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听课反思-最新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 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 苏教版

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关于和与积的奇偶性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相加、相乘的规律,能够判断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奇数、偶数相加、相乘的规律,能够判断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奇数、偶数相加、相乘的规律。

2. 判断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如男生、女生、桌子、椅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发现其中的奇数和偶数。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与积的奇偶性。

2. 探究规律(1)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教师出示一些奇数和偶数的算式,如:1 2、3 4、5 6等,让学生计算并判断和的奇偶性。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相加的和为奇数。

(2)奇数、偶数相乘的规律教师出示一些奇数和偶数的算式,如:1×2、3×4、5×6等,让学生计算并判断积的奇偶性。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相乘的积为偶数。

3.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奇数、偶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学生能够判断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奇数、偶数相加、相乘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和与积的奇偶性奇数偶数 = 奇数奇数× 偶数 = 偶数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举例说明和与积的奇偶性。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奇数、偶数相加、相乘的规律,能够判断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

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评课稿

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评课稿

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评课稿
本文主要对于“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课程进行评价,从课程
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堂课的课程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解了数学中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包括奇数加奇数、偶数加偶数、奇数乘奇数、偶数乘偶数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点是非常基础而又重要的概念。

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次,我们来看看这堂课的教学方式。

该课程主要采用了讲授、提问、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能够以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抽象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

在提问环节,教师能够巧妙引导学生的思考,在尝试后再向其讲解正确的答案。

在课堂演示中,教师能够通过举例子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堂课的教师风格。

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严谨负责,认真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深入浅出,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程。

另外,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听课态度更加专注。

教师风格温和亲和,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的来说,这堂“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课程内容齐全、贴近
实际、重点突出、耐人寻味。

教学方式和教师风格也非常优秀,
具有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特点。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可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是初步探索两个数和的奇偶性;第二部分是探索几个数和的奇偶性;第三部分是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几个数积的奇偶性。

整节课结束,我自己的感觉是,学生探索规律部分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是活动课,一节课的时间,探索三个部分的规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点高,学生短时间内探索不出来,我就有点焦急,连拖带拉的就把规律硬的带出来了,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提问,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规律的感受不深,效果不好。

听了老师们的建议,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一、活动课不能上成练习课,要回归到数学生活中;例如:得出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的结论后,应该运用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的页码的和,这样的生活中例子比较好;二、上课时不能太急,为了得到结论,不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一味追求最后的结论,而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三、整节活动课太单一,探究的太多,可以把它进行归纳;四、注意细节的处理,例如:用圆圈来圈出奇数的个数,这样更直观的看出奇数的个数与和的奇偶性之间的关系。

五、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时,一般是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题例,让学生对其观察、比较,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这种归纳推理的.方法,无疑有助于学生“知其然”,但并不一定理解“所以然”。

因此,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在归纳出结论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悟”出结论背后的“道理”,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如何准确判断“和的奇偶性”,还是要从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着手。

无论多少个偶数相加,因为每个偶数都含有因数“2”,所以它们的和也必定含有“2”这个因数,因此它们的和必定也是偶数。

由于任何一个奇数与偶数只相差“1”,所以任意两个奇数可以合并成一个偶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到了五年级,学生已经进行过大量的整数加法计算和乘法计算,却很少会去注意加法的和、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

因为教学重点是放在在算理与算法上,要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要正确并顺利地算出得数,还要利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这些任务,一般不会对计算的得数作进一步的研究。

况且在教学整数四则计算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奇数、偶数的概念,不可能去关注和与积的奇偶性。

现在,整数知识的教学已经全部完成,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的运算,也建立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条件研究整数加法的和、整数乘法的积,探索其中的奇偶性规律,这节探索规律的课正是基于以上的基础开始的。

我们知道,前面几册教材里的探索规律,大多数是研究现实生活里的现象,如间隔现象、周期现象等。

这次探索整数加法和乘法中的规律,直接研究数学现象,在内容上与过去不大相同,知识的难度也不大,这点变化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和的奇偶性,明白是什么决定着和的奇偶性,这个教学过程给学生的引导比较多,提供的方法安排比较细致,设计的铺垫层次分明。

也让学生从中积累到了数学活动经验,并应用到研究积的奇偶性上。

所以,研究积的奇偶性的教材,编写相当精练、比较开放,教的设计更简洁明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让听课者感觉详略得当、首尾呼应。

教学开始让学生研究课题,提问:什么是奇偶性?谁决定着和的奇偶性?怎样研究呢?(学生说出列举,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接着,让学生每人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填表,积累研究的素材。

观察表格,产生猜想: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验证刚才的发现,知道猜想是正确的,但老师提出仅仅列举还不够,还可以怎样验证?画图,数形结合,从算理上给予了验证,再通过老师出示的大数目的列举验证,从而再次肯定了猜想的正确(把“?”改成“=”)。

发现了规律,就要应用,自然而然的练习就出示了:打开数学书,左、右两页的页码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一定是一个偶数、一个奇数,这样两个数的和一定是奇数,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能够作出这种判断。

苏教版五下《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下《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下《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的奇偶性规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判断任意两个整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进一步理解数学的规律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于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复杂的数的运算和奇偶性规律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判断任意两个整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理解和的奇偶性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判断任意两个整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难点:理解和的奇偶性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和的奇偶性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规律。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数卡或者练习题,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数卡或者实物,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数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和的奇偶性。

例如,拿两张数卡,一张奇数一张偶数,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发现和是奇数或者偶数。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和的奇偶性规律。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第【2】篇〗“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的开始我以问答的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了后面的新课做准备。

但是在复习奇数和偶数除以2的余数时候,孩子们的错误很多,答对的孩子也只有机械的记忆,并没有理解。

如果此时我能利用具体数字的形式举例说明,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样也会为后面的说理法教学奠定基础。

再引入图示的时候,对图形的拼摆方式,我的说明不够清晰,就行金池老师说的那样,老师一对一对的摆,让学生看到拼摆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偶数和奇数锁频摆出来的图形的区别。

实际上也为后面的数形结合打基础。

正是因为复习下阶段的这两个问题抓的不够实,所以也影响了后面的新知识的教学。

在学习新知识部分,数形结合的方法没有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我把它孤立了。

学习中,抽象的数字,让孩子们理解出现困难时,我们就可以用数形结合,生动形象的解释说明。

由于我自己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说理法和用图示表示数的证明选择一种就行,而且前面已经学过了图示法,我觉得他们应该能理解这种表示的证明,所以我简单的介绍了说理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西关小学刘换琴“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

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

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四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初步探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活动二:引导启发:几个数和的奇偶性。

活动三:自主获得:几个数积的奇偶性。

活动四: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一,先让学生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通过同桌交流,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填入表格中。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例子,初步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猜想。

最后要求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二,这一环节和活动一相仿,也是先让学生任意选几个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先想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发现,并提出猜想。

最后进一步验证猜想。

活动三,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直接让学生展开探究交流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自主获得相关的发现。

活动四,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我着眼于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引导他们对规律和发现过程进行反思,以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收获和体会。

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数学规律的完整过程,充分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关注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能否在经历适度挑战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和的奇偶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说理能力。

2、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复习:把下面各数分别填在合适的括号内。

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3948512074208018976?奇数()偶数()2、设问导读:1、例2: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阅读理解题目后,把问题简单具体表示出来。

2、探究方法与结果。

方法一:找几个奇数、偶数,加一加。

?方法二:画图形。

方法三:用奇数和偶数的意义说理。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3、回顾与反思:你的解答正确吗?再找一些大数试一试。

4、试一试:在()里填上奇数或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三、自学检测:1、不计算判断下面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368+79611367+23146389+2014968-2584007-24545739-20142、填一填(1)如2674+75的和是奇数,方框里可以填()(2)如680-45的差是偶数,方框里可以填()四、导学作业:1、30个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

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2、一本数学课本封面朝上放在课桌上,整体翻转10次后,书的哪一面(封面或封底)朝上?翻转11次后呢?99次呢?你发现了什么?翻转10次后()朝上,翻转11次后()朝上。

翻转99次后()朝上。

我发现翻转()次后与开始状态相同,翻转()次后与开始状态相反。

大道至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大道至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大道至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张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10018)摘要+P何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适度的数学问题,采取 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 课堂更简洁?《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 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交流,发现其中存在的规 律。

教师则适时地“现身”,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 道理通俗化,单一的思维多元化。

关键词:和与积的奇偶性小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课前的小研究设计《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 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计算规律的活动课,意 在让学生切 数学规律的完整过程,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研究的内容之所 是0的自然数并计算相应的和,主要是因为此前对奇数和偶数的认 识是在非0自然数 行的。

,安学生进行前置性研究,小研究(见图1)中设 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和,研究和的奇偶性。

(2)交流 讨论若干个例子,初步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

(3)进一步探究几个数和的奇偶性,分析决定 几个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的原因。

(4)最 后探究几个数的积的奇偶性,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小研究姓名_____学号_1.(1)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这样发现的:(2)若干个自然数相加呢?(3)关于“和的奇偶性”,我的疑问:2.关于“积的奇偶性”,我的研究图1聚焦课堂在学生完成的小研究中,我发现了很多 亮点:有的画图研究(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列 举说明现象(举了一些相应的式子&有的列 表分析规律(参考了教材上的表格&更有的 运用了转化(将奇数转化成偶数加1)……基 于此,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 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交 流,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和与积的奇偶性》说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 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单元的探索规律活动《和与积的 奇偶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 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 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 的探索计算规律的活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奇数、偶数、质数、 合数等概念,并在已经积累较多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安排的。通过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多样性和趣味 性,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他们从新的 角度进一步丰富对奇数、偶数的认识,从而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
1. 尝试运用举例和验证等方法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逐步掌握发现规 律的方法。 2. 经历探索加法与乘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 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 在学习“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 习活动,用我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 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 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 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几 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 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 他们问题提得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大道至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大道至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大道至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大道至简——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我对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收获。

在这篇反思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改进。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堂课中,我旨在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奇偶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备课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使用了多媒体展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其中包括奇数个桃子和偶数个苹果。

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理解奇偶性的特点和定义。

在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其次,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奇偶性质来解决。

例如,我给他们一些数字,让他们判断这些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然后让他们找出其中的规律。

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奇偶性质的理解,并且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我还运用了游戏的形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一个竞赛。

每个小组依次出题,其他小组要根据题目判断给定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这个游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奇偶性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时,我鼓励他们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得出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结论。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也更容易记住和理解知识点。

然而,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时可能给予了过多的提示,导致他们的思考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更加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展开更为细致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

尽管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小练习,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充分。

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听课反思-最新学习文档

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听课反思-最新学习文档

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听课反思今天听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本人一直任教的学科是语文和英语,没听过数学课,但感觉也是受益匪浅。

值得借鉴的两点:1、程老师善于利用学生活动,让学生自行总结出规律。

例如,在总结和是奇偶数的问题上,利用实例进行操练,让学生自己归类。

3+2=5 23+21=44 17+11=28 63+21=84------经过学生自己练习的总结,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虽然我们这种方法一直在用,但我们有时比较刻意而显得有些呆板,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随意和连贯。

2、分层次的提出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

虽然平时我也比较注意这方面要求提出的层次性,但我往往忽视学生的层次性,学习目标的层次性,我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注意到,因为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在课堂上,在实际中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程老师这节课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例如,在总结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奇数相加和是什么数的问题,注意提到优生加的是更多的奇数,而一些学困生给了相对简单的任务,一个奇数,两个奇数等。

给出两点建议:1、程老师在新授环节,总结两个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的环节,没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可能是听课老师较多,教师有点紧张,或者教师说话语速过快,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老师提出的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教师的要求不太明确,导致学生在这个环节耽误了一点时间。

2、在第二个展示环节,教师预留时间不足,学生展示的内容,不能很好的总结规律,起不到直观的作用,一个学生出现了口误,教师没能及时纠正,等到教师再去纠正,连我都不能反映出来是哪位同学错在哪里了。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点看法,由于不是自己任教的学科,显得班门弄斧了,敬请批评指正。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摘 要]教师将学习的目标问题化,让新知学习成为一个项目研究,促使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彰显学生主 体地位;以问题聚焦学习内容,凸显学习目标;着力问题解决,培养探究能力; 围绕问题展示,促进良性互动;强化反思梳理,发展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探究能力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6)05-007 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过程。未知领域的知识有可 能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也可能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 疑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未知知识教授给学生,也可以将其转化 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 知。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未知的数学知识都可以看做是学生需要解决而 未解决的问题,包括摆在学生面前需要掌握的新知识,需要不断完善的认知结构, 解决数学问题必备的方法技能,以及学生需要自我关照的元认知能力,等等。这 些问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学习内容的不解的认知状态,这样的状态使教学形成 了强大的张力。因此教师要突出“问题”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全程都要体现知识 问题化、目标问题化的理念,追求“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用问题来驱动教学。 将学习内容创设成系列的、环环相扣的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内容的 本质,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下面以“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实 践和思考。
结论:连乘时,因数中只要有偶数,积就一定是偶数;如果因数中没有偶数,积 就是奇数。 【思考:在探索和的奇偶性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几道具体的乘法计算题,利用“判 断连乘的积的奇偶性,关键看什么?”这个问题,使简约研究的过程直抵结论, 体现了问题的力量!】 五、反思,让研究再次升华 师:和的奇偶性与积的奇偶性有什么异同? 生:和的奇偶性,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如果有奇数个奇数,那么和就是奇数; 如果有偶数个奇数,那么和就是偶数。积的奇偶性,只要看因数中有没有偶数, 只要因数中有偶数,那么积就一定是偶数;如果因数中没有偶数,积就是奇数。 师:你有新的理由吗?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问题导学单上的最后一道题。(略) 【思考:课末的反思性问题,既与课首的问题形成呼应,又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可以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好课的基因有若干个,但有一个基因是永远都存在的——问题设计。劳凯声教 授认为:“问题是介于认识的此岸和彼岸之间的认知对象,如果它完全处于此岸, 已被我们解决了,就不称其为问题;如果它完全处于彼岸,我们完全没有接触到、 意识到,也就不能称其为问题。因此,问题应该是介乎认识的此岸和彼岸之间, 被我们接触到、意识到并试图回答、解释,或者采取相应行动的这一类认知对 象。”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首先,问题意味着矛盾和不平衡, 即在认识的此岸存在着困惑;其次,问题意味着意义和完善性,即在认识的彼岸 得到了解决;再次,问题意味着探究和建构性,即从认识的此岸走向彼岸;最后, 问题意味着批判和反思性,即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第【1】篇〗1、通过归纳、整理全部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全部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乘法口诀卡片、乘法口诀表。

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口诀?闭上眼睛想一想,1~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完整的口诀,你能把它说完整吗?一般题:()八得三十二三五()二()得十八开放题:()十二()十八()三十六1、出示不规格的杂乱乘法口诀挂图说:你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怎么整理让学生课前准备的卡片进行整理。

(板书:“整理乘法口诀表”)。

整理完后到前面展示。

提问:你喜欢这个乘法口诀表吗?为什么?谁来帮老师贴一贴“四六二十四”的口诀?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朋友,好细心,认真负责做得对。

2、看了这张表,你想说些什么?横看看发现了什么?竖着看有什么规律?乘数有什么规律?斜着看有什么规律?小朋友的观察那么丰富,真棒,比老师想的还多。

3、小朋友把口诀记在心里了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提问:你们准备怎么去背口诀。

横背、竖背、斜背。

说说:横、竖、斜背的方法。

学生自由背口诀。

4、出示一表格(想想做做第1题),同时让学生完成在书上。

师巡视辅导。

出示填满的表格。

提问:第一行横着有什么规律?竖着呢?师:第二行呢?猜一猜第三行呢?1、刚才小朋友说,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那你能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能算哪些乘法算式吗?同桌用乘法口诀卡片合作练说。

练习计算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巡视。

2、谁填得多(想想做做第3题)告诉妈妈背的方法,并跟妈妈比一比,谁先背出来。

我们强调知识应是学生自己寻找的结果,不是直接告诉的结果。

即使是学生自己寻找,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形式暗示使之放松感悟。

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应让学生大量地活动、操作、观察,而不要过早把结论说破。

五年级数学下册《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精选全文

五年级数学下册《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和的奇偶性》,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优点
1、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

我设计了任意写1个数字加上它本身,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的游戏活动。

2、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经历“猜想一验证一结论”。

3、本节课练习有层次性。

4、对学生适时评价。

缺点
1、时间的把控不足,造成了超时。

主要是探究中用时较多。

2、游戏的深入不够,要孩子动起来说起来。

3、验证方法3,4有一定的难度,应舍弃。

4、课堂的气氛引导不足。

改进措施
1、充分备好学生。

2、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3、控制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说起来。

4、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培养。

5、加强同事间的交流。

6、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充分做好
知识与学生的桥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2》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2》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2》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和与积的奇偶性2》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两数和的奇偶性,两数积的奇偶性,以及多个数和的奇偶性,多个数积的奇偶性,进一步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

但是对于和与积的奇偶性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数和、两数积、多个数和、多个数积的奇偶性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数和、两数积、多个数和、多个数积的奇偶性规律。

2.难点: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和与积的奇偶性的例子。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

然后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两数相加或相乘,它们的和或积的奇偶性是如何变化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两数和的奇偶性,两数积的奇偶性,多个数和的奇偶性,多个数积的奇偶性。

在呈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记录和总结。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操练。

《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和的奇偶性》教学反思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雪山一棵松66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课题主备教师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上课日期课型2019.2新授1.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学习目标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3.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准备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课件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1.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奇数2.偶数除以2余数是几奇数呢3.如果n表示自然数,偶数可以用2n表示,奇数呢4.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什么图形奇数呢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奇数与偶数和的奇偶性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并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生:题目让我们对奇数、偶数的和作一些探索,师: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生:奇数+偶数=偶数2.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师: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师:那就请同学们独立找几如何使数学教学反思不流于形式,如何提高数学教学反思的效果博客一、什么是教学反思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反思”洛克:“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

杜威: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和与积的奇偶性》评课稿

《和与积的奇偶性》评课稿

《和与积的奇偶性》评课稿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杨继芬4月20日有幸听了陈惠老师教学的“和与积的奇偶性”,让我受益非浅。

下面,我就对陈老师这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五下的教学内容。

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陈老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尝试运用“举例”的方法发现规律,运用和与积的奇偶性解决简单问题。

(2)发现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两个教学目标已得到了落实。

二、教师吃透教材,教材处理得当“和与积的奇偶性”是在学生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材提供的奇数个小正方形图和偶数个小正方形图的学习素材,陈老师通过让学生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和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接着从简单到复杂,由两个加数、三个加数、四个加数到无数个加数,让学生逐步展开探究活动。

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结构严谨,安排合理从整堂课来看,陈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准确,体型设计合理,富有层次性、发展性,教学目标准确、无误。

教学环节的处理中,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接受知识。

下面,提出两点个人建议,供陈老师和各位教师参考:1、在学生得出规律的时候可否把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再放长点;2、积的奇偶性德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结构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教案:和与积的奇偶性一、知识概述在小学数学中,孩子们学习了数的奇偶性,即将一个整数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本节课要教孩子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数学性质——和与积的奇偶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需要经过探究、实践和运用才能够真正掌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奇数加偶数、偶数加偶数的奇偶性规律;2. 学生能够理解奇数乘偶数、偶数乘偶数的奇偶性规律;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和计算和与积的奇偶性。

三、教学过程回顾讲师会在黑板上写出几组整数,让学生进行分类,回顾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引入讲师会在黑板上写出几组数字,让学生探究它们的奇偶性,如:1+2,3+4,5+6,9+12,10+20 等。

- 奇数加偶数1. 讲师写出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两个数相加的结果是什么,例如:5+6。

2. 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由跟下面的结论。

由此引入奇数加偶数的规律: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如:1+2=3,3+4=7;奇数加偶数等于偶数,如:5+6=11,7+2=9。

偶数加偶数1. 讲师写出两个偶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两个数相加的结果是什么,例如:2+4。

2. 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由跟下面的结论。

由此引入偶数加偶数的规律: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如:2+4=6,10+20=30;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如:8+6=14,4+2=6。

- 奇数乘偶数1. 讲师写出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是什么,例如:5×4。

2. 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由跟下面的结论。

由此引入奇数乘偶数的规律:奇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如:1×4=4,3×2=6;奇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如:5×2=10,7×4=28。

偶数乘偶数1. 讲师写出两个偶数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是什么,例如:2×4。

2. 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由跟下面的结论。

由此引入偶数乘偶数的规律:偶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如:2×4=8,10×20=200;偶数乘偶数等于偶数,如:8×6=48,4×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听课反思今天听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和和积的奇偶性》,本人一直任教的学科是语文和英语,
没听过数学课,但感觉也是受益匪浅。

值得借鉴的两点:1、程老师善于利用学生活动,让学生自行总结出规律。

例如,在总结和是奇偶数的问题上,利用实例进行操练,让学生自己归类。

3+2=5 23+21=44 17+11=28 63+21=84------经过学生自己练习的总结,学生掌握的比较牢固,虽然我们这种方法一直在用,但我们有时比较刻意而显得有些呆板,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随意和连贯。

2、分层次的提出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

虽然平时我也比较注意这方面要求提出的层次性,但我往往忽视学生的层次性,学习目标的层次性,我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注意到,因为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在课堂上,在实际中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程老师这节课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例如,在总结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奇数相加和是什么数的问题,注意提到优生加的是更多的奇数,而一些学困生给了相对简单的任务,一个奇数,两个奇数等。

给出两点建议:1、程老师在新授环节,总结两个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的环节,没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可能是听课老师较多,教师有点紧张,或者教师说话语速过快,学
生还不能很好的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老师提出的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教师的要求不太明确,导致学生在这个环节耽误了一点时间。

2、在第二个展示环节,教师预留时间不足,学生展示的内容,不能很好的总结规律,起不到直观的作用,一个学生出现了口误,教师没能及时纠正,等到教师再去纠正,连我都不能反映出来是哪位同学错在哪里了。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点看法,由于不是自己任教的学科,显得班门弄斧了,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