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行政救济法案例
行政救济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行政救济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行政救济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信访,由当事人向行政机关的信访部门反映问题;二是行政复议复核,通过行政机关的内部程式确定原行政行为的有效性;三是行政诉讼,也就是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确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性。
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是两种,就是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1)行政机关救济是指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者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
在我国,这里主要是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来实现。
如某人对于某区公安局的处罚不认可,认为其行为是一个违法的行政行为,可以向其上一级的机关提出复议,如向汕头市公安局或者区*** 提出,由其来审查相关的决定的是否合法。
(2)司法机关的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诉讼请求,依照法定的审判职权和诉讼程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作为法院主要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也就是说作为行政主体的行为,审查过程中只是审查涉及到行政违法行为的部分,作为法院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当然,这里也有例外,就是对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的行政行为,这里就可以进行合理性审查。
最后可以直接判决变更。
具体如同现在比较常见的民告官的官司,如你对于区公安局这样的官,他们具体的处罚行政行为不服从,就可以依法提出行政诉讼,寻求区法院法院的帮助,让其对于进行救济,保护你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机关依法行政。
(3)行政赔偿也是行政救济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且造成损害时,受害者有权依照《国家赔偿法》取得国家赔偿。
如被公安局违法拘留,被拘留者可以要求实施该行为的公安局予以国家赔偿所以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作为当事人如何寻求行政救济,主要两种手段,一种就是向法院打官司,就是司法机关救济,另一种手段称之为行政机关救济,主要是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为主。
行政法案例及法律解决(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6月,某市某区城管局在巡查中发现,该区某村村民李某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一栋两层违章建筑。
城管局立即对该违章建筑进行了调查,并依法向李某送达了《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
然而,李某并未停止建设,反而继续施工。
城管局再次向李某送达《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但李某依然我行我素。
2018年8月,城管局依法对李某的违章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
在拆除过程中,李某及其家属阻挠城管局工作人员执法,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事后,李某向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城管局作出的强制拆除决定。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管局是否有权对李某的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拆除?2. 城管局在强制拆除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政行为?3. 李某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了侵害?三、法律解决1. 城管局有权对李某的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拆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本案中,李某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违章建筑,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城管局有权对其进行强制拆除。
2. 城管局在强制拆除过程中不存在违法行政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依法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在本案中,城管局在强制拆除前,已经向李某送达了《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并给予了其改正的机会。
在拆除过程中,城管局工作人员依法进行了执法,没有违法行政行为。
3. 李某的合法权益未受到侵害。
行政救济案例

行政救济案例3.某县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7年,陈某不服提出上诉。
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
原审法院经审理退回县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县人民检察院经补充侦查认定陈某构成犯罪证据不足,遂作出不起诉决定。
陈某提起国家赔偿请求,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应为下列哪一机关?A.县人民检察院和县人民法院B.县人民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C.市中级人民法院D.县人民检察院答案及解析:A 《国家赔偿法》第19条规定:“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作出拘留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再审改判无罪的,作出原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
二审改判无罪的,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首先,可以明确,市中院作为二审法院,既然本案中未涉及再审程序,市中院就不可能成为赔偿义务机关,BC项排除。
此案一审判决虽未生效,但由于一审判决判其有罪,加长了其羁押期间,因此,一审法院应对一审判决之后的期间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选A。
4.张某因不服税务局查封财产决定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要求撤销查封决定,但没有提出赔偿请求。
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该查封决定违法,决定予以撤销。
对于查封决定造成的财产损失,复议机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A.解除查封的同时决定被申请人赔偿相应的损失B.解除查封并告知申请入就赔偿问题另行申请复议C.解除查封的同时就损失问题进行调解D.解除查封的同时要求申请人增加关于赔偿的复议申请答案及解析:A 《行政复议法》第29条第2款规定:“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没有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行政复议机关在依法决定撤销或者变更罚款,撤销违法集资、没收财物、征收财物、摊派费用以及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同时责令被申请人返还财产,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赔偿相应的价款。
法律救济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约定甲公司为乙公司提供原材料,乙公司为甲公司提供产品。
在合作期间,乙公司因自身原因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产品,导致甲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甲公司多次与乙公司协商,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但乙公司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甲公司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案件审理过程1. 甲公司起诉甲公司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状,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2. 乙公司答辩乙公司在法定期限内提交了答辩状,认为甲公司提出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驳回甲公司的诉讼请求。
3. 法院审理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起诉,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往来函件、证据材料等,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庭审调查。
4.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甲公司和乙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乙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产品,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乙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甲公司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救济案例分析1. 案例概述本案涉及的是合同纠纷,甲公司作为受害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保护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2. 案例分析(1)法律救济的概念法律救济是指国家机关或法律授权的机构,依法对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进行恢复、赔偿或补偿的法律制度。
在本案中,甲公司通过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救济的途径本案中,甲公司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法律救济:①协商:甲公司在起诉前,曾与乙公司进行协商,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虽然协商未果,但为后续的诉讼奠定了基础。
②调解: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③诉讼:甲公司最终通过诉讼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国家的法律救济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汉族,某市某县人,某村村民。
2010年,张某某承包了村里的一片山林进行种植。
在经营过程中,张某某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部门的规定进行林木种植和养护,但由于连续几年干旱,部分林木出现枯死现象。
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张某某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树木抚育补助。
2011年,张某某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提交了相关申请材料。
然而,在审核过程中,某县政府以“张某某所种植的林木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由,驳回了张某某的申请。
张某某认为,其种植的林木虽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同样属于国家林业部门管理的植物,有权获得相应的抚育补助。
于是,张某某向县政府提出了行政复议申请。
县政府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经审查,维持了原决定。
张某某不服,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案件经过1. 一审阶段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张某某的行政诉讼案件。
在庭审过程中,张某某提交了以下证据:(1)与林业部门签订的林木种植合同,证明其种植的林木属于林业部门管理的植物;(2)林业部门出具的林木抚育补助申请受理通知书,证明其已按照规定提交了申请材料;(3)当地气象部门出具的干旱证明,证明连续几年干旱对林木生长造成了影响。
县政府则辩称:(1)张某某所种植的林木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不符合林木抚育补助的申请条件;(2)县政府在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已经充分考虑了相关法律法规,作出的决定合法、合理。
经过审理,某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张某某所种植的林木虽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属于林业部门管理的植物,且张某某已按照规定提交了申请材料。
县政府以“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由驳回张某某的申请,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据此,法院判决撤销县政府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
2. 二审阶段县政府不服一审判决,向某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上诉人县政府提出的主要上诉理由是:(1)张某某所种植的林木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不符合林木抚育补助的申请条件;(2)一审法院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
列举一个法律救济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以下简称“张”)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于2017年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购买开发公司开发的某住宅小区的一套房屋。
合同签订后,张按照约定支付了首付款,并按期支付了后续的分期付款。
然而,在房屋交付过程中,张发现房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与开发公司协商不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公司退还已支付的购房款及利息。
二、案件事实1. 2017年5月,张与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购买开发公司开发的某住宅小区的一套房屋,总价款为人民币200万元。
2. 合同签订后,张按照约定支付了首付款人民币50万元,并按期支付了后续的分期付款。
3. 2018年10月,张接到开发公司的通知,要求其验收房屋。
张在验收过程中发现,房屋存在以下质量问题:(1)墙体裂缝:客厅、卧室等墙体出现多条裂缝,长度不等,部分裂缝已超过5厘米。
(2)渗水:卫生间、厨房等处存在渗水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
(3)质量问题:部分窗户、门框等装修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如变形、锈蚀等。
4. 张与开发公司协商不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公司退还已支付的购房款及利息。
三、争议焦点1. 张与开发公司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2. 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张是否可以解除合同?3. 开发公司是否应当退还张已支付的购房款及利息?四、法院判决1. 关于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法院认为,张与开发公司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同有效。
2. 关于房屋质量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质量保证书》的规定,房屋交付使用前,开发公司应当对房屋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房屋符合国家标准。
本案中,开发公司交付的房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张的合法权益。
3. 关于解除合同问题,法院认为,张作为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公司对房屋进行修复或更换。
第八章 行政救济

社会对次问题的反映
法律中应该设置精神赔偿, 法律中应该设置精神赔偿, 并且应大幅度提高赔偿金额。 并且应大幅度提高赔偿金额。 一个人被羁押几个月甚至几 年,所受到的精神损害与在 超市被搜身是不一样的。 超市被搜身是不一样的。” 国家应设立国家赔偿基金, 国家应设立国家赔偿基金, 实行滚动式资金积累, 实行滚动式资金积累,让国 家赔偿在资金上有保障。 家赔偿在资金上有保障。
麻旦旦做了处女检查,证明自己是处女。 麻旦旦做了处女检查,证明自己是处女。 2月9日,咸阳市公安局法制处处长康柳 毅等人带麻旦旦再次做了处检, 毅等人带麻旦旦再次做了处检,证明麻 旦旦仍是处女之身后, 旦旦仍是处女之身后,咸阳市公安局撤 销了泾阳县公安局的错误裁决。 销了泾阳县公安局的错误裁决。此后麻 旦旦将泾阳县、 旦旦将泾阳县、咸阳市两级公安局起诉 到法院,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费500万元。 500万元 到法院,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费500万元。 19日咸阳市秦都区法庭一审判决 日咸阳市秦都区法庭一审判决, 5月19日咸阳市秦都区法庭一审判决,麻 旦旦仅获赔74.66 74.66元 麻旦旦不服, 旦旦仅获赔74.66元。麻旦旦不服,坚持 上诉。 上诉。
四、行政赔偿请求人
受害人; 受害人; 受害人的近亲属或者其它组织
五、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
行政机关 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法律、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委托机关为赔偿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撤销后的责任承担 经行政复议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六、行政赔偿的程序
单独提起 一并提起
七、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
人身自由损害的赔偿标准 生命健康权的损害赔偿标准 财产损害的赔偿标准
7月18日,该案二审开庭,12月11日,咸 18日 该案二审开庭,12月11日 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法庭 经过审理判令, 经过审理判令,泾阳县公安局支付麻旦 旦违法限制人身自由两天的赔偿金74.66 旦违法限制人身自由两天的赔偿金74.66 加上医疗费、交通费、 元,加上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 180天的误工费共9135元整 天的误工费共9135元整。 180天的误工费共9135元整。
行政处罚与行政救济的案例分析

问题:该案例属于行政处罚的那一种、对行 政处罚的设定是由属于哪种设定权?
解答:该案例中的行政处罚属于:罚款
处罚的依据是违反了《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 染防治条例》。属于地方性条例,所以该行 政处罚的设定属于“ 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
案例:某省甲、乙、丙三名律师决定出资合伙成 立"新华夏律师事务所",于是向该省司法厅提出 口头申请成立律师事务所并提供了律师事务所章
问题:
该省地方政府规章规定"设立合伙制律师事务 所必须有一名以上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条件是否合法?为什么?
不合法,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4、15条规定,行政 许可的设定应该用法律设定,而尚未制定法律的, 行政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 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而对律师事务所的成立,已经有国家法律约束, 地方法规是不能在加限制条件的。因为行政许可 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 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 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 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程、发起人名单、简历、身份证明、律师资格证
书、能够专职从事律师业务的保证书、资金证明、 办公0.场所的使用证明、合伙协议。但被告知根 据该省地方政府规章相关规定,设立合伙制律师
事务所必须有一名以上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
且需要填写省司法厅专门设计的申请书格பைடு நூலகம்文本。 刚好乙为法学博士,于是三人交了50元工本费后 领取了专用申请书,带回补正。。
1、“***”轮涉嫌向港池排放污油水 案 2009年5月1日0220时,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1号泊位溢
油监测报警器报警,执法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查发现,油污染 主要集中在靠泊在盐田国际1号泊位的拖轮“***”尾部附近。 经调查,“***”轮轮机长在开动副机检查消防系统运作情 况中,由于舱底水进水阀门未紧闭,开动消防水泵的过程中 误将少量舱底水排出船外造成污染。依据深圳市计量质量检 测研究院的检验报告,通过油样的油指纹特征对比分析和同 位素分析,盐田国际1号泊位溢油与“***”轮的舱底污油指 纹特征基本一致。该轮船员误操作将机舱舱底水排入港池, 违反了《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三) 项,对“***”轮罚款壹万元的行政处罚
法律救济权案例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救济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合法权益受到威胁,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或者社会组织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法律救济权案例,旨在分析法律救济权的行使过程和结果。
二、案例描述(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住所地某市某区。
2018年5月,张某在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某住宅小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
购房合同约定,房屋交付日期为2019年6月30日。
然而,直至2019年12月,被告仍未交付房屋。
张某多次与被告协商,要求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房屋,但被告以各种理由推脱。
(二)争议焦点1. 被告是否构成违约?2. 张某能否行使法律救济权?3. 法律救济权的行使途径有哪些?三、案例分析(一)被告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被告未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房屋,构成违约。
(二)张某可以行使法律救济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张某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行使法律救济权。
(三)法律救济权的行使途径1. 协商解决:张某可以与被告进行协商,要求被告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房屋,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调解解决:张某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者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调解,寻求第三方调解员介入,协助双方解决纠纷。
3. 仲裁解决:张某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由仲裁庭依法作出裁决。
4. 诉讼解决:张某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履行合同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四、案例评析本案中,张某作为购房者,依法享有法律救济权。
在面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张某采取了多种途径寻求救济,最终通过诉讼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行政救济法案例

行政救济法案例老张在自家院子里盖了个小棚子,他想着就是放点杂物,遮遮雨。
可没想到,这小棚子给他惹了大麻烦。
一、行政处罚下达。
有一天,城管部门的人来了,说老张这棚子属于违建,没有经过相关的审批手续。
然后就给老张下达了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他在十天之内自行拆除,要是不拆,城管部门就要来强拆,而且还得交一笔罚款。
老张一听就急了,这棚子盖都盖了,而且他觉得自己也没碍着谁啊,怎么就违建了呢?二、老张的不服与救济途径思考。
老张觉得这事儿不合理,他就开始琢磨怎么为自己讨个说法。
他首先想到的是直接去城管部门闹一闹,可又觉得这样不太好,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惹更多麻烦。
这时候,老张的儿子从城里回来,儿子读过不少书,就给老张讲,这事儿得走行政救济途径。
# (一)行政复议。
儿子说,行政复议就是找城管部门的上级机关去评评理。
老张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开始准备材料去申请行政复议。
他把自己盖棚子的原因、盖棚子的过程,还有他认为这棚子不影响别人的一些证据都整理了出来,比如邻居们写的证明,说这棚子没有挡住他们的光线之类的。
然后就递交给了城管部门的上级机关。
上级机关收到材料后,就开始审查这个案子。
城管部门呢,也把他们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拿了出来,像城市规划的相关规定,说这个区域是不允许私自搭建建筑物的。
两边都有自己的说法,上级机关就得仔细权衡。
在这个过程中,老张可着急了,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进展。
他心想,这自己的小棚子命运可就掌握在别人手里了呢。
# (二)行政诉讼(未用到但作为可能途径介绍)儿子还告诉老张,如果行政复议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去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这就像是找个更公平的大法官来裁决。
老张就很好奇,这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有啥区别呢?儿子就给他解释,行政复议是找政府内部解决,行政诉讼就是让法院这个中立的第三方来评判,而且法院会更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审查政府部门的行为是不是合法合理。
老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想最好行政复议就能解决问题,去法院打官司感觉太麻烦了。
国家的法律救济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汉族,某县某镇村民。
2008年,某县政府启动某镇某村土地征收项目,涉及张某某等村民共计300余户。
在征收过程中,张某某认为征收补偿方案不合理,遂向县政府提出补偿安置申请。
县政府经审查,认为张某某的补偿安置申请符合条件,但未按照规定给予张某某相应的补偿。
张某某不服,向县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县政府维持原决定。
张某某仍不服,遂向某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诉讼。
某市人民政府经审理,认为县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违法,判决县政府重新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县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是否合法?2. 某市人民政府的判决是否正确?三、法院判决某市人民政府经审理认为:1. 县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应当依法补偿,补偿标准应当符合土地的市场价格。
”本案中,县政府在征收过程中,未按照土地市场价格给予张某某相应的补偿,违反了法律规定。
2. 县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本案中,县政府在接到张某某的复议申请后,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复议决定,违反了法律规定。
3. 某市人民政府的判决正确。
某市人民政府认为,县政府的征收补偿决定违法,判决县政府重新作出征收补偿决定。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国家法律救济案例,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1. 本案反映了国家法律救济制度的重要性。
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张某某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获得了胜诉。
这充分说明,国家法律救济制度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2. 本案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原则。
县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未依法给予张某某相应的补偿,违反了法律规定。
某市人民政府的判决,对县政府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纠正,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原则。
国家的法律救济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先生,男,35岁,某市居民。
2017年,张先生在某开发商处购买了一套住宅。
房屋交付后,张先生发现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如墙面开裂、地面漏水等。
张先生多次与开发商协商解决,但开发商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张先生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依法维权。
二、争议焦点1. 开发商是否应承担房屋质量责任?2. 消费者协会是否应介入调解?3. 张先生能否获得法律救济?三、案例分析1. 开发商是否应承担房屋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的质量说明的,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
”本案中,开发商在销售房屋时,未向张先生提供房屋质量的相关说明,且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违反了合同约定。
因此,开发商应承担房屋质量责任。
2. 消费者协会是否应介入调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协会应当依法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二)调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三)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四)受理消费者投诉,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案中,张先生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协会有义务介入调解。
消费者协会在接到投诉后,应积极组织调解,帮助张先生维护合法权益。
3. 张先生能否获得法律救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开发商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张先生遭受损失。
张先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法律救济:(1)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调解;(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权。
四、判决结果消费者协会在接到张先生的投诉后,积极介入调解。
经调解,开发商承认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同意对张先生进行赔偿。
采用法律救济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45岁,某市居民。
2008年,李某在某市郊区购买了一块土地,并在此土地上自建房屋。
由于李某对当地土地规划政策了解不足,其房屋建设未取得相关规划许可。
2015年,当地政府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和土地整理,决定拆除李某的房屋。
李某不服,认为自己的房屋建设合法,要求政府给予法律救济。
二、争议焦点1. 李某的房屋建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2. 政府拆除李某房屋的行为是否合法?3. 李某应通过何种途径寻求法律救济?三、案件事实1. 李某于2008年购买土地并自建房屋,房屋建设过程中未取得相关规划许可。
2. 2015年,当地政府决定拆除李某的房屋,并通知李某自行拆除。
3. 李某不服,认为自己的房屋建设合法,要求政府给予法律救济。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法律分析1. 李某的房屋建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李某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未取得相关规划许可,其房屋建设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 政府拆除李某房屋的行为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行政机关决定作出后的申诉救济

行政机关决定作出后的申诉救济行政机关决定作出后的申诉救济案例一:张某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诉时间:2010年5月15日事件经过:2010年5月15日,张某参加了一所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该考试由教育行政机关主办,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
考试后,行政机关对张某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估,并作出了不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决定。
根据该决定,张某与其他考生相比,成绩不足以获得教师资格认定。
不满行政机关的决定,张某决定提起申诉救济。
他认为自己在考试中付出了较大努力,并且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备考材料和辅导,他相信自己具备了教师资格的能力。
他于2010年5月30日向当地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并提交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备考过程。
他还附上了推荐信,其中包括一位他所教过的班级的校长的推荐意见。
校长在推荐信中详细描述了张某在教学方面的优秀表现,并认为他具备教师资格。
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诉后,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复核小组。
该小组负责审查张某的申诉材料以及相关考试文件。
经过仔细调查和全面评估后,复核小组作出了重新评估的决定。
2010年6月15日,行政机关通知张某,根据复核小组的评估结果,他的教师资格认定被改为符合标准。
张某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教师资格。
律师点评:本案例涉及行政机关决定作出后的申诉救济程序。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公民有权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或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提出申诉。
在该案例中,张某针对教师资格认定决定提出了申诉,并通过申诉救济程序成功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本案例中,张某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和推荐信来支持自己的申诉。
政府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诉后,成立了复核小组,对申诉材料进行了重新评估,并作出了符合法律要求的决定。
这体现了行政机关对申诉救济程序的重视,并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了公正的处理。
申诉救济程序为公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进行申诉时,公民应提供充足的证据和材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与此同时,行政机关也应认真对待申诉,进行公正的评估和决定。
法律救济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6年,张某所在小区被纳入征收范围,根据当地政府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张某的房屋补偿款为50万元。
然而,在征收过程中,张某与征收方就补偿款分配问题产生纠纷,张某认为征收方未按照补偿方案支付其应得的补偿款。
在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张某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征收方支付其房屋征收补偿款。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争议焦点1. 征收方是否应当按照补偿方案支付张某房屋征收补偿款?2. 张某的诉讼请求是否合法?(二)案件分析1. 征收方是否应当按照补偿方案支付张某房屋征收补偿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因征收、征用财产,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给予补偿。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征收、征用房屋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征收、征用房屋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本案中,征收方应当依法按照补偿方案支付张某房屋征收补偿款。
2. 张某的诉讼请求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因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张某因房屋征收补偿款问题与征收方产生纠纷,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张某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合法有效。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征收方应当按照补偿方案支付张某房屋征收补偿款。
征收方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后,维持一审判决,认定征收方应当支付张某房屋征收补偿款。
三、法律救济途径本案中,张某通过诉讼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常见的法律救济途径:1. 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2. 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3. 仲裁: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可以申请仲裁。
4. 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救济的典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汉族,某市居民。
2015年,张某某所在小区被纳入某市旧城改造项目。
根据政府征收补偿方案,张某某的房屋被认定为征收范围。
然而,在征收过程中,张某某与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住建局”)在房屋征收补偿问题上产生纠纷,导致张某某的房屋征收补偿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
张某某在多次与住建局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
二、案件事实1. 征收背景2015年,某市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决定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张某某所在小区被纳入征收范围,共计涉及居民300余户。
2. 征收程序征收程序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进行。
住建局作为征收主体,于2015年10月发布了征收公告,明确了征收范围、征收补偿方案等内容。
3. 征收补偿争议张某某的房屋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根据征收补偿方案,张某某应获得补偿款150万元。
然而,在征收过程中,住建局认为张某某的房屋存在违法建筑,要求扣除部分补偿款。
张某某认为住建局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遂与住建局多次协商,但双方意见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4. 诉讼请求张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1)确认住建局对张某某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合法;(2)判决住建局按照房屋实际面积支付张某某补偿款150万元;(3)判决住建局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三、法院判决1. 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相关证据,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庭审辩论。
2.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征收主体应当依法对被征收房屋进行补偿。
本案中,张某某的房屋被纳入征收范围,且征收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关于张某某房屋是否存在违法建筑的问题,法院认为,住建局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张某某房屋存在违法建筑,故对该主张不予采信。
据此,法院判决如下:(1)确认住建局对张某某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合法;(2)判决住建局按照房屋实际面积支付张某某补偿款150万元;(3)判决住建局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利用法律救济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救济制度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张某某诉某县政府强制拆迁案为例,探讨法律救济在民权保护中的实践,以期对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借鉴。
二、案件背景张某某,男,某县居民,拥有合法的住宅产权。
2018年,某县政府为了推进城市改造项目,决定对张某某所在的住宅小区进行强制拆迁。
然而,在拆迁过程中,张某某认为政府的拆迁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情分析1. 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某县政府强制拆迁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2)张某某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犯。
2. 法律依据(1)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案件审理过程(1)一审法院审理一审法院认为,某县政府在拆迁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且未充分保障张某某的合法权益,故判决撤销某县政府的强制拆迁决定。
(2)二审法院审理某县政府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遂驳回某县政府的上诉,维持原判。
四、法律救济的实践意义1.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本案中,张某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法律救济,解决了张某某与某县政府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因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3. 提高政府公信力某县政府在拆迁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导致张某某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通过法律救济,政府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提高了公信力。
4. 完善法律救济制度本案的审理过程,为完善我国法律救济制度提供了实践案例,有助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国家的法律救济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65岁,某县某村村民。
因早年家中贫困,张某某未完成义务教育,一直在外地打工。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某某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由于无固定收入来源,张某某的生活陷入困境。
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张某某符合申请农村五保供养的条件。
然而,在张某某向某县民政局申请农村五保供养时,县民政局以张某某在外地打工多年,有收入来源为由,拒绝了他的申请。
张某某不服,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县民政局为其提供农村五保供养。
二、法院审理1. 审理过程县人民法院受理了张某某的诉讼,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张某某的户籍信息、收入证明、医疗费用单据等相关证据。
2.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张某某是否符合农村五保供养的条件,县民政局是否依法履行了救助职责。
3. 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1)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2)张某某虽然在外地打工多年,有收入来源,但其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符合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条件。
(3)县民政局在审查张某某的申请时,未充分考虑其健康状况和生活困难,依法履行救助职责不到位。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县民政局为张某某提供农村五保供养。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法院判决县民政局为张某某提供农村五保供养的主要依据是《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这两部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条件和救助标准,为法院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法律救济的意义本案中,张某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国家法律救济制度的重要作用。
法律救济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法律救济权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张三,男,30岁,某市居民。
张三在一家私营企业担任销售经理,因公司经营不善,公司决定裁员。
张三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公司列为裁员名单。
张三认为自己符合公司规定,不应被裁员,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张三是否享有法律救济权,以及劳动仲裁委员会是否应支持张三的仲裁请求。
三、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劳动者享有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四、案件分析1. 张三是否享有法律救济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张三享有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然而,在本案中,张三并非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而是因公司裁员而被列入裁员名单。
因此,张三的法律救济权主要体现在请求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其裁员行为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 劳动仲裁委员会是否应支持张三的仲裁请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在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符合条件的人员。
张三符合优先留用条件,即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因此,公司裁员张三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劳动仲裁委员会应支持张三的仲裁请求。
五、仲裁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张三符合优先留用条件,公司裁员张三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仲裁委员会裁决公司撤销对张三的裁员决定,并要求公司恢复张三的工作。
六、案例分析本案中,张三的法律救济权得到了有效保障。
以下是本案对法律救济权的启示:1. 劳动者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行政救济法案例

行政救济法案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全省各级法院审理的各类一审行政案件已近7万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案例。
值此“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周年宣传月”活动之际,省高院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十件予以公布。
这些案例或在行政审判和依法行政的进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在全省及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阻碍,或对一些重要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本版我们报道这批优秀案件,期望读者能从中了解《行政诉讼法》在我省实施的不平凡历程。
□本报记者翟敏张羽馨1 税费改革遭遇巧立名目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背景】1999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正在酝酿。
国家对农业税费的征收项目、收费金额、执行程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地监督,许多地点巧立名目,规定了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给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带来了繁重的生活负担。
同时,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和治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在农村层出不穷,严峻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案情】1999年1月7日,某镇陈某等1144户农民认为镇政府在《农民负担监督卡》所列的项目和标准之外,另以“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等项目强行收费,镇政府的行政收费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向县法院起诉,要求退还多收的税费。
法院针对本案人数多、范畴广、阻碍大的专门情形,兵分两路,一方面积极向村民了解情形,一方面主动与县相关部门和谐配合,依照法律规定和现实状况,提出司法建议。
在法院的建议下,县委县政府积极配合,成立了工作小组进驻镇政府,全面了解农民税费征收情形,对所涉及的税、费逐项进行了审查和清退。
同年6月15日,陈某等1144名原告主动撤诉。
【点评】法院在审理这起集团诉讼案件的过程中,通过与本案一千多名原告的交流谈心,了解到当时农业税费征收的现状、税费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及一般农民对税费征收的意见和方法,并将这些从个案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概括总结,整理成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为解决纠纷和矛盾提供决策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典案例看行政审判二十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全省各级法院审理的各类一审行政案件已近7万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案例。
值此“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周年宣传月”活动之际,省高院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十件予以公布。
这些案例或在行政审判和依法行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在全省及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或对一些重要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本版我们报道这批优秀案件,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行政诉讼法》在我省实施的不平凡历程。
□本报记者翟敏张羽馨1 税费改革遭遇巧立名目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背景】1999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正在酝酿。
国家对农业税费的征收项目、收费金额、执行程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地监督,不少地方巧立名目,规定了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给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
同时,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和管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在农村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案情】1999年1月7日,某镇陈某等1144户农民认为镇政府在《农民负担监督卡》所列的项目和标准之外,另以“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等项目强行收费,镇政府的行政收费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和人身权利,向县法院起诉,要求退还多收的税费。
法院针对本案人数多、范围广、影响大的特殊情况,兵分两路,一方面积极向村民了解情况,一方面主动与县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根据法律规定和现实状况,提出司法建议。
在法院的建议下,县委县政府积极配合,成立了工作小组进驻镇政府,全面了解农民税费征收情况,对所涉及的税、费逐项进行了审查和清退。
同年6月15日,陈某等1144名原告主动撤诉。
【点评】法院在审理这起集团诉讼案件的过程中,通过与本案一千多名原告的交流谈心,了解到当时农业税费征收的现状、税费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及普通农民对税费征收的意见和想法,并将这些从个案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概括总结,整理成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为解决纠纷和矛盾提供决策依据。
这项工作推动了当地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轻了广大农民负担。
本案的处理为国家实施税费改革提供了直观性的参考,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拆迁价格评估谁说了算【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行政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行政审判工作的难点。
其中,被拆迁房屋的价值补偿或者被拆迁房屋的补偿价格又是拆迁双方争议的焦点。
因此,评估机构对被拆迁房屋价格的评估报告就成为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的关键性证据。
而《拆迁条例》并未就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审判实践中如何审查评估报告的合法性成为审判难点。
【案情】2002年4月9日,拆迁人W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的百货商场建设项目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先后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批准书以及房屋拆迁许可证。
由于原告宋某对被拆房屋补偿价有异议,且要求产权调换,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市建设局作出拆迁纠纷裁决,要求被拆迁人宋某应在裁决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搬迁完毕;房屋安置补偿费共计为685651.88元;W公司在项目完工后提供一处项目房屋(面积与被拆房屋面积相当),拆迁人调换房屋价格以市场评估价为准;W公司安排过渡房一套供被拆迁人临时居住。
宋某对该裁决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该裁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价格评估时,没有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不能达成一致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中抽签确定,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在抽签前三日在拆迁地点公告抽签的时间和地点。
本案中房屋已经被拆除,遂依法判决对裁决中15日内搬迁予以维持,其他内容均予以撤销。
并判令建设局对此拆迁纠纷依法重新裁决。
建设局上诉,二审维持一审判决。
【点评】S市两级法院首次依据《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中关于评估机构选择的规定对房屋评估报告进行合法性审查。
本案中,在拆迁双方未能就评估机构选定达成一致意见时,S市建设局违反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采信违反法定程序单方委托的评估机构所作评估报告,其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违法,故该行政裁决构成违法,依法应予撤销。
此案对于澄清行政审判中一些模糊认识、统一司法尺度具有积极作用,对规范行政机关拆迁裁决行为和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示范意义。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采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多部有关拆迁的专著引用,并被各大网站广为转载。
3 工伤确认遵从法律原意【背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在工伤认定中,通常情况下事故和伤害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就有这样的特例,在发生事故一年多后产生了伤害,如何确定此因果关系,理解法律精神原意,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一个考验。
【案情】2004年6月,杨某在和师傅王某共同拆卸汽车的拉杆球头时,王某用榔头敲打过程中有铁屑溅入杨某的左眼,杨某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诊治。
2006年10月3日,杨某感觉左眼视觉模糊,到医院就诊后,医生采用手术治疗从其左眼底部取出一块铁屑。
后杨某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市劳动局以申请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市劳动局将《工伤保险条例》中“事故受伤害发生之日”理解为“事故发生之日”,没有考虑该情形的特殊性及事故与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遂依法判决撤销《不予受理通知书》,市劳动局重新对杨某的工伤认定申请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审法院维持判决。
【点评】本案的特殊性在于事故发生时,工伤伤害后果尚未实际发生和发现,而当伤害后果实际发生并被确诊是由事故引起的,已经超过了一年。
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未曾有类似的案例。
审理本案的法官们在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又无判例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真正理解法律精神原意,以良好的法律素养作出裁判,较好地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裁判结果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4 征地补偿如何确定标准【背景】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行政争议大部分是由补偿安置问题引起。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建立的征地补偿协调和裁决机制,在征地行政争议的化解工作中正日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当前对此类裁决的法律性质、裁决范围、裁决效力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此类裁决被提起行政诉讼后能否受理、如何审理,也是行政审判所面临的司法难题之一。
【案情】2002年至2005年期间,Z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Z市政府)经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批准,分若干批次对Z市新区的集体土地进行征收,戴某等8人的房屋及承包地均在征收范围内。
因对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戴某等8人于2008年1月10日向省政府提出裁决申请,请求公开征地及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和标准;撤销不合法的补偿安置标准,要求政府依法重新确定补偿标准。
省政府于同年4月16日作出裁决,认定补偿款、评估价款符合相关文件规定,遂作出裁决予以维持。
戴某等8人不服,向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省政府维持原裁决。
戴某等8人以省政府为被告向省高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过细致深入的审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中规定的“补偿标准”,应是指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确定的适用于某一具体征地项目中所有被征收人的具体补偿标准;行政机关对此“补偿标准”争议作出的裁决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在审查裁决合法性的同时,可对有关申请人是否具有获得安置补偿的资格、实得的具体补偿数额是否符合法定标准等内容进行附带性审查,但不对征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在此基础上,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本案系我省第一例起诉省政府征地补偿行政裁决的案件,其审理思路和裁判结果,为其他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行政机关更为规范有效的运用征地补偿标准裁决的方式化解征地行政争议,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小区景观用地开发商能否改变用途【背景】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涉及各方利益的碰撞,从而引发相关矛盾。
行政诉讼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要求,案件的处理应力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而行政诉讼协调正是化解“官民”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实质性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必然要求。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协调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先后施行,行政诉讼协调工作日益受到全省各级法院的高度重视并日趋规范化。
【案情】1998年,S市建设房屋开发公司与S市地产开发经营公司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受让S市馨泓花园地块土地。
开发商将其用于商品住宅建设,并通过规划审定。
开发商先后完成五期商品房开发。
每次开发结束后经分割登记,分别领取剩余土地的使用证。
馨泓花园小区1幢、5幢的156名住户认为剩余土地中绿化和景观用地使用权应归小区业主共同享有,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该土地使用证。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根据《S市成片住宅区公寓式住宅用地的分宗定界意见》的规定,分宗原则上按一幢住宅楼用地为一宗地;凡公共设施用地,如道路、河流及公共绿地等,原则上不划入宗地。
根据该规定,在公寓式住宅部分开发完毕后的土地分割登记中,道路、公共绿地等不是作为已开发的土地作扣除计算,而是转入剩余未开发土地的范围内。
省法院行政庭的法官多次组织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最终促使开发公司修改了后续建设工程的规划申报方案,并与住户达成和解协议。
【点评】本案审理中,法院通过准确把握案件事实,认真分析引发矛盾的内在原因,妥当运用工作方式方法释疑解惑,最终促使当事人相互理解、互谅互让,案件最终得以和解处理。
该案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法官善于抓住案件主要矛盾并充分运用协调技巧处理纠纷的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以行政诉讼协调的方式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经典范例,被省法院评为2009年度化解重大矛盾案件。
6 “正当程序”首次写进判决书【背景】2004年,在中国的权力结构下,正当程序概念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自动地适用该原则判决。
依照正统的观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由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界定的,法院的职能是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来审查行政行为,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程序制度的发展)不是法院应当考虑的事。
【案情】曹甲、曹乙是亲兄妹,与其母曹陈氏(丈夫早逝)居住在民安巷31号,该处原有几间东草房和1间南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