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
大学管理
大学管理,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不断被提及但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大学的管理包括组织形式、制度、管理理念等内容。
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大略地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和行政组织形式两大部分。
在制度上,包括人事制度、科研制度、教学制度等。
关于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目前,中国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开展,绝大部分是以学院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实行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
学校以学科为基础组建学院,但国家、社会对人才和科研产品的需求却往往不是严格按照学科分类的,各类科学问题的提出也往往是跨学科的。
我觉得有必要对现有的学院进行整合,如一些已经先行一步的高校那样,实行学部制。
在各相近学科之上设相应的学部,例如,理学部,下设数、理、化、生、地等学院。
这种学部,只是在学院之上搭建的一个非实体平台,以期为各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一种有较强操作性的机制。
设立学部的另一个重要考虑,是为了解决大学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分离的问题。
目前,我校每个学院都设有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的主任,一般都由院长担任,这就使院长在作为行政主管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又成为学术权力的主导者。
学部设立后,各相关学科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及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设在学部,委员会主任以及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不同一级学科的教授担任,使这两个委员会成为较为纯粹的学术评议组织。
关于大学的行政组织形式中国大学的行政部门与国外大学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相比,机构设置更多,分工也更细。
这一体制,由于分工细致,比较有利于管理职能的落实,但难免会出现协调不畅的问题,也可能在结合部存在盲点。
我国大学的行政组织形式,是与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密切相关的。
上级主管部门的机构设置,对于大学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管理的顺畅,上下一一对应就成为必须。
要改变目前这种职能部门分工过细的情况,并非一个大学所能单独完成。
我个人的想法是,是否可以参照国家机关实施“大部制”的方法,也如一些已经先行一步的高校那样,在不搞机构撤并的前提下,对校内的职能部门进行一些梳理,设立若干个“部”,以提高行政效率。
大学管理制度严格
大学管理制度严格一、大学管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大学管理制度是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的总称,是对大学内部管理和运行的一种制度化安排。
大学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大学管理制度既包括宪法性、法规性制度,如《大学章程》、《规章制度》等,也包括灵活的、可变通的管理实践,如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
2. 遵循性:大学管理制度需要学校全体成员严格遵循,任何违反或者不服从的行为需要受到相应的约束和处罚。
3. 稳定性:大学管理制度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管理安排,不会因为领导人员的更迭或者其他因素的变化而频繁变动。
4. 统一性:大学管理制度需要有一定的统一性,不仅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规定,还应该符合大学的办学宗旨和校园文化。
二、建立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的发展和长远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学校秩序:建立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学校内部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机制,保障校园秩序,确保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秩序和学习工作秩序。
2. 促进学术自由:大学管理制度可以保障学术自由,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学习环境,保护学术成果和学术品质。
3. 推进学校发展: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4.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健全的大学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学校内部各层次的管理协调,提高学校全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三、大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大学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各类管理办法,从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定和安排。
大学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应当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明确各项事项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并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落实。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由《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微观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 ,具体包括办学体制、领导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今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1这些意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还不够健全,办学主体的单一性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领导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中心,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政府决定,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有所局限,办学主体太过单一,社会无法参与学校管理,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与经费投入,并且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还应稳步扩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途径。
而且,由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学生数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途径还不够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途径主要是正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视野下,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打破时空界限,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对教育的需求。
最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部改革,不仅要在直接的教育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高等院校人事与后勤管理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聘任制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
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 n(Phi l osop h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ce m ber2010●高校管理●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闵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历史分析是研究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建国前六十年、建国后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三个阶段解读了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成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历史成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16~03研究我国大学管理制度需从近代开始。
因为近代大学管理制度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在形式上已经有些接近了,而我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大学管理制度。
当然,我国大学的管理制度不是说完全没有了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痕迹。
作为教育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也影响着大学管理及其制度的建设。
如大学教学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仍然还有儒家思想在大学管理制度中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已经不是主流了。
本文根据政治历史与政权的更替,把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成因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国前六十年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的。
所以我们谈大学管理制度,一般都要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或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联系起来。
研究建国前六十年的大学管理制度,主要针对近代以来我国大学管理的状况展开。
这一时期有一批近代大学的出现,首开近代大学管理史上的先河,开始尝试引入国外大学的管理制度办学,对于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选择几所近代有代表性的大学,研究他们的管理制度,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大学管理是很有帮助的。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开始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即在上海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
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
我国高校如何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注重绩效评价,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创设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管、办、评三方的权责边界?周光礼: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
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治理重视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互动。
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
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由此形成三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
在传统的管理逻辑下,政府强势于学校,政府与学校关系不平衡;政府强势于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学校强势于社会,学校与社会关系不平衡。
在治理逻辑下,政府、社会、学校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创设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大学。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高校治理体系是指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权力运行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安排。
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完善治理结构。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包括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构建权责清晰、协调有序的治理体系。
2. 强化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高校规章制度体系,明确各项制度的内容和依据,确保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增强高校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加强内部监督。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等,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
4. 推进权力下放。
高校应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权力下放和责任下移,营造积极、开放、活力的管理氛围。
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1. 健全管理团队。
高校管理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懂得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协调和领导团队,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2. 加强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的高校决策机制,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培养高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3. 拓展合作交流。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和管理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4. 推动信息化建设。
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服务,为高校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有助于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增强高校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内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内容分析政策文本表达及其解读三十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其中,一些是一般性的教育政策,一些是专门的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策z的•还有一些是有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文本。
本文所指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由国家教委直接负责.专门院校归相应的中央业务主管部委管理”地方高等院校由省一级管理。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这是拉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一项重要政策。
《决定》首次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管的过死过严,使得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不该管的管,该管的没有管好C《决定》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即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应该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决走》还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
次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规定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管理权该规定被看作是对1985年《决定》的具体化和补限”的八个主要方面z充。
1995年5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用“深化”一词,显然是意识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因而指出“要方向明确、态度积极,努力探索、措施得力,步子稳妥、逐步到位”。
文件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争取到2021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并且“要通过深化改革和立法,划分、规范举辦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和义务。
第十四讲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如何理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思 考 题:
的管理体制? 的管理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 力?
谢 谢!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高 等 教 育 微 观 管 理 体 制
(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高校内部事务可以分为学术事务和非学 术事务(或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 术事务(或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 )。与此相对应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 一种是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 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 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 核心, 学术委员会” 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 教学指导委员会” 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授委 员会” 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 统。 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 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其权力是 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 特征的外化, 特征的外化,主要依靠教授自身的权威 对客体产生影响。 对客体产生影响。大学学术组织一般处 于松散的状态, 于松散的状态,学术权力的价值追求是 保障学术自由、学科发展和学者的权益。 保障学术自由、学科发展和学者的权益。
一、 高 等 教 育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集权制的国 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纪下半叶以来 家正在走向分权, 家正在走向分权,加强市场调节 的力量, 的力量,而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也 在走向集权。 在走向集权。 国际上, 国际上,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 有: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权 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和集权与分 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和集权与分 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 高 等 教 育 微 观 管 理 体 制
中国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演进-最新文档
中国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演进高校学生管理从制度层面上来分析,是指政府或学校对高校事关学生的一些常规性活动制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教育法规、规章条例、高等学校章程以及高等学校校规校纪等。
[1]从管理内容层面上分析,包括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和生活管理,其中行政管理包括招生、培养、学籍、奖惩等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生活管理包括学生的课外和校外活动、饮食起居等方面。
大学学生管理制度产生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以英法联军之役为分水岭,其演进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半封建式教育时期(1862年之前)、资本式教育时期(1862年-1949年)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49年至今)。
一、半封建式教育时期的学生管理(1862年之前)学生管理自有学校以来就已存在。
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的出现始于夏代后期,有小学和大学之分。
[2]当时的大学主要针对奴隶主贵族子弟,在学生的管理上以当时贵族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为准;到了西周时期,入学对象有了年龄和修学年限的规定,《白虎通》记载“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此大学之礼”,《礼记? 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分级和考试制度,大学每年招生,考试则每两年进行一次,即在第一、三、五、七、九年进行;在学生管理上十分严格,一入学就吟诵《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校也备有体罚犯规学生的用具。
[3]秦朝设立吏师制度,以法令为施教之本,严格控制学生的思想教化。
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学校系统基本确立,太学兴盛,西汉时期对太学生入学的选送办法和入学资格有了细化,据《史书》和《汉书?儒林传序》中记载,当时入学资格一是由太常直接在京师挑选仪状端正、年满十八岁以上者,二是由郡国县邑于各该辖地选送“好文学、敬长上、录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4]汉太学的考试方法分口试、策试和射策,修学年限以考试合格为限。
中国高等教育规章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规章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高等教育已成为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障教育质量,保护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秩序,中国政府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高等教育规章制度。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管理体制、教育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中国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
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中国高等教育自1978年开始恢复招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健全,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丰富多样,教育资源不断增加。
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2769所普通高校,拥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超过3300万人,研究生超过30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构成。
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颁布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规章制度、监督检查高校办学行为。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塑造。
三、教育质量保障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三位一体的平衡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设立学科评估、高校评估、教师评价等制度,加强对高校的考核和监督。
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科研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高校加强学生管理,开展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施全面育人、终身教育的理念。
高等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高等学院管理制度
中国高等学院管理制度一、学院的组织架构1. 学院领导机构学院的最高领导机构为院长办公会,由学院院长、副院长、教务处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党委书记等组成。
院长办公会负责制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学院各部门的工作,保障学院的正常运转。
2. 学院部门设置学院设有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党委办公室、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等部门。
各部门根据学院的发展需求和管理要求设立,负责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 班级管理学院在班级管理方面设立班主任制度,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情绪辅导和学习指导等工作,保障学生在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学院的教学管理1. 课程设置学院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确保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 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加强对学术新秀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
同时,学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学术评估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
3. 教学质量保障学院要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学院要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
三、学院的科研管理1. 科研项目申报学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实施。
学院要提供相关支持和资源,帮助教师和学生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
2. 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国内外的学术界建立联系和合作。
学院要为学院内外的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科研成果评价学院要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鉴定。
学院要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奖励优秀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
论中国大学权力制度中的教授治理
治 。近些年来 , 中国大学 去行政 化 、 推行教授 治理 的呼声 日
益高涨 , 这也使得教授治理重新成 为大学研究 的新热点 。
一
“ 教师工作不断专业化 , 学校的许多权力尤其是 关于课程 、 学
[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规 划项 目“ 大学实现 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机制研 究” ( B G A 1 2 0 0 4 0) ; 2 0 1 1年宜
宾学院博 士科研启动基金项 目“ 大 学治理结构及权力分配研 究” 课题 ( 2 0 1 1 B 2 0 1 ) 。
“ 教授治理 ” 溯 源于 “ 教授治 校 ” , 教 授治 校 即教授集体 全权管 理大学事务 以实现大学 的学术 自由和学术 自治。教
授 治 校 的概 念 便是 一 个 相 当 宽 泛 的概 念 , 它 包 含 了大 学 所 有
而, 教授治 理的内涵 可 以概括 为教授共 同治理 学术 、 共 同参 与学术 的决策活 动。因此 , 从 教授治理 的主体 来看 , 教授 是
霄2 0 1 3 . Ⅱ
文 化 教 育 研 究
论 中 国 大 学 权 力 制 度 中 的 教 授 治 理
田联 进
( 四川 省高校 人文社 会科 学 重点研 究基地 新建 院校 改革与发 展研 究 中心 ; 宜宾 学院 高 等教 育研 究所 ,
四川 宜宾 6 4 4 0 0 0 )
[ 作者 简介 ] 田联进 ( 1 9 6 7一) , 男, 湖南龙 山人 , 四川省 高校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 ( 新 建院校改革 与发 展研 究 中心 ) 学术委 员会委 员, 宜宾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 高等教育、 比较教 育 、 教 育哲 学研究。
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_刘亚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3
68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点, 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②。
从调研结果看, 在 35 所高校中, 有 5 所高
基于以上理论的认识以及实际管理者的管理 校仍完全实施 “一级管理”体制, 人事、财物和
报
只能作为典型调查结果。
明校院两级管理分权内容和分权程度。下面分别 告
3、所调研高校校院两级管理分权状况。
就这三项内容的调查结果表述如下。
表- 1 所调研高校学科类别分布表
高校学科
理工 经济
综合性
师范类 农林类 医科类 合计
类别
科类 管理类
数 量 (所 )
15
8
4
4
1
1
33
比例(%) 45.5 24.2 12.1 12.1
考 学生教育管理经费和第二课堂费、研究生管理工 校由校级承担, 但有 6 所高校的学院承担投资比
察
表- 5 日常行政办公运行费状况表
调
日常运行费状况 校拨经费充足 校拨经费不充足, 校拨经费不充足, 合计
研
学院自筹经费补充 学院无经费补充
报
数 量 (所 )
7
20
7
34
告
比 例 (%)
20.6
58.8
调
校院两级管理的改革基本处于 “事权下移, 财权、人权和重大事权仍然集中在校级”的状
研
态, 呈现出管理中的 “职能分权”特征, 仍然是一种集权状态。这种管理状态与我国高校和
报
政府存在密切的、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相关。因此, 我国高校很难实行真正的学院分权
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法律保 障。 因此 , 坚持 和完 善党 委领 导下 的校 长负 责 制不 仅 是 政 治要 求 , 也 是 依 法治 校 、 依 法 行政 的重要
标志 和必 然要 求 。 党 委领 导 下 的校长 负责 制将 中 国特 色 和高 等 教 育 管理 的普 遍规 律 进 行 了很 好 的结 合 。在高 校 实行 党委 领导 , 是 由中 国历 史 和 国情 决定 的 ; 校长 负责 , 是
、
党委领导、 校 长 负 责—— 正确 处 理 高 校 党 委
方法 。党 委作 为 学校 改革 发展 稳定 的领 导核 心 , 是 学
校组 织 系统 的决 策 中心 , 实行 的是集 体 领导 为特征 的 民主集 中制 。党 委领 导 既 表 现为 对 人 的领 导— — 管 干部 、 管人才 , 又 体 现为 对 事 的领 导 —— 领 导重 大 事
由高 校特 点 和性质 决 定 的。这 两种体 制 的结合 , 实 质
大 学 制度 作为 整个 社会 的制 度安 排 之一 , 与 整个 国家 的制度 体 系和 制度 文 化 密 切相 关 。 由于各 国历
史 和 文 化传 统 不 同 ,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水平 不 同 , 经 济
和政 治 制度 不 同 , 决 定 了高 等教 育 改 革发 展 模 式 、 发 展 水 平 等方 面 的不 同。 中 国特 色 的现 代 大 学制 度 应 该 包括 六 大要 素 , 即“ 党 委领 导 、 校长 负 责 、 教 授治 学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关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 制经济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和主 要任务,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了政策指导 和推动力。该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混 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的改革和创新。
06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未来发 展趋势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01
合作办学
中国高校将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05
混合所有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体制特点
办学主体多元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中,高校不再是唯一的办学主体,而 是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形成多元化 的办学格局。
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办学主体 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和 效益。
管理机制创新
教师培训和进修
高校将加大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通过校内培训、校外 培训、国内外访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 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交流渠道。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பைடு நூலகம்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概述 • 公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 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 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体制 • 混合所有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管理、办学和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和制度。
等。
管理体制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以及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 管理体制。
公立大学的管理制度是
公立大学的管理制度是公立大学是国家兴办的高等学府,其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因此,建立健全的公立大学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对公立大学管理制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公立大学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管理体制公立大学的管理体制是指公立大学内部的权力运行模式和组织结构。
在公立大学的管理体制中,通常包括校长和党委书记、行政机构、院系部门、教师团队和学生组织等。
校长和党委书记是公立大学的最高领导,负责领导和管理整个学校的工作。
行政机构主要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和后勤处等部门,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院系部门是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师团队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负责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生组织是学校的学生群体,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公立大学的管理体制。
二、管理机构公立大学的管理机构是指学校内部的管理组织和部门。
其设立与否、设置和职责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效能和工作质量。
在公立大学的管理机构中,应当设立合理的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责,推动学校的管理工作。
管理机构通常包括学校领导班子、行政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学生工作机构和监管机构等。
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整个学校的工作。
行政机构主要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和后勤处等部门,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教学科研机构是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生工作机构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
监管机构是学校的监管机构,负责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管和评估。
三、管理内容公立大学的管理内容是指公立大学进行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其内涵涵盖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和社会服务等。
这些管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成果和社会影响。
“大学制度”再认识
“大学制度”再认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制度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制度不仅涉及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教师培养等方面,更涉及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许和定位。
在大学制度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证高质量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培育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大学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首先,管理体制是现代大学的核心,它包括制度、组织架构、职务与职称制度等方面。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逐步采取普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校的自主权和管理水平。
但同时存在着“分散管理”、“重组织架构、轻制度建设”等问题,限制了高校的校内管理和长远发展。
其次,学科建设是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学科建设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各高校之间激烈的学科竞争,导致资源紧张、重复建设、学科间割裂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人才培养是大学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大学应该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同时也应该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需要。
但是,在当前大学制度中,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如怎样平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高校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加强内部监督和评估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激励机制等,使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制度运行有序。
二是优化学科设置。
对于学科建设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合作与共建,避免学科复制和资源浪费;对于专业设置要坚持面向学生需求和劳动市场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三是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
同时,优化教育体系和评价指标,实现多元化评价,确保教学质量。
四是加强与社会联系。
大学应该把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形成联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管理分为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大学外部行政管理,后者包括大学内部行政和学术管理。
中国近代大学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管理为主导,它经历创立、发展和改革的演变过程。
大学外部管理机构
1905年废科举之前,清政府相继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大学堂、学务处作为兼
管或专管全国新式教育的行政机关。
之后,中央设立学部,下设专门司具体核办大学堂等各种专门学堂事宜。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改学部为教育部。
其下设专门教育司大学科分管大学教育事务。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组建教育行政委员会。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仿效法国的大学区制,改教育行政委员会为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不设教育厅,分别成立各大学区,作为大学院的下属机构。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
教育部,代替大学院的行政功能,其下设高等教育司;另将中央研究院划出为独立机构,直属于国民政府。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几经变动。
1949年11月成立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分管大学教育等事宜。
1952年11月,从教育部中分设高等教育部。
1958年2月至1966年7月,高等教育部与教育部两度分合。
1970年7月,成立国务院教科组。
1975年1月恢复教育部,内设高教一司、高教二司。
1985年6月,撤销教育部,改设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务院主管教育的综合部门。
1998年3月,恢复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
此外,中央其他部委及省市兴办的大学,分别由相应部委的管理机构、省市教育厅、高教局管理。
大学内部管理模式
清末,京师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由总监督总管各分科大学事务。
分科大学设监督,每科1人,掌管本科的教务、庶务、斋务事宜;其下设提调各1人,分别管理该科功课、
师生事务、文案、收支、厨务及宿舍等。
民国初年,大学设校长1人,各科设学长1人。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后,倡导学术自由和分权管理。
如:成立教授评议会,参与决定学校重大学术问题;设立行政会议,执掌学校行政大权;设立教务处和总务处,分别管理全校的教学、人事和财政工作。
从五十年代开始,大学取消学院制,实行校系两级行政管理。
1956年确定大学实行党
委制,由此建立比较完备的党委领导体制。
由于大学行政包办校内一切学术管理事务,使教师的学术权力受到严重削弱;校级党政领导机构不断膨胀,导致大学行政管理效能每况愈下。
因此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
主要措施有:恢复重建大学的学术民主管理机构,普遍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重建学院制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