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上) 膜分离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与特性
一、膜的分类
膜分离的实质——物质通过膜的传递速率不同而得到分离。
1、对称膜:膜的结构与方向无关,如具有不规则的孔结构,或者所有的孔具 有确定的直径。
2、非对称膜:分离层(薄而致密)二多孔支撑层。二层为同一种材料活性膜, 孔径的大小和表皮的性质决定了分离特性,而厚度主要决定传递速度,该层 必须朝向的原溶液。 优点:高传质速率(分层等)和良好的机械强度。被脱除物附在表面,易于 清除。
2)边界层区间: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 于主体中浓度,称此为浓差极化(浓度极化)。是造成膜或膜体系效率下降 的主要因素。可导致溶质自膜面反扩散至主体中。是可逆的,需用搅拌等方 式促进其反扩散和提高脱除率。
3)表面区间:在此区间发生着两种过程,是溶质向膜表面扩散时,被吸附 而溶入膜中。一是由于膜的不完整和表面上的小孔缺陷,溶质有对流现象 (即扩散透过膜的动向,又反扩散离膜而出)。即膜边界层料液中的溶质没 有全部进入膜的表层。因此此区间的溶质浓度。 此边界层的溶质浓度低得多。不可能完全被吸附。
(2)溶解——扩散模型
①分离过程:反渗透膜及气体透过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发现孔道。于是
第二节 膜的基本理论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二、膜 的性能、参数 三、膜的使用寿命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1、膜分离过程的基本传质形式
1)被动传递:是最简单的形式,从化学势高向低处传递。 化学势——能量状态,是改变一单位物质(如mol)时内能的变化率, 所以Biblioteka Baidu质自发地从化学势较高区域到较低区域。 内能与物质量有关,化学势是与物质量无关的能量状态。 被动传递的推动力是化学势梯度(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电势差)。
第六章 膜分离过程
第一节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 膜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膜的应用
第六章 膜分离过程
膜的定义——两相之间的不连续区间。膜即“区间” 不是通常的相界面,可为气相、液相和固相,可 以均相或非均相、对称或非对称,荷电或中性。
膜的优点:过程一般较简单,费用低、效率较高、 常温下操作。
6)表面区间:此区间溶质从膜中解吸,离开膜进入低压侧。由于多孔层基本上无 选择性,分配系数。
7)边界层区:物质扩散方向与膜垂直。浓度随流动方向而降低。
8)主流体区间:在稳定状态下,其中溶质的主流体浓度为 。
综上所述,溶质在膜中的渗透率取决于:
膜本身的化学物质(吸附、选择、缺陷) 膜两边溶液的条件(压力、搅拌、浓度) 传质总阻力:为边界层+膜层阻力之和。
第一节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与特性
3、电渗析(电位差为推动力) 在电场中交零星装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膜,在电场中形 成一个个隔室,使溶液中的离子有选择地分离或富集,这就 是电渗析。
4、气体分离(压力差为推动力) 是利用微孔或无孔膜进行气体分离。膜的材料可以是高分子 聚合物膜,也可以是金属膜或玻动膜。主要用于合成氨工业 中氢的回收等。
εd2p
J= ——————
32 μL
式中 J ——溶液能量[m3/(m2·S)]
ε——膜的孔隙率,d——圆柱型孔道的直径(m)
l——膜的有效厚度,为扩散曲折率×膜厚(m) △P——膜两侧压力差(kpa),μ——溶液的粘度(pa·s) 由上式可知:通量和压力成正比,和粘度成反比。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2)促进传递:推动力仍是化学势梯度;组分由特定载体带入膜中, 是高选择性的被动传递,能和B结合的A被传递。
3)主动传递:从化学势低处传至化学势高处,需做功,由膜内某化 学反应提供推动力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2、膜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以被膜脱除的溶质(或非优先选择的),通过非对称膜为例,如反渗透。
1)主流体系区间:在稳定情况下,溶质的浓度是均匀的,且在垂直于膜表 面的方向无浓度梯度。
2、反渗透和超滤(推动力—压力差) 反渗透:在渗透实验装置的膜两侧造成一个压力差,1-8Mpa,并使其大于 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使浓度较高的溶液进一步浓缩,这一现象就叫 反渗透。 超滤:膜只阻挡大分子,在压力差推动下,水和盐等小分子透过。 微过滤:以多孔细小薄膜为过滤介质,在压力差推动下0.1Mpa使不溶物浓 缩(水和溶解物通过) 图9-2,膜的孔径范围,反渗透小(水过),超滤较小(按粒经选择分离微粒 和大分子)微过滤较大(不溶物截留,水和溶解物均过)。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4)表皮层区间:此区间是高度致密的表皮,是理想无孔型的,反渗透非对称膜表 皮层是对溶质的脱除性。要求这层愈薄愈好,有利于降低流动的阻力和增加膜的渗 透率。溶质和渗透物在此区间以分子扩散为主,也有小孔缺陷中的少量对流。
5)多孔支区间:是高度多孔的区度,对表皮层起支撑作用,对渗透物质的流动有 一定的阻力。
3、复合膜 膜的性能:不仅决定于选择薄层,而且受微孔支撑活物、孔径、孔分布和多 孔率的影响。
对称膜 返回
第一节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与特性
4、荷电膜:即离子交换膜,属于对称膜溶胀胶固定有正 电荷可交换的为阴离子。
5、液膜: 有关章节讨论。
6、微孔膜:孔径大小为0.05~20μm的膜
7、动态膜:在多孔介质上(如陶瓷管)沉积一层颗粒物 (如氯化铝)作为有选择作用的膜。可在高温下应用,但 膜很不稳定。
第一节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与特性
二、重要的膜分离过程(表9-1)
1、渗透和透析(推动力—浓度差) 渗透是由于浓度差→渗透压差→在膜的两旁引起溶剂向浓度高渗透压大的方 向扩散。工业上从纤维废液回收NaOH(人造毛或合成丝)。 透析是由于浓度差从溶液中分离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如肾衰病人肾透析
二者的共同点:浓度差不断降低,推动力也不断减小。
一、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3、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1、(1)孔模型(筛分型) 用于描绘微过滤、超滤等过程所用的高孔率膜。 过程特点: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按不同膜孔径来分离物质,比膜孔小 的物质和溶剂(水)一起透过膜,而较大的物质则被截留。 溶剂的渗透流率取决于膜的孔隙率、孔径(d)、溶液的粘度(μ)、膜上、下 游压力差(△P)及溶剂在膜中的扩散途径(膜有效厚度l),其可表达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