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规划课题申报表
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三、讲述荆州故事,颂扬传统美德。
【2】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中、下),复旦大学
【3】《荆楚百位名人》、《荆楚百件大事》、《荆楚百处名胜》、《荆楚百项非物资文化遗产》等4套普及丛书。
课题组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 议
课题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二、走近家乡名人,触摸他们的灵魂。
荆楚大地,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就是这么一块土地,生养的男人才华横溢,生养的女子国色天香。而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楚国故都、三国战略中心的荆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他们或生于荆州,或长于荆州,或成于荆州,或败于荆州,在荆州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们的子子孙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一代明相伍子胥,万历首辅X居正,中华第一诗人屈原······利用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让学生走近家乡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触摸他们的灵魂,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形成美德。可以采取具体做法:
1、以荆州为题材,进行摄影、绘画、小报、书法创作等展示,宣传自己的家乡荆州。
2、为亲人和朋友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如包粽子比赛等。
研 究
方 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情况。
2、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边探索,边研究。
小学语文教研组校本课题 申报表
1、制定小学语文评价方案;
2、子课题单位开展实验;
3、验证子课题,开展中期评估;
4、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框架。。
(三)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0月)
1、收集、整理研究成果;
2、分析、总结,撰写《实验报告》;3、课题来自定。预期成
果
2、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1)评价主体互动化。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进语文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共同提高,如家长开放日、公开答辩、师生论坛等。
(2)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语文素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独特性的积极认可和评价,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拥有自信。以质性评价为基础,以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学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过程”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如行为观察、情境测验等。(3)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学习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学中评、评中学,做中评、评中做,使学、做、评一体化,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以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更有效地激励和导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内
容
规
划
研究内容
1、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课题申报模板:3263-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研究问题的提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才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去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流的机遇。
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
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
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
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
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
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及价值1.课题的提出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
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
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伴随着MP3、卡拉OK、VCD光盘、卡通读物、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使之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2.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标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则是特殊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文字、民族文学、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饮食、民族宗教,还有社交礼仪、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渗透】“渗透”是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
渗透的一端是汩汩的倾注,渗透的另一端是真诚的吸收。
科学、艺术、哲学情感的震颤渗入学生的肌体,学生的血液。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路径、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课题。
课题界定:“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
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
纪宝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等八个方面。
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课题申报】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课题研究课题申报《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课题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语文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的核心,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汲取文化营养。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 探索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
通过研究发现最适合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行的指导,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性。
2. 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3.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传统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整合。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发现并整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
2. 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例如传统文化演讲比赛、传统文化手工制作、传统文化书法展览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3. 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研究如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 提出一套综合有效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教学指导,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与传承能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1]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
[2]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国学经典文化、对国学诵读寄予厚望,并给予积极倡导,作为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如何把有价值的、利于当今学生诵读的内容遴选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谈到国学诵读的普及性问题时说:改革开放对国学的意义,其一就是客观地评价了传统学术,给传统文化和国学以正确的定位。
其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机。
传统文化当中有些精华,比如现在说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性的一面,“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国学为中国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科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校园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是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题界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当前,随着社会上各种形式“国学热”的出现,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资本,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也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空前地凸显了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
由于历史与现实多种原因,中国现代化进程之艰巨与复杂是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
这尤其需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激励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申请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校有一部分教师还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核心概念界定
对“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规划课题申报表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老师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以及“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教师
小学一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尹庆
男
1960
主任
小学高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预期的主要成果
A、专著B、论文C、研究报告D、工具书E、其它
经费来源及数额
国拔及自筹约2万元
预期完成时间
2012年7月
二、课题论证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㈠课题创新程度
我们依托本课题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题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认为,即使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歌颂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文化,又有赞扬人物优秀品质的文章,是对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有效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要既学语文知识,又学做人、学创造等,为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特别是一至六年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更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此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如今,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却不够重视。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自“十一五”以来发布的三轮《国家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想。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表明“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做到四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注重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第二件事是拓展我们的校园文化,比如将戏曲、国画、书法,甚至是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引入校园,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发展的沃土。
可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是时代的呼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题界定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打开高中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高中语文课可以说责无旁贷。
本课题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诗文、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充分结合,采用有趣活泼的形式,深入到传统文化内部,使高中生充分感知传统文学音韵之和谐,感受传统节日风俗之美好。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内各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如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省内大学组织编写了课外读本,有《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国学经典诵读》(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湖北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文化》(武汉市教科院)、《长在宜昌》(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洪湖的《我的母亲湖》(洪湖市教学研究室)等等。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融合理论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语文标准》)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强大,伴随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幸福指数越来越低。
诸如“有钱就任性”、“我爸是李刚”的攀比风气甚嚣尘上,对青年学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之,“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面临着挑战,很多高中生连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也没有读完,对于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文化精髓知之甚少。
就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国学”普及读物,也很少接触。
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语文传统教育的不足。
党的19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课题的界定本实验课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高中语文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体为我校语文教师;研究对象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内容为语文学科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文化传承目标;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亲近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发挥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优势,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经典的推荐与阅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形成理想人格的源泉。
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人格教育理论、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等理论为指导,课题组将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重点,通过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优化课堂“教育模式”;开展语文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来转变师生学习理念等,理论与实践融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健康成长,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汉字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申报表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六、推荐人意见(小学和中学不具备高级职称的申请人必须填写)七、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八、区、县(自治县)教育学会、教研室(所)、进修校(院)、师范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直属中小学校等意见九、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十、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评审领导小组审批意见谈小学阅读教学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1.导语设疑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
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
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
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课题申报】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研究与课题申请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研究与课题申请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研究与课题申请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的研究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本课题旨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力。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对小学语文教育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
2. 设计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合理的小学语文教材,涵盖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探索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 实施教材研究并开展教学实践:在一所小学开展教材研究,选取若干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收集学生学习效果和反馈,不断优化研究结论,并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造力: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优化小学语文教育体系: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优化,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3. 探索适合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总结归纳出一系列适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课题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恩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书
一直以来,针对传统文化渗透课堂阅读教学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都特别用心研究。早在未开题之前,就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并把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融汇贯通,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让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②小学语文教学与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实践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传统文化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传统文化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诵读中把识字、阅读、表达混为一体,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
③探讨传统文化如何渗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从而总结出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让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升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加强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好的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这是目前最有效和最为实用的选择。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与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校园形成读国学、诵经典、学儒家纯净气质的良好风气。
纵观国内外,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研究的例子很多,解决的问题不少,具体如下:①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②传统文化渗透课堂,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③传统文化渗透课堂,弘扬优秀文化,让中华文明传承。但是,即使这样,仍然也存在着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①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飞鹅塘小学的孩子们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经典,引导小学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提高孩子们对经典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1、随着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显得尤其必要。
2、由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突出,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影响到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又影响到文科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3、“90后”、“00后”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
不少孩子都有421综合症的表现,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胸无大志。
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嗜吃洋快餐,热衷过洋节。
(二)课题界定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具体学习实践为主体。
2、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对新教材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寻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申请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各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预计用三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各学科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杨静
女
1981.10
教师
小学高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牛瑞敏
女
1978.9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郭改梅
女
1980.12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张爱月
女
1973.6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张丽廷
女
1983.1
教师
中学二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郭丽华
女
1984
教师
小学一级
专科
4、教师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诵读途径,在保证“量”的前提下,实现诵读“质”的飞越。
5、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3、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实施步骤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
3.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民族传统文化;
4.确定实验班,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2月)
1.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2.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3.初步确定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4.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社团活动,使研究内容拓展。
2010年12 月 25 日
六、课题所在专业委员会、市教育学会意见
专业委员会、市学会公章
负 责 人 签 名:
年 月 日
七、省教育学会评审意见
省教育学会评审意见
主
要
意
见
河北省教育学会(公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备
注
4.学生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并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经验总结和科研报告。
五、课题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签名;单位盖章
本课题申请书所写内容属实。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校被命名为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等称号。参加实验的教师均为我校年轻骨干教师,政治、业务水平较高,学校确定了每周的教研时间,其它时间分散交流,地点为多媒体教师,本单位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3、课题组设计出不少于5个具有典型意义和创新价值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示范课,并进行拍摄与录制,制作成综合课;制作3个以上的学科资源网页;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教学交流。
4、学生实践作。古诗词书画作品、手抄报。
四、最终研究成果
最
终
成
果
1、课题组收集一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论文、小课件、实验报告、网页、创作的其它作品等,并整理出版
通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深化小语整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用课堂诵读经典美文,启迪学生心灵;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擦亮慧眼;利用语文活动课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要求学生收集传统文化故事及有关知识,感受祖国文化精髓。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了解了中华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还养成了乐于学习语文的良好兴趣。
7.接受评估组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课题保障条件
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省“十五”电教课题、“双自主”课题、市“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均取得认定,获奖和推广。各项教学成果紧扣教学改革,立足实践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改革实验课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课题组全体成员均为年轻骨干教师,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小学一级以上职称,政治业务素质较高。学科组定于每周二为固定教科研时间,其它时间分散交流。媒体设备、教学资源丰富,连有校园宽带局域网、远程教育接受终端、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语音室、备课室等设施,并且每学期向县仪器站订电教软件上千元,丰富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3、探索语文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操作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积累。
4、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并及时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增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加广大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2.课题组撰写一份完整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项目实施的总结报告。
最
终
成
果
转
化
1.构建起“引导——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学生对教材有创造性的理解。
2.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探索出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3.形成一整套与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教材。
本课题承担起了民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㈡课题理论意义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小学生多在麦当劳、冰淇淋、可口可乐的熏染中长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陌生感,我们老师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6.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㈢课题实践意义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老师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以及“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1、阅读指导。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指定古诗词。大致理解内容,归纳分类古诗词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拓宽经典诵读渠道,利用学校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巩固读书成果。
3、发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家校联动的“亲子读书”计划,为学生诵读古诗词提供支持与保障。
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栗如林
负责人所在单位 魏县第一完小
填表日期2010年12月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负责人姓名
栗如林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60年 8 月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职务
小学高级
学历
大专
研究专长
语文
魏县第一完小
尹庆
男
1960
主任
小学高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预期的主要成果
A、专着B、论文C、研究报告D、工具书E、其它
经费来源及数额
国拔及自筹 约2万元
预期完成时间
2012年7月
二、课题论证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
㈠课题创新程度
我们依托本课题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工作单位
魏县第一完小
联系电话
3512783
通讯地址
魏县第一完小
邮政编码
056800
电子信箱
主要参加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务
职称
学历
工作单位
李少敏
女
1980.10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李洁
女
1978.8
教师
小学高级
本科
魏县第一完小
任俊玲
女
1978.2
教师
小学一级
专科
魏县第一完小
郭红英
女
1974.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题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认为,即使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歌颂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文化,又有赞扬人物优秀品质的文章,是对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有效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要既学语文知识,又学做人、学创造等,为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特别是一至六年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更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此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