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4、讲究有利、有理、有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认定的社会 交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中 的礼遇行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 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 内部团结。
菜系的形成
周代八珍 楚宫名食
最早的地方菜:北方菜与南方菜 秦汉巴蜀和闽粤开发,菜系增多; 两宋时,繁荣的餐饮业中出现“南食”“北食”“川食”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 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 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灯影牛肉、五香豆干 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 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 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 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鲁 菜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八大菜 系之首。 (1)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 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尤重制 汤,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德州菜也是 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在初步加工方面:合理成型,并保持原料的 营养成分,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原料, 减的配合,质地的配合和 形状的配合。
在烹调方面:各种菜肴存在着不同的烹调过 程,同一样菜肴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形状与口感要 求,有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术与方法,大体上是八 类(1)氽(tǔn) 、烩; (2) 拌、炝、腌;(3) 煎、贴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PPT课件
四、 苏菜
即江苏菜系。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 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 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 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1) 徐海风味:以徐州菜为代表。流行于徐海和河南地区, 和山东菜系的孔府风味较近,曾属于鲁菜口味。
三蒸九扣菜 这是最具巴蜀乡土气息的农家筵席,主要 是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重肥 美,讲实惠,绝大多数都是“吃”咸鲜本味,如粉蒸 肉、红烧肉、蒸肘子、烧酥肉、烧白、东坡肉、扣鸭、 扣鸡、扣肉等。
大众便餐菜 麻辣味与其他味的菜各半。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 口味多变、能适应各种层次的消费者需要为特点,蒜泥白肉、水 煮肉片、麻婆豆腐、锅巴肉片、烧什锦、口袋豆腐、香酥鸭等。
口味比较清淡,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 化。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有“食 在广州”的美誉。代表菜:龙虎斗、白灼虾、烤 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狗肉煲、五彩炒蛇 丝等。
(2) 客家风味:又称东江风味,以惠州菜为代表。流行于 广东、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区,与福建菜系中的闽西风味 较近。
客家菜下油重,口味偏咸,酱料简单,但主料突出。 喜用禽类、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代表 品种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付、爽口牛丸等,表现出 浓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风。 (3) 潮汕风味:以潮州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 和福建菜系中的闽南风味较近。
二、川菜
川菜:以成都菜为代表,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 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是 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民间饮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民间饮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间饮食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各个时期的食材、做法和烹饪技巧为基础,中华民族的民间饮食在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味道和文化特色。
一、古代饮食的印记古代的中华民族饮食具有深远的影响,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古人饮食主要以谷物为主,如稻米、小麦、粟米等,用以制作米饭、面食等主食。
此外,古人还善于利用水果、蔬菜、肉类和海鲜等丰富的食材,烹制出美味可口的家常菜。
在古代,饭菜制作采用煮、炖、炒等多种方式,高温、低温烹调技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秦汉时期的食尚变迁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趋于多样化。
此时期民间饮食以面食为主,如汤饼、糕点、馒头等各种面食品种丰富多样。
同时,汉代人们对调味料的使用也有了新的尝试,辣椒、花椒、葱姜蒜等调料开始广泛应用于烹饪中,为菜肴增添了香辣的风味。
此外,秦汉时期的席间礼仪也逐渐形成,餐桌上的陈设和用具更加讲究,体现了人们对美食和仪式感的追求。
三、唐宋时代的风味盛宴唐宋时代,中华民族的民间饮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饮食文化新的创意与变革迎来了风靡一时的风盛宴。
南北饮食大融合,各种佳肴巧制而成。
香油、酱油、醋等调味料的使用成为了重要特征。
美食家们不断探索烹饪技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涮羊肉、莱阳梨、烧饼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使得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既有味觉上的享受,又融入着文学艺术气息。
四、明清时代的食物丰富多样明清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进一步丰富多样。
此时期的人们开始关注食物的品质和口感,推崇“食色性也”。
各地美食百花齐放,锅炉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烹饪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明清时期的宫廷饮食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呈现出高雅和精致的特点。
五、现代民间饮食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和开放。
舌尖上的文化
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
丰满实惠、风格大气
大家好
8
鲁
菜
流
派
胶东菜擅长爆、 济南派则以汤
“食不厌精,脍
炸、扒、熘、
著称,辅以爆、
不厌细”, 是
蒸;口味以鲜
炒、烧、炸,
孔子的论述,
夺人,偏于清
菜肴以清、鲜、
历来作为饮食
淡;选料则多
脆、嫩见长。
名言相传。孔
为明虾、海螺、
府菜经过千万
钻木取火,正式进入了石烹时代。经过了伏羲氏首
创烹饪,神农氏发掘草蔬,黄帝兴灶作炊、发明蒸
盐业,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了调。到了周秦时
期饮食文化正式形成,以谷物和蔬菜为主食,汉代
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丰富了食物,唐宋和明清
则达到了发展高峰,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
的最高水平。
大家好
3
贰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
大家好
12
川菜特点
七滋八味 七滋:酸、甜、苦、辣、麻、香、咸 八味:鱼香、麻辣、酸辣、干烧、红油、怪味、椒麻
大家好
13
川
菜
流
派
蓉派,以成都
渝派,以重庆
和乐山菜为主。
和达州菜为主。
用料精细,其
大方粗犷,花
味温和,绵香
样翻新迅速,
悠长,通常都
用料大胆,不
颇具典故。
拘泥于材料。
大家好
14
川
菜
代
鱼香肉丝
大家好
19
粤
菜
代
清蒸海河鲜
老火靓汤
表
菜
红烧乳鸽
白切鸡
大家好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无炊具烹与石烹时期陶烹时期(黄帝到尧、舜时代)铜烹时期(夏、商、周、战国时代)铁烹时期(秦汉-明清)铁烹与电气烹交替期1、无炊具烹与石烹时期火的利用结束茹毛饮血时代烹调原料:动物、后期进入渔猎生活烹调技艺:烧、烤、煨、熏烹调炊具:石块烹、石板烹、皮烹、包烹、竹烹2、陶烹时期(黄帝到尧、舜时代)陶烹时期饮食特点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或试种的五谷。
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烹调出现水煮与气蒸。
3、烹调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认识朦胧。
4、食礼方面,祭祀频繁,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
3、铜烹时期(夏、商、周、战国时代)夏、商、周时期"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
战国时期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特点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
4、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
首设食官;筵宴,按尊卑分级划类;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酒肆兴盛。
《吕览本味》厨艺界的“圣经”,战国未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
其贡献主要是:正确指出动物原料的性味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源相关;强调火候和调味在制菜中的作用,归纳出菜质量检测的8条标准,并主张"适口者珍",开列出当时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厨师择用,4、铁烹时期(秦汉-明清)铁烹时期的饮食文化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饮食文化丰富时期。
中西交流,引进各种食物及一些烹调方法。
豆腐、植物油。
隋唐五代宋金元:饮食文化高峰。
代表:烧尾宴明清:饮食文化又一高峰,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中国古代饮食发展史,古人做的美食堪比如今米其林三星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的饮食文化自然而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人们真正享受生活的时刻是从厨房开始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道理。
从古到今中国孜孜不倦的对美食的追求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古至今中华美食是怎么演变的呢?在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的形成期。
在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回来许多新的水果和蔬菜品种,如葡萄、胡桃、西瓜,还有胡萝卜、芹菜、大葱等。
我们如今常吃的豆腐也是从当时被发明出来的。
到了唐宋,这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高峰期,在唐代,小麦的地位逐渐增高,成了人们餐桌上必备的主食,小麦在此时也成为国家税收的征收对象。
唐朝的饮食已经开始分高、中、低三个档次。
宫庭皇家宴为第一档,官吏日常饮食第二档,普通百姓吃的为第三档,这就慢慢凸显出饮食的层次和多样性。
到了宋朝,水稻的地位又变得越发重要,从此,水稻和小麦成了我国主要的谷物和主食原料。
宋朝不仅上层社会饮食极为奢华考究,在民间,也逐渐形成了美食的多样化。
宋朝夜市尤为盛行,各种小吃也层出不穷。
明清之后,中华美食走向成熟。
明朝从国外引进辣椒,马铃薯,对中国饮食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辣不欢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饮食习惯。
人工饲养的畜禽也在明朝成为肉类的主要来源。
在清朝,满汉全席可以说是中华美食的极致了,这也是皇室最高规格的宫廷宴了。
说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下面也为大家介绍几道中华美食,这些菜肴也显示出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烹饪技术的极致追求。
诗人厨师:东坡肉说起来,苏东坡是中国一位敢于将猪肉,推荐给世人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他还写了很多菜谱,什么《煮鱼法》《东坡羹颂》《猪肉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也就是出自《猪肉颂》当中。
在宋朝,百姓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很少有人吃,而且当时的东坡肉烹饪技术有限,也不会有现在东坡肉那么美味。
如今的东坡肉在做法上工序更多,做出来的肉质肥瘦结合,肥而不腻,软糯合口,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调料味道妙不可言。
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一、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二、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三、人类的食事活食生产:食物原料开发,生产,食品加工制作,食料与食品保鲜、安全贮藏,饮食器具制作,社会食生产管理与组织食生活:食料、食品获取,食料、食品流通,食品制作,食物消费,饮食社会活动与食事礼仪,社会食生活管理与组织食事象: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食思想: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食惯制:习惯、风俗、传统等第二节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1、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医食同源”周代的“食医”神农尝百草——“本草学”“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二、饮食养生:饮食养生、饮食疗疾与饮食保健代表人物:刘安、嵇康、葛洪、陶弘景“食饮必稽于本草”,“饮膳为养生之首务”——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餔饮之人”、“滋味之人”,“养生之人”——顾仲《养小录》三、本味主张:“味”与“taste”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是中国烹饪的核心原则“唯在火候,善均五味”——段成式《酉阳杂俎》“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袁枚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四、孔孟食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本文将以介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演变和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为主线,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特色。
最早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食物种类单一,饮食方式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饮食逐渐丰富起来。
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采用煮食和炊烤等烹调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粮食的加工和烹饪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烹调技法。
到了秦汉时期,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形成扁平的饮食格局,形成了以米饭、面食、汤羹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此外,人们还注重荤素搭配,讲究菜品的香、味、色、形的协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更加繁荣。
当时的广陵菜、蜀菜、京菜等各具特色的菜系相互交流,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菜肴。
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全盛时期。
以南宋的淮扬菜为代表的粤菜、川菜、闽菜等各个菜系相继兴起,饮食文化达到了高峰。
此时人们开始讲究饭菜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食材的挑选、烹调的工艺也更加讲究。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稳步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时的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等名菜成为宫廷和富商巨贾的佳肴,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烹饪文化。
二、中国古代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认为吃饭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餐桌礼仪的遵守可以彰显个人修养和家族身份地位,体现尊敬和友好的交往态度。
在古代社会,坐席和宴会是展示社会地位和富贵的重要场合。
人们按照社会等级和传统礼仪来进行席间礼仪和用餐礼节,以显示自身的地位和身份。
不同级别的人在宴会上所享受的餐食和待遇也各有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循着一整套餐桌礼仪。
第一讲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 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 然后施行宰割。
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 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 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 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 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9、唐
《旧唐书•苏环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 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 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 尾”——烧尾宴
10、宋、辽、金、元时期的饮食文化
宋代的宫廷饮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 “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
我国最有影响的“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 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 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 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 的风味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8、汉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大交流。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 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 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 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 宜。
第一讲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 是早已闻名世界的。千百年来,饮食技 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文明古国灿烂文 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煲:用泥裹后烧; ?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一、本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丰富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技艺、多样的饮食礼仪和深刻的饮食哲学,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艺术和生活智慧。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脉络,从远古时代的原始饮食,到农耕文明时期的多样化发展,再到现代社会的创新与融合,揭示中国饮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包括食材选择的广泛性、烹饪技艺的精湛性、饮食礼仪的丰富性以及饮食哲学的深刻性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分析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还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饮食健康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民族文化的交融而不断发展演变。
早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谷物为主食,辅以蔬菜、水果和少量的肉类。
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和耕作方式的改进,粮食产量增加,人们的饮食也逐渐丰富起来。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普及和水利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使得食物来源更加多样化。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饮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的饮食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烹饪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种烹饪方法如炒、炖、煮、蒸等逐渐成熟。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引言饮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千姿百态。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餐桌不仅满足了饥饿的生理需求,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带您穿越时空,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演变、近代变化以及当代特点,以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饮食文化的起源农业文明的推动:中华大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烹饪技术的初现:随着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开始烹饪食物,标志着饮食文化的初步形成。
食材的多样性:古代先民通过采集、狩猎和种植,积累了丰富的食材种类。
餐桌礼仪的形成:随着社会阶层的出现,餐桌礼仪逐渐规范化,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宗教与饮食: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素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饮食文化的演变商周时期的饮食特色:青铜器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技术的进步,酒文化也开始兴起。
秦汉时期的饮食变化:粮食作物增多,主食结构发生变化;外来食材的引进丰富了菜肴种类。
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高峰:经济繁荣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对饮食的描述增多。
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多元化:地方菜系逐渐形成特色,食谱著作大量涌现。
近代以来的饮食变迁: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西方饮食理念的融合。
四、近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的传入与影响:鸦片战争后,西餐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的饮食结构造成冲击。
营养观念的传入与实践:随着西方营养学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
都市化的影响:都市人口增加,促进了快餐文化的发展和各种餐饮业形态的出现。
食材的引进与推广:新品种的引进丰富了食材种类,提高了饮食的多样性。
餐饮业的现代化与标准化:现代化的厨房设备和餐饮管理理念开始引入中国。
五、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全球化的饮食潮流:中外交流的增加使得全球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技法在中国得以传播。
健康饮食的兴起: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健康和营养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烹饪技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美食的发展历史
美食的发展历史
古代周朝时期: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美食的起始时期。
在周朝时期,人们已开始注重饮食的烹调技艺,将厨艺视为一种文化体现。
同时,周朝时期的诸侯们也十分喜欢宴飨,有“百宴之席”之称,宴席上的菜肴品种繁多、丰富多彩。
唐朝时期:唐朝时期是中国美食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帝王宫廷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同时也给各地饮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美食文化以煮、炖、蒸为主,加之烧烤等多方面的技艺,使得唐代美食更加多样化而广受人们喜爱。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美食的特点是清淡、精致、讲究食材的本味。
宋代出现了很多专门讲究烹饪技艺的著作,如《茶经》、《膳夫录》等,这些著作详细记录了当时各种食材的产地和烹饪方法。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继续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著作,如《本草纲目》、《齐民要术》等,这些著作记录了当时各种食材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
同时,明清时期也是宫廷美食的高峰期,出现了很多精致的美食和繁琐的烹饪工艺。
现代时期:进入现代以来,中国美食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美食的品种和风味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很多新式的美食和烹饪方法。
中国古代饮食历史
中国古代饮食历史中国古代饮食历史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
《中国传统文化》第十四章
21
一、酒与祭祀
酒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身负重任。这个重任就是成为神的贡品,也就是祭祀所用的祭 物之一。夏商时期开始行神鬼之祭,到了周朝则开始进一步行天地万物之祭。
四、地方风味流派
(四)广东风味
(1)概况:地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四季常青。北依五岭,中有珠江,南临南 海。各种动、植物原料丰富。
(2)构成: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风味构成。
(3)广州风味: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平原和部分沿海地带。擅长清蒸、软炒、烩、烤 等,口味清新,清而不淡,鲜而不俗。代表菜有烤乳猪、一品天香等。 (4)潮州风味:主要包括潮州、汕头、潮阳、普宁、饶平、揭阳、海丰等地在内的潮 汕平原地区。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 (5)东江风味:又称客家风味,因历史上大批客家人聚居而得名。多用炖、煲、焗、 酿等法。东江菜酥软香浓,口味偏咸。
(6)徐海风味:指徐州沿东陇海线至连云港一带。以鲜咸为主,五味兼有,风格淳朴, 菜肴有齐鲁之风。
13
四、地方风味流派
(三)四川风味
(1)概况: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山川环抱,物产丰富。四川以丰富的物产、特 殊的加工方法而享誉中国和世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美誉。
(2)构成:主要由成都、重庆、自贡等风味构成。
(3)烹调方法:加工技法全面,常用的有爆、炒、熘、蒸、扒等。
(4)口味:以咸鲜为主,纯厚不腻,鲜、香、脆、嫩。 (5)代表菜: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油爆海螺、炸蛎黄、清蒸加吉鱼、九 转大肠、清氽赤鳞鱼、油爆双脆、清汤燕菜等。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洪荒的原野上战天斗地,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
今天从考古发掘得知,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将六畜入馔了;小米、大米、麦子等粮食作物和小量蔬菜、水果、坚果及药用作物,已陆续培植出来;酿酒业也早已出现。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
三代的中国,是古代世界最繁盛的农业中心之一。
在火的文化中,又出现了辉煌的青铜铸造业和原始瓷器。
尤其突出的是开辟了大豆蛋白资源和掌握了发酵工艺产生的酿造业,使烹调业插上了翅膀。
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
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
到西汉末年,全国开垦田地已达8亿多亩养活人口约6000万。
这段历史的园艺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器、炊具制造业,比三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
这段历史,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时期。
中国美食起源和发展
吃在汉唐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 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 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 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 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 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 、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 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 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 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菔、菌等。 果品:桃、李、枣、榛、栗、枸、杏、梨、橘、柚、桑
葚、山楂等。 家禽家畜:马、牛、羊、犬、豕、鸡、鹅、骆驼等。 由于狩猎和捕捞工具的改进,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更进
一步。
美食分类细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
当时的美食已分为食、饮、膳、羞、珍或饭、饮、膳 、酒、羞等类别。
食类:黍、稷、菽、麦、稻、粟、麻等。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 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 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 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 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 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 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 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 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美食,顾名思义就是 美味的食物,贵的有 山珍海味,便宜的有 街边小吃。但是不是 所有人对美食的标准 都是一样的,其实美 食不分贵贱的,只要 是自己喜欢的,就可 以称为美食。吃前有 期待,吃后有回味的 东西。美食遭遇心情 的时候,美食已不仅 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 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经济和社会变化。
在古代时期,中国人的饮食主要以米饭、面食、蔬菜、肉类和鱼类为主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和东北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特色和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食材。
在唐朝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高峰。
皇室和贵族的饮食非常奢华,他们享用着各种珍贵的食材,如鹿肉、熊掌、燕窝等。
在宋朝时期,饮食文化更加繁荣,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和美味。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清朝时期,饮食文化逐渐向着粤菜和川菜这两大菜系发展。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也开始融合西方食材和烹饪技巧。
到了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烹饪技巧、食材、餐饮文化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
人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定的社会形态,既包容着、又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一定幅度,形成了一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台阶。
在这个基础上孕育着各段历史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又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该段历史的经济文化特质。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
三代的养殖业除了继承原始社会的牛、马、羊、鸡、猫、狗、猪、鹿以外,从殷代妇女墓的玉雕家禽、家畜形象中,又透露出一个信息:鹅、鸭、鸽、兔、龟等也早已驯养了。
先秦古籍又记载,挖池塘养鱼也已开始。
粮食作物又多了青稞、糜子、葬麦、薯类、豆类和芋头等等。
蔬菜和水果已
增加到数十种,香料作物和药用作物也越来越多。
尤其突出的是开辟了大豆蛋白资源和掌握了发酵工艺产生的酿造业,使烹调业插上了翅膀。
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
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
这段历史的园艺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器、炊具制造业,比三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使中国旱地农业区、稻作农业区和游牧区三类饮食资源和饮食方式得以互补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水平。
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
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大陆解放以后,开始向第四个高峰进军。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大陆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广大农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烹调和食品制造领域出版的专著和报刊,不下数百种;各类饮食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养殖和种植能手,各菜系的厨师、点心师,各类食品的技师和饮食业务的设计师及管理人才,正一批批涌现出来。
各地崛起的优质特产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相结合的食品节,如豆腐节、名酒节、名茶节、葡萄节、荔枝节、苹果节、西瓜节、芒果节等,层出不穷的各地特产推销与饮食民俗结合的庙会节庆活动,蓬勃发展的各地名胜古迹和美食相结合的旅游等,都是饮食文化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日益隆盛的现实表现,呈现着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第四个高峰的雄厚基础和后劲。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再次掀起另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