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 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剂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 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 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通经膏 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 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 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 花止咳平喘膏等。
五、穴位贴敷的功效
“拔”—凡病所聚集之处“拔”之则病邪能出,免除深入内陷之患。 “截”—截之则邪气内消,解除妄行传遍之虞 “通”—可行滞解郁,化积消瘀,调和营卫 “调”—调则阴平阳秘,五脏六腑偏胜偏虚之虑。
具体而言主要功效: 1)温经活血; 2)行气止痛,疏经通络; 3)调和阴阳;
谢谢!
宋(元)明时期
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 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 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 去皮脐,为散, 涂帛贴,须臾即止”。 《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 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 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 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 治病的机理。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 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 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另外还有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 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穴位贴敷疗法
云其
主讲人:傅
一.概述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膏 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 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 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 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 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 发展历史。
二、 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 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 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 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 红,来治疗毒蛇咬伤。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 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 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 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 书中每病治疗都 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 擦等多 种外治法,涉及病种广泛,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 围推及 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 病,无殊汤药,用 之得法,其响立应”,提出了“以膏统治百 病”,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 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 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现代
穴位贴敷疗法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最普遍的 是治疗肺系疾 病的“三伏灸”,历史上又称“天灸”,敷以辛 温走散、逐痰通经之药物 刺激背部阳经诸穴,由经络传至 内脏。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 邪,培元益气,以取得 治疗效果。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 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 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 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 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 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 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治 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
清代
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 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 《急救广生集》、《理瀹骈 文》最为著名。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 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 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 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 并强调在治疗过程 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 外 治的经典之作。
2、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 沟通人 体表里脉上下的一个独特的系统。它内属脏脉,外络肢节, 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 3、腧穴学说
腧穴作为脏脉气血汇聚之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每个喻穴都 具有其特 殊性,并有双向调节作用,且对药物的理化作用有相当 的 敏感性,能使药物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喻穴或释放 到全 身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
晋唐时期
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医家把外敷与经络腧穴的功效结合,出现了穴贴敷 疗法。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 热,临 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 膏药,如续断青、 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 的制用方法。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 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 青摩卤(囟)上及足。
现代
穴位贴敷疗法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最普遍的 是治疗肺系 疾病的“三伏灸”,历史上又称“天灸”,敷以辛 温走散、逐痰通经之 药物刺激背部阳经诸穴,由经络传至 内脏。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 扶正祛邪,培元益气,以取得 治疗效果。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 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 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 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 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 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 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 器并与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
2.激发经气作用: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贯穿上下,通过腧穴将脏 脉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因此中医认 为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上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灵 枢·经筋》篇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 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在临床上,通过刺激穴位可疏通经 络、调理气血,穴位贴敷 疗法就是通过中药对皮肤喻穴的刺激,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 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wk.baidu.com,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 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
三、理论基础
1、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脏、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系成 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 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 机能活动。人体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不仅体现在生理、 病理上,也体现在依其内在的联 系指导疾病的治疗上,穴位贴敷疗法就属此范畴。
四、穴位贴敷的作用
1.药物吸收作用: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四气五味、升降 沉浮和作 用归经,通过这些属性来祛除病邪,消除病因,纠 正阴阳的偏盛 偏衰, 恢复脏脉的功能协调而发挥治疗作 用。穴位贴敷疗法正是 根据药物的这些属性,辨证用药,使 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进行吸 收,进入体液,通过经脉气血 输布五脏六脉、四肢九窍,进而发 挥其药理作用。即药物气 味入于皮胰、喻穴,继之入于孙脉、络 脉,进而入经脉,随气血运行,内达于脏脉,散布于全身,从而发 挥药物的治疗作 用。 如“昔人治黄疽,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 饭盖 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即说明药物通过喻穴、肌肤、孔窍 等处吸收,可以贯通经脉而作用于全身。
春秋战国时期
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ke)筋有寒,则急引颊
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pi),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 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 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 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 实践。 华佗在《神医秘传》中记载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 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