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讲座课件
合集下载
中西医执业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ppt课件
健脾化痰 加减
六君子汤加减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 丸加减
肺炎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 ★
3.临床表现
肺炎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
★★★ ★★★
临床表现
(一)细菌性肺炎 1.肺炎链球菌肺炎 (1)症状: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咯痰, 呼吸困难。
(二)胸部X线检查 COPD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
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 肿改变。X线胸片改变对COPD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 作为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之用。
诊断
任何患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多痰的患者,并且有
暴露于危险因素的病史,在临床上需要考虑COPD的
诊断(见下表)。做出COPD的诊断需要进行肺功能检 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FEV1/FVC<70%表明存在 气流受限,即可诊断COPD。
1.心源性哮喘 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等心脏疾病病史和体征。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 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 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检
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有助于鉴别。血浆脑钠
肽(BNP)水平检测可用于心源性或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快 速鉴别。
辨证分型 外寒里饮证 痰浊阻肺证 痰热郁肺证 痰蒙神窍证
治法 温肺散寒,涤 痰降逆 健脾化痰 清热化痰,宣 肺平喘 涤痰,开窍, 息风
代表方剂 小青龙汤加减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 减 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 汤加减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 至宝丹加减
续表:
辨证分型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六君子汤加减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 丸加减
肺炎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 ★
3.临床表现
肺炎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
★★★ ★★★
临床表现
(一)细菌性肺炎 1.肺炎链球菌肺炎 (1)症状: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咯痰, 呼吸困难。
(二)胸部X线检查 COPD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
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 肿改变。X线胸片改变对COPD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 作为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之用。
诊断
任何患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多痰的患者,并且有
暴露于危险因素的病史,在临床上需要考虑COPD的
诊断(见下表)。做出COPD的诊断需要进行肺功能检 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FEV1/FVC<70%表明存在 气流受限,即可诊断COPD。
1.心源性哮喘 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等心脏疾病病史和体征。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 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 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检
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有助于鉴别。血浆脑钠
肽(BNP)水平检测可用于心源性或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快 速鉴别。
辨证分型 外寒里饮证 痰浊阻肺证 痰热郁肺证 痰蒙神窍证
治法 温肺散寒,涤 痰降逆 健脾化痰 清热化痰,宣 肺平喘 涤痰,开窍, 息风
代表方剂 小青龙汤加减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 减 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 汤加减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 至宝丹加减
续表:
辨证分型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中西医结合PPT课件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 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 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病史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3.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压、心 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X线摄 片、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 者可做CT等检查、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
预防与调护
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 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 加营养。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 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室内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 为宜,不要太强。 对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 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肾精不足 证候:头晕目眩日久不愈,耳鸣如蝉,精 神萎靡,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 软,咽干口燥,少寐多梦,舌质红,苔少或无, 脉细数。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加减。 方解: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枸杞、莵丝 子、:益肾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龟板胶滋阴 降火,补肾壮骨。 若阴虚内热甚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等滋阴清热; 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酸枣仁、柏子 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若阴损及阳,肾阳虚者,症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舌质 淡白,脉沉细者,改用右归丸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小结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体弱,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等。 主要病机为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空被扰或清窍失养。 其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临床发病以虚证居多。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清窍失养,肾 精亏虚、脑髓失充。治宜填精生髓,滋补肾阴,益气养血,调补脾 肾。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瘀血阻窍所 致。治宜燥湿祛痰,活血化察,清肝泻火,镇肝熄风。临床上病久 常见本虚标实的证候,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 为标。应分清标本虚实,采用相应的治法。
中西医结合教学课件中西医理论与实践
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03
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治疗手段,如中药汤
剂、针灸、拔罐等配合西医药物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 素有关。
西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抑酸药、胃肠动力药、抗炎药等,以及 内镜、手术等治疗手段。
阐述疾病发生的原因、 条件、病理变化及其转 归的学说,包括外感六 淫、内伤七情、饮食劳 倦、外伤、虫兽伤等。
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通过观察病人的神 色形态、听声音、嗅气 味、询问病情及切脉、 按诊等手段,获取病情 资料。
包括治则和治法两个方 面,治则是治疗疾病时 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 制定的具体治疗措施。
药物使用比较
中医以天然药物为主,注重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 经等特性,强调药物的配伍和整体调节;西医则 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注重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 理作用机制。
诊疗方法比较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辨证施治为主要 手段;西医则借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通过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治疗手段,如中药汤剂 、针灸等配合西医药物治疗及生活调理。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多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等因 素有关。
西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以及手术、康复等治疗手段。
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中西医治疗方法与
04
《医学基础知识详解课件--中西医结合学》
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气血 和信息在人体内部流动。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师可 以通过检查经络的状况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经络学说是中医ຫໍສະໝຸດ 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来确定病人的疾病 类型和病因。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生理指标以及询问病人的 症状和病史,中医师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疗法的 基础,为中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西医结合学的基本理论
中西医结合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提供更全面、个性化 的医疗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西医的诊断学、病理学等。通 过结合两种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西医结合学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气功学
中医气功学是中医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和气机,促进身体的健康。 气功包括各种不同的呼吸法、体位法和运动法,病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气功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和 治疗疾病。
医学基础知识详解课件-中西医结合学
欢迎来到《医学基础知识详解课件--中西医结合学》。本课程将深入介绍中西 医结合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诊断学、 辨证论治学以及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同时,也会探讨中西医 结合治疗方法及其在疾病预防、康复和慢性病、癌症、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让我们一起开启医学知识的探索之旅吧!
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元素(木、 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认为五行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通过了解五行的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原因,从而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PPT课件
三、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机制研 究
• 5、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972年KERR等首先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APO) 的概念。APO是具有特殊形态学和生化改变的一种细胞 死亡形式,一系列基因(BCL-2、P53、C-MYC等)参与 了凋亡调控。APO与肿瘤发生和抑制有密切关系。诱导 APO是某些化疗药抑制肿瘤的主要机理之一。实验证实 ,中药亦有诱导APO发生的作用。如莪术提取物榄香稀 、大蒜油、AS2O3等以及复方长必安、康尔爱片等能诱 导APO的发生。其它如美州商陆、柴胡甙也具有诱导 APO作用。
三、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机制研 究
• 1、对肿瘤的预防作用 • 抗突变作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导致癌变的重要
途径。抗突变、抑制畸变对于癌变的早期防治具有积极 意义。实验发现,某些中药复发具有抗突变作用,可用 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其中补益中药防突变研究占主导 地位,如炒白术、肉苁蓉、仙茅、沙参、天冬、枸杞、 人参、黄芪、绞股蓝以及复方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等 具有明显抗突变作用。 • 抑制诱癌发生:六味地黄丸对N—亚硝基肌氨酸等诱癌 具有抑制作用。养阴中药复方在抑制黄霉素B1(AFB1) 诱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有明显阻断作用:补益中药提取物 如黄芪注射液对MCA碘油溶液诱发的大鼠肺癌有明显抑 制作用。
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恶 性肿瘤的新探索
• 1、辨证与辨病: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较全面认识疾病,自觉 的、准确的、公正的根据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每一个肿瘤病 人最适当的诊疗选择。
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恶 性肿瘤的新探索
• 2、扶正与祛邪:在肿瘤治疗中,离不开“扶正 ”与“祛邪”两方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邪和正的 关系,正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祛邪时必虚 顾护正气。同时扶正也要考虑邪气的去处,一 般而言,中医药长于“扶正”,西医手术、放 化疗长于“祛邪”。二者结合扶正中加强抗癌 能力,从而改善症状和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鳖甲煎丸、大黄庶虫丸、化癥回生丹,即为 扶正祛邪的治疗样本。
中西医结合教学课件:中西医理论与实践
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中西医结合 的治疗方法
02
0 4 调整治 疗方案:根据疗 效评估结果, 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定期回访患者,了解病情变 化,提供健康指导
06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制定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强调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 辨病论治: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制定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或西药进行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配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
护理理念:中西 医结合,注重整 体护理
护理方法:运用 中西医结合护理 技术,提高护理 质量
护理内容:包括 中医护理和西医 护理,注重中西 医结合护理的实 践应用
护理效果:中西 医结合护理可以 提高患者的康复 效果,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教学 案例分析
章节副标题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例分析
课件制作原则
内容全面:涵盖中西医理论与实践 的所有重要知识点
结构清晰:按照中西医理论与实践 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语言通俗易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案例丰富:提供丰富的中西医结合 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互动性强:设计互动环节,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体系完善:提供完善的评价体 系,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西医基本理论 中西医结合教学案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教学课件概述
“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课件”
药食同源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的应用
“药食同源”的定义
中药材和食物中具有类似效用的物质,可以起 到相同的作用,并用于食疗和健康保健。
适宜的人群
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体质较弱或需要调理的 人群。
经验方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的 应用
中医经验方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是在中医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 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经验方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加强免疫 系统。
1
技术的完善
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完善,更适应患者和病情的需求。
2
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重视,对于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的投资也会不断增加。
3
专业人才需求高
随着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发展壮大,具备该领域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结和展望
本课件通过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历史、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和不足、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具体实践过程、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相关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诊疗在当前的医 疗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案例分析: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效果分析
治疗效果显著
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很好 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同的技术结合使用,都可以 很好的缓解病人病痛。
患者满意度高
患者需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 诊疗的摒弃了药物过载的问题、康复态度良好等问 题,获得了病人较高的满意度。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针灸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的应 用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在 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针灸常用于调节身体功能、缓解疼痛和疗效提升。
中药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课件
[ 感谢观看 ]
西药及其制剂
西药种类
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品等 ,具有明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 用,如抗生素、镇痛药、降压药
等。
西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注射液等,不同 制剂具有不同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 度,如口服片剂方便使用,注射液 快速起效等。
西药应用
在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感染性疾 病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 。
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诊断病情。
闻诊
通过听患者声音、嗅患者气味了解病情。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按压穴位等判断病情。
西医诊疗方法
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诊断 病情。
体格检查
通过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等 了解病情。
实验室检查
通过化验血液、尿液等样本辅助诊断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MRI等技术观察患者 体内病变。
础。
生理学
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 现象及其规律,揭示生
命活动本质。
病理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 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
质和演变过程。
诊断学与治疗学
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和技 术对疾病进行诊断,根 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
案。
中西医差异对比
理论体系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西医学以实证科学和还原
论为基础。
诊断方法
感冒
中医治疗
采用辨证论治,根据感冒类型选 择不同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 枝汤等,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
西医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 抗生素等,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
糖尿病
中医治疗
分型论治,采用中药口服、针灸、推 拿等综合治疗方法,调节气血阴阳平 衡,改善胰岛素抵抗。
西药及其制剂
西药种类
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品等 ,具有明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 用,如抗生素、镇痛药、降压药
等。
西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注射液等,不同 制剂具有不同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 度,如口服片剂方便使用,注射液 快速起效等。
西药应用
在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感染性疾 病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 。
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诊断病情。
闻诊
通过听患者声音、嗅患者气味了解病情。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按压穴位等判断病情。
西医诊疗方法
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诊断 病情。
体格检查
通过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等 了解病情。
实验室检查
通过化验血液、尿液等样本辅助诊断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MRI等技术观察患者 体内病变。
础。
生理学
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 现象及其规律,揭示生
命活动本质。
病理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 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
质和演变过程。
诊断学与治疗学
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和技 术对疾病进行诊断,根 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
案。
中西医差异对比
理论体系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西医学以实证科学和还原
论为基础。
诊断方法
感冒
中医治疗
采用辨证论治,根据感冒类型选 择不同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 枝汤等,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
西医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 抗生素等,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
糖尿病
中医治疗
分型论治,采用中药口服、针灸、推 拿等综合治疗方法,调节气血阴阳平 衡,改善胰岛素抵抗。
中西医结合幻灯片课件
17.0 3.3
8.2 1.6 6.7 1.3 4.2 0.8 3.8 0.7
92.3
恶性肿瘤的高发倾向
❖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 全球年新发病例约1200万,我国约250万 ❖ 整体有效率低:只有60%-70% ❖ 需探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途径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如何?
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胃肠道毒副反应
❖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或肝功能损害等。 ❖ 此时中医药的应用应注意顾护胃气。以理气健脾、降逆止呕为主, ❖ 同时,在化疗中也不排斥西药对症支持治疗,认为此时应增加补液,
加快排毒,积极应用止吐药物以保护脾胃,有助于患者体质恢复。
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汇报内容提纲
1 癌症的流行病学 2 中医药在癌症诊治的地位 3 中医药在癌症诊治中的应用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 肿瘤的发生与中医正邪理论一致,其发生首先是自 身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再加上饮食不节、劳逸 失调、环境恶化等原因。
❖ 肿瘤早期体质虽然尚属强健,正气尚存,但临床上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正气已伤,邪气尚存 者。
❖ 若脾虚湿盛, 可加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若湿聚久酿成 热而见舌质红、边见齿痕,舌苔黄腻,可去山药,加川连、沙参等清 热去湿 养阴。
肿瘤的辩证施治
阴虚为主型:
❖ 表现为消瘦、口干、咽燥、便秘,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 方以沙参麦冬汤为基础,药用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玉竹、
天花粉、太子参、炒米仁、白芍、白术、百合等。 ❖ 若以阴虚而湿热重,可加蒲公英、鸭跖草等;若阴虚及肾,见舌质嫩
❖ 围手术期通过理气健脾中药的调理,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 术后恢复,调节免疫功能,为后继治疗做好铺垫;
8.2 1.6 6.7 1.3 4.2 0.8 3.8 0.7
92.3
恶性肿瘤的高发倾向
❖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 全球年新发病例约1200万,我国约250万 ❖ 整体有效率低:只有60%-70% ❖ 需探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途径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如何?
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胃肠道毒副反应
❖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或肝功能损害等。 ❖ 此时中医药的应用应注意顾护胃气。以理气健脾、降逆止呕为主, ❖ 同时,在化疗中也不排斥西药对症支持治疗,认为此时应增加补液,
加快排毒,积极应用止吐药物以保护脾胃,有助于患者体质恢复。
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汇报内容提纲
1 癌症的流行病学 2 中医药在癌症诊治的地位 3 中医药在癌症诊治中的应用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 肿瘤的发生与中医正邪理论一致,其发生首先是自 身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再加上饮食不节、劳逸 失调、环境恶化等原因。
❖ 肿瘤早期体质虽然尚属强健,正气尚存,但临床上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正气已伤,邪气尚存 者。
❖ 若脾虚湿盛, 可加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若湿聚久酿成 热而见舌质红、边见齿痕,舌苔黄腻,可去山药,加川连、沙参等清 热去湿 养阴。
肿瘤的辩证施治
阴虚为主型:
❖ 表现为消瘦、口干、咽燥、便秘,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 方以沙参麦冬汤为基础,药用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玉竹、
天花粉、太子参、炒米仁、白芍、白术、百合等。 ❖ 若以阴虚而湿热重,可加蒲公英、鸭跖草等;若阴虚及肾,见舌质嫩
❖ 围手术期通过理气健脾中药的调理,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 术后恢复,调节免疫功能,为后继治疗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张锡纯(1860~
1933),字寿甫。先 世原籍山东诸城,明 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 为盐山人。家道小康, 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 集,因其家训教子孙 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 随父习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王清任(1768~
1831年,字勋臣,河北 玉田人。)吸取西学, 始有《医林改错》;
• ——学习西医炼制技
术,
• 中药药露始于此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国记法》(意大利人,利玛窦著)是第 一部传入我国的医学书籍。此后,十七 世纪初,日尔曼人邓玉函 的《泰西人身 说概》,意大利人罗 雅谷的《人身图 说》,法国人皮理 的《人体解剖学》等 相继传入中 国。尤其对我国的医家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
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 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
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为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第一人。 《医
学会通》是第一部中西医“汇通”之专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汪昂(1615~1695年),字仞庵,
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著《医 方集解》、《本备要》、《汤头歌 诀》、《经络歌诀》等,不仅是清 代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 医学普及教育家。吸收西医神经学 说,提出“脑主记忆”之说。
• 方以智
(1611—1671 年),字密之, 号曼公,又号 鹿起、浮山愚 者等,兼有别 号多种,是明 末清初一位杰 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科学 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人,
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 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 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 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 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 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 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 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 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 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 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 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
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 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 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 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第二阶段: “中西汇通”学派形成 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
• ——“中西汇通”学派医家群:唐宗海、
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等;
• 唐宗海 (1846~1897)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 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 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 唐氏早年已有很高明的医 疗技术,以行医为业。嗣 后,迁居京、沪、粤等地。 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 世。清代医学家,中西医 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
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 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 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 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 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 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 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严格地讲,中西医结合 是从西医传入中国的那一天 开始的。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西 医结合之路可以简约地划分 为三个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阶段:个别影响阶段(16、 17、18、19世纪中叶) •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西
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 心:“折衷归一”、“保 存中说,西说为证”,并 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 中医岂无所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在具体 措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 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 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唐宗海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 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 唐宗海的著作有《血证论》8卷(1864年),《中西 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 《中西医学入门》2卷(1892年)、《本草问答》2 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9卷,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万种》。对于“汇 通医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 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 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
1933),字寿甫。先 世原籍山东诸城,明 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 为盐山人。家道小康, 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 集,因其家训教子孙 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 随父习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王清任(1768~
1831年,字勋臣,河北 玉田人。)吸取西学, 始有《医林改错》;
• ——学习西医炼制技
术,
• 中药药露始于此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国记法》(意大利人,利玛窦著)是第 一部传入我国的医学书籍。此后,十七 世纪初,日尔曼人邓玉函 的《泰西人身 说概》,意大利人罗 雅谷的《人身图 说》,法国人皮理 的《人体解剖学》等 相继传入中 国。尤其对我国的医家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
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 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
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为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第一人。 《医
学会通》是第一部中西医“汇通”之专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汪昂(1615~1695年),字仞庵,
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著《医 方集解》、《本备要》、《汤头歌 诀》、《经络歌诀》等,不仅是清 代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 医学普及教育家。吸收西医神经学 说,提出“脑主记忆”之说。
• 方以智
(1611—1671 年),字密之, 号曼公,又号 鹿起、浮山愚 者等,兼有别 号多种,是明 末清初一位杰 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科学 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人,
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 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 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 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 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 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 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 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 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 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 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 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
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 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 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 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第二阶段: “中西汇通”学派形成 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
• ——“中西汇通”学派医家群:唐宗海、
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等;
• 唐宗海 (1846~1897)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 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 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 唐氏早年已有很高明的医 疗技术,以行医为业。嗣 后,迁居京、沪、粤等地。 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 世。清代医学家,中西医 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
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 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 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 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 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 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 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严格地讲,中西医结合 是从西医传入中国的那一天 开始的。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西 医结合之路可以简约地划分 为三个阶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阶段:个别影响阶段(16、 17、18、19世纪中叶) •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西
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 心:“折衷归一”、“保 存中说,西说为证”,并 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 中医岂无所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在具体 措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 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 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唐宗海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 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 唐宗海的著作有《血证论》8卷(1864年),《中西 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 《中西医学入门》2卷(1892年)、《本草问答》2 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9卷,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万种》。对于“汇 通医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 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 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