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基础详解

合集下载

膜分离PPT课件

膜分离PPT课件

根据 膜的 结构
根据 膜的 功能
固液天合 体体然成 膜膜膜膜
多 孔 膜
致 密 膜
离 子 交 换 膜
渗 析 膜
微 孔 过 滤 膜
超 过 滤 膜
反 渗 透 膜
渗 透 汽 化 膜
气 体 渗 透 膜
无机材料膜 有机高分子膜
固体膜
根据膜断面 的物理形态
根据固体 膜的形态
对称膜 不对称膜
复合膜
平板膜 管式膜 中空纤维膜 核径蚀刻膜
第6章 膜分离技术
知识点:膜分离过程的分类及定义,膜分离机理,膜分离 理论,超滤速度的影响因素,超滤膜污染及再生,超滤的 操作方式及设备,膜分离过程的应用实例。
重点: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概念,实质及其适用范围。超 滤膜污染的常规处理方法,膜分离机理的毛细管流动模型 和溶解扩散模型,传递理论中过滤模型和浓差极化问题, 超滤器的型式及其方式。
常用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特征
项目 膜类型 操作压力 分离机理 适用范围
技术特点
不足之处
微滤 对称微孔膜 0.01MPa~颗粒大小、含微粒或菌体溶操作简便,通水量大,工有机污染物的分
(MF) 0.02~10μm 0.2MPa
形状
液的分离 作压力低,制水率高。 离效果较差。
超滤 不对称微孔膜 0.1 MPa~颗粒大小、有机物或微生物
水力方法
表面活性剂如SDS、吐温
80 、 Triton 、 X-100物( 一理种方法
非除由离了醋强酸子酸纤型和维表碱等面材外活料,性制螯剂成合)等的剂膜,
金碱通胺在效以和能在也物羧等于酸酸碱由在用剂当固载属溶常四选选非许同果用。酸。溶在钙清于膜 能 清 会 定 体膜洗硫液是醋用择离,多 膜于常、其解去等洗8不当通水洗造化上为不氯化0中的方有洗酸时子可 ,场结去用葡中碱除钙溶0能N量解。成酶,适2起进物氯螯m效,(须合 合型但根a0除的萄,土诸基液清法耐E难蛋但新形用gOp0作行方(合的效D/加有造的据有H相~污螯糖葡金如垢包H高L以白使的式含T用清面铁为。果N或以表很成实些当4染合酸萄属碳、括A温恢质用污,载0a时洗是离1E很)表注面好新际阴C于0膜剂和糖硫酸氧磷、和0复的酶染把体Dm,,有l子~好面O意活的的情离4有柠酸酸T钙化酸磷极g时含清。酶液化0可其A效()1/。活。性况子清污F,0沉乙檬在盐L和铁盐羧1端,酶洗如固进常~e学以用的活。性洗 染剂加型3其积二酸强。磷和、基p须 清 剂 采 定 行用+用 量。性H方剂最)用采 洗 不 在 清,法所

膜分离-1

膜分离-1

(3)膜的污染 操作一定时间后,膜表面被不溶的沉积物所覆盖,使膜的 性能下降,这种现象叫做膜的污染。主要原因是原料液处 理不当所造成的。如:①悬浮颗粒;②膜表面结垢;③细 菌污染;④金属氧化物、有机物、淤泥等。 (4)纳滤 纳滤过程与反渗透过程极为相近,纳滤膜能够拦截纳米数 量级的分子。与反渗透相比,纳滤水透量大、操作压力低、 成本低 纳滤可以用于脱除水溶液中的杂质和有机物,如印染水的 脱色、饮用水的预处理等。
10.2.3 膜的形态结构 (1)膜的形态结构:主要研究膜的断面与表面 ◇ 均相膜和异相膜
均相膜:均匀地呈单相存在 异相膜:不是呈单相存在

致密膜和多孔膜
致密膜:结构最紧密的膜 多孔膜:结构较疏松的膜

对称膜和非对称膜
对称膜:膜的厚度方向结构均一、同性 非对称膜:同种材料,沿膜的厚度方向上呈不同结构

复合膜:在对称或非对称的底膜上,复合上一层很薄
的、致密的、有特殊功能的另一种材料的膜层
(2) 膜的孔 ◇ 膜孔的结构
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膜具有不同的孔结构,同一张膜也会具 有不同的孔结构

膜的孔径 孔径分布 孔密度和空隙率
膜的孔径: 膜内孔的直径, 有最大孔径和平均孔径之分 孔径分布: 某一孔径的孔体积占整个孔体积的百分数, 孔径变化
10.2.5 超过滤与微孔过滤
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超滤是截留大分子溶质,而允许低分子溶质和溶剂通过, 从而将大分子与小分子分开 微滤是将胶体或更大尺寸的微粒同真溶液分开。
超滤和微滤的截留机理主要是物质在膜表面及微孔内的 吸附、在孔内的停留(阻塞)、膜表面的机械截留(筛 分)、架桥截留和膜内部网络截留
10.2.6 渗析和电渗析 渗析的基本原理:膜两侧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在浓 度差的推动下透过膜。 典型过程:血液透析

10第十章膜分离

10第十章膜分离

1010-3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
1010-3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
1010-3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
1010-3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
1010-3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
纯水的生产工艺流程
原水箱
砂虑
活性碳 保安过滤
反渗透
中间水箱
电渗析
用水点
静虑
紫外杀菌
纯水箱
第十章膜分离的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反渗透 2 浓差极化 3 离子交换膜的交换容量 4 截留相对分子质量 二、填空 1 在超滤过程中,超滤膜对大分子溶质的截留作用主要是由于以 下几个原因:①( );②( );③( )。 2 电渗析时,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 )离子通过,而阴膜只允许 ( )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对离子的选择透过性主要来自于( ) 和( )。 3 反渗透膜由( )层和( )层组成,( )层决定了膜的分离性能, ( )层只作为载体,不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溶解-扩散
筛分加上扩散度差
反离子迁移 溶解-扩散
2. 几种膜分离的基本特征 按动力本质分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微滤(microfiltration, MF)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纳滤(nanofiltration, NF) 以蒸汽分压为推动力的过程 膜蒸馏(membrane distillation, MD) 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 PV)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渗析(dialysis, D)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电渗析(elec2 反渗透 1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环境工程学-膜分离培训课件PPT实用课件(共60页)

环境工程学-膜分离培训课件PPT实用课件(共60页)
子,阴膜只能通过阴离子。
第二节 电渗析
(三) 影响膜选择透过性的因素 (1) 树脂的交联度。交联度高,交换基团浓度高,
选择透过性好。 (2) 膜结构。化学结构均匀,选择透过性好。 (3) 膜外溶液的浓度。浓度高,选择透过性差。
第二节 电渗析
二、电渗析的工作原理
电渗析利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使水中阴、阳离 子定向迁移,并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水溶液中 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使原水在通过电渗析器 时,一部分水被淡化,另一部分则被浓缩,从而使 溶质和溶剂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 电渗析
A、异相膜 由具有交换基团的聚合电解质 (树脂)与成膜材料(粘合剂)粘合 制成薄膜,并加入衬网而制成。
特点: 聚合电解质不连续;膜的化 学性能不均匀。
第二节 电渗析
B、均相膜 完全按离子交换树脂的制造 工艺制成。为连续的膜状物, 在膜中聚合电解质和成膜材料 之间发生了化学结合而成为共 聚体。
第二节 电渗析
极水
淡水 浓水 极水
阴极
阴淡浓淡浓淡浓阳 极水水水水水水极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阳极
进水
极膜 阴膜 阳膜 阴膜 阳膜 阴膜 极膜
第二节 电渗析
三、电渗析器 由一层层交
替排列的隔板、 离子交换膜及两 端的电极组成, 外面用压板和螺 杆把隔板和膜压 紧而成。
第二节 电渗析
(一)结构 膜堆、极区、压紧装置、直流电源
按分离机理
按形态
微孔膜 分子扩散膜 离子交换膜
固体膜 液体膜 溶胀的凝胶
第一节 概述
按结构形式
板框式 管式及中空纤维式 卷式等
按来源/性质
天然膜 合成膜(有机膜和无机膜)
第一节 概述
分子扩散膜 渗析(Dialysis,简称D)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

膜分离ppt课件

膜分离ppt课件
2
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评论
美国官方文件曾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 纪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又说“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 像膜技术这么广泛地被应用”。
国外有关专家夸大地把膜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盘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在1987年日本东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在21
世纪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扮演着战略的角色”。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
会会长黎念之博士在 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化工部及所属大学 时说:“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他也非常赞同国际上流行的说法“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 握了化工的未来”。
3
4
§4.1 概述
H OH
OH H
H
H H
O
O
CH2OH
H
CH2OH
O
H
O
OH
H H
H OH
n_ 2 2
H OH
OH H
H H
H
O OH
CH2OH
20
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
表皮层,孔径
1%
(8-10)×10-10m
99%
过渡层,孔径 200×10-10m
多孔层,孔径 (1000-4000) ×10-10m
21
聚砜类
复合膜 转相膜
非荷电膜
复合膜 转相膜
多孔膜 不对称膜

固膜
对称膜
无机膜-多孔膜
不对称膜 对称膜
生物膜(原生质、细胞膜)
15
对称膜
荷电膜 液膜
不对称膜 非对称膜
复合膜
对称膜的曲孔道 结构示意图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基础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基础

缺点
1. 膜质脆、易碎,需要特殊构型和组 装; 2. 设备费用偏高; 3. 高温应用时密封较复杂。
无机膜
工业用的陶瓷膜主要是Al2O3,ZrO2,SiO2等无机材料制成的 多孔膜,孔径由2-50nm陶瓷超滤膜和50nm到10µm陶瓷微 滤膜。为降低渗透阻力,一般采用多层非对称结构,由多孔 支撑层、过渡层、分离层组成。但也有少量的致密无机膜, 如金属钯、银及其合金膜。
非对称结构
微滤的基本原理: (1) 膜表面的机械截留;比膜孔大的颗粒的机械截留; (2) 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聚集、吸附)及颗粒与膜表面的吸附; (3) 颗粒之间的架桥作用。对于“深层膜”,人们认为颗粒被截留在 网络孔的内部。
微滤的应用:
中药提取液除杂——液体制剂的精制:
中药复方提取液中含有多种杂质,如药渣、泥沙、纤维等,同时还含有大 分子的淀粉、树脂、糖类及油脂等,使药液色深且浑浊,用常规的过滤方 法很难去除上述杂质。采用微滤不仅能除去液体中较小的固体颗粒(分离 出0.05~10μm的粒子),而且能截留多糖、蛋白质等胶体大分子,在不影 响药效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澄清除杂效果。 制药工业制水:
2、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微滤 ;
40年代透析;
50年代电渗析; 60年代反渗透;
70年代超滤和液膜;
80年代气体分离,纳滤; 90年代渗透汽化。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Loeb和Sourirajan研制出第一张可实 用的反渗透膜后,膜分离技术从此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
有机膜
纤维素类膜材料是应用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膜材料,主要用于反 渗透、超滤、微滤,在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中也有应用。 芳香聚酰胺和杂环类膜材料目前主要用于反渗透和纳滤。

膜 分 离

膜 分 离

第九章膜分离第一节概述膜分离法是利用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某些成分进行选择性透过的方法的统称。

溶剂透过膜的过程称为渗透,溶质透过膜的过程称为渗析。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有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其次是自然渗析和液膜技术。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发展很快,在水和废水处理、化工、医疗、轻工、生化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膜分离的作用机理往往用膜孔径的大小为模型来解释,实质上,它是由分离物质间的作用引起的,同膜传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膜与分离物质间的作用有关。

根据膜的种类、功能和过程推动力的不同,各种膜分离法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如表9-1所示。

①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因此能量转化的效率高。

例如在现在的各种海水淡化方法中,反渗透法能耗最低。

②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进行,因而特别适于对热敏性物料,如对果汁、酶、药物等的分离、分级和浓缩。

③装置简单,操作容易,易控制、维修,且分离效率高。

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方法,与常规水处理方法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第二节电渗析一、电渗析原理与过程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阳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电渗析系统由一系列阴、阳膜交替排列于两电极之间组成许多由膜隔开的小水室,如图9-1所示。

当原水进入这些小室时,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作定向迁移。

阳离子向阴极迁移,阴离子向阳极迁移。

但由于离子交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结果使一些小室离子浓度降低而成为淡水室,与淡水室相邻的小室则因富集了大量离子而成为浓水室。

从淡水室和浓水室分别得到淡水和浓水。

原水中的离子得到了分离和浓缩,水便得到了净化。

在电渗析过程中,除了上述离子电迁移和电极反应两主要过程以外,同时还发生一系列次要过程,如下所述。

(1)反离子的迁移因为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不可能达到100%,所以也有少量与离干交换膜解离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透过膜,即阴离子透过阳膜,阳离子透过阴膜。

《膜分离第一部分》PPT课件

《膜分离第一部分》PPT课件
--------
-----------
----------
RO membrane UF membrane
NF membrane MF membrane
微滤 超滤 纳滤 反渗透
悬浮颗粒 大分子有机物 糖类等小分子有机物,二价盐或多价盐 单价盐 水
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直径)的关系
粒径
0.1 1nm 10 100 1μm 10
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扮演着战略的角色”。 •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会
会长黎念之博士在 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化工部及所属大学时说 :“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 他也非常赞同国际上流行的说法“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 化工的未来”。
4.2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膜分离技术优点
★ 处理效率高,设备易于放大; ★ 可在室温或低温下操作,适宜于热敏感物质分离
浓缩; ★ 化学与机械强度最小,减少失活; ★ 无相转变,省能; ★ 有相当好选择性,可在分离、浓缩的同时达到部
分纯化目的; ★ 选择合适膜与操作参数,可得到较高回收率; ★ 系统可密闭循环,防止外来污染; ★ 不外加化学物,透过液(酸、碱或盐溶液)可循
环使用,降低了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评论
• 美国官方文件曾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纪 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又说“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像膜技 术这么广泛地被应用”。
• 国外有关专家夸大地把膜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 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盘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 在1987年日本东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在21世纪
浓度梯度
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的 除去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离子,奶制品脱盐,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

超滤的分离原理
与微滤分离过程相似,超滤也是通过膜孔的筛分作用将料液中大于膜孔的 大分子溶质进行截留,使这些溶质与溶剂及小分子组分分离的膜分离技 术。膜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分离起主要作用,膜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超滤 分离的重要因素。
超滤过程中溶质的截留有三种方式:膜表面的机械截留,在膜孔中滞 留而被去除或在膜表面及微孔内的吸附。
截留率相对较低。操作压力一般在1MPa。此外,荷电的纳滤膜能根据离子
的大小及价态的高低对低价离子和高价离子进行分离。

纳滤膜的迁移机理尚未确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纳滤膜的分 离
作用主要是筛分效应和Donnan效应两种特征。在分离浓度恒定的同电性 离子时,纳滤膜对价态低的、半径小的离子有较低的截留率。而在处理 不同自由离子时,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还与离子的浓度有关。

1、有机膜材料
天然高分子膜主要为纤维素的衍生物,是应用
(1)天然高分子膜
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膜材料。主要用于反渗透、超滤、微滤,在气
体分离和渗透汽化中也有应用。如乙酸纤维、硝酸纤维等,在注射针剂中
药液除菌过滤使用的大多是乙酸纤维膜。 (2)合成有机高分子膜 等。 目前,芳香聚酰胺和杂环类膜材料主要用于反渗透和纳滤。聚酰亚胺 合成高分子膜材料应用最多,主要有聚砜、
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程有:微滤、超滤、 纳滤和反渗透。
微滤(MF)是一种与粗滤相似的膜分离过程。微孔滤膜具有比较整
齐的、均匀的多孔结构。又称为精过滤。

微滤的分离机理
为微滤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属于机械筛分,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性 作
用。微孔滤膜截留作用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膜的表面截留和膜内部截留。

2、膜的结构

《膜分离技术》PPT课件

《膜分离技术》PPT课件
蛋白质、无机盐
缓冲液
精选ppt
无机盐
34
2. 微 滤
以多孔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 筛分原理使不溶性粒子(0.1-10um)得以分离的 操作。操作压力0.05-0.5MPa。
精选ppt
35
• 微滤应用 1) 除去水/溶液中的细菌和其它微粒; 2) 除去组织液、抗菌素、血清、血浆蛋白 质等多种溶液中的菌体; 3) 除去饮料、酒类、酱油、醋等食品中的 悬浊物、微生物和异味杂质。
F
精选ppt
11
17.1 膜材料 与膜的制造
精选ppt
12
膜材料的特性
• 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 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 力,一般膜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 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
–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 化学相容性:保持膜的稳定性; – 生物相容性: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 – 成本低;
孔膜,其孔隙大小在电镜的分辨范围内。
精选ppt
28
4完整性试验
• 本法用于试验膜和组件是 否完整或渗漏。
• 将超滤器保留液出口封闭, 透过液出口接上一倒置的 滴定管。自料液进口处通 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 当达到稳态时,测定气泡 逸出速度,如大于规定值, 表示膜不合格。
× 保留液 出口封闭
压缩空气
• 透析过程中透析膜内无流体流动,溶质 以扩散的形式移动。
精选ppt
32
透析原理图
大分子
透析膜 小分子
水分子
精选ppt
33
透析法的应用
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 的小分子杂质,

膜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分离提纯技术)

膜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分离提纯技术)

187.5 127.0 54.2 5.8
分离系数
106 36 7.2 3.2
可见:要实现有效分离,必须选择一个能优先溶解一种溶 质而排斥所有其他溶质的膜溶剂。
2.滴内化学反应型 (膜相中不含流动载体)
定义:若在溶质的接受相内添加与溶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的 试剂,通过化学反应来促进溶质迁移的方 法叫滴内化学 反应型液膜法
8.2 渗析技术
渗析又叫透析。它是通过半透膜实现分离的。
半透膜:只允许某些分子透过(如水),而不允许另一些物 质(如生物大分子)透过的透气性薄膜。如:膀胱,肠膜。
渗析原理:渗析是使用具有一定孔径的半透膜,将待渗析的 样品与水(或低盐缓冲溶液)隔开。样品中的盐和分子直 径小于膜孔径的较小分子可以透过膜进入水一侧,而另一 侧的水也会透过膜进入样品液一侧。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渗 透平衡后, 样品中盐的浓度和能透过膜的小分子的浓度 下降。此时可将水换成新鲜水,再进行第二次透析。经过 多次操作,样品中的盐和小分子物质基本上被除尽,而只 留下分子直径比膜孔径大无法穿过膜的物质在样品液中, 从而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 膜萃取(是膜技术与萃取过程相结合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又称固定
膜界面萃取。膜萃取过程中,萃取剂与料液分别在膜两侧流动,传质 过程是在分隔两液相的微孔膜表面进行的,没有相分散行为发生。)
• 膜分相(利用多孔固体膜表面与乳浊液中两相的物化作用不同,其
中一相优先吸附在膜表面上,形成纯的液相层,在膜两侧极小压差作 用下,此相优先通过分相膜的孔,从而达到两相分离的目的。)
8.4 其他膜分离过程
• 膜蒸馏(在疏水性多孔膜的一侧与高温原料水溶液相接即暖层,而
在膜的另一侧则与低温冷壁相邻即冷层。正是借助这种相当于暖层与 冷层之间温度差的蒸气压差,促使暖侧产生的水蒸气通过膜的细孔, 再经扩散到冷侧的冷壁表面被凝缩下来,而液相水溶液由于多孔膜的 疏水作用无法透过膜被留在暖侧,从而达到与气相水分离的目的。)

膜分离基础知识普及技术PPt讲课文档

膜分离基础知识普及技术PPt讲课文档

表2 几种主要分离膜的分离过程
膜过程 推动力
传递机理
透过物
截留物
膜类型
微滤 压力差 颗粒大小形状 水、溶剂溶解物 悬浮物颗粒
纤维多孔膜
超滤
压力差
分子特性大小形状
水、溶剂小分子
胶体和超过截留 分子量的分子
非对称性膜
纳滤
压力差
离子大小及电荷
水、一价离子、 多价离子
有机物
反渗透 压力差 溶剂的扩散传递 水、溶剂
第二十页,共127页。
醋酸纤维素膜
第二十一页,共127页。
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
1%
表皮层
孔径 0.0008~0.001m
过渡层 孔径 0.02 m
99%
多孔层 孔径 0.1~0.4 m
第二十二页,共127页。
显 微 镜 下 膜 的 照 片
第二十三页,共127页。
2. 非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常用于制备分离膜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有聚 砜、聚酰胺、芳香杂环聚合物和离子聚合 物等。
名称
CA(Cellulose Acetate) 聚酰胺 聚苯并咪唑 聚苯并咪唑酮 磺化聚苯醚 磺化聚砜 聚醚砜酮
温度
35 35 90 70 70 120 160
第三十页,共127页。
无机膜多以金属及其氧化物、多孔玻璃、 陶瓷为材料。从结构上可分为致密膜、多 孔膜和复合非对称修正膜三种。
第三十一页,共127页。
第三页,共127页。
分离膜种类:
高分子膜
分 离
液体膜

生物膜
带电膜 非带电膜
阳离子膜
阴离子膜 过滤膜 精密过滤膜 超滤膜 纳米滤膜 反渗透膜
第四页,共127页。

第十一章 膜分离

第十一章 膜分离
16
• 6、液膜分离技术
• 液膜就是悬浮在液体中很薄的一层乳液微粒,乳液通常由溶剂 (水或有机溶剂),表面活化剂(做乳化剂)和添加剂制成。
液膜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膜增强添加剂组成。
膜溶剂:成膜的基体物质、一般为水或有机溶剂
表面活性剂:降低液膜的表面张力,对液膜的稳定性、渗
透速度、分离效率和膜的重复使用有直接影响 流动载体:选择性迁移指定溶质或离子,常为某种萃取剂
34
(11-3)
式中:J0—初始时间的渗透通量,[kg/ m2.h(s)];
11、4 膜组件
1、板框式
1 - 轴芯 2 - O型环 3 - 垫圈 4 - 固定材 5-网 6 - 护罩 7 - 外层材 8-膜 9 - 内层材 10 - 固定 材
35
2、圆管式
圆管式膜组件的机构主要将 膜和支撑体均制成管状。
24
3、对膜材料的要求:
具有良好的1)成膜性能;2)物化稳定性;3)耐酸、
碱、微生物;4)耐氧化。
• 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用膜最好为亲水性,以 得到高通水量和抗污染能力;气体分离,尤其是渗 透蒸发,要求膜材料对透过组分优先吸附和优先扩 散;电渗析用膜则特别要求耐酸、耐碱和热稳定性。
25
材料 纤 维 素 二醋酸纤维素 (CDA)、三醋酸 纤维素 (CTA)、硝化纤维素 (CN),混合纤维素(CN-CA)、乙 基纤维素(EC)等。
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渗透
平衡
反渗透
39
反渗透:在浓溶液一侧加压,使膜两侧的压差大于溶
液的渗透压(p>),溶剂从溶液一侧向纯溶剂一侧
液流动。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地只通过溶剂(一般为 水)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 使溶剂从溶液中透过反渗透膜而分离出来的过程。

第1章膜分离技术

第1章膜分离技术

膜的定义
自然界中存在着这样的物质体系,即在一 种流体相(fluid phase)内或两种流体相之间, 有一薄层凝聚相(condensed phase)物质把流 体相分隔成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就是所谓的 “薄膜”[或简称膜(membrane)]。 膜可以是固态的或液态的。被膜分隔开的 流体相物质可以是液态的或气态的。膜本身可 以是均匀的一相,也可以是由两相以上的凝聚 态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膜必定有两个界面,并由这两个界面分别 与被其分隔于两侧的流体相物质相接触。
例如反渗透一般用于水溶液除盐。这是因 为反渗透膜是亲水性的高聚物,水分子很 容易进入膜内,在水中的无机盐离子(Na+、 K+、Cl-……)则较难进入,所以经过反渗 透膜的水就被除盐淡化了。
1.4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制备的具
有选择透过性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 单位差为推动力对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的方法。
例如,在合成氨生产中,只需在尾气(废气)排放口接
上氮氢膜分离器,利用原有的反应气中压力,就可将 尾气中的氢气浓度浓缩到原料气浓度。这样,用管子 直接输送到生产车间就可作为氢的原料气使用。就这 样一个简单的膜分离装胃,使合成氨产量在不增加原 料和其他设备下提高4%左右。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1. 膜分离通常是一个高效的分离过程。 2. 膜分离过程的能耗(功耗)通常比较低。 3. 多数膜分离过程的工作温度在室温附近,特别适用于

当代工业的三大支柱是材料、能源 和信息。这三大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 的分离技术。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 高也有赖于新的分离技术。在21世纪, 分离技术必将日新月异,再创辉煌。
1.2 分离和膜分离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2024/7/5
膜分离技术
3
1、膜分离技术发展概述
1784年 阿贝.诺伦特首次揭示膜分离现象 1960年洛布和索里拉金 醋酸纤纸素膜 1964年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 螺旋式反渗透组件 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管式反渗透装置 1967年 美国杜邦公司首次研制了以尼龙为材料 的中空纤维组件, 1970年又研制了以芳香聚酰 胺为膜材料的中空纤维组件 1968年 美籍华人黎念之研究出乳化液膜 70年代 Cussler研制了含流动载体的液膜
第1章 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es)
本章主要内容:
膜分离技术概述
扩散渗析(diffusion dialysis)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2024/7/5
膜分离技术
2
1.1 膜分离概述
1、膜分离发展概述 2、膜分离的概念 3、膜分离法的分类 4、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5.膜分离法的应用
99%
多孔层, 孔径 (1000-4000) ×10-10m
这种膜有不对称结构: 表面结构致密, 孔隙很小, 通称为表皮 层或致密层、活化层; 下层结构较疏松, 孔隙较大, 通称为多 孔层或支撑层。
2024/7/5
膜分离技术
29
膜的照片
在相对湿度为100%时, 膜的含水量高达60%, 其中表皮层只含10%-20%, 且主要是以氢 键形式结合结合水。
2024/7/5
膜分离技术
17
2. 扩散渗析法原理
渗析液A+ B-
H2O
H2O A+
B- B- B-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1. 膜质脆、易碎,需要特殊构型和组 装;
2. 设备费用偏高; 3. 高温应用时密封较复杂。
无机膜
▪ 工业用的陶瓷膜主要是Al2O3,ZrO2,SiO2等无机材料制成的 多孔膜,孔径由2-50nm陶瓷超滤膜和50nm到10µm陶瓷微 滤膜。为降低渗透阻力,一般采用多层非对称结构,由多孔 支撑层、过渡层、分离层组成。但也有少量的致密无机膜, 如金属钯、银及其合金膜。
4、膜的种类和结构
2)根据膜的荷电情况又可分为荷电膜和非荷电膜。 荷电膜结构中载有固定的正电荷或负电荷。 它包括离子交换膜、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等。
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
4、膜的种类和结构
膜材料 对膜材料的要求是: 1)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酸、碱和微生物 侵蚀及耐氧化性能。 2)反渗透、超滤、微滤用膜最好为亲水性,在处理水溶液时以提高 水通量和抗污染能力。 3)电渗析用膜则特别强调膜的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 4)若用于有机溶剂分离还要求膜材料不被有机溶剂溶解。
▪ 无机膜组件的价格偏高,目前市场占有率为5%~8%,但最近几年增 长速度达30%~35%,远远高 不可压缩,机械性能稳定; 3. 化学稳定性强,耐酸、碱,特别耐有机溶剂; 4. 不会老化,使用寿命长; 5. 允许用蒸汽灭菌、高压反冲洗等苛刻的清洗操作 6. 抗污染性能强; 7. 膜孔径大小均一。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Loeb和Sourirajan研制出第一张可实 用的反渗透膜后,膜分离技术从此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
3、膜分离过程的特点及分类
▪ 膜分离过程: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作为分离 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作用下,使混合液体或气体混合物 中的某一或某些组分选择性地透过某些膜,以达到分离、分级、提纯或 浓缩目的。
▪ 特点:
▪ ①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分隔两相界面,被膜分隔的两相之间依靠不同 组分透过膜的速率差来实现组分分离。
▪ ②多数膜分离过程无相变发生,能耗低,无需外加物质、对环境无二次 污染之忧。
▪ ③分离过程通常在温和条件下完成,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分离、分级与 浓缩。
▪ ④膜组件结构紧凑,处理系统集成化、操作方便;处理过程能耗较低、 单级分离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
1)膜不管薄到什么程度,至少必须具有两个界面。 通过这两个界面分别与被膜分开于两侧的流体物质互相接触。
2)膜应具有选择透过性。 膜可以是完全透过性的,也可以是半透过性的。
2、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 20世纪30年代的微滤 ; ▪ 40年代透析; ▪ 50年代电渗析; ▪ 60年代反渗透; ▪ 70年代超滤和液膜; ▪ 80年代气体分离,纳滤; ▪ 90年代渗透汽化。
气膜分离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液膜已有中试规模的工业应用,目前大 规模工业应的是固膜。
4、膜的种类和结构
▪ 1)根据膜的断面形态结构可分为对称膜、不对称膜两大类 。
有机—无机复合膜 不对称膜又根据表层和支撑层是否为同一材质分为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对称膜
对称膜可以是疏松的微孔膜或致密的均相膜,膜的厚度大致在 10~200μm范围内。致密的均相膜由于膜较厚而导致渗透通量低,目前已 很少在工业过程中应用。
3、膜分离过程的特点及分类
▪ 分类: ▪ 根据驱动力不同膜分离过程大致分为三类: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浓度
差驱动膜过程和电力驱动膜过程。
膜分离类型
渗析(D) 微滤(MF) 超滤(UF) 纳滤(NF) 反渗透(RO) 电渗析(ED)
推动力
浓度差 压力差 压力差 压力差 压力差 电位差
透过组分
小分子溶质或较小的溶质 溶剂、溶解物等
溶剂、离子、有机小分子 溶剂、低价盐离子 溶剂等 有机、无机离子
3、膜分离过程的特点及分类
▪ 分类: ▪ 根据驱动力不同膜分离过程大致分为三类: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浓度
差驱动膜过程和电力驱动膜过程。
4、膜的种类和结构
▪ 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膜和合成膜。根据相态不同合成膜可分为固体 膜、液膜和气膜三类。
有机膜
▪ 纤维素类膜材料是应用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膜材料,主要用于反 渗透、超滤、微滤,在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中也有应用。
▪ 芳香聚酰胺和杂环类膜材料目前主要用于反渗透和纳滤。 ▪ 聚酰亚胺是近年来开发应用的耐高温、抗化学药剂的优良膜材料,目前
已用于超滤、反渗透和气体分离膜的制造。
▪ 聚砜是超滤、微滤膜的重要材料,由于抗压密性和抗氧化性强,也是良 好的复合膜支撑材料,但其疏水性使膜的透水性差。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与分离膜 第二节 各种膜分离过程及其原理 第三节 膜的传质过程与膜污染 第四节 膜分离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第五节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1.1 膜分离技术与膜分离
1、膜的概念
如果在一个流体相内或两个流体相之间有一薄层凝聚相物质把 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那么这一薄层物质就是膜。 特性:
第二节 各种膜分离过程及其原理
▪一、压力驱动膜过程
▪压力驱动膜过程有: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1、微滤
▪ 聚醚砜是在聚砜的基础上改性得到,材料的抗氧化性、耐热性及耐溶剂 性能都有所增强。
▪ 聚丙烯腈也是超滤、微滤膜的常用材料,它的亲水性强于聚砜。 ▪ 聚偏氟乙烯是是近年来开发的耐污染性最强的一种膜材料,主要用于制
备微滤膜和截留分子量较高的超滤膜。
无机膜
▪ 无机膜是固体膜的一种,由无机材料(金属、金属氧化物、陶瓷、多 孔玻璃、沸石、无机高分子材料等)制成的半透膜。
非对称膜
非对称膜由致密的表皮层及疏松的多孔支撑层组成。膜上下两侧截 面的结构及形态不相同,致密层厚度约为0.1~0.5μm, 支撑层厚度约为 50~150μm。
在膜过程中,渗透通量一般与膜厚成反比, 由于非对称膜的表皮层比 致密膜的厚度(10~200μm)薄得多,故其渗透通量比致密膜大得多。
复合膜
表皮层材料与用作支撑层的对称或非对称膜材料不同,皮层可以多层叠 合, 通常超薄的致密皮层可以用化学或物理等方法在非对称膜的支撑层上 直接复合制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