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共44页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共七章70条。

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发布单位: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发布时间:2007年8月30日
施行时间:2007年11月1日
条目:共七章70条
目录
1 颁布
2 内容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07年8月30日。

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预防和减轻应急事故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法。

第二条应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保护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应急知识和能力。

第三条应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范,分类管理,多元化综合施策,形成综合应对和互为补充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是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应当设立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应急管理工作应当与国家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南天地震和灾害防止等工作相互协调,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二章应急演练第八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实施应急演练。

第九条应急演练应当根据灾害事故的特点和应急任务的需要,分为计划演练、不定期演练、突发演练等不同形式。

第十条应急演练应当模拟真实的应急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检验应急预案、装备设施和人员技能。

第十一条应急演练的结果应当及时总结,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应急演练经验交流,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章应急救援第十三条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受灾群众、财产和环境进行的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工作。

第十四条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十五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和水平。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

第四章危险源环境应急管理第十七条危险源环境应急管理是指对危险源环境进行事前预防、监测预警、应急调控和事后救援恢复等措施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应对和管理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社会应急体系为基础、依法有序进行、全民参与和社会协同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水平。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的完善,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能力。

第六条社会组织和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传播正确信息,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

第二章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第七条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包括突发事件预警与预防、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与应急处置、后续恢复与重建等环节。

第八条国务院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体系,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本级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体系,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和协调联动机制。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调度系统和物资储备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突发事件应对预警与预防第十一条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做好气象、地震、海啸、火灾、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第十二条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风险等级,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事前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十三条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易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域和行业,开展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加强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预防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四条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2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4年6月28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与指挥体制第三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四章监测与预警第五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六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作出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有关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

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第三条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应急救援工作必须遵循党的领导、全民参与、科学救援、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的原则。

第二章应急救援机构第五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是应急救援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

第六条省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设立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并向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应当设立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并向上一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接受监督。

第八条应急救援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准备、应急救援行动和事故调查等工作,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第九条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组织协调职责、工作流程、处置措施、应急队伍等内容,并报告上级应急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单位、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等单位和部门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疏散方法、安全设施、应急救援资源等内容,并报告所在地应急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定期修订和演练,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报告上级应急管理机构备案。

附件:1.应急救援法3.应急救援机构设置方案4.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南5.应急救援资源调配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应急救援: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采取的紧急行动和组织措施。

2.突发事件: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自然、人为等因素引发的、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事件。

3.应急救援预案: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相关单位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类型和等级制定的组织协调、资源调配、处置措施等内容的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演练、救援保障和宣传教育等制度。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牵头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规范信息报告的内容和程序,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预防与预警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突发事件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明确预警级别、预警发布的主体、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预警措施等。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权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个人。

第十二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加强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能力。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演练制度,定期组织预警演练,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应急处置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

警察法
警察法是规定警察在应急处理中 的职责、权力和行为的法律。
该法明确了警察在应急处理中的 指挥、调度、救援和处置等方面 的职责,规范了警察的执法行为

警察法还对应急处理中的警务公 开、公民隐私保护和社会监督等 进行了规定,确保应急处理的合
法性和公正性。
红十字会法
红十字会法是规定红十字会在应急处 理中的职责、权力和行为的法律。
03
应急处理中的权利保障法律法 规
公民权利保障法
公民权利保障法是规定公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享有的权利和保障措施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公民的合 法权益不受侵犯。
公民权利保障法还对应急处理中的信息公开、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应急决策等进行了 规范,确保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赔偿范围
包括生命健康、财产、精神等多个 方面的赔偿,具体范围根据突发事 件性质和影响程度确定。
赔偿程序
受害人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国家赔 偿委员会裁决等途径获得赔偿,具 体程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刑法
刑事责任追究
对于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涉嫌 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 守等犯罪行为的,将依法追究刑
食品安全事件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法律 责任。
社会安全事件类
群体性事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法律责任。
恐怖袭击事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定。
主要内容
该法对消防安全责任、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 了规定,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 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 (地)。
(4)霍乱在一个市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或波及2个以上市,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 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 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 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 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的环境 污染和人体健康的损害。
重 大 环 境 污 染 事 故
七、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 核事故、放射性事故
1984 年 12 月 3 日 印度中部博帕尔 的毒气渗漏事故,这是一起化学工业 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印度历史上最 严重的工业事故之一 。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 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 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 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 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 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 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发布规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5月9 日公布实施。
第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是指某种传染病在集中的 时间地点发生,波及范围 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 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 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要版一、前言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引起或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8月1日正式施行。

该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文明秩序。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该法共分9章83条,主要包括了总则、预防和准备、应急救援和恢复等内容。

根据该法,还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应急预案,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主要内容1. 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应对、社会救助、综合施策、保护生态环境、人民军队、民兵参与、国际合作等原则。

该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应对体系,统一指挥、科学决策,确保应对措施的及时、科学和有效。

2. 预防和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建立健全预警、监测、预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突发事件应对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应急救援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该法规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还要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4. 恢复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受灾裙众的生产和生活,加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欧阳光明(2021.03.07)2007年8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发了第六十九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有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七十条。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

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预防、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不强。

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并开始着手国家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有关法律的立法工作。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特点(一)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3、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4、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5、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用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6、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7、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应急预案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

应急预案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

VS
成功案例2
某大型化工企业发生泄漏事故,企业立即 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员工疏散,并采取有 效措施控制泄漏,避免了事故的扩大和次 生灾害的发生。该案例表明,企业应急预 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保障员工生命 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失败案例
失败案例1
某地区发生地震后,政府应急响应缓慢,救 援力量不足,导致灾区救援工作受阻,部分 受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该案例表明,政 府在应急响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该办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评审、发布和演练等方面 进行了规定,是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依据。
02 政策文件
CHAPTER
国家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应当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综合考虑突发事 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对活动的资源保障等。
行业政策
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突发事件,相关主管部门会制定具体 的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或指导意见,以规范和指导各企事业 单位制定应急预案。
例如,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等重点行业主管部门 会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编制标准,以确保行业内企事业单 位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响应。
03 技术标准
CHAPTER
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
双边协议
要点一
中美《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 谅解备忘录》
规定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加强合作,包括制定和实 施应急预案。
要点二
中俄《关于加强核安全领域合作 的协议》
要求两国在核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包括制定和实施核事故 应急预案。

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城市供水、城市燃气、水库大坝安全、铁路运输安全等的应急 制度; —外汇电子数据备份与电子系统故障等的应急制度。 4、还未建立应急制度的突发事件 —重大计算机系统故障、大面积停电、大面积中毒、重大爆炸、外来 生物入侵、价格干预以及有关城市公共交通、民用燃气安全等方面突 发事件的应急制度。
5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三十五分。
3照本法和其他有关 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委的 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4、国际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 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三十五分。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
2、安全管理制度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并开展隐患排查,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 制定具体应急方案,为有关场所和交通工具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 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 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14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三十五分。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
2、安全管理制度
—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 安排有关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县级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 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 范措施。
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
国务院法制办秘书行政司(研究司) 胡振杰 (副司长 法学博士 兼职教授)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法》制定本法律法规,规定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和工作职责,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第二条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机构和个人。

第三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各级和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第二章应急管理机构第四条国家应急管理部负责协调、统一和管理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应急管理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指挥中心和培训中心,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应急管理综合办公室、指挥中心和培训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章应急预防第七条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级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应急预防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开展应急演练等。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第九条社会组织和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应急预防工作,积极配合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第四章应急准备第十条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级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准备工作,包括预警、资源储备、信息发布等。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包括设立应急指挥机构、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等。

第十二条社会组织和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章应急应对第十三条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级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应对工作,包括紧急调度、救援、避险转移等。

第十四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应急应对工作,根据要求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第十五条社会组织和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应急应对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详解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正常秩序等方面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保障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安全,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法律。

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几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原则1. 预防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预测、预警、预防和控制,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2. 协同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 社会共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号召全社会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防范。

4. 依法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突发事件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应对,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并为相关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1.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监测、预测、评估、应急管理等机制,并加强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

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能力,确保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

4.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要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防止谣言的传播,保持社会稳定。

5. 突发事件后续处理与救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要加强事后处理和救助工作,对受灾人员进行及时的救助和安置,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社会运行。

应急救援预案的法律依据

应急救援预案的法律依据

一、引言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制定的具体应对措施和行动方案。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应急救援预案的法律依据,以期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二、法律依据概述1. 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为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了宪法依据。

例如,《宪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国家和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

”2. 法律依据(1)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突发事件应对的综合性法律,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分类、应对原则、应急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

该法为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2)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监督管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等内容。

该法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3)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是我国消防工作的基本法律,明确了消防工作的任务、消防机构的职责、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内容。

该法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4)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法律,明确了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要求、监督管理、事故处理等内容。

该法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3. 行政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关于突发事件应对的行政法规,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分类、应对原则、应急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

该条例为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行政法规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监督管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等内容。

该条例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70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及知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及知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及知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摘要: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

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三十条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第三十八条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五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五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六十一条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第六十六条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七条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自然灾害应对1、滑坡/崩塌斜坡上的岩土体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下滑,称为滑坡,俗称“走山”。

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预防/预警(1)水突变。

大滑坡或崩塌前,可能出现断流多年的泉水“复活”,泉水、井水突然干涸,井(或钻孔)内水位突变等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