆盘密度关系 图
3.1 捕食者与猎物的数量反应
假定没有捕食者存在时,猎物种群按指数式 增长。下式中:N为猎物密度,t为时间,r1 为猎物的内禀增长能力。
dN
rN
dt
1
假定在没有猎物时,捕食者种群按指数式减少。下 式中:P为捕食者密度,-r2: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时 的增长率。
dP
r P
dt
2
猎物密度的降低程度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相 遇的机率;②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猎物的效率(ε), 猎物方程可改写下式。
埃尔顿: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一种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特 别是强调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
生态位
哈奇森: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在生物群落中,若 无任何竞争者存在时,物种所占据的全部空间,即 理论最大空间称为该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当有竞争 者存在时,物种仅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部 分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
dN (r εP)N
dt
1
捕食者密度增长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的密度; ②捕食者利用猎物,转变为自身的效率(θ)。
dP (r N )P
dt
2
dN rN
dt 1
dP
r P
d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